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给排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50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给排水
分类号: TU991;TU992
页数: 2
页码: 489-490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自1970年至1990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县城给排水发展情况情况。
关键词: 县城建设 给排水 永昌县

内容

一、给水
  县城机关、居民生活用水,历年依靠井水,期形式或一户一井,或数十户一井同用。地下水位深浅随县城地形而异,南关井深44米,南街9米,钟鼓楼周围及东、西街6米,北街3米,北门附近地下水溢出地面。1970年后,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人力汲水困难,部分水井干涸。县政府先后拨款1.7万元,相继在东街打机井2眼,南街、西街、北街各打机井1眼,各井建有井房及配套供水设施。同时,各机关单位、工厂、学校亦相继打了机井。至1982年县城内共有生活、生产用水机井77服,其中大口井46眼。1982年2月,县政府委托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兰州市政工程设计院,对县城给水工程进行了设计。县城附近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基本符合生活饮水卫生标准。在甘新公路南侧向南700米处建自来水厂。打机井提水,借助地形高差重力输水至城区,配供水管网,向用户供水。
  该项工程由城乡建设办公室主持,给排水管理所组织施工。于1982年5月动工,次年12月3日竣工,1984年投产运行。使用投资共87.8万元,其中县财政投资47.8万元,甘肃省城建局投资40万元。耗用水泥,220吨,钢材19吨,木材70立方米。
  城区配水管以环状网布置,郊区以树枝状布置。在城内建集中供水站7个,铺设给水干、支管2.69万米,给水单位79个,供水人户2698家,用水人口11792人,日供水量597吨。按表计量收费,年收入水费2.89万元。
  二、排水
  县城地形南高北低。民国时,城区街道用明沟排水,因水沟窄小,加之泥物堵塞,排水不畅,暴雨时尤难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街道路面几经整治,形成中间高两侧低的拱形坡度,并在路面两侧开挖排水沟,效果较好。除低洼巷道外,全部废水排到北门外的湖滩。1973年,城区4条大街路面铺上柏油,排水效果更好。由于城镇工厂和人口增加,生产和生活污水、渍水量增大,采取传统的渗井渗排和泼地渗漏蒸发,既不卫生,又污染了地下水源。1984至1985年7月,永昌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委托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院,完成了县城排水工程设计。县财政投资60万元,由北向南分期施工。设计排放污水部量为1536立方米/日,最大流量为61.42秒/公升,最大充满度0.55度。截止1990年共敷设主管道6180米,分支管道5944米,进户管道14290米,建成污水排放泵站2座,购置污泥吸粪车1辆,基本解决了污水的排放问题。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