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工业“三废”污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51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工业“三废”污染
分类号: X74
页数: 3
页码: 509-511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自1985年至1990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工业“三废”污染的情况。
关键词: 工业污染 环境保护 永昌县

内容

1985年县城建局对所辖区的43个企业进行了污染源调查,对各类污染的数量和排放现状及特点作了评价。
  废水县境工业用水与民用水年总量为2343万吨,被调查的43个工业企业,年排废水总量达562.1万吨。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有COD铜硫化物、悬浮物镍、汞等。河西堡镇被调查企业15个,年排废水560.42万吨,未经任何处理,排入金川河,与河道两岸农灌区交错而过,清污混流,主要排污单位是永昌电厂和金昌化工总厂。永昌电厂废水排入专用灰场。金昌化工总厂及其各分厂年排废水量324.02万吨,直接排入金川河。永昌县城及各乡镇被调查企业28个,废水未经任何处理排入闲地、渗井,蒸发和渗漏。具体情况详见表129、表130。
  永昌境内工业废水中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是COD和悬浮物,其污染源是河西堡镇所辖地区的永昌电厂、化工总厂。废水污染最严重的地方是河西堡镇,水中的污染物含量最大。在参加评价的16个行业中,电力工业的污染物排放量,等标污染负荷比,均高于其它行业。其余行业按污染负荷比依序排列为黑色金属加工业、化学工业、皮革、毛皮制品业等。永昌电厂排放的带灰废水因横穿金川河老河道,时有外泄混流,对河西堡镇的鸳鸯池,宁远乡的山湾、龙景、宁远、中牌等村的人畜饮水有一定影响。化工总厂排放的工业废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金川河,污染河西堡镇的鸳鸯池村和宁远乡的山湾、龙景、宁远、中牌等村的耕地和人畜饮水。
  废气1985年永昌境内废气点源有采暖锅炉、工业窑炉、高烟囱等。其中采暖锅炉23台,分布在河西堡的19台,分布在永昌县城的4台;工业窑炉30台,河西堡镇分布9台,永昌分布21台(主要分布在各乡镇企业)。高烟囱52个,其中高度在20米的39个,20——30米12个,50米以上的1个。县境内每年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工业废气48.42万标立方米/年。河西堡镇废气排放量达47.87万标立方米/年,县城及各乡镇废气排放量为0.55万标立方米/年。这些废气中主要的有害物质有9种,每年向大气中排放3.1万吨,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大为14.59万吨,其次依序为氮氧化物,烟尘等。废气有害物排放情况见表131。
  永昌境内受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害气体危害较严重的地方有河西堡镇大部分农业区及生活居住区。受氟气危害较重的地方是金昌化工总厂磷肥厂、八一磷肥厂邻近的单位及生活居住区。受害表现为:树木叶面枯萎、脱落,产生伤斑,值物的生理机能受到一定的损害;人畜造成多发性呼吸道感染等病;对生产造成仪器、设备、建筑物、物质资源的腐蚀损害;形成烟尘雾,减弱空气的透明度,降低能见度,造成交通事故等。
  固体废弃物县境内固体废弃物主要有煤矸石、粉煤灰、高炉渣。河西堡镇排放量16万吨/年,永昌排放量7万吨/年。主要废弃物中,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的是永昌电厂排出的粉煤灰,因比重轻,颗粒小,加之管理不善,随风飘扬,伴水流动,造成河西堡镇下洼子村400余亩农田减产,人畜饮水被污染。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