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商品购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54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商品购进
分类号: F721
页数: 4
页码: 554-557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昌县国营商业商品购进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日用工业品购进、猪、牛、羊、禽蛋收购等。
关键词: 商品购进 永昌县 国营商业

内容

一、日用工业品购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私营商业所经营的工业品,大多从兰州、张掖、武威等地直接采购。国营公司经营的工业品,由上级公司调拨。1956年,公私合营后,国营商业部门承担全县工业品的购进、批发业务。其货源渠道是:对国计民生关系重大的一类工业品和二类工业品,如棉布、条绒、丝绸,球鞋、手表等,由上级公司按基层年季度计划统筹安排调拨,不足部分可派员到指定地点购进;三类工业品不受限制,可自行外出采购。1958年至1961年忽视购销关系,在工业品货源组织与农副产品收购中,实行“大购大销”。购进了大量无销路的商品。国营商业造成很大损失。1962年放宽商品购进范围,允许跨省采购三类商品,也可直接到生产单位进货。扩大了三类商品购进。1970年停止跨省采购,工业品购进除省二级站分配货源外,靠县内自产工业品来补充不足。原依靠外省的衣服、鞋帽逐步由地方手工业生产代替供应。1979年后,国营商业计划内商品和部分二、三类商品由省二级站供应外,其余商品大部分可跨省区购进,1981年后,经济改革深入,“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制逐步形成。靠计划分配的商品逐步减少,自行采购的商品增多,商品日益丰富,主要工业品长期短缺局面完全改变。
  二、猪、牛、羊、禽蛋收购
  猪牛羊收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此项业务由供销社经营,从1954年起由国营商业经营,委托由供销合作社代购。自1958年“大跃进”后,粮食产量大减,生猪饲养量急剧下降,收购量少。1959年下半年,实行包购超额奖励合同制,按上级规定的购留比例和收购政策,由收购单位和生产队签订超额奖售合同,1960年实行实物定额奖售和议价收购两种办法。每收一口猪,奖售丝绸7尺,球鞋1双;收菜羊一只,奖售布票1尺。实物定额比例奖售是:集体交售生猪一口,奖售给收购额30%的工业品;个人交售生猪一口,奖售给收购额50-70%的工业品;交售鲜蛋一斤,奖售50%的工业品;交售牛、羊一只,奖售20%的工业品。1962年实行派购和任务包干制,即把任务包到生产队,以三包(时间、育肥、毛重)一奖的方式进行收购。每交一口猪,按收购价发给社员70%的购货券,换购商品。菜羊由公社给生产队分配交售任务。1963年对生猪实行出肉率定等,毛重计价,计划外奖售工业品和议价收购两种办法收购。1964年继续实行派购,各公社把派购任务落实到生产队。养羊50只以上,91只以下的生产队派购菜羊一只;91只以上,185只以下的派购2只。仍按以往标准奖励,取消了丝绸、球鞋,增加了布票、纸烟、茶叶。1965年对生猪实行预购。先付给养猪户10%至15%的预购定金,扶持饲养,出售后偿还。1972年,改奖售工业品的办法为奖售猪饲料和布票。毛重起点统一定为110斤。奖布票2尺,饲料30斤。超过标准,每增毛重1斤,加饲料1斤。交售1口生猪,并留给5至10斤自食肉。1976年停止卖猪留肉,增大派购任务。规定私人饲养派购55%至60%,集体派购70%至80%。1978年生猪收购起点提高为120斤,奖售饲料提高为40斤,超过标准毛重增1斤,增加奖售粮1斤。并恢复留肉办法。1984年,允许社员跨乡镇出售生猪。菜牛、菜羊退出派购,实行议购、议销。1985年7月,生猪放开经营,国家不再制定固定价格,只下达指导性价格。根据市场行情、供求变化灵活掌握。利用物价杠杆平抑市价,防止暴涨暴落,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国家给职工每月发给肉食补贴费5元,市民3元。
  鲜蛋收购永昌历史上群众养鸡卖蛋是家庭收入的一条途径,以支付柴米油盐等家庭生活费用,很少自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7年,鲜蛋收购每年超额完成任务。农村每个鸡蛋二、三分钱,县城不超过五分钱。1958年后,饲养量下降,鲜蛋收购困难。1962年,对鲜蛋实行实物定额奖售办法,规定每只鸡交售鲜蛋一斤半,奖给一定数量的工业品。1976年,规定每户交售鲜蛋3至5斤,改按鸡收购为按户收购,奖售政策不变。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养鸡数量剧增,大量鸡和鲜蛋上市。1982年以后,出现了各种养殖专业户。县畜牧站、县鸡厂和农村兽医站以及供销部门争相兴办电热孵化、饲料加工业,加强防疫治病措施,扶持农民养鸡。1985至1990年虽然每个鸡蛋价格上升到0.15元至0.20元,但市场上的鲜蛋不缺。猪、牛、羊禽蛋的收购情况见表146是。
  三、蔬菜收购
  民国时期,蔬菜销量不大。上市较早的蔬菜,有茄子、辣椒、黄瓜等,由菜贩子贩运。县城有菜园10多家,种植葱、韭、菠菜、芹菜、小白菜、冬萝卜、小水萝卜等。除菜农直接出售外,大部分靠菜贩子经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蔬菜需求量不断增加,本地产菜和从外地畜力驮运已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1954年县供销社组织城关区个体菜农成立两个商品菜园(公私合营);组织菜商小贩成立水果蔬菜合作商店,集体经营;1958年以后,在金川东、金川西两个大队建立蔬菜基地(于1961年撤销)。1962年以后,每年从武威等地调入蔬菜300多万斤,补充市场。1972年在宁远公社的中牌。东湾、西湾三个大队建立3000亩地的商品菜生产基地。蔬菜种植面积2722亩,年提供商品菜380多万斤。产值14万多元。主要供应金川工矿区。对菜农免交公购粮、水费粮,社员口粮自产不足者,由国家补助,年人均450斤。1973年以后,按“大管小活,均衡上市”的原则,以销定购,同时与武威、张掖蔬菜批发部门和生产单位协商购进,满足了城乡人民的需要。1982年以后,实行多渠道经营,形成国营、集体、个体多层次经营网络,直接与生产者挂钩。机关、厂矿单位也可到产地直接购运瓜果、蔬菜,减少环节,满足了市场需求。到1990年,县城和河西堡市场上,冬季从外地购进的新鲜蔬菜一直供应充足。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