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典型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507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典型建筑
分类号: K928.8
页数: 4
页码: 496-499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自清末至1990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县城典型建筑情况。
关键词: 县城建设 建筑 永昌县

内容

钟鼓楼,又名声教楼,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清顺治十六年(1659)因火灾损坏,十八年(1661),由参将郑续善提倡,士庶捐款赞助,予以维修。乾隆三十二年(1767),由永昌县正堂白钟麟倡议再次补葺,并在楼台四门洞上方分别题额“迎薰”、“宁远”、“大观”、“朔镇”。多年来,由于风雨剥蚀、地震摇撼使楼台的护壁青砖多有风化腐蚀,木结构松动脱卯糟朽,残缺严重,柱基下沉,楼体倾斜。1984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对仲鼓楼进行维修。于同年六月在保证原状的前提下落架大修。历时两年,于1986年6月竣工。7月28日由省市有关领导和有关专家验收剪彩。
  钟鼓楼是一座以木结构为主,矗立在高台之上的楼阁式建筑。整个建筑分楼台和楼体两部分,形制仿西安钟楼。总高24.5米。楼台正方梯形,楼身方形,结构对称,为两层三檐盝顶式屋顶。
  楼台:底边长22米,高7.2米,以一比七点二侧角收分。外表以明式青砖护壁;下设跨度为5.1米四铰拱卷门洞,面向4条大街,上筑85厘米高的青砖栏墙,北侧设有砖砌单跑楼梯(踏步)。楼台之上设有12厘米高(新补)台基,台基四周以长118厘米,宽28厘米,高12厘米檐石平铺,地面用仿制明式青砖铺墁。
  楼身底层结构:柱网布置底层四周围廊,每面五间,明间开间4.26米,次间开间3.26米,廊间开间2.26米,俗称三转五。廊柱(当地习惯叫下檐柱)20根,高2.98米,直径32厘米,楼身正面五间,进深均为3.26米。金柱(老檐柱)每面四根,共12根,高9.4米,直径34厘米。柱中与擎柱,楼板及其支撑楼板的梁枋连接成整体,一层以下柱入墙内,仅明间柱半身袒露外面。擎柱(通柱)每面2根,共4根,为上下两层通柱,由底层直达二层准檩。脊檩之下高20.46米,直径42厘米。所有柱下均安放永昌县产花岗岩石料制作的鼓形柱顶石。基础(新设)以混凝土井字形圈地梁承载,隐而不见。
  围廊斗拱:斗拱布置四周同,每面有柱头科四攒。角科两攒。平身科明间三攒,次间二攒,廊间一攒。斗拱形制,柱头科和平身科相同,为单跷三踩,耍头外端麻叶形,其上为正心枋,井口枋,外拽枋,挑檐枋(不设里拽枋)。挑檐枋直承挑檐檩。正间平身科斗拱耍头内一端做蚂蚱头与井口枋十字相交,上置菊花形垫墩,次间垫墩在井口枋中,上承下檐,承椽枋。
  围廊架:廊柱(下檐柱)上部施穿插枋。穿插枋内端和金柱榫卯连接。榫出做卷草形雀替,外端做梁头和平板枋相交,搭置在柱头上。柱间施额枋,平板枋相互连接成整体,其上为斗拱,上置挑尖梁(当地叫闸梁)带耍头、开檩碗与正心枋、井口枋,外拽枋,挑檐枋十字相交,上承挑檐及其檐部荷载,挑尖梁内端与金柱(老檐柱)连接。梁中与井口枋十字相交,承接二层童柱(二层廊柱)。转角处为挑尖斜梁,外端梁头带耍头,搭置在角科斗拱上,再上为老角梁,老角梁内端做榫和转角童柱(二层转角廊柱)连接,外端做八王拳形搭置在角科斗拱上,上置仔角梁。
  楼梯:北向两次间设宽1.16米一跑木制楼梯,踏步高32厘米,宽30厘米,共15级,左右设栏板。二层楼梯入口处设隔扇楼梯门二负,左右抱框,上下槛。
  底层梁架:底层梁架承托着二层楼板,同时与底层廊柱,金柱结合成一整体。腰梁矩形,正间6根,长4.36米,宽26厘米,高32厘米;次间12根,长3.26米,截面尺寸同正间;尽间(廊间)12根,长1.46米,宽16厘米,高18厘米;楞木矩形,倒楞,正间20根,次间40根,截面16×18厘米,东西等距布置,其上为龙骨,与楞木相间形成井字形结构。
  上屋结构:上层围廊(童柱)(廊柱)矗立在底层围廊挑尖梁上,与金柱(老檐柱)间施穿插枋一层,童柱间施额枋,平板枋交接同一层,上置斗拱承其二檐。
  围廊斗拱:斗拱单跷三踩,上设正心枋,井口枋、外拽枋、挑檐枋,其上与之十字相交置挑尖梁,挑尖梁内端与金柱连接,外端带耍头搭置在斗拱上,梁头做檩碗,承接挑檐檩,正心枋和耍头十字相交,上设垫墩,(檩碗)承接正心檩,转角柱头科斗拱上置挑尖斜梁,其上设垫墩撑住老角梁,老角梁内端榫卯与转角金柱(老檐柱)连接,外端梁头作八王拳形搭置在转角斗拱上,上置仔角梁,柱头科耍头以挑尖梁外伸而成。上承挑檐檩,正心檩,及其檐部荷载。
  上檐斗拱:楼身最上层檐下斗拱,每面正间平身科三攒,次间两攒,柱头科四攒,角科二攒,斗拱踩数较下层增多。为双跷五踩,井口枋,正心枋,外拽枋,与耍头十字交接,正心枋上设麻叶头垫墩(檩碗),承正心檩,斗拱外檐挑承挑檐檩和正心檩及顶层檐部荷载,内檐井口枋和耍头内端六分头十字相交,上施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承接下擎枋、下擎檩及其上部荷载。
  顶层梁架:顶层梁架承受着顶层荷载,它通过擎柱(通柱)和金柱将荷载传至下层地面楼内,上部无天花板,人们可直视楼顶上的木构架。擎柱间以及擎柱与各金柱间施穿插枋连接,金柱间斗拱以下施平板枋,额枋,再下为装板及二檐承椽枋。擎柱与次间两金柱之间各设置三步大梁,大梁内一端与擎柱榫卯连接,外一端带耍头与金柱柱头科斗拱正心枋十字相交,上承挑檐檩,正心檩。其上为双步梁,内一端与擎柱榫卯连接,外一端梁头在井口枋位置下施柁墩搭置在三步梁上,上承擎枋下擎檩及其檩间荷载。再上为单步梁,内一端连接同双步梁,外一端梁头下施柁墩搭置在双步梁上,上承上擎檩,上擎枋及其屋顶荷载,三步梁同双步梁之间施斜角梁,科内端与擎柱榫卯交接,外端梁头做耍头,搭置在角科斗拱上,其上为老角梁,仔角梁,仔角梁梁头跷起。顶层转角部位,由于负荷过大,在这次维修中增加抹角梁一道,抹角梁两头搭置在柱头科斗拱之上,上施斜角梁,斜角梁内端施垂柱(垂柱顶承上擎檩)搭置在抹角梁上。外端梁头带耍头搭置在角科斗拱上,(取消原三步双步斜梁)上施老角梁,仔角梁。
  装修:檐墙门窗底层四向开门,明间安装六冒头菱花隔扇六页,外加抱框,上下槛。上槛以上依次装横披,中槛、走马板,再上为腰梁,其余皆为墙壁。上层四周全用隔扇装修。明间除不装走马板外,其余装修同下层。次间90厘米高槛墙上安四冒头菱花格槛窗四页,左右抱框,下榻板。槛窗往上依次为中槛,横披,上槛。金柱间额枋之下、二檐承椽枋之上空间施装板,形同走马板,上饰山水,人物等彩绘图案。
  围栏,上层环廊四周依廊柱装木制围栏,拱眼壁板;斗拱之间的空档用木板堵隔,并饰以彩绘图案。
  檐墙,底层四周依金柱砌筑青砖檐墙,下设高72厘米清水墙裙,其余里外均以浅粉红纸筋灰抹光,和屋顶琉璃形成绿瓦红墙。
  各檐及屋顶琉璃,钟鼓楼由于历经维修,屋顶上原有瓦件脊饰样式规格杂乱,这次维修瓦顶部分全部用琉璃制品覆盖,按照原形两围廊瓦顶上设博脊(靠脊)一周。屋顶设工脊四道,将楼顶围成一封闭式正方形盒子,南北向滴水,大吻矗立在正脊端头,中间八卦宝刹上,叠置舍利宝顶。二檐顶屋戗脊(斜脊)上均饰琉璃脊兽,给人以庄重典雅之感。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