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河西堡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50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河西堡镇
分类号: TU984
页数: 2
页码: 499-500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自明代至1990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河西堡镇发展情况。
关键词: 河西堡镇 乡镇建设 永昌县

内容

河西堡镇是永昌县辖的一个建制镇。我国镍都金昌市的南大门,永昌县的对外窗口,铁路公路交汇于此。镇境内有著名的鸳鸯池遗址。自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建堡以来,相继修建庙宇、民宅。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基本形成南北“一”字形街道,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发展为“丁”字形街道。有财神阁、关帝庙、店铺、戏台、义学等建筑物。居民80多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5年,兰新铁路修至河西堡,在堡南建起了河西堡火车站、机务段等铁路机构。1956年建成河西堡通往雅布赖盐池的河雅公路和通往永昌县城的永河公路。1961年金川镍矿开发,相继在河西堡建成永昌电厂、河西堡铁厂、河西堡氮肥厂(即金昌化工总厂前身)等省、地、县属企事业单位89个,占地10平方公里。1983年成立了河西堡建制镇,镇区城市人口1.8万,农村人口1.9万。镇辖三个街道办事处,6个居民委员会,12个村民委员会,101个自然村。
  镇内道路共10条,全长13公里。其中河雅路、永河路、车站路等街道4条总长8.5公里,呈“■”字形铺开,均为沥青路面。主要道路宽20至30米,次干道宽8至12米。车流量大,行人密度高。河雅路街道长4.5公里,省盐业公司河西堡盐业购销站、县百货公司、县农副公司、武威汽车运输公司一队和三队、金昌化工总厂、金昌供电局、永昌电厂、河西堡镇人民政府、永昌二中、河西堡小学、农垦金昌分公司、永昌县水泥厂、八一水泥厂、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等行政企事业单位临街而驻。以交通、电力、化工为主的新型建筑物耸立街道两侧。1984年开始,在市县城建部门的指导下,由河西堡镇政府委托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编制了《河西堡城市总体规划》。
  镇区人畜饮水,历史上靠金川河水及涝池水。从1973年起,由永昌电厂、化工总厂、铁路、河西堡铁厂、东大山铁矿等单位的六条输水管道供应生产、生活用水。1985年国家投资90万元,各单位集资30万元,由永昌县城建局作指导,镇政府组织施工,建成■350生活供水主管道1条,长7294米。并且从此开始着手建设镇区内生活污水排放工程。市、县、镇筹措资金177万元,于1990年4月动工,同年11月完工,第一期主管网敷设安装主管道7544米,分支管道300米,衬砌沉淀池一座。解决了镇区生活污水排放问题。
  镇区内供暖由永昌电厂及各单位自成体系的供热系统供给。自1959年河西堡发电厂建成后开始部分供电。到1965年永昌电厂建成投产后,成立了河西堡供电所,负责全区供电。1983年1月,架通路灯8.5公里,安装路灯170盏,由镇人民政府统一管理。通讯设施齐全,镇区内设河西堡邮电支局,装机91门。电厂、化工总厂、供电局等单位内部装有自动电话交换机。公共交通十分方便,文化教育、福利设施、商业、服务业俱全,市场繁荣。河西堡镇已成为金昌市的卫生城镇之一,是以电力、化工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对外交通运输枢纽和城乡物资集散中心。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