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县城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50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县城建设
分类号: TU984
页数: 12
页码: 488-499
摘要: 本章记述了自清末至1990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县城建设发展情况,包括街道、给排水、公共设施、房地产管理、园林建设、典型建筑的情况。
关键词: 县城建设 城乡建设 永昌县

内容

第一节 街道
  县城具有古老城市的格局。以钟鼓楼为十字中心,形成东南西北4条大街,各大街中段又呈小“十字”,有8条小街与大街相通。4条大街与1982年新开辟的环城路相接。北大街真通北海子公园。民国时期,县城内由油坊、商号、店铺、庙宇、客店、铁、木匠手工作坊以及居民住房构成街巷。1949年以后,县城建设有了新的发展。截止1985年县城内拥有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建筑、燃料、电力、机械、农机制造、榨油、食品加工、金属制造、皮毛、地毯、针织、印刷、木器家具等现代工业企业;有粮食供应、被服加工、旅馆、食堂等服务行业;有针锦织品、电气、五金百货、农机用具、农副产品、日用杂货、烟酒蔬菜、糕点副食、食品等商业网点;有县委、县政府等党政机关;有县文化馆,图书馆、新华书店、影剧院、广播站、中学、小学、幼儿园等文化教育单位;有县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福利院等公共福利设施。
  一、城区街巷
  东街(钟鼓楼以东的大街)长664米,通甘新公路,民国时称中山东街,今县人民政府等10多个单位驻此街。
  西街(钟鼓楼以西的大街)长661米,通甘新公路。民国时称中山西街。今驻中共永昌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县人民武装部等20多个机关单位。
  南街(钟鼓楼以南的大街)长732米,通甘新公路。民国时称中山南街。城关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招待所等10个多个单位驻此街。
  北街(钟鼓楼以北的大街)长559米,民国时称中山北街。永昌县文教局、卫生局、影剧院、县医院等10多个单位驻此街。
  1973年县革命委员会拨款4万元,动员机关职工、居民义务劳动,将4条大街的土路全部改造成柏油路,路宽9米,全长2165米。
  1982年至1983年修成环城路,全长4936米,路基宽18米,为夯筑沙砾路面,平坦宽阔。
  县城内区域以4条大街为界划分为4块,每块各布巷数条,其中:东南角有解放巷(长294米)、关老爷巷(长225米)、衙门巷(长373米)、新寺庙巷(长362米)、高家巷(长372米)、盐店巷(长225米);西南角有城隍庙巷(长580米)、上巷子(长255米)、于头什字巷纵穿南北,跨西街形成西街什字(长509米);西北角有千佛寺巷(长255米)、下巷子(长258米)、北背巷从西向东跨北街形成北街什字(长1022米);东北角有县府巷,又称大卫巷,双龙巷(长258米),文庙巷(长246米),玉皇庙巷(长258米)。
  二、绿化
  民国时期,县城街道向阳面有古杨树、榆树;庙宇、会馆门前院内有杨、榆、松、柏、沙枣等树木;居民院内植有灌丛花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动员机关职工、居民曾多次在街道两旁植树,但成效甚微。1976年后,再次动员机关团体、干部居民绿化环境,经过持之以恒的绿化工作,至1990年,县城内外基本绿化。
  第二节 给排水
  一、给水
  县城机关、居民生活用水,历年依靠井水,期形式或一户一井,或数十户一井同用。地下水位深浅随县城地形而异,南关井深44米,南街9米,钟鼓楼周围及东、西街6米,北街3米,北门附近地下水溢出地面。1970年后,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人力汲水困难,部分水井干涸。县政府先后拨款1.7万元,相继在东街打机井2眼,南街、西街、北街各打机井1眼,各井建有井房及配套供水设施。同时,各机关单位、工厂、学校亦相继打了机井。至1982年县城内共有生活、生产用水机井77服,其中大口井46眼。1982年2月,县政府委托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兰州市政工程设计院,对县城给水工程进行了设计。县城附近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基本符合生活饮水卫生标准。在甘新公路南侧向南700米处建自来水厂。打机井提水,借助地形高差重力输水至城区,配供水管网,向用户供水。
  该项工程由城乡建设办公室主持,给排水管理所组织施工。于1982年5月动工,次年12月3日竣工,1984年投产运行。使用投资共87.8万元,其中县财政投资47.8万元,甘肃省城建局投资40万元。耗用水泥,220吨,钢材19吨,木材70立方米。
  城区配水管以环状网布置,郊区以树枝状布置。在城内建集中供水站7个,铺设给水干、支管2.69万米,给水单位79个,供水人户2698家,用水人口11792人,日供水量597吨。按表计量收费,年收入水费2.89万元。
  二、排水
  县城地形南高北低。民国时,城区街道用明沟排水,因水沟窄小,加之泥物堵塞,排水不畅,暴雨时尤难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街道路面几经整治,形成中间高两侧低的拱形坡度,并在路面两侧开挖排水沟,效果较好。除低洼巷道外,全部废水排到北门外的湖滩。1973年,城区4条大街路面铺上柏油,排水效果更好。由于城镇工厂和人口增加,生产和生活污水、渍水量增大,采取传统的渗井渗排和泼地渗漏蒸发,既不卫生,又污染了地下水源。1984至1985年7月,永昌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委托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院,完成了县城排水工程设计。县财政投资60万元,由北向南分期施工。设计排放污水部量为1536立方米/日,最大流量为61.42秒/公升,最大充满度0.55度。截止1990年共敷设主管道6180米,分支管道5944米,进户管道14290米,建成污水排放泵站2座,购置污泥吸粪车1辆,基本解决了污水的排放问题。
  第三节 公共设施
  一、供热
  民国时期,县城居民基本都是烧热炕取暖,少数人家用火盆或火锅取暖。
  燃料多是柴草、畜粪、煤炭等。采用铁炉子取暖,始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暖方式不断改进。初期县城各单位用铁炉子取暖。1975年以后,居民普遍使用铁炉子。至1980年已发展到烤箱、土暖气等。1985年5月,成立了永昌县供热公司,配职工21人,辖5个锅炉房。县政府锅炉房,投资36.48万元,安装2TKLL120—7/115/70A型锅炉2台,K2A2—8蒸气锅炉1台,热力管网401米,现供热面积3137平方米,最大供热面积可达1.6万平方米。县委小区锅炉房,投资42.66万元,安装2TK2A120—7/190/70A型锅炉2台。热力管网1152米,现供热面积6470平方米,最大供热面积可达1.5万平方米,同时供影剧院、幼儿园、统建家属住宅楼等。农技站锅炉房,投资7.07万元,安装K2G型卧式快装1.0锅炉1台,热力管网148米,现供热面积2000平方米,最大供热面积可达2500平方米。水电机械化施工队锅炉房,投资4.5万元,安装2TK2L120—7/115/70A锅炉1台,热力管网374米,现供热面积4700平方米,最大供热面积可达8000平方米,现内部配备管理工2人。榨油厂工业锅炉是县城于1957年最早安装的第一代考兰一吨锅炉,投资1.64万元;第二代2TK2L2120—8锅炉于1982年安装,安装热力管网600米,采暖面积360平方米。共投资3.63万元;相继又安装了第三代4TKE4—13—A2型链条炉排卧式快装锅炉。现有2台锅炉运转,利用余热供全厂职工家属宿舍、厂房取暖,共投资14.67万元,是县城最大的锅炉设备。粮食局锅炉:投资37.9万元,安装DZL120—7—95—70型锅炉一台,铺设热力管网360米,现供热面积1.05万平方米,主要供粮食局办公楼、永昌一中、县工会等单位。乡镇企业局锅炉房:投资43万元,安装SEL120—7—95—70型锅炉一台,铺设热力管网114米,现供热面积0.21万平方米,最大供热面积约1万平方米。现只供乡镇企业局住宅楼。邮电局锅炉房:投资10.29万元,安装NL60—7卧式快装锅炉一台,铺设热力管网78.6米,现供热面积3000平方米,主要供邮电局办公楼、县文化馆等单位。
  供热公司向用户收费标准是:企业单位每平方米收费2.4元,国家补助0.15元,行政事业单位每平方米收费1.8元,国家财政补助0.75元,民用取暖每平方米收费0.5元,国家财政补助2.05元。
  二、供电
  1958年兴建了北海子小水电站,年发电量为42万度,供县委、县政府的照明及县农具厂部分动力用电。1968年开始兴建永昌县城郊变电所,架设城区高压输电线路8公里,低压线路12公里,安装配电变压器15台(50至80千伏安),总装机容量2025千伏安。大电网于1969年通电永昌县城。县城居民照明用户1480户,机关单位照明用户185户,总生活用电每月约1.8万度,生产能力用电380户,月总耗电8万度,城区用电覆盖面积100%。1969年县城4条大街第一次架设路灯,由县财政局拨款,县水电局负责施工,设置配电盘1台,安装贡灯49盏。1984年更换为钠灯50盏,更换下的贡灯安装到二环路,公园路及居民区。高大建筑物上装有彩灯。
  三、通讯设施
  1953年,永昌县城内有3户电话用户,1956年增至36户,1965年增至77户,1976年增至157户,1985年底增至194户,1990年底增至435户。(电报、长途电话等见《邮电卷》)
  四、公厕及环卫
  民国时期,城区厕所,多为私人所建,比较简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企事业单位逐年增多,其厕所由单位自建。1960年前后,相继在南大街和西大街各建公厕1座。至1970年,共有分厕4座,由城关镇人民政府管理,不论公厕和私厕均由城郊农民垫土,粪便拉去当肥料。1980年以后,由县城建局、城关镇主持又在4条大街各修公厕1座,居民住宅区共建公厕54座,均由城关镇政府统一组织管理。各单位和居民的厕所,由单位和居民自行管理。除此,城关镇有清洁队清扫街道和拉运生活垃圾。各单位的工业、建筑等生产垃圾由各单位负责清扫拉运到垃圾场,经常保持县城环境干干净净。
  五、防洪
  宋、元间筑城时,永昌县城选择在利于防洪排水的位置上。城西2.5公里处,城东1公里处各有天然泄洪沙沟1条。西五里沙沟最大洪水流量70至110米3/秒。县城亦建的简易防洪设施,如南北城墙留出水洞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县水利部门和北海子乡政府配合,对重点防洪地段兴建了防洪堤坝。因受照面山和五里沙沟洪水的威胁,1984年,由县城机关单位集资,兴建了县城防洪工程,主要有:
  西防洪渠由城关镇人民政府组织修建,完成浆砌渠道620米,共做工程量1.97万立方米,投入工日3.25万个,耗用水泥159吨,木料5.5立方米,钢材2.6万吨,投资8万元,渠道设计输水能力为10米3/秒。
  东防洪渠由城建局组织修建,完成千砌卵石渠道460米,设计流量5米3秒,共做工程量4709立方米,投入工日1.72万个,耗用水泥28吨,木料1立方米,钢材2吨,投资2.9万元。
  照面山防洪堤县上投资4.96万元,由县水电局负责施工,完成防洪堤500米,共做土石方3.18万立方米,浆砌石965立方米,投劳动工日6080个,手扶机台班391个,推土机台班196个。耗用水泥40吨,炸药2吨,同时在五里沙沟整修和兴建防洪堤坝1400米,防洪建筑物7座。
  第四节 房地产管理
  一、房产管理
  民国时期,县城居民较少,房屋稀疏,大多数房子建在街道两侧,县绝大多数居民住传统的土木结构四合院,而其性质多是私房。公房主要是县政府机关、寺庙、祠堂、会馆、教堂、学校。公房占地面积大,建筑标准较高,质量较好。寺庙、教堂等由宗教职业者守住和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没收和征收了官僚、地主的房产,接管了寺庙、祠堂、会馆、教堂以及民国县政府遗留下来的房产。1956年8月全县包括农村有庙产砖瓦房1515间,土房963间,公产砖瓦房294间,土房1729间,校产砖瓦房157间,土房583间。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逐年修建了大量的房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镇人口大大增加,房屋建设发展更快。各单位、工厂修建了高标准的办公用房、厂房、库房、职工宿舍和家属住房。公房一直由县财政局统一管理,除国家单位占用的外,其余分租给无房的城镇居民和单位职工家属住宿。1976年成立了永昌县房产管理所,统一管理公房。房管所先后隶属于计划委员会,财政局,城乡建设局。
  随着人口的增加,尤其是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城市住房日益紧张。为了缓和这一矛盾,1985年以后,政府提倡私人建房。开辟了县城东南隅建设新村、县城西南隅15号和16号小区、县城西北隅新居民区等民宅建设区,新增民宅300多所。同时,将县财政统建的商品楼房出售给企业和职工,缓解了住房矛盾。1985年4月,对县城(包括河西堡镇)的房屋进行了普查。普查结果:总建筑面积97.78万平方米。产权划分情况为:房管部门直管2.33万平方米,其中县城2.27万平方米;全民单位自管78.7万平方米,其中县城19.1万平方米;集体单位自管4.88万平方米,其中县城2.47万平方米;私产11.7万平方米,其中县城11.46万平方米;军产767平方米,均在县城。房屋结构划分情况为:钢架结构的房屋1.42万平方米,均为河西堡地区全民单位自管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4.64万平方米,其中县城6741平方米;混合结构的房屋24.8万平方米,其中县城3.67万平方米;砖木结构的房屋20.33万平方米,其中县城5.11万平方米;土木结构房屋46.52万平方米,其中县城25.88万平方米。房屋质量划分情况为:完好房屋72.93万平方米,其中县城29.9万平方米;基本完好房屋19.1万平方米,其中县城2.67万平方米;一般损坏房屋4.65万平方米,其中县城2.24万平方米;严重损坏房屋9794平方米,其中县城5333平方米;危险房屋1236平方米,其中县城348平方米。房屋设备划分情况为:有厨房的5503户,其中县城2060户;有室内厕所的450户;有室内厕所、洗澡设施的10户,均在河西堡;有自来水的2253户,其中县城207户;有电灯的5518户,其中县城2080户;有暖气的653户,其中县城25户。房屋层级结构划分情况为:平房80.61万平方米,其中县城33.69万平方米;二至三层房9.58万平方米,其中县城9317平方米;四至六层房7.26万平方米,其中县城7717平方米;七至十层房屋3198平方米,均在河西堡镇。房屋建造年份划分情况为:1949年以前建成的房屋1.3万平方米,均在县城;1950至1959年建成的房屋9.55万平方米,其中县城3.71万平方米;1960年至1969年建成的房屋15.58万平方米,其中县城2.75万平方米;1970年至1979年建成的房屋32万平方米,其中县城10.75万平方米;1980至1989年建成的房屋39.3万平方米,其中县城16.84万平方米。房屋的用途划分情况为:住宅(包括集体宿舍)43.9万平方米,其中房管部门直管公房住宅2.2万平方米,全民单位自管住宅29.1万平方米,集体单位自管住宅8415平方米,私有住宅11.76万平方米;工业交通仓库用房34.9万平方米,其中县城5.46万平方米;商业服务用房9.68万平方米,其中县城3.92万平方米;教育医疗科研用房4.87万平方米,其中县城2.71万平方米;文化体育娱乐用房1.4万平方米,其中县城8316平方米;办公用房2.98万平方米,其中县城2.66万平方米。居住水平划分情况为:人均居住面积在2平方米以下的有287户,其中住房管所公房的有135户,住全民单位自管公产的有152户;人均居住面积4至6平方米的有1057户,其中住房管所公房的有85户,住全民单位自管公房的有856户,住集体单位自管公房的有6户,住私房的有110户,人均居住面积在6至8平方米之间的有1623户,其中住房管所公房的有110户,住全民单位自管公房的有1256户,住集体单位自管房的有17户,住私房的有240户;人均居住面积在8至10平方米之间的有1379户。其中住房管所公房的有51户,住全民单位自管公房的有997户,住集体单位自管公房的有24户,住私房的有307户;人均居住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的有1342户,其中住房管所公房的有78户,住全民单位自管公房的有736户,住集体单位自管公房的有23户,住私房的有505户。
  全部住户人均居住面积,县城为8.35平方米。
  房屋总数中,自用房屋65.45万平方米,其中房管部门直管公产3925平方米,全民单位自管产49.95万平方米,集体单位自管产3.66万平方米,私有产11.45万平方米。出租房屋32.33万平方米,其中房管部门直管公产2.28万平方米;全民单位自管产28.75万平方米,集体单位自管产1.23万平方米,私有产617平方米。
  二、用地管理
  民国时,县政府建设科,只管寺庙和公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管理由县政府有关部门负责。1982年4月17日,成立了永昌县城乡建设办公室,始对城镇土地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建厂、修房均由城建局统一划给,1985年县城内部分土地管理工作移交城关镇,居民建房用地按城建局统一规划。由城关镇划拨地皮。公房维修由财政局拨款或在房费收入中开支;全民和集体单位房屋由单位负责维修,私人房屋由个人维修。
  县城房租情况详见表126。
  第五节 园林建设
  园林,是中国古典建筑中独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永昌县见于记载的园林为数甚少。现今位于县城北二里许的北海子公园,据传早在唐代就是永昌的风景区,有楼阁、庙塔、亭台、池榭,参差相映,引人入胜。永昌旧县志中记载的“北山狮伏”、“柳池漾月”等名胜均在这里。但是,由于自然变迁和历代兵燹,这些名胜均已成为美好的传说,早已无实物可证。此外,永昌县境内有记载的古代建筑,如唐时敕建的金川前大寺、观河楼等许多古建筑,也已荡然无存,空留其名。境内现存最早的古园林建筑,是明清时期所建的北海子塔(也称金川寺塔、观河楼塔)和民国时期建的海子北面的五佛寺等。
  1978年以后,县政府决定逐步整修北海子公园。1982年冬成立北海子公园管理所,编制5人主持公园的管理维修和建设。至1985年四年中共投资25.64万元,机关职工义务投工近2万个。提水上山绿化校场山415亩,植树7.26万株,修缮和复建了殿、榭、亭、桥等建筑物10座。
  原海心韦驮堂、观音坛,因地基冻涨冲刷塌落而成危房。对此,于1985年进行了落架维修,采用混凝土筏式基础,改建拱桥2座,同时对海子进行了清淤整修。北海子南北长78米,东西宽38米,蓄水容量4446立方米。海子前后置石雕狮子两对,购置供游览的木船5只。同年又在校场山中段,建成永昌县烈士陵园、电视差转台及卫星地面接收站。之后几年内,先后还新修了海子东侧的三连亭、绿漪亭、骊靬亭、显美亭等。相继整修了公园主要通道,修筑了相应的保护设施,使518亩的北海子公园逐步趋于完善。
  第六节 典型建筑
  钟鼓楼,又名声教楼,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清顺治十六年(1659)因火灾损坏,十八年(1661),由参将郑续善提倡,士庶捐款赞助,予以维修。乾隆三十二年(1767),由永昌县正堂白钟麟倡议再次补葺,并在楼台四门洞上方分别题额“迎薰”、“宁远”、“大观”、“朔镇”。多年来,由于风雨剥蚀、地震摇撼使楼台的护壁青砖多有风化腐蚀,木结构松动脱卯糟朽,残缺严重,柱基下沉,楼体倾斜。1984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对仲鼓楼进行维修。于同年六月在保证原状的前提下落架大修。历时两年,于1986年6月竣工。7月28日由省市有关领导和有关专家验收剪彩。
  钟鼓楼是一座以木结构为主,矗立在高台之上的楼阁式建筑。整个建筑分楼台和楼体两部分,形制仿西安钟楼。总高24.5米。楼台正方梯形,楼身方形,结构对称,为两层三檐盝顶式屋顶。
  楼台:底边长22米,高7.2米,以一比七点二侧角收分。外表以明式青砖护壁;下设跨度为5.1米四铰拱卷门洞,面向4条大街,上筑85厘米高的青砖栏墙,北侧设有砖砌单跑楼梯(踏步)。楼台之上设有12厘米高(新补)台基,台基四周以长118厘米,宽28厘米,高12厘米檐石平铺,地面用仿制明式青砖铺墁。
  楼身底层结构:柱网布置底层四周围廊,每面五间,明间开间4.26米,次间开间3.26米,廊间开间2.26米,俗称三转五。廊柱(当地习惯叫下檐柱)20根,高2.98米,直径32厘米,楼身正面五间,进深均为3.26米。金柱(老檐柱)每面四根,共12根,高9.4米,直径34厘米。柱中与擎柱,楼板及其支撑楼板的梁枋连接成整体,一层以下柱入墙内,仅明间柱半身袒露外面。擎柱(通柱)每面2根,共4根,为上下两层通柱,由底层直达二层准檩。脊檩之下高20.46米,直径42厘米。所有柱下均安放永昌县产花岗岩石料制作的鼓形柱顶石。基础(新设)以混凝土井字形圈地梁承载,隐而不见。
  围廊斗拱:斗拱布置四周同,每面有柱头科四攒。角科两攒。平身科明间三攒,次间二攒,廊间一攒。斗拱形制,柱头科和平身科相同,为单跷三踩,耍头外端麻叶形,其上为正心枋,井口枋,外拽枋,挑檐枋(不设里拽枋)。挑檐枋直承挑檐檩。正间平身科斗拱耍头内一端做蚂蚱头与井口枋十字相交,上置菊花形垫墩,次间垫墩在井口枋中,上承下檐,承椽枋。
  围廊架:廊柱(下檐柱)上部施穿插枋。穿插枋内端和金柱榫卯连接。榫出做卷草形雀替,外端做梁头和平板枋相交,搭置在柱头上。柱间施额枋,平板枋相互连接成整体,其上为斗拱,上置挑尖梁(当地叫闸梁)带耍头、开檩碗与正心枋、井口枋,外拽枋,挑檐枋十字相交,上承挑檐及其檐部荷载,挑尖梁内端与金柱(老檐柱)连接。梁中与井口枋十字相交,承接二层童柱(二层廊柱)。转角处为挑尖斜梁,外端梁头带耍头,搭置在角科斗拱上,再上为老角梁,老角梁内端做榫和转角童柱(二层转角廊柱)连接,外端做八王拳形搭置在角科斗拱上,上置仔角梁。
  楼梯:北向两次间设宽1.16米一跑木制楼梯,踏步高32厘米,宽30厘米,共15级,左右设栏板。二层楼梯入口处设隔扇楼梯门二负,左右抱框,上下槛。
  底层梁架:底层梁架承托着二层楼板,同时与底层廊柱,金柱结合成一整体。腰梁矩形,正间6根,长4.36米,宽26厘米,高32厘米;次间12根,长3.26米,截面尺寸同正间;尽间(廊间)12根,长1.46米,宽16厘米,高18厘米;楞木矩形,倒楞,正间20根,次间40根,截面16×18厘米,东西等距布置,其上为龙骨,与楞木相间形成井字形结构。
  上屋结构:上层围廊(童柱)(廊柱)矗立在底层围廊挑尖梁上,与金柱(老檐柱)间施穿插枋一层,童柱间施额枋,平板枋交接同一层,上置斗拱承其二檐。
  围廊斗拱:斗拱单跷三踩,上设正心枋,井口枋、外拽枋、挑檐枋,其上与之十字相交置挑尖梁,挑尖梁内端与金柱连接,外端带耍头搭置在斗拱上,梁头做檩碗,承接挑檐檩,正心枋和耍头十字相交,上设垫墩,(檩碗)承接正心檩,转角柱头科斗拱上置挑尖斜梁,其上设垫墩撑住老角梁,老角梁内端榫卯与转角金柱(老檐柱)连接,外端梁头作八王拳形搭置在转角斗拱上,上置仔角梁,柱头科耍头以挑尖梁外伸而成。上承挑檐檩,正心檩,及其檐部荷载。
  上檐斗拱:楼身最上层檐下斗拱,每面正间平身科三攒,次间两攒,柱头科四攒,角科二攒,斗拱踩数较下层增多。为双跷五踩,井口枋,正心枋,外拽枋,与耍头十字交接,正心枋上设麻叶头垫墩(檩碗),承正心檩,斗拱外檐挑承挑檐檩和正心檩及顶层檐部荷载,内檐井口枋和耍头内端六分头十字相交,上施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承接下擎枋、下擎檩及其上部荷载。
  顶层梁架:顶层梁架承受着顶层荷载,它通过擎柱(通柱)和金柱将荷载传至下层地面楼内,上部无天花板,人们可直视楼顶上的木构架。擎柱间以及擎柱与各金柱间施穿插枋连接,金柱间斗拱以下施平板枋,额枋,再下为装板及二檐承椽枋。擎柱与次间两金柱之间各设置三步大梁,大梁内一端与擎柱榫卯连接,外一端带耍头与金柱柱头科斗拱正心枋十字相交,上承挑檐檩,正心檩。其上为双步梁,内一端与擎柱榫卯连接,外一端梁头在井口枋位置下施柁墩搭置在三步梁上,上承擎枋下擎檩及其檩间荷载。再上为单步梁,内一端连接同双步梁,外一端梁头下施柁墩搭置在双步梁上,上承上擎檩,上擎枋及其屋顶荷载,三步梁同双步梁之间施斜角梁,科内端与擎柱榫卯交接,外端梁头做耍头,搭置在角科斗拱上,其上为老角梁,仔角梁,仔角梁梁头跷起。顶层转角部位,由于负荷过大,在这次维修中增加抹角梁一道,抹角梁两头搭置在柱头科斗拱之上,上施斜角梁,斜角梁内端施垂柱(垂柱顶承上擎檩)搭置在抹角梁上。外端梁头带耍头搭置在角科斗拱上,(取消原三步双步斜梁)上施老角梁,仔角梁。
  装修:檐墙门窗底层四向开门,明间安装六冒头菱花隔扇六页,外加抱框,上下槛。上槛以上依次装横披,中槛、走马板,再上为腰梁,其余皆为墙壁。上层四周全用隔扇装修。明间除不装走马板外,其余装修同下层。次间90厘米高槛墙上安四冒头菱花格槛窗四页,左右抱框,下榻板。槛窗往上依次为中槛,横披,上槛。金柱间额枋之下、二檐承椽枋之上空间施装板,形同走马板,上饰山水,人物等彩绘图案。
  围栏,上层环廊四周依廊柱装木制围栏,拱眼壁板;斗拱之间的空档用木板堵隔,并饰以彩绘图案。
  檐墙,底层四周依金柱砌筑青砖檐墙,下设高72厘米清水墙裙,其余里外均以浅粉红纸筋灰抹光,和屋顶琉璃形成绿瓦红墙。
  各檐及屋顶琉璃,钟鼓楼由于历经维修,屋顶上原有瓦件脊饰样式规格杂乱,这次维修瓦顶部分全部用琉璃制品覆盖,按照原形两围廊瓦顶上设博脊(靠脊)一周。屋顶设工脊四道,将楼顶围成一封闭式正方形盒子,南北向滴水,大吻矗立在正脊端头,中间八卦宝刹上,叠置舍利宝顶。二檐顶屋戗脊(斜脊)上均饰琉璃脊兽,给人以庄重典雅之感。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