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公路养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48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公路养护
分类号: F512.742
页数: 2
页码: 471-47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昌县交通管理公路养护的情况。
关键词: 交通管理 永昌县 公路养护

内容

养护民国三十五年(1946),第七区公路工程管理局(西北),在永昌县设立了甘新公路永昌县公务段,工务段下设东寨、水磨关、水泉子3个道班,30多名护路工人,但因原公路标准过低,不少路段常年失修,晴通雨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县人民政府动员甘新公路沿线农民和原永昌工务段全体员工,修路护路。1952至1954年,先后4次动员农民,对县境内甘新公路和永窖公路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养护。好路率显著提高。1956年根据国务院“对道路两侧15公里以内年满18至45岁男性农民和年满18至40岁的女性农民,实行每人每年5个义务建勤工作日,车畜每年2个义务建勤工作日”的规定。组织群众养护公路。至1959年的四年中,民工建勤承担了干线公路养护和13条新建的县乡公路、专线公路的养护任务。1960至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未动员民工建勤。1963至1969年,县境内公路总长度增加到576公里,养护任务随之增大,除继续动员民工建勤外,同时动员县城居民和国营农场参加养护。1970到1980年干线公路和县乡主要公路逐步铺就柏油路面,养护工作量减小。县乡公路的新建和养护逐步实行民办公助的办法,即:路基和砂石料由民工建勤完成,钢材、木材、水泥、柏油、机械以及其它费用,由省交通厅和县政府解决,并发给民工工日补助6至8角钱。保证了公路养护任务的完成。1980年以后,甘新公路和河雅公路,由永昌公路段和金昌公路段专业养护人员养护。规模较大的维修,动员民工参加;县乡公路仍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养护,已铺设柏油路面的县乡公路,由沿线乡镇为单位,组织代表全乡的固定人力和车辆(即所谓“代表工”),按规定完成建勤工日进行养护。1975年后先后建立了双湾、永清、六南代表工道班3个,共有代表工21人常年养护;各村自己修建的乡村道路由各乡村自己管理养护。永头、新西和金川峡水库等几条专线公路则由使用单位包干养护。到1990年,道路养护保存两种形式,一是民办公助形式,二是代表工形式。
  随着公路的建设,交通养护工具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养护工具简陋,修路、护路全靠人力。1956年以后,公路养护以民工建勤为主,工具以畜力车、架子车为主,工效大有提高;1973年以后,养护工具不断向机械化发展,减轻了劳动强度;1985年至1990年县境内的3个公路养护单位共管辖17个道班,职工267人,有汽车6辆,拖拉机6辆(其中小型5辆),小翻斗车15辆,四轮车4辆,刮路机、推土机各3辆,压路机2辆,马车2辆,架子车44辆等。
  行道绿化清末,左宗棠西行时,沿古驿道栽植了很多杨树和柳树,至民国中、后期尚有存活的少量树木。民国时期永昌境内的甘新公路两侧只有六坝至东寨段和县城至水磨关段共约20公里路段上植有行道杨树。1950年,县人民政府号召全民绿化干线公路,种植了一部分行道树。1958年县人委把专线公路和县、社(公社)公路绿化列入县、社、生产大队防护林带任务之内,实行了县、杜、队三级管理。干线公路上的绿化由所在路段的公社、大队负责栽植,县上和永昌公路段解决树苗和资金;县、社公路的绿化由县上解决树苗和资金,由所在公社、大队负责栽植、保护、一管到底。1970年以后,为了解决树苗问题,县经委建立起苗圃3处,永昌公路段建立起苗圃1处。行道树木的更新由县政府批准,树木收益分配谁管归谁。1990年,境内干线公路和所有县乡公路应绿化的路段总长473.5公里,已绿化近300公里。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