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公共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50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公共设施
分类号: TU984
页数: 4
页码: 490-493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自民国至1990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县城公共设施发展情况。
关键词: 县城建设 公共设施 永昌县

内容

一、供热
  民国时期,县城居民基本都是烧热炕取暖,少数人家用火盆或火锅取暖。
  燃料多是柴草、畜粪、煤炭等。采用铁炉子取暖,始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暖方式不断改进。初期县城各单位用铁炉子取暖。1975年以后,居民普遍使用铁炉子。至1980年已发展到烤箱、土暖气等。1985年5月,成立了永昌县供热公司,配职工21人,辖5个锅炉房。县政府锅炉房,投资36.48万元,安装2TKLL120—7/115/70A型锅炉2台,K2A2—8蒸气锅炉1台,热力管网401米,现供热面积3137平方米,最大供热面积可达1.6万平方米。县委小区锅炉房,投资42.66万元,安装2TK2A120—7/190/70A型锅炉2台。热力管网1152米,现供热面积6470平方米,最大供热面积可达1.5万平方米,同时供影剧院、幼儿园、统建家属住宅楼等。农技站锅炉房,投资7.07万元,安装K2G型卧式快装1.0锅炉1台,热力管网148米,现供热面积2000平方米,最大供热面积可达2500平方米。水电机械化施工队锅炉房,投资4.5万元,安装2TK2L120—7/115/70A锅炉1台,热力管网374米,现供热面积4700平方米,最大供热面积可达8000平方米,现内部配备管理工2人。榨油厂工业锅炉是县城于1957年最早安装的第一代考兰一吨锅炉,投资1.64万元;第二代2TK2L2120—8锅炉于1982年安装,安装热力管网600米,采暖面积360平方米。共投资3.63万元;相继又安装了第三代4TKE4—13—A2型链条炉排卧式快装锅炉。现有2台锅炉运转,利用余热供全厂职工家属宿舍、厂房取暖,共投资14.67万元,是县城最大的锅炉设备。粮食局锅炉:投资37.9万元,安装DZL120—7—95—70型锅炉一台,铺设热力管网360米,现供热面积1.05万平方米,主要供粮食局办公楼、永昌一中、县工会等单位。乡镇企业局锅炉房:投资43万元,安装SEL120—7—95—70型锅炉一台,铺设热力管网114米,现供热面积0.21万平方米,最大供热面积约1万平方米。现只供乡镇企业局住宅楼。邮电局锅炉房:投资10.29万元,安装NL60—7卧式快装锅炉一台,铺设热力管网78.6米,现供热面积3000平方米,主要供邮电局办公楼、县文化馆等单位。
  供热公司向用户收费标准是:企业单位每平方米收费2.4元,国家补助0.15元,行政事业单位每平方米收费1.8元,国家财政补助0.75元,民用取暖每平方米收费0.5元,国家财政补助2.05元。
  二、供电
  1958年兴建了北海子小水电站,年发电量为42万度,供县委、县政府的照明及县农具厂部分动力用电。1968年开始兴建永昌县城郊变电所,架设城区高压输电线路8公里,低压线路12公里,安装配电变压器15台(50至80千伏安),总装机容量2025千伏安。大电网于1969年通电永昌县城。县城居民照明用户1480户,机关单位照明用户185户,总生活用电每月约1.8万度,生产能力用电380户,月总耗电8万度,城区用电覆盖面积100%。1969年县城4条大街第一次架设路灯,由县财政局拨款,县水电局负责施工,设置配电盘1台,安装贡灯49盏。1984年更换为钠灯50盏,更换下的贡灯安装到二环路,公园路及居民区。高大建筑物上装有彩灯。
  三、通讯设施
  1953年,永昌县城内有3户电话用户,1956年增至36户,1965年增至77户,1976年增至157户,1985年底增至194户,1990年底增至435户。(电报、长途电话等见《邮电卷》)
  四、公厕及环卫
  民国时期,城区厕所,多为私人所建,比较简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企事业单位逐年增多,其厕所由单位自建。1960年前后,相继在南大街和西大街各建公厕1座。至1970年,共有分厕4座,由城关镇人民政府管理,不论公厕和私厕均由城郊农民垫土,粪便拉去当肥料。1980年以后,由县城建局、城关镇主持又在4条大街各修公厕1座,居民住宅区共建公厕54座,均由城关镇政府统一组织管理。各单位和居民的厕所,由单位和居民自行管理。除此,城关镇有清洁队清扫街道和拉运生活垃圾。各单位的工业、建筑等生产垃圾由各单位负责清扫拉运到垃圾场,经常保持县城环境干干净净。
  五、防洪
  宋、元间筑城时,永昌县城选择在利于防洪排水的位置上。城西2.5公里处,城东1公里处各有天然泄洪沙沟1条。西五里沙沟最大洪水流量70至110米3/秒。县城亦建的简易防洪设施,如南北城墙留出水洞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县水利部门和北海子乡政府配合,对重点防洪地段兴建了防洪堤坝。因受照面山和五里沙沟洪水的威胁,1984年,由县城机关单位集资,兴建了县城防洪工程,主要有:
  西防洪渠由城关镇人民政府组织修建,完成浆砌渠道620米,共做工程量1.97万立方米,投入工日3.25万个,耗用水泥159吨,木料5.5立方米,钢材2.6万吨,投资8万元,渠道设计输水能力为10米3/秒。
  东防洪渠由城建局组织修建,完成千砌卵石渠道460米,设计流量5米3秒,共做工程量4709立方米,投入工日1.72万个,耗用水泥28吨,木料1立方米,钢材2吨,投资2.9万元。
  照面山防洪堤县上投资4.96万元,由县水电局负责施工,完成防洪堤500米,共做土石方3.18万立方米,浆砌石965立方米,投劳动工日6080个,手扶机台班391个,推土机台班196个。耗用水泥40吨,炸药2吨,同时在五里沙沟整修和兴建防洪堤坝1400米,防洪建筑物7座。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