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铁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486
颗粒名称: 第六章 铁路
分类号: F532.8
页数: 5
页码: 473-477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昌县铁路的情况,其中包括了铁路建设、管理机构、运输概况等。
关键词: 铁路 永昌县 铁路建设

内容

第一节 铁路建设
  兰新铁路,于1952年10月1日动工兴建。1954年开始武威至张掖间的铁路施工,12月份铺轨至金昌车站(原名河西堡车站),并通车。
  1959年对河西堡至芨岭铁路线共45.045公里线段进行了改线落坡,1960年10月16日竣工交付使用。改线后,站线由400米延长为560至650米,即制高坡由20‰落坡为12.5‰。速度由60公里/小时提高到80公里/小时,实现了河西堡至张掖统一牵引,减少了补机。双轨牵引定吨,由每列1000吨提高到1800吨。这段路分别于1989年10月和1990年11月建成了复线。
  兰新铁路经永昌境内103公里。共建成中、小车站12个,即:九坝(建于1954)、青山堡(建于1954年)、宗家庄(建于1954年)、金昌(建于1954年)、东大山(建于1955年)、平口峡(建于1955年)、玉石(建于1959年)、露泉(建于1955年)、芨岭(建于1955年)、小青羊口(建于1955年)、尖山(建于1955年)、大青羊口(建于1955年)。共建成中、小型桥梁37座,涵116处。在全部施工过程中,永昌县政府先后动员全县农民1万多人参加了修建。县境内建成铁路专用线9条:即河西堡盐业站专用线;河西堡电厂专用线;河西堡金昌物资局专用线;河西堡金昌化工总厂专用线;河西堡粮油仓库专用线;河西堡采石场专用线;东方红铁厂专用线;金川公司专用线;796矿专用线。
  第二节 管理机构
  兰新铁路在县境内的河西堡设有金昌机务段、金昌车务段、金昌车站;张掖工务段金昌工务桥梁领工区,张掖电务段金昌电务领工区,武南车辆段金昌列车检修所,武南生活段金昌供应站、地区食堂,武南房建段金昌房建维修、水暖领工区,武南水电段金昌水电领工区。以上机构,系河西堡地区的铁路管理机构,原名河西堡某段、站、工区,1990年一律改称金昌某段、站、工区。均属武威铁路分局和张掖有关段管理。铁路系统还有中学、小学、卫生所,公安派出所、职校、采石场和各段劳动服务公司等附属单位。
  金昌车务段成立于1976年1月1日。共管辖26个车站,其中有两个区段站和24个中间站。所辖里程,东起截河坝车站,西至张掖车站,全长219公里。其中,永昌境内,共有车站12个,全长103公里。1985年全段共有职工949人,内有行车人员505人,客运人员130人,货运人员145人,其他人员169人。1990年共有职工984人,机关股室11个,60人。金昌车务段位于兰新线368公里754米处,是客货运输的管理机构。主要任务是保证不间断的接发列车,正确组织旅客和货物运输。一般情况下,每24小时有客货列车25对,1990年货运总量234.8万吨,旅客发送量15.11万人次,上缴利润1987年至1990年,年均约3000万元。固定资产总值149万元。
  金昌机务段前身是武威临时机务段,1955年9月14日由武威迁河西堡,称兰新铁路工程总局第一工程局临时管理处河西堡机务段。1956年2月29日打柴沟机务段合并于此。1958年7月1日改称兰州铁路局河西堡机务段,由武威铁路办事处分管。同年,张掖机务折返段交河段主管。1958年10月,与打柴沟机务段分设,1976年河段改名为“兰州铁路局武威铁路分局河西堡机务段”至今。段址位于兰新铁路369公里860米处,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主要任务是担负金昌段至张掖段之间173公里的客、货运输和小运转列车及沿途各中间站、区段站的调车动力牵引任务。建段初有职工413人,支配机车20台,运用机车17台,段管线11条,检洗车库2座,转车盘1台。1990年下辖运转、检修、设备、燃料车间和张掖机务折返段。内设14个股室,103个班组。有职工1415人,有支配机车57台,运用机车54台。固定资产总值1934万元。实行段、车间、班组三级经济核算。
  金昌车站,是客、货兼办的三等(区段)站,1954年建立(原名河西堡车站)位于兰新线368公里623米处。建站初有职工15人,有股道8条,装卸线2条,1990年有职工226人,有股道17条;硬面化旅客站台2座,货物站台2座,货位74个,货物仓库2座,货场36179平方米以及候车室、售票室、行包房、行车指挥室等。信号联锁设备为大站电气集中。该站现已是河西地区较大的物资集散中心。
  第三节 运输概况
  兰新铁路建成后四十年来,金昌车务段负责截河坝站至张掖站列车接发、甩挂、调车、装卸以及专用线的行车组织和指挥任务;金昌车站担负着本地区客、货运输任务;金昌机务段担负着东自打柴沟,西至张掖417公里铁路客、货运输生产动力,并负责金川、河西堡地区工矿企业物资调车和取送车辆以及所辖铁路沿线小车站供水任务,其他机构均担负着辖段内铁路正常运行的各项任务。
  1955年10月,兰新铁路通车张掖后,河西堡火车站即开始临时客、货营运业务。初期站内只设有6股道,24小时只开行混合列车1对,货物列车2对。车站没有正规的货场和候车室,发送和接受的物资,大部分置放于露天,旅客拥挤在只容纳50人的候车室里。货物年发送量只有3200多吨,货物到达量6736吨,货物装卸人员52人,年旅客发送量只10万人次。1956年机务段有配属机车20台,支配机车17台,职工413人;1959年机车增加到44台,日车公里338公里,日产量32.1万吨公里,货流密度4200,货物发送量25.9万吨,货物到达量20.6万吨,旅客发送量14.9万人次。随着河西堡地区工矿企业的建设和金川镍基地的开发,铁路客货运输量逐年增加,到1965年货物发送量12.3万吨,货物到达量44.8万吨,货流密度2670,旅客发送量8万人次,日车公里达327公里,总走行283.8万公里。1968至1976年,由于客货运业务进一步扩大,车站新建了容纳300人的候车室和贵宾室,站前场扩大到3000平方米,新建了面积9000平方米的货场仓库3座,货容面积816平方米,延长了站内股道线路有效长度,实现了行车、闭塞半自动,新设装卸线2条,货位50个。1976年有支配机车48台,日车公里372公里,日产量45.1万吨公里,总走行465.9万公里,年吨公里454.7万公里,货物发送量46.1万吨,货物到达量109.9万吨,货流密度8124,旅客发送量11.3万人次。至1990年,河西堡铁路运输规模进一步发展,火车站成为区段站,为客货运输站,共有站线12条,到发线62条,专用线14条,道岔218组。1989至1990年进行了内燃化工程改造。站内分设客运、货运、装卸等班组,年货物发送量达90.4万吨,货运总量达234.8万吨,旅客发送量达15.11万人次。机务段配备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蒸气机车,有支配车57台,有职工1285人,日车公里达374公里,日产量达42万吨公里,机车总走行513万公里,年总吨公里550万吨公里,客运正点率达99%,货运正点率达98%。段内实行股、车间、班组三级管理,三级核算,段以下设运输、检修、设备、燃料和张掖折返段5大车间。设有段管线17条,其中:整备线4条,库检修线6条,卸煤线4条,电厂线1条,救援列车存放线1条,机车转向盘1台。至此,河西堡铁路运输已成为县境内交通运输的主要部分,河西堡火车站已成为县境内和河西走廊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关于河西堡火车站的客货运输情况参见表123。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