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邮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49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邮政
分类号: F616
页数: 3
页码: 480-482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昌县邮政的网路与设施、邮递等情况。
关键词: 邮政 永昌县

内容

第一节 网路与设施
  驿运起源很早,汉、唐至清朝县境内的驿道沿古丝绸之路设置,东起武威县,西经永昌县至山丹县。各朝驿站(所),驿运内容虽有所增减,但主要是传递公文和信件。
  据《凉镇志》记载:明朝永昌卫设驿站、递运所各三,即水泉、水磨川、真景三驿,递运所附于驿站。水泉、真景各额军夫110名,马骡60匹(头),牛和车40头(辆)。水磨川额军夫150名,马骡50匹(头),牛和车40头(辆)。
  清代,驿站、递运所、塘等机构及设施多次变化,但任务基本未变。如清乾隆十年(1745)永昌县有驿二:永昌驿、水泉驿;递运所二:永昌所、水泉所。永昌驿:设在县城,有驿马32匹,驿夫20名。东递柔远驿70里,西递水泉驿60公里,原属驿丞管理。后裁撤驿丞,驿事交县管理。水泉驿:有驿驿马32匹,驿夫20名,东递永昌驿,西递硖口驿50里,驿事由驿丞管理。永昌、水泉二递运所,各有夫15名,牛、车各9头(辆)。永昌设塘三:即永昌塘、崇岗塘、水泉塘,专门传递公文,各有塘马10匹,夫5名。塘之间距约30里,西至定羌庙塘(现绣花庙),东至通津堡塘(现东寨乡境内)。后驿事增加,两驿各增马28匹,夫14名。后,递运所夫减到11名,各塘增马2匹,增夫1名。清末机构逐步废除。
  民国时期,永昌县邮运从驿站演变为东至武威丰乐堡、西至水泉堡昼夜兼程的驮班,全程72公里。设施十分简陋,办公房屋、驮运牲畜均系租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邮路逐步增加。邮政业务逐步扩大。1952年开始,以县城为中心,东至朱王堡,北至宁远堡,西至毛家庄,开通农村投递邮路三条,前两条是自行车隔日班运行;后一条是步班运行,三路总长120公里。1954年底,兰新铁路通车至河西堡后,邮件改在河西堡交接。1956年,县局先后在18个乡通了投递邮路,逐日驮班。1957年,永昌县城分别至河西堡、朱王堡、六坝、水源、新城子的公共汽车通车,各类邮件始委托汽车运转。由县邮电局投递到乡邮电所,由乡邮电所投递到村,扩大了投递面。加快了邮件运转速度,方便了群众。1960至1965年邮路总长度达424公里,其中自行车邮路196公里,步班17公里,委办汽车运行211公里。1974年省邮电管理局调拨跃进牌汽车1辆,自办邮路代替了永昌至河西堡、金川的委办汽车邮路,并增加了自行车班,减少了步班。截止1976年底,县境内邮路总长度达1811公里,其中自行车路1545公里,步班路1公里,自办汽车路53公里,委办汽车路212公里。1975至1979年省邮电局分配永昌双轮摩托车8辆,在农村进行摩托投递试点,县邮电局用5辆摩托车代替原12个乡的自行车班和步班。经两年多的试验,因农村道路尚不正规,摩托车行驶困难,车辆损坏较大,故于1981年缩减了非沿公路大队的摩托车投递点,邮路总长度随之减为1675公里,其中,自办汽车路57公里,委办汽车路243公里,摩托车路140公里,自行车路1233公里,步班2公里。
  1981年2月,河西堡、宁远堡、双湾划属金昌市邮电局,1985年全县邮路总长度为1341公里。其中自办汽车路33公里,委办汽车路158公里,自行车路1150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85年,邮政事业发展迅速,邮路由1949年的72公里,发展到1341公里;至1990年邮路达1394公里,其中:投递路线1199公里。投递由步班、驮班,逐步被自行车、摩托车、汽车所代替;县邮电局和农村邮电所,房屋设施和邮政通讯设施齐备,逐步向现代化发展,各乡镇邮路四通八达,村村通邮。
  第二节 邮递
  古代设立的驿所(站),起初以送达军书、公牍为主,后来逐步发展到传递民间信件。清末,设邮政代办所,不仅传送公文,还经办民间信件、函件、包裹汇兑业务。自民国元年开始,邮政代办所业务进一步扩大,成为经济、军事和为群众服务的主要通讯工具,但业务面很窄,主要经办汇票、函件、包件三大类业务,每年的邮政收入约在2000元上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继续承办以上诸类业务外,始经办发行全国各地定期出版的报纸、杂志,设报刊发行员,主管发行业务。报刊的投递使邮电系统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1949年全县订销报纸期发数212份,杂志期发数500份。到1985年底,报纸、杂志期发数合计3.25万份。
  1953年,邮电部和人民银行总行联合公布了银行和邮局办理汇兑业务的分工办法。工商企业汇款,由银行承办,个人汇款,归邮局承办。自1954年4月1日起,将过去各级邮局邮政汇兑资金经过邮汇金库统一调拨。改为各邮局每日根据实际汇兑收支差额,向当地银行立户存取,年终上划余额。1955年6月,县邮电局为确保邮政汇款的安全,改革实行新的汇况制度,并设立汇况检查员,使汇兑业务开展正常。1949年开发汇票1500张,1985年为2310张。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邮政函件、包件业务日趋增加。函件由1949年的7500件,增加到1985年的320600件,1990年的482126件;包件由1949年的55件,增加到1985年的2210件,1990年的1932件。县邮电局在开办上述一般业务的同时,于1957年开始办理机要邮件的收寄业务。1960年开办粮、布、食油票及户口、粮食移迁证的寄递。1979年对包件实行甲、乙类收寄。1984年开办“代收货价”业务,1985年,邮政业务收入为7.705万元。1987年7月开展储蓄业务,至1990年,有县城、朱王堡、水源、六坝、新城子五个邮电支局(所)开展储蓄业务,储蓄额共331万元。1990年,全县邮政业务收入达18万元,具体邮政业务情况详见表124。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