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储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531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储运
分类号: F724.7
页数: 6
页码: 532-537
摘要: 本章记述了自民国后期至1990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粮油储运发展情况,包括仓库建设、储存、民间储粮、调拨运输的情况。
关键词: 储运 粮油贸易 永昌县

内容

第一节 仓库建设
  民国后期,全县只有土木结构粮仓3座,其中县城内2座,永宁堡1座,总容量只有200万斤左右。
  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粮食收购量增加、仓容不足,便利用县城城隍庙、雪王庙、火庙、马庙和杜家寨的庙宇储粮,但这些庙宇有的是土地皮,有的是砖地,春、秋泛潮,储粮很不安全。后经粮食职工利用炉渣,石灰磨细打仓库地坪,改善了储粮条件。
  1955年在河西堡新建第一座容量300万斤砖木结构的苏式仓1座。另建简易棚仓1座,容量100万斤。1957年以后,先后在河西堡、城关、六坝等兴建储粮仓库5座,总容量1448万斤。1965年后在红山窑兴建砖木结构房式仓库2座,容量157万斤;在南泉、水源、朱王堡兴建土木结构简易仓3座,容量545万斤;河西堡面粉厂新建和改建仓库3座,容量850万斤,至此全县总容量3026万斤。由于原有的庙宇及借用的民房,有的已归还物主,有的庙宇原来就很破旧,经过多年使用,已再不能储粮,加之收购量逐年增多,需要增建仓库。1970年上级指示,仓库建设以土圆仓为主。土圆仓不用钢材、木材,只用泥草建造,先在双湾粮管所试点建造土圆仓11座,容量145万斤。到1972年全县共建土圆仓38座,容量325万斤。这类仓经过雨淋日晒,有的塌顶、有的仓地泛潮,储粮很不安全,于1979年经过仓库普查全部报废。
  1980年至1985年,除红山窑、朱王堡粮管所和油脂购销站新建仓容1400万斤仓库外,又在新建的粮站姚家寨、王信堡、刘克庄、东寨、二坝、西沟、陈仓、下汤修建砖木、砖混结构仓库,总容量1900万斤。1986年至1990年又先后在新城子、红山窑、刘克庄、东寨粮管所和王信堡、八坝、胜利粮站新建仓7座,容量1980万斤。到1990年底,全县实有仓库46座,容量10322万斤(设计容量),其中:苏式仓3座,容量625万斤;简易仓9座,容量1032万斤,拱型仓1座,容量400万斤;房式仓33座,容量8265万斤;钢板油池8个,容量264万斤;土油池1个,储油5万斤。打水泥晒场60726平方米。
  第二节 储存
  粮油储存的基本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治并举”,保证国库粮油的安全,防止粮食霉烂变质及各种事故发生。
  1954年,杜家寨仓库由于保管不善,库存小麦2000斤色泽变红,气味不正常。其中140斤已失去食用价值。事故发生后不上报,采取压埋灭迹的错误作法,经县监委调查核实,对县粮食局和储运负责人、仓库主任及有关人员给予撤职记过等行政处分,通报全县。
  在粮油入库中,严禁虫粮、霉变粮、高水份粮油入库,并建立了粮情检查化验制度和保管员岗位责任制。经常保持仓内外清洁卫生,做到“仓内面面光,仓外三不留”(不留垃圾、杂草、污水)。从1963年开始,全面进行“四无”(即粮食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油品无酸味、无渗漏混杂、无油垢、无事故)粮仓的检查评比。对储粮做到五日小查、十日大查、一月化验,刮风下雨随时,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查必彻底粮情检查有记录记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1974年经省、地、县粮食检查验收,全县13个储粮点,全部达到“四无”粮仓标准,颁发了“四无”粮仓县的荣誉证书。
  1986年后,粮油储存量逐年增多,库容严重不足,露天储粮达12688万斤,给保管工作带来严重困难。为确保安全储粮,1988年开展了科学保粮措施,用防虫磷拌和储粮,露天围包散装空心垛和采用“双低”(低温、低药量)密闭保粮法,巩固了“四无”成果。1990年省粮食局组织的全省“四无”粮仓县普查验收工作组复查验收,达到全省“四无”粮仓县一类标准。
  粮油验质定等,1960年以前,完全靠人的感观检定,整理粮食用小圆筛、手摇现车。1960年以后,逐步设置了水分测定器、容重器、电动风车等各种检验仪器和机具。1978年国家规定收购小麦以容重定等。杂粮以纯粮率为主定等。到1990年,全县共有电动风车(筛)174台、电烘箱8台、水分测定器70台、容重器49台、分样器6台、谷物选筛14套、害虫选筛3台、各种磅秤162台、各种天平16台、电子计算机3台。电脑测湿仪2套、棚膜300公斤,槽管400米,电组测湿杆400根,电动机48台,防毒面具20套,以及防虫药等。
  第三节 民间储粮
  集体储备粮1963年粮食生产基本度过紧张局面,恢复正常。为余缺调剂,节约用粮,储粮备荒,永昌县委决定,凡口粮水平较高的生产队,通过决算分配,按人均几十斤到一百余斤,作为集体储备。其使用原则是:“不战不动,无荒不用。”当年全县提留储备粮456万斤。以后每年根据丰欠和分配情况均有提留。因农村社队仓容条件差,仓库不足,难以保管,故甘肃省粮食厅决定由国库代管。1966年国库代管储备粮食342万斤。到1980年累计提留储备粮1420万斤。
  集体储备粮,对每年部分社队发生程度不同的灾情,而出现农民口粮水平低,籽种、饲料不足时给予部分解决。从1963到1978年,使国家每年减少农村粮食供应100万到400万斤。1982年随着农村管理体制的变化,国库代管的储备粮全部取完。
  农村社队储粮全县生产队集体每年约留种子粮1200至1800万斤,饲料粮及各项补助粮1000至1400万斤,储备粮500万斤左右,合计年均2700万至3700万斤,均由生产队储存,至次年4月粮食基本用完。为管好社队集体留粮,县粮食局于1973到1980年,每年春季由所在地粮管所抽调人员,分赴社队,进行粮库检查,培训社队粮食保管人员,传授保粮技术,协助保管人员改进措施,作好储粮安全工作。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再无此项储粮。
  第四节 调拨运输
  民国时期,永昌库存田赋粮,由省政府统一调往张掖、酒泉、高台、武威等地供应军需。运粮任务由县政府分配给各乡、镇,经各地承运大户,组织有运输能力的农民用铁、木轮牛、马车,骆驼和毛驴运送。政府按照运输里程付给运费。由承运大户领取后,再发给每个运粮户。但大户从中层层剥皮,真正的运户所得无几。再加田赋管理单位出入库粮食用斗量,平出尖入,所以运1石粮,到收粮地点,差额1斗,均由运粮户承担,往往运费抵补差额还不足,运粮成了农民的极大负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短途运粮基本靠铁、木轮大车,1958年后靠胶轮皮车。1956年兰新铁路建成,运往外地的粮食由河西堡火车站直接发运。1961至1963年县粮食局设有皮车队,担负县内部分移库任务。1965年前后,县内粮油由专业运输部门的汽车运输。1973年县粮食局购进上海牌130型汽车1辆。1980年先后购置解放牌汽车2辆,东风牌汽车1辆。1983年成立了粮食局汽车队。到1990年底实有汽车13辆(其中油灌车1辆),火车油灌车3辆,基本负担县内的粮油调拨任务。关于粮食仓库的建设情况,1953年以来的粮油库存情况和调入调出数目详见表140、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