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乡镇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50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乡镇建设
分类号: TU984
页数: 3
页码: 499-501
摘要: 本章记述了自明末至1990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乡镇建设发展情况,包括河西堡镇、其他集镇、农房建设的情况。
关键词: 乡镇建设 城乡建设 永昌县

内容

第一节 河西堡镇
  河西堡镇是永昌县辖的一个建制镇。我国镍都金昌市的南大门,永昌县的对外窗口,铁路公路交汇于此。镇境内有著名的鸳鸯池遗址。自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建堡以来,相继修建庙宇、民宅。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基本形成南北“一”字形街道,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发展为“丁”字形街道。有财神阁、关帝庙、店铺、戏台、义学等建筑物。居民80多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5年,兰新铁路修至河西堡,在堡南建起了河西堡火车站、机务段等铁路机构。1956年建成河西堡通往雅布赖盐池的河雅公路和通往永昌县城的永河公路。1961年金川镍矿开发,相继在河西堡建成永昌电厂、河西堡铁厂、河西堡氮肥厂(即金昌化工总厂前身)等省、地、县属企事业单位89个,占地10平方公里。1983年成立了河西堡建制镇,镇区城市人口1.8万,农村人口1.9万。镇辖三个街道办事处,6个居民委员会,12个村民委员会,101个自然村。
  镇内道路共10条,全长13公里。其中河雅路、永河路、车站路等街道4条总长8.5公里,呈“■”字形铺开,均为沥青路面。主要道路宽20至30米,次干道宽8至12米。车流量大,行人密度高。河雅路街道长4.5公里,省盐业公司河西堡盐业购销站、县百货公司、县农副公司、武威汽车运输公司一队和三队、金昌化工总厂、金昌供电局、永昌电厂、河西堡镇人民政府、永昌二中、河西堡小学、农垦金昌分公司、永昌县水泥厂、八一水泥厂、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等行政企事业单位临街而驻。以交通、电力、化工为主的新型建筑物耸立街道两侧。1984年开始,在市县城建部门的指导下,由河西堡镇政府委托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编制了《河西堡城市总体规划》。
  镇区人畜饮水,历史上靠金川河水及涝池水。从1973年起,由永昌电厂、化工总厂、铁路、河西堡铁厂、东大山铁矿等单位的六条输水管道供应生产、生活用水。1985年国家投资90万元,各单位集资30万元,由永昌县城建局作指导,镇政府组织施工,建成■350生活供水主管道1条,长7294米。并且从此开始着手建设镇区内生活污水排放工程。市、县、镇筹措资金177万元,于1990年4月动工,同年11月完工,第一期主管网敷设安装主管道7544米,分支管道300米,衬砌沉淀池一座。解决了镇区生活污水排放问题。
  镇区内供暖由永昌电厂及各单位自成体系的供热系统供给。自1959年河西堡发电厂建成后开始部分供电。到1965年永昌电厂建成投产后,成立了河西堡供电所,负责全区供电。1983年1月,架通路灯8.5公里,安装路灯170盏,由镇人民政府统一管理。通讯设施齐全,镇区内设河西堡邮电支局,装机91门。电厂、化工总厂、供电局等单位内部装有自动电话交换机。公共交通十分方便,文化教育、福利设施、商业、服务业俱全,市场繁荣。河西堡镇已成为金昌市的卫生城镇之一,是以电力、化工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对外交通运输枢纽和城乡物资集散中心。
  第二节 其它集镇
  明、清时期,农村以堡寨为中心,由庄子、院子、明房子构成村落。清朝末年,永昌县境内的堡寨多数被破坏。民国时期,富裕人家修筑庄院者较多,贫穷人家多修筑明房(无围墙)。民国末期,以集镇形式存在的仅有宁远堡、永宁堡、新城子、红山窑等,这些集镇的居民居住较为集中,镇上有较多的商号、店铺、手工作坊和学校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区分别在较中心的地方或原集镇上建立乡人民政府。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各乡在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修建了供销社、粮管所、税务所、水管所、学校、邮电所、卫生院、兽医站等单位。1958年开始,为发展集体企业,各公社修建了大量的房屋,初步改变了旧的面貌。1970年以后,各社、镇以所在地为中心,有规划地进行基本建设。截止1985年各乡(镇)建设初具规模,全县已建成了城关、朱王堡、新城子、河西堡镇。红山窑、焦家庄、北海子、东寨、六坝、南坝、水源乡的乡政府所在地,已成为该乡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集镇。
  第三节农房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土地改革中,无房的贫苦农民分得了房屋。1955年农业实行了合作化,各农业合作社和生产队开始集体修建仓库和饲养场等。1958年,“大跃进”期间,按照“大步跨入共产主义”的思想,对乡村民房统一修建,部分地方将农民原来的房子撤除,集中到居民点上,并修建生产队办公室、食堂、幼儿园等公共建筑,个别村队把住宅建成军营式房屋。1962年后,农村经济恢复,社员个人修建新房的比较多,但没有统一规划,村落布局较为零乱。房屋多为传统样式。1967年,对农田、渠道、道路,村庄进行了初步规划,要求群众在居民点上按统一规划修建住房。在此期间,农民建房虽数量不大,但其样式有了初步更新,开始修建砖基础、玻璃窗、油漆门、粉皮墙、纸糊顶棚的土木结构房屋。1973至1975年,全县进行田、林、渠、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零散的居民房屋全部向居民点搬迁,房屋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截止1980年,全县农房都集中到了规划的居民点上,基本形成农村居民点的新格局。因历次规划都不符合标准,1983年永昌县城建局召集各乡村镇建设助理员,举办了培训班,重新对全县10个乡镇、108个行政村和892个自然村的居民点全部进行了规划。居民建房已出现了砖木结构等质量较高的标准。至1990年,中等农民,一般有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平房5至10间。历史上农房建筑见《风俗、方言、人民生活卷》。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