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桥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47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桥涵
分类号: F542.8
页数: 3
页码: 455-457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昌县桥涵建设的情况,其中包括了东水泉桥、墩子桥、宁远堡大桥、八坝桥、九坝河桥等。
关键词: 永昌县 公路建设 桥涵

内容

据《凉镇志》、《五凉志》、《甘肃通志稿》记载,明、清时期永昌河桥到处有之,多为木桥。村野之间,也有用大石头堆聚浅水中,供人、畜、车辆过往的临时排石桥,但多在雨季被淹没,阻遏行人。清代,永昌较大的桥梁有:六坝桥(城东40里)、十里桥(城东10里)、四坝桥(城东北25里)、五里桥(城西5里)、水磨关桥(城西20里)、红庙儿桥(城西25里)、崇岗桥(城西30里)、转涧口桥(城东南50里)、红山桥(城南40里)、高桥(城西10里),隘门桥、宁远堡桥等。民国时期,修筑了甘新公路,在县境内的水磨关和红庙墩之间跨金川河修建乙式木桥1座,19孔,甲种涵洞5座,丙种涵洞和木箱式水罐27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国家投资,各乡镇和群众修建了数以百计的大小桥涵,保证了乡村之间道路的畅通。下面只记重要桥梁。
  水磨关桥位于县城西12公里,甘新公路354公里734米处,横跨金川河。据记载,清乾隆五十年(1785)就有此桥。1938年改建为五孔木结构桥,1949年毁于战火。1950年重建,仍为五孔木结构桥。1972年改建为三孔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每孔跨径20米,桥长77米,宽7米,高4.85米。
  东水泉桥位于县城东门外甘新公路340公里585米处,横跨二坝引洪渠,建于1963年,桥上部是钢筋混泥土盖板,下部是轻型桥台,长8米,一孔,桥面宽7米,高2.25米。
  下四分桥位于河雅公路35公里781米处,横跨下四分洪水河床,建于1967年,桥上部为梁式板,下部为钢筋混凝土灌柱桩,桥长16.6米,二孔,宽7.5米,高1.8米。
  墩子桥位于永河公路25公里482米处,跨越金川河古道,原桥为二孔木结构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改建为块石浆砌便桥。1970年改建为二孔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上部为水泥预制板并设有桥栏,下部为U型桥墩。桥宽7米,长54米,高5米,两边人行道各宽0.7米。
  安阳河桥位于下双公路12公里处,为1孔石拱桥,建于1976年,桥长26米,宽7米。
  宁远堡大桥初建于清代,桥跨金川河。原桥在现桥南200米处,为三孔木架桥,长24米,宽2米,1953年改建为三孔混凝土桥台木架桥。1977年改建为三孔石拱桥,混凝土预制桥栏,桥长27米,宽9米,高5米。
  娘娘桥位于七龙沟口处,北距永昌县城20公里,是永昌县通往沙沟寺和皇城的交通要道。《永昌县志》清乾隆本有记载,桥长约13米左右,横跨东大河,桥梁拱翘叠压,结构精良,是永昌古建筑物之一。1929年毁于战火。1954年县人民政府在距娘娘桥北2000米处的双鄂搏附近建简易车桥,名为头坝桥(又名双博桥),1964年左右改建为混凝土桥台木架结构水泥盖板桥,长30米,宽5米,高5米。
  马营沟桥位于永马公路22公里432米处,跨越马营河,为石台石拱桥,建于1971年6月,桥长11米,宽7.5米,高3米。
  八坝桥位于甘新公路与永清公路接线处,建于1958年,为木结构桥,1980年整修永清公路时,改建为钢筋混泥土盖板桥,横跨团庄支渠,长5米,宽6.5米,高1.5米。
  九坝河桥位于甘新公路318公里833米处,横跨东大河北岔古河道,建于1967年,为过水路面连接桥,以混泥土墩台钢筋混凝土盖板筑成,一孔,桥长8.8米,宽7.3米,高1.5米。
  乌牛坝桥位于永清公路200米处,民国时期为木架桥,初建年代不详,196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盖板桥,长6米,宽6米,高1.5米。
  朱王堡桥民国初为横跨乌牛坝河的木架桥,长7米,宽2米,1964年改建为二孔钢筋混凝土盖板桥,长7米,宽6米,高2.5米。
  在历年公路建设中,修建的涵洞和过水路面里程见表114。永昌县境内主要公路涵洞、过水路面统计表表114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