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网路与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49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网路与设施
分类号: F616
页数: 2
页码: 480-48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昌县邮政网路与设施的情况。
关键词: 邮政 永昌县 网路设施

内容

驿运起源很早,汉、唐至清朝县境内的驿道沿古丝绸之路设置,东起武威县,西经永昌县至山丹县。各朝驿站(所),驿运内容虽有所增减,但主要是传递公文和信件。
  据《凉镇志》记载:明朝永昌卫设驿站、递运所各三,即水泉、水磨川、真景三驿,递运所附于驿站。水泉、真景各额军夫110名,马骡60匹(头),牛和车40头(辆)。水磨川额军夫150名,马骡50匹(头),牛和车40头(辆)。
  清代,驿站、递运所、塘等机构及设施多次变化,但任务基本未变。如清乾隆十年(1745)永昌县有驿二:永昌驿、水泉驿;递运所二:永昌所、水泉所。永昌驿:设在县城,有驿马32匹,驿夫20名。东递柔远驿70里,西递水泉驿60公里,原属驿丞管理。后裁撤驿丞,驿事交县管理。水泉驿:有驿驿马32匹,驿夫20名,东递永昌驿,西递硖口驿50里,驿事由驿丞管理。永昌、水泉二递运所,各有夫15名,牛、车各9头(辆)。永昌设塘三:即永昌塘、崇岗塘、水泉塘,专门传递公文,各有塘马10匹,夫5名。塘之间距约30里,西至定羌庙塘(现绣花庙),东至通津堡塘(现东寨乡境内)。后驿事增加,两驿各增马28匹,夫14名。后,递运所夫减到11名,各塘增马2匹,增夫1名。清末机构逐步废除。
  民国时期,永昌县邮运从驿站演变为东至武威丰乐堡、西至水泉堡昼夜兼程的驮班,全程72公里。设施十分简陋,办公房屋、驮运牲畜均系租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邮路逐步增加。邮政业务逐步扩大。1952年开始,以县城为中心,东至朱王堡,北至宁远堡,西至毛家庄,开通农村投递邮路三条,前两条是自行车隔日班运行;后一条是步班运行,三路总长120公里。1954年底,兰新铁路通车至河西堡后,邮件改在河西堡交接。1956年,县局先后在18个乡通了投递邮路,逐日驮班。1957年,永昌县城分别至河西堡、朱王堡、六坝、水源、新城子的公共汽车通车,各类邮件始委托汽车运转。由县邮电局投递到乡邮电所,由乡邮电所投递到村,扩大了投递面。加快了邮件运转速度,方便了群众。1960至1965年邮路总长度达424公里,其中自行车邮路196公里,步班17公里,委办汽车运行211公里。1974年省邮电管理局调拨跃进牌汽车1辆,自办邮路代替了永昌至河西堡、金川的委办汽车邮路,并增加了自行车班,减少了步班。截止1976年底,县境内邮路总长度达1811公里,其中自行车路1545公里,步班路1公里,自办汽车路53公里,委办汽车路212公里。1975至1979年省邮电局分配永昌双轮摩托车8辆,在农村进行摩托投递试点,县邮电局用5辆摩托车代替原12个乡的自行车班和步班。经两年多的试验,因农村道路尚不正规,摩托车行驶困难,车辆损坏较大,故于1981年缩减了非沿公路大队的摩托车投递点,邮路总长度随之减为1675公里,其中,自办汽车路57公里,委办汽车路243公里,摩托车路140公里,自行车路1233公里,步班2公里。
  1981年2月,河西堡、宁远堡、双湾划属金昌市邮电局,1985年全县邮路总长度为1341公里。其中自办汽车路33公里,委办汽车路158公里,自行车路1150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85年,邮政事业发展迅速,邮路由1949年的72公里,发展到1341公里;至1990年邮路达1394公里,其中:投递路线1199公里。投递由步班、驮班,逐步被自行车、摩托车、汽车所代替;县邮电局和农村邮电所,房屋设施和邮政通讯设施齐备,逐步向现代化发展,各乡镇邮路四通八达,村村通邮。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