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建筑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51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建筑队伍
分类号: F426.91
页数: 3
页码: 501-503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自民国时期至1990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建筑队伍发展情况。
关键词: 建筑队伍 建筑事业 永昌县

内容

民国时民用建筑由木匠、泥水匠(瓦工)、油漆匠承担,无一定组织,多由施工单位或个人请约,联合施工。
  1953年永昌县城关镇把闲散的泥瓦、木等工匠组织起来,成立了泥业组和木工组,均为集体性质。揽建的工程多为小型维修或一般土木结构的平房。到1956年县手工业联社成立,将泥瓦、木等工组归其管理。1959年更名为永昌县建筑工程队,属县计划委员会管理。1960年7月县基本建设委员会成立后,接管了建筑工程队。并从社会上招收了一批工人,转集体为全民所有制建筑企业,达80余人,工程队下设5个施工组。到1962年达600余人,其中正式职工200人,临时工400人,主要承揽县城,河西堡及其它乡镇的“五小”工业厂房、库房及民用建筑的施工,承建完成的工程有县委工字室及其办公室、宿舍100多间,河西堡地区武威运输公司汽车一队大礼堂,县城“东方红”会堂,县炼油厂砖结构拱形宿舍。1962年10月撤销县建筑工程队。1963年将原建筑工程队精减下放的泥瓦、木匠约28人,重新组成永昌县建筑修缮社,为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县手工业联社。1985年4月又归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管理。更名为永昌县建筑工程公司,有固定职工108人,合同制工人100人,临时工47人,固定资产达73万元。下设人秘、财统、技术、材供4个股,木材加工、汽车修理2个车间和4个施工队,一个预制构件厂。有土建助理工程师2人,技术员7人。工程队能承建六层以下混合结构、框架结构的楼房,18米以内跨度的工业厂房和30米以下的烟囱。承建完成的工程有永昌钟鼓楼维修、县政府办公楼、县水泥厂办公楼、榨油厂浸出车间、工会游艺室等。1985年完成产值220万元。1962年朱王堡镇梅南二队成立建筑队(称苏家湖建筑队),尔后各乡(镇)建筑队相继成立。到1985年注册的农村建筑队有水源乡西沟村为主的永昌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朱王堡镇建筑工程公司,河西堡建筑工程队,北海子企业公司以及部分村队的建筑队共19个。从业人数达2075人。其中乡(镇)建筑队6个,人员达1307人,村队建筑队13个,人员768人。部分建筑公司和工程队,已拥有一定的施工能力和设备,可以承建三层以下的建筑物。在河西堡地区的其它建筑单位还有省建九公司,金昌市农垦分公司等建筑工程队。1988年县武装部成立复员退伍军人安装队,专门承揽水、电、暖安装工程。1989年,永昌县乡镇企业管理局成立永昌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为集体所有制性质,共有管理人员5人,职工120人,全部系合同工。有技术员4人,技术工人14人,可承担四层楼房以下建筑物。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