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邮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491
颗粒名称: 卷十二 邮电
分类号: F632.742
页数: 7
页码: 479-485
摘要: 本卷包括了永昌县邮政网路设施、邮递、电信网路与设施、业务、邮电企业管理等。
关键词: 邮电 永昌县

内容

自公元前121年,河西归属汉王朝设郡置县后,永昌古县地始有驿站。汉以后各朝均设驿站,邮铺、马递铺、递运所、急递铺等,相沿至清。
  清宣统元年(1909),永昌设邮政代办所。民国元年(1912),仍设邮政代办所;二年设电报代办分局;二十三年(1934),邮政代办所升为三等乙级邮政局;三十一年(1942)设电信营业所;三十五年(1946)电信营业所升为电报局。
  1949年9月,永昌县人民政府接管了邮政局、电报局。1952年邮政局、电报局合并为永昌县邮电局。1970年1月,又分设为邮政局、电信局。1974年1月1日,邮政、电信局合并,恢复永昌县邮电局至今。
  民国二十三年(1934),邮政局设水泉子信柜,三十三年(1944)六月,水泉子信柜改为邮政代办所。
  1949年至1955年,县邮电局先后设宁远堡、朱王堡、新城子、河西堡邮电所和永宁堡、陈家沟、永安堡邮政代办所;1956至1960年先后设南泉、黑土洼农场、四十里铺(六坝)邮电所。1956年河西堡邮电所升为邮电支局。陈家沟、红山窑邮政代办所改为邮电所。至1960年底县邮电局下设支局1处,邮电所8处,邮政代办所2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调整、精简机构,将陈家沟、黑土洼邮电所降为邮政代办所,撤销新城子、南泉邮电所,四十里铺邮电所更名为六坝邮电所。1960至1965年,先后又设金川镇邮电支局和金川井巷(后迁十八公里)邮电所,芨岭邮电所。1965年元月芨岭邮电所移交兰州,定名为十八支局。1964年10至11月设新城子、八一农场、水磨关邮电所。1965年底县邮电局下设邮电支局2处,邮电所9处,邮政代办所3处。1971年12月因行政区划的变更,将肃南县皇城邮电所划于永昌,1972年11月,仍归属肃南县。1976年底,县邮电局下设金川、河西堡邮电支局,朱王堡、六坝、八一农场、水磨关、新城子、红山窑、东大山、双湾、十八公里、宁远堡10个邮电所。水源(永宁堡)邮政代办所改为邮电所。1980年8月设电厂邮电所,1982年1月将永昌县河西堡邮电支局(包括东大山、电广邮电所)、宁远堡、双湾邮电所划属金昌市邮电局,撤销永昌县金川镇邮电支局。同时收回红光园艺场邮政代办所,增设东寨邮政代办所。至此永昌县邮电局下设邮电所7处,邮政代办所2处。1984年初,东寨邮电代办所移交东寨乡政府管理。1985年底全县实有朱王堡、水源、六坝、八一农场、水磨关、新城子、红山窑等7个邮电所,黑土洼、红光园艺场、东寨乡等3个邮电代办所。1989年11月,朱王堡、水源、六坝及新城子邮电所升为三类邮电支局,红光邮电代办所升为邮电所,邮电职工,由1949年的6人,发展到1985年的94人,1990年的96人。
  第一章 邮政
  第一节 网路与设施
  驿运起源很早,汉、唐至清朝县境内的驿道沿古丝绸之路设置,东起武威县,西经永昌县至山丹县。各朝驿站(所),驿运内容虽有所增减,但主要是传递公文和信件。
  据《凉镇志》记载:明朝永昌卫设驿站、递运所各三,即水泉、水磨川、真景三驿,递运所附于驿站。水泉、真景各额军夫110名,马骡60匹(头),牛和车40头(辆)。水磨川额军夫150名,马骡50匹(头),牛和车40头(辆)。
  清代,驿站、递运所、塘等机构及设施多次变化,但任务基本未变。如清乾隆十年(1745)永昌县有驿二:永昌驿、水泉驿;递运所二:永昌所、水泉所。永昌驿:设在县城,有驿马32匹,驿夫20名。东递柔远驿70里,西递水泉驿60公里,原属驿丞管理。后裁撤驿丞,驿事交县管理。水泉驿:有驿驿马32匹,驿夫20名,东递永昌驿,西递硖口驿50里,驿事由驿丞管理。永昌、水泉二递运所,各有夫15名,牛、车各9头(辆)。永昌设塘三:即永昌塘、崇岗塘、水泉塘,专门传递公文,各有塘马10匹,夫5名。塘之间距约30里,西至定羌庙塘(现绣花庙),东至通津堡塘(现东寨乡境内)。后驿事增加,两驿各增马28匹,夫14名。后,递运所夫减到11名,各塘增马2匹,增夫1名。清末机构逐步废除。
  民国时期,永昌县邮运从驿站演变为东至武威丰乐堡、西至水泉堡昼夜兼程的驮班,全程72公里。设施十分简陋,办公房屋、驮运牲畜均系租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邮路逐步增加。邮政业务逐步扩大。1952年开始,以县城为中心,东至朱王堡,北至宁远堡,西至毛家庄,开通农村投递邮路三条,前两条是自行车隔日班运行;后一条是步班运行,三路总长120公里。1954年底,兰新铁路通车至河西堡后,邮件改在河西堡交接。1956年,县局先后在18个乡通了投递邮路,逐日驮班。1957年,永昌县城分别至河西堡、朱王堡、六坝、水源、新城子的公共汽车通车,各类邮件始委托汽车运转。由县邮电局投递到乡邮电所,由乡邮电所投递到村,扩大了投递面。加快了邮件运转速度,方便了群众。1960至1965年邮路总长度达424公里,其中自行车邮路196公里,步班17公里,委办汽车运行211公里。1974年省邮电管理局调拨跃进牌汽车1辆,自办邮路代替了永昌至河西堡、金川的委办汽车邮路,并增加了自行车班,减少了步班。截止1976年底,县境内邮路总长度达1811公里,其中自行车路1545公里,步班路1公里,自办汽车路53公里,委办汽车路212公里。1975至1979年省邮电局分配永昌双轮摩托车8辆,在农村进行摩托投递试点,县邮电局用5辆摩托车代替原12个乡的自行车班和步班。经两年多的试验,因农村道路尚不正规,摩托车行驶困难,车辆损坏较大,故于1981年缩减了非沿公路大队的摩托车投递点,邮路总长度随之减为1675公里,其中,自办汽车路57公里,委办汽车路243公里,摩托车路140公里,自行车路1233公里,步班2公里。
  1981年2月,河西堡、宁远堡、双湾划属金昌市邮电局,1985年全县邮路总长度为1341公里。其中自办汽车路33公里,委办汽车路158公里,自行车路1150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85年,邮政事业发展迅速,邮路由1949年的72公里,发展到1341公里;至1990年邮路达1394公里,其中:投递路线1199公里。投递由步班、驮班,逐步被自行车、摩托车、汽车所代替;县邮电局和农村邮电所,房屋设施和邮政通讯设施齐备,逐步向现代化发展,各乡镇邮路四通八达,村村通邮。
  第二节 邮递
  古代设立的驿所(站),起初以送达军书、公牍为主,后来逐步发展到传递民间信件。清末,设邮政代办所,不仅传送公文,还经办民间信件、函件、包裹汇兑业务。自民国元年开始,邮政代办所业务进一步扩大,成为经济、军事和为群众服务的主要通讯工具,但业务面很窄,主要经办汇票、函件、包件三大类业务,每年的邮政收入约在2000元上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继续承办以上诸类业务外,始经办发行全国各地定期出版的报纸、杂志,设报刊发行员,主管发行业务。报刊的投递使邮电系统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1949年全县订销报纸期发数212份,杂志期发数500份。到1985年底,报纸、杂志期发数合计3.25万份。
  1953年,邮电部和人民银行总行联合公布了银行和邮局办理汇兑业务的分工办法。工商企业汇款,由银行承办,个人汇款,归邮局承办。自1954年4月1日起,将过去各级邮局邮政汇兑资金经过邮汇金库统一调拨。改为各邮局每日根据实际汇兑收支差额,向当地银行立户存取,年终上划余额。1955年6月,县邮电局为确保邮政汇款的安全,改革实行新的汇况制度,并设立汇况检查员,使汇兑业务开展正常。1949年开发汇票1500张,1985年为2310张。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邮政函件、包件业务日趋增加。函件由1949年的7500件,增加到1985年的320600件,1990年的482126件;包件由1949年的55件,增加到1985年的2210件,1990年的1932件。县邮电局在开办上述一般业务的同时,于1957年开始办理机要邮件的收寄业务。1960年开办粮、布、食油票及户口、粮食移迁证的寄递。1979年对包件实行甲、乙类收寄。1984年开办“代收货价”业务,1985年,邮政业务收入为7.705万元。1987年7月开展储蓄业务,至1990年,有县城、朱王堡、水源、六坝、新城子五个邮电支局(所)开展储蓄业务,储蓄额共331万元。1990年,全县邮政业务收入达18万元,具体邮政业务情况详见表124。
  第二章 电信
  第一节 网路与设施
  网路民国三十一年(1942)永昌至武威设有线电路1条,一直使用到1952年。1953年,开设永昌至武威长途电信电路1条。并通用兰州至酒泉长途电信电路,沿途各地开口使用。1961年10月架设金川至兰州2.6小铜线三路载波电路1条,1978年改装十二路载波。1963年6月,架设永昌至金川铁线电路1条。1966年开辟金川至兰州直达电报电路1对。同年元月开辟永昌至兰州无线电报电路1条,1967年停用,1969年改为永昌至武威电路。1972年1月,架设永昌至皇城(肃南县皇城区)铁线电路1条。1980年9月,架设永昌至金川3.0铜线电路1条。
  永昌县邮电局从1955年开始架设农村电话杆路,长度为8.66杆公里。1958年“大跃进”中,农村架设电话线路较多,至1960年总长度为1449.6杆公里,几经反复,至1981年又将宁远堡、双湾移交金昌市,至年底农村电信杆路总长度实有243杆公里。到1985年底县境内农村电信杆路总长度为193.59杆公里,其中水泥杆路86.33公里。1990年为147杆公里。已通电话的乡8个,镇2个,农场3个,县直达中继线9条,其中载波电路1条。县城和河西堡镇各机关单位、厂矿企业电话四通八达。
  设施民国三十一年(1942),永昌电信营业所有电话机1部,直通武威局。三十五年(1946),永昌设电报局后,配5门磁石交换机和单墙机各1部,手摇发电机1部,配县政府单机1部。1949至1961年,永昌电报系话传。10月,为解决金川地区长途电话业务的需要。开通金川至兰州3路载波,有附属设备1套,发电机1台,磁石式20门交换机1部。1962至1966年先后配人工电报机2部,15瓦短波收发信报机1套。1969年8月,金川至兰州电报改用电传打字机,配55型电传机2部。1974年5月,永昌至武威电报改用电传打字机,配55型电传机2部。1978年金川3路载波改装为12路,永昌长途电话改由金川接转。永昌县邮电所配100门磁石式交换机3部(长途、市内、农村话混合用),农村6个邮电所配磁石式30门交换机6部。至1990年12月,开通永昌——金昌十〓机。县内电话由磁石交换机改为1000门自动电话。同年6月,电报进入全国256自动转所网;并实行汉字译码机,光电发报机。
  第二节 业务
  民国时期电信业务只办理电报、长途电话两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电报、电话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业务量迅速增加,电报年去报量由1949年的150份,增加到1985年的3.39万份,1990年的34222份,长途电话年去话量由1949年的450张,增加到1985年的2.56万张,1990年的37603张,电话机增加到270部。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现在电信业务有电报、长途电话、市内电话、县内农村电话等。电报业务有防空、天气、水情、军政、公益、新闻、公务、普通、汇款、公电等。电报业务收入1985年为3.04万元,1990年为4.2万元。长途电话有加急、普通、预约、会议电话等。长途电话业务收入1985年为2.59万元,1990年为9.26万元。市内电话有普通电话、电话付机、合用电话、用户交换机、专线用户、租杆挂线等,市内电话业务收入1985年为2.29万元,1990年为4.33万元。农村电话有普通电话、用户小交换机。1985年用户为85户,农话业务收入为1119元。电信总收入由1949年的875元,增加到1985年的8.03万元,1990年为13.27万元。全县电信业务完成情况见表125。
  第三章 邮电企业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邮电企业管理从1953年开始,执行全国统一的规章制度。要求做到:迅速、准确、安全、方便。1966至1976年,批判所谓管、卡、压,曾一度使规章废驰,人心涣散,给整个邮电事业带来严重危害。1977年,逐步恢复了原有规章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修定完善了各员岗位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邮电事业得以稳步发展。
  组织管理历年来邮电组织管理实行以党支部委员会为领导核心的政治工作和业务工作体系。1985年底,实行局长负责制和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制度。并分别制定了党支部、局长、副局长、班组长、所长责任制,并按照工作范围、任务、职责制定了实施细则。职代会的民主管理是: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和监督;职代会代表全体职工的利益;职工对企业工作提出的合理化建议,通过职代会付诸实施,并向企业负责。
  业务管理局长负责全面工作,副局长负责全局业务工作,并设业务、统计、检查、会计、出纳、邮政检查、农话管理、总务供应、安全技术等人员,组成业务管理系统,结合实际,将其各项计划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班、组、所。并制定完成任务的具体措施,定期检查考核任务完成情况和解决存在问题。按时上报各项业务报表。邮政检查员、农话管理员,每月用三分之二时间下各班、组、所检查业务工作。会计、出纳负责收入检查稽核和财务收入,总务负责后勤供应,安全技术员负责安全生产。
  质量管理县局以局长、副局长、邮电检查员、业务员及班、组、所长等人员为主,组成通信质量检查系统,经常进行质量检查,实施通信质量奖惩办法,以“迅速、准确、安全、方便”地进行通信生产;并教育职工,加强通信纪律,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历年来县局曾多次制定科学质量检查和统计方法。定期如开质量分析会,总结经验教训,针对簿弱环节,采取提高质量的有效措施。开展标准化、规格化活动。1981至1990年,完成了上级下达的16项通信质量指标,稳定率保持在95%以上。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