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街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50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街道
分类号: TU984
页数: 2
页码: 488-489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自民国至1990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县城街道建设发展情况。
关键词: 县城建设 街道建设 永昌县

内容

县城具有古老城市的格局。以钟鼓楼为十字中心,形成东南西北4条大街,各大街中段又呈小“十字”,有8条小街与大街相通。4条大街与1982年新开辟的环城路相接。北大街真通北海子公园。民国时期,县城内由油坊、商号、店铺、庙宇、客店、铁、木匠手工作坊以及居民住房构成街巷。1949年以后,县城建设有了新的发展。截止1985年县城内拥有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建筑、燃料、电力、机械、农机制造、榨油、食品加工、金属制造、皮毛、地毯、针织、印刷、木器家具等现代工业企业;有粮食供应、被服加工、旅馆、食堂等服务行业;有针锦织品、电气、五金百货、农机用具、农副产品、日用杂货、烟酒蔬菜、糕点副食、食品等商业网点;有县委、县政府等党政机关;有县文化馆,图书馆、新华书店、影剧院、广播站、中学、小学、幼儿园等文化教育单位;有县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福利院等公共福利设施。
  一、城区街巷
  东街(钟鼓楼以东的大街)长664米,通甘新公路,民国时称中山东街,今县人民政府等10多个单位驻此街。
  西街(钟鼓楼以西的大街)长661米,通甘新公路。民国时称中山西街。今驻中共永昌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县人民武装部等20多个机关单位。
  南街(钟鼓楼以南的大街)长732米,通甘新公路。民国时称中山南街。城关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招待所等10个多个单位驻此街。
  北街(钟鼓楼以北的大街)长559米,民国时称中山北街。永昌县文教局、卫生局、影剧院、县医院等10多个单位驻此街。
  1973年县革命委员会拨款4万元,动员机关职工、居民义务劳动,将4条大街的土路全部改造成柏油路,路宽9米,全长2165米。
  1982年至1983年修成环城路,全长4936米,路基宽18米,为夯筑沙砾路面,平坦宽阔。
  县城内区域以4条大街为界划分为4块,每块各布巷数条,其中:东南角有解放巷(长294米)、关老爷巷(长225米)、衙门巷(长373米)、新寺庙巷(长362米)、高家巷(长372米)、盐店巷(长225米);西南角有城隍庙巷(长580米)、上巷子(长255米)、于头什字巷纵穿南北,跨西街形成西街什字(长509米);西北角有千佛寺巷(长255米)、下巷子(长258米)、北背巷从西向东跨北街形成北街什字(长1022米);东北角有县府巷,又称大卫巷,双龙巷(长258米),文庙巷(长246米),玉皇庙巷(长258米)。
  二、绿化
  民国时期,县城街道向阳面有古杨树、榆树;庙宇、会馆门前院内有杨、榆、松、柏、沙枣等树木;居民院内植有灌丛花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动员机关职工、居民曾多次在街道两旁植树,但成效甚微。1976年后,再次动员机关团体、干部居民绿化环境,经过持之以恒的绿化工作,至1990年,县城内外基本绿化。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