第一节 历代货币流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58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历代货币流通
分类号: F832.742
页数: 3
页码: 626-628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昌县历代货币流通,包括了永昌地区就有货币流通。从南、北古城遗址出土的“五铢”,“开元”铜钱,从乱墩子滩、河西堡、喇叭泉和姚家湾汉墓群出土的“五铢”铜钱证明,永昌在西汉元狩五年(前118)后,流通五铢铜钱。
关键词: 永昌县 货币流通 金融

内容

1979年在永昌县双湾公社三角城沙井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货贝”131枚(其中省博物馆收藏129枚)表明,早在春秋时期,永昌地区就有货币流通。从南、北古城遗址出土的“五铢”,“开元”铜钱,从乱墩子滩、河西堡、喇叭泉和姚家湾汉墓群出土的“五铢”铜钱证明,永昌在西汉元狩五年(前118)后,流通五铢铜钱。唐武德四年(621年)朝廷废除五铢钱,从出土的“开元通宝”铜钱证明,唐时流通开元铜钱等钱币;宋代、货币式样较多,元代,实行银本位制,市场遂流通银锭、银锞;明代,先流通纸钞、制钱、银两,后废钞,只流通银两,制钱;清代初,货币制度沿袭前代遗规,银两、铜钱并用。银两有元宝(每枚四十八两)、银锞子(一两和十两的两种),制钱(铜钱)有一文、二文、二十文、五十文、百文等数种,系官府所铸,以区别于前朝旧钱和本朝私炉钱,如“康熙通宝”、“乾隆通宝”等。顺治三年(1646),所铸制钱,每700文含银一两;咸丰时(1851~1861)军需浩繁,国用不足,铸有当十、当百等钱。光绪十四、五年间(1888~1889),清政府发行银元。光绪二十三年(1897),清政府设中国通商银行,始发行纸币。尔后,各地方银行相继成立,均发行纸币,永昌境内也始有纸币流行。光绪三十二年(1906)兰州官钱局发行银票,分一两,二两两种,俗称龙票,同时发行钱票,在市面流通。光绪末及宣统年间,改铸铜元,有当十,当二十,当五十,当百枚四种,其质地有红铜、黄铜2种。币面铸有龙图。清朝历朝所铸铜钱在永昌均有流通,同时还流通大清银行和外国银行所铸的站人银元、龙图银元以及流入外国银元(鹰翅图的鹰洋,由墨西哥发行)。由于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上涨,制钱比价下跌,1000至2000文铜钱只能兑银1两。当时虽是银两、银元、制钱并用,但一般群众,凡百货交易,帐款交往,购买生产生活资料,大都以铜钱计价,通用制钱。即使小康之家,存有银两,到用钱时也得先兑成铜钱。所以,铜钱是民间的主要流通货币。在借款和大宗交易中,亦有以银计价的。国家收支全以银两计价,同时银两又为殷实户储存的主要货币。
  民国元年(1912)至十五年(1926),仍袭用清代的制钱、银两,银元、铜元。后有纸币流通。但一般经济交往以铜钱为主。民国三年(1914),北洋政府铸造袁世凯头像的银圆,流通渐广,逐渐挤掉了银两的地位。银币每元抵铜钱10至2000文,同时发行中央钞、申钞等纸币。是年,兰州官银号发行一两、二两、五两、十两4种新银票,收回清末发行的龙票。十一年(1922)银票停用。后来甘肃省银行开业,发行七钱二分的银元票,有一元、五元、十元三种,在市场广为流行。十六年(1927)物价飞涨,货币贬值,如民国初每盒火柴2文铜钱,到十六年(1927)值几十串铜钱。致使市场铜钱遁匿,纸币充斥。十五年(1926)至十七年,(1928)西北银行总行发行纸币,永昌亦流行。十八年(1929),甘肃省银行改为甘肃省农工银行,发行铜元券,有100文、200文、500文、1000文四种。是年麻钱停止使用,并全部收回前甘肃省银行发行的银元票,同年秋又将收回之银元票再度发行。十九年(1930年)全省金融紊乱,纸币停兑。二十一年(1932年),省农工银行改组为平市官钱局,以二五折价尽数收回农工银行发行的铜元券,并发行了新铜元券,有十枚、二十枚,五十枚、百枚四种。二十二年(1933)四月六日,国民政府宣布废两改元,正式规定银元为本位币,不得再用银两。二十四年(1935),国民政府又实行币值改革,把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定为“法币”。规定所有完粮,纳税以及一切公私款项支付和市面货币流通均用法币,不得使用银元,所有银元均须向中央等银行兑换法币。法币的主币面额有1元、5元、10元、50元,1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九种。辅币有1分、5分、1角、2角、5角五种。县境市场上,法币取代了中央钞、申钞。二十五年(1936),孙中山头像图镍合金币在县境流通。二十九年(1940)县内又流行铜镍合金币。三十一年(1942),国民政府发行关金纸币,以1元折合法币20元的比价在市面上与法币并行流通。由于国民政府滥发纸币,致使物价暴涨,币值惨跌。二十五年初使用法币时,每元银元即兑换法币1元,到三十六年,每600万元法币才值1枚银元,法币贬值600万倍。三十七年(1948)八月十九日,国民政府发行金元券,以金元为本位币,每元法定合金量为0.22217克。国民政府以每元金元券折合法币300万元的比率收兑急剧贬值的法币,并用以强制收兑民间的金银外币,收兑率为1两纯金合200元金元券,1两纯银合3元金元券,每枚银币合2元金元券,每元美钞合4元金元券。因金元券没现金准备,又无限制地发行,币值飞快下跌,使人民深受其害。与此同时,还发行过银元和银元券。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