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金属制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460
颗粒名称: 第五节 金属制品
分类号: TG14
页数: 3
页码: 422-4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五金制造、电石生产、电焊条制造的经济发展情况。
关键词: 机械 金属制品 永昌县

内容

一、五金制造
  永昌县五金制作业,民国以前记载甚少。民国时期从事五金制造的,根据行业可分为铁匠、炉院匠、银匠、铜匠、锢露匠等。铁匠(锻工):除加工制作农具外,制作的各类器具有勺子、切刀、火钳、撑角子、门窗箱柜上用的钌扣、木匠用的凿、钻、锯、刨刃、皮匠用的刀、铲、窑匠用的锤、镢头等。当时县城内有14个铁匠铺,均属私人经营,农村多以个人经营,走乡串户,上门营业。全县从业人数达180多人。炉院:私人经营,县城出名的有姚家炉院,杨家炉院,红山窑有杨家炉院,朱王堡、宁远等地均有炉院,炉院一般有5至10人生产,将生铁炼化铸造各种器具。主要产品有农具、锅、火盆、炉子、榨油锅以及钟、罄等。民国末年,县城两家炉院生产火盆500多个,铁锅2000多口。永昌铸工历史悠久,且工艺精湛,在清朝年间就可以铸造口径1.8米,高约2米,重千斤的大油锅。北海子湖心亭原有1座高2.5米,重1吨余的八面玲龙铁塔,是县城杨家炉院铸造的。金银首饰:据传早在明代,就有银楼、银铺加工金银首饰。至清代咸丰年间,城内尚有银匠铺5家。民国十六年(1927)前有6家,民国十八年(1929)的兵祸后,只剩南、周两家,主要生产首饰,俗叫银器,有簪子、耳环、银花、银镯、戒指、银花磙珠、梳子、银锁、胸牌等30多个品种,其工艺有镶、嵌、凿、刻拉、雕等多种手法,花样繁多,质地精美。铜匠:据民国十六年(1927)《工业调查表》记载,县城设有铜铺,主要生产茶壶、灯盏、洗盆、勺子等铜制品。民国十八年(1929)倒闭。民国后期只有齐铜匠1户从业,进行小修理,如铜锅、茶壶、烟瓶、灯盏等,不行铸造。锢露匠(小炉匠):为民用铸造器具的修理工匠。全县各地均有人从业,主要用地炉烧炼生铁,用以补锅、接犁铧以及修补其它铸铁器具。锢露匠均系个体经营,多数是上门服务。
  1953年2月,永昌县城成立了铁业业合作小组,1956年更名为永昌县铁器生产合作社。1958年转为国营农具修造厂。1963年重新组织成立了永昌县铁器生产合作社,逐步引用了电动鼓风机、空气锤、电焊机、车床、钻床、刨床等设备,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1975年定为全省铁锅生产企业之一,1977年生产铁锅6.6万口。1978年6月更名为永昌县铁工厂,除生产部分农具外,主要生产各类五金工具。1985年有职工46人,固定资产总值19.2万元,自有资金17.7万元,拥有主要生产设备15台(件),下设钳工、铸工车间,主要产品除农具如播种机、山地犁等外,有铁锅、炉子以及生铝制品等。工业总产值为28.9万元,实现利润2.9万元,上交税2.24万元。1986年以后,又增加了铅丝、圆钉等产品,职工增加到54人,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7.67万元。
  1975年1月,在铁工厂镔铁车间的基础上,建立了永昌县金属厂,为县属手工业集体所有制合作工厂,主要生产铁皮水桶、炉子、烟筒等镔铁制品。初建时职工10人,资金3000元,年产量10余吨,尔后逐步购置了剪板机、冲压机,自制了卷边机、下料机等设备。1983年扩大经营范围,增加汽车修理。1985年,固定资产原值8.9万元,自有资金5.4万元,拥有主要生产设备8台(件),下设镔铁制品、汽车修理2个车间和镔铁修理、电动机修理2个门市部,年生产能力为镔铁制品20吨,铁皮取暖制品80吨,工业总产值19.7万元,实现利润1.04万元,上交税1.17万元。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6.4万元,实现利润2.6万元。
  1987年河西堡镇建成暖气片生产厂,年生产暖气片约1万件左右。
  二、电石生产
  永昌县电石厂,1975年10月筹建,1977年10月建成投产,共投资35.63万元,国家拨给流动资金15万元,共有职工35人,自投产到1979年共生产电石918吨,石灰1774吨,共盈利1万多元,因产品质次价高,销路不畅,于1980年4月停办。
  三、电焊条制造
  1970年,甘肃省农垦公司在河西堡成立甘肃省国营河西堡电焊条厂,由农二师军垦兵团代管,属全民所有制企业。1975年,农二师军垦兵团撤销后,电焊条厂由武威地区建委接管。1978年,交省农垦局管理。1984年,改属金昌农垦分公司管理。厂内下设7个生产单位。主要产品有电焊条:铸248焊条、铸268焊条、铸208焊条、铸308焊条;结422焊条、结506焊条;汽焊条;有钢筋水泥井管;电极糊。1985年完成各种焊条200吨,生产井管8000米,钢门窗4100平方米。1985年拥有锅炉3台,机床11台,锻压设备4台,起重机5台,电焊切割设备7台,电热设备3台,破碎机16台,球磨机2台等,共计100多台(件)。各类产品均达到国家产品标准,合格率均达98%以上,共有职工278人,年总产值127.3万元,固定资产总值106万元,拥有流动资金4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435元/人.年。1990年共有职工376人,工业总产值306.19万元,固定资产总值269.5万元,实现利润20.4万元,上缴税金22.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8343元/人年。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