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间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48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民间运输
分类号: F512.742
页数: 7
页码: 464-47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昌县民间运输的情况,民间运输是永昌千百年来的主要运输形式之一,由于境内全系陆路交通运输,铁木轮大车和骆驼、毛驴、骡子是民间运输的主要工具和动力,个别地方也有人背肩挑的。
关键词: 运输 永昌县 民间运输

内容

民间运输是永昌千百年来的主要运输形式之一,由于境内全系陆路交通运输,铁木轮大车和骆驼、毛驴、骡子是民间运输的主要工具和动力,个别地方也有人背肩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交通运输工具和运输动力,经历了由畜力、畜力车到机械运输几个发展阶段。大体而言,1950至1959年,是以畜力和畜力车为主;1960至1979年是畜力和畜力车运输向机械运输的过渡阶段;1980年后,机械运输基本代替了畜力车的运输,货运量大幅度增加。同时由于国家实行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允许私人购买大、中型机动车辆,因而集体和个人的交通运输工具成倍增加。1985年,全县有农用载重汽车211辆,大中型轮式拖拉机206台,小型拖拉机4300台,全县民间货运量已达200万吨。至1990年,全县民间运输工具进一步增加,各乡镇、村经营载重货车257辆,私人经营载重货车230辆,再加大中型轮式拖拉机219辆,小型拖拉机13260辆,随之民间货运量成倍增长,1999年共完成货运量约350万吨。
  一、运输工具
  铁、木轮大车两轮两辕,轮直径1.37至1.43米,辕长1.43米,车身长2.1米,宽2.08米,高1.54米。铁轮车是在木轮上钉铁瓦。最大载重量2000斤,用1至3匹骡马牵引。木轮车大多用1至2头牛牵引,永昌北乡和下十堡较多,最大载重量800斤。1949年,全县共有铁、木轮大车500多辆,1963年发展到4273辆,1970年以后,胶轮大车和机动车辆发展较快,铁、木轮大车逐步淘汰。
  轿车子两轮两辕,形状似铁木轮大车,但小巧玲珑,上有木架搭蓬,一匹骡马牵引,专供人乘,1949年后被淘汰。
  胶轮大车是一种胶轮汽胎畜力载重工具。车身矮而长,载重3000至4000斤,用3至4匹骡马牵引。1952年县供销社最先购置使用。1958年县农具厂开始制造,逐步推广。1975年全县发展到2393辆,是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生产时期主要农业生产运输工具。1983年,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因其笨重落后,已被手扶拖拉机所代替。
  架子车是一种两轮汽胎人畜两用运输工具,载重1000斤左右,使用轻便灵活。1954年,在永昌试用并迅速普及,现已成为城乡人民生产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小型运输工具,1990年全县发展到2万多辆。
  小炮车两轮气胎畜力车,汽胎比架子车的粗壮,车身比架子车稍高,但笨实,用一匹马牵引,载重2000斤左右。1982年出现。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使用骡马较多的东、西河和城郊地区的农户多购置此车。现已成为这些地区的农田重要运输工具之一。
  手推车木制独轮两辕小车,用人力推动,一般载重120斤,主要是农家用于推土积肥等活动的家用小型运输工具。为了减轻劳动强度,人们在工具改革中,首先试验在木轮上钉胶皮继尔改为滚珠轴承,尔后又改作汽胎轴承,车盘也多由木制改为钢管,推动轻便省力,农家均有。
  骆驼是永昌历史上重要的长距离驮运动力,由于骆驼利于在沙漠戈壁中行走,被誉为“沙漠之舟”。每峰驼负重约240斤,日行70里,昼夜兼程可行100至180里。据记载,西汉时期就曾大量养殖。到明、清和民国时期,永昌养驼仍很兴旺,驮运发达,尤以北乡(今双湾、宁远堡、河西堡)为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骆驼仍为永昌县主要运输工具之一。据1949年统计,全县有骆驼2697峰,役用1500多峰,共有骆驼帮(民间运输组织)20个左右,大帮有驼100峰左右,小帮有驼30峰。到1961年以后,随着公路、铁路的逐步建成,骆驼由驮运动力转变为拉车和农田役用。尔后被农业机械化取代,1990年,全县仅有骆驼300峰。
  毛驴为普遍的驮运动力,每头驴驮重约100至140斤,因食料少,繁殖快,体小灵便,无论长途、短途,大道,小路均可行走,因而农户大多养驴。民国时期,毛驴驮运的作用仅次于骆驼。据1949年统计,全县养殖量达1.14万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驴驮运虽被机械运输逐步代替,但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上如磨面、碾米、耙地、乘骑等仍广泛使用。1970年以后,由于小型农业加工机械和自行车大量增加,毛驴的作用逐渐减少,1990年仅饲养8568头。
  自行车出现于民国十六年(1927)。抗日战争时期,全县有2辆;1950年县城内有4辆;以后逐步增加,1960年后逐步成为人们活动的主要骑乘工具。1980年以后,城乡人民群众,几乎家家都有,富裕户多达五、六辆。1990年,全县共有自行车46168辆。
  手扶拖拉机是柴油内燃传动的小型农业和运输机械,有运输、耕地、耙耱、收割、打碾和做为动力机械使用的多种功能。1970年以后永昌开始使用,1980年以后,已成为农民理想的短途运输与农田作业机械。1985年,全县拥有4300台,1990年达13260台,其中私人经营的占99%。
  大、中型轮式拖拉机是农田作业与交通运输兼用的机械动力工具。1954年焦家庄拖拉机站始有2台;1979年以后各人民公社相继成立拖拉机站,均经营轮式拖拉机;到1985年县内共有大、中型拖拉机369台,其中轮式206台。1990年有430台。
  汽车1952年县供销社购置大道奇汽车1辆。1958年以后,首先由县级机关使用,并逐步向农村发展。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较快,到1985年,全县共有各型汽车462辆,其中农用载重汽车211辆;汽车总数中城乡运输专业户私营160辆。1990年共有各型汽车664辆,其中私营230辆。历年交通运输工具见表121统计所示。
  二、运输概况
  永昌县的民间运输,历史悠久。其经营方式,基本是私人经营,自由交易,货主雇佣,经营者揽运。清至民国时期,运输的主要形式是驮运和车运。一般情况下,长途由骆驼驮运,中短途由毛驴、骡马驮运和大车拉运。
  骆驼驮运民国时期,全县约有民运骆驼帮20个左右,基本上承担了永昌长途运输的主要任务。驼队常往返于新疆、兰州、汉中、南阳、西宁、大通、包头、绥远、张家口等地,驮运水烟、纸张、百货、棉花、葡萄干、瓜干、甘草、食盐、卷烟、纺织品、茶叶、药材、熟铁、粮食、油料、畜产品等;抗日战争时期曾转运石油到重庆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骆驼运输仍为主要形式,1952年,永昌组织骆驼1800峰,支援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1956年组织骆驼560峰,支援玉门油矿基地建设等。骆驼长途驮运,一般一年一次,多从头一年农历七、八月起程,到第二年二、三月份返回。大户多以一户为单位组织帮联,中小户多自由组合帮联,也有附于大户帮联的。驼帮在远距离行程中,经常根据处境和道路情况,有时合大帮,有时分小帮,以保安全。
  毛驴驮运以中、短途为主,主要承担县内和附近县与县之间的运输。民国初年,永昌有赶毛驴到兰州、宝鸡、汉中等地经商驮运物资的。到民国十七年(1928),宁远堡一带出现毛驴驮运大户,形成了有组织的高脚帮。民国二十七年(1938),驴帮大户增加,驮运的货物和地区范围扩大。驮运货物由原来的雅盐等二至三个品种,扩大到百货、杂货等40多个品种。驴帮的运输形式和组织管理与驼帮大体相同。沿山地区的短途驮运,多以牦牛为主。
  畜力车拉运主要从事农事活动。民国二十七年(1938),甘新公路建成后,宁远堡一带农民自制胶包车组织拉运到过汉中,县城周围农民利用农隙,以自有的铁、木轮车和少量胶包车,有在县境内拉运煤炭、粮食、油料和公路建筑材料的,有去武威、民乐、张掖贩运陶瓷、清油、大米、红枣、大蒜、大豆、柏香等物资的,但时运时停,不能满足城乡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畜力车拉运仍然是农事活动中主要的运输形式,间或搞一些中、短途运输。1951至1955年,朱王堡、水源乡农民,曾一度以铁木轮大车,从马莲泉和民勤县城拉运甘盐、雅盐至武威县城,赚取运费。但是,这种运输只是阶段性的。比较稳定正常的运输则是城乡从事专业的运输户。1955年,县内从事专业运输的有91家,从业人员95人,资金6.39万元。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民间运输业也实行了合作化,各乡原有的运输户就地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城镇运输户组织成立了运输合作小组。当时成立运输小组1个,21户,22人,资金1.15万元;搬运小组1个,33户,33人,资金4676元。从此,全县民间运输业由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城镇运输合作组织经营。1956年10月,永昌县群众运输管理站成立,群运站除组织开展正常的运输活动外,利用农闲季节,集中全县或部分地区车辆、牲畜,在统一管理下,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突击调运雅盐、煤炭、粮油油等大宗物资,并允许农民利用农隙搞运输,自由协作,自由交易。1958年开始,物资运输量几十倍地增加。1959年,全县共积压主要物资22.3万吨,除县运输公司集中汽车7辆,胶车84辆进行抢运外,其余均由民间承运。同年,为贯彻国务院和省委关于开展短途运输群众运动的指示,永昌县成立了交通运输指挥部,全县6个大公社各成立了1个专业运输大队和1个副业运输大队,组织各种车辆1340辆,占全县车辆总数的39%,其中胶轮大车204辆,铁木轮大车1041辆,骆驼车70辆,架子车26辆,运输牲畜7209头(骡马2571匹,毛驴3502头,骆驼1136峰),参加劳动力1825人,在7条主要运输线上设立车马店15处,兽医站12个,修配和钉掌铺店9个,饭馆4处,在县指挥部领导下,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运价,定时间、定任务、定里程、定人员、定质量、定路线、定安全,至年底,全县共完成货运周转量191.68万吨公里,运营收入75.59万元。1960年群运组织撤销,车辆、牲畜、劳动下放回队,正常的群运业务由工交局管理,城乡民间运输则由民间自由进行。1976年以前,全县又曾组织过几次小规模的群众运输。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允许私人购置大、中型运输机械,随之民间运输业也迅速发展。1982年,全县共有各种汽车239辆,其中私营汽车13辆,经过1983年和1984年的扶持发展,1985年,全县共有各种汽车462辆,其中运输个体户拥有私营汽车160辆,私营大、中型拖拉机351台,占全县同类拖拉机总数的88%,其中:轮式拖拉机206台;手扶拖拉机4300台。全县国营、集体、私营运输共完成总货运量200万吨,是1949年前的2000倍,1990年全县共有私营汽车(货车)230辆,轮式大、中型拖拉机200多台,手扶拖拉机13260台,完成总货运量约350万吨,货运周转量约29750万吨公里。民间货运的具体情况见表122。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