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建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45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建材
分类号: TU5
页数: 4
页码: 417-4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砖瓦、石灰、水泥生产和水泥制品、石料、耐火材料的建材种类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建材 发展 永昌县

内容

一、砖瓦
  永昌县砖瓦生产历史悠久。据县境内乱墩子附近遗址表明,早在西汉时期,就有砖瓦生产,县城附近的黄家学及宁远堡等处均发现烧砖遗迹。
  明、清时期,永昌城乡到处修建庙宇,砖瓦生产随之发展。凡有庙宇处,均有砖窑。据民国末期永昌尚存的庙宇看,主要产品有瓦、砖、兽头等,造型美观、质地优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永昌县在东水泉建起了砖瓦厂,有马蹄型砖窑2座,容量为13万块。1958年东水泉砖瓦厂在北海子沙坝头扩建30万轮窑1座,工人发展到300人,年产青砖480万块,主要在县内销售。同时在河西堡办起了砖瓦厂1处,马蹄型砖窑2座。年产普通青砖387万块。1958年,河西堡、北海子两公社办了小型马蹄型砖窑1座。以手工操作为主,窑容量约5至8万块。均于1961年停办。
  同年,金川第八冶金建设公司在下四分办起了红砖厂,于1964年交永昌县经营。因成本高,永昌接管4个月后仍交第八冶金建设公司经营。1970年以后,随着建筑工业的发展,砖瓦生产相应增加,先后由宁远堡、双湾、水源、东寨、北海子、焦家庄、红山窑等公社的大队、生产队办起了砖窑30多座,大部分使用制砖机。1974年全县年生产能力达到了500万块左右(包括国营、社队)。1975至1977年,河西堡、双湾两个公社砖厂相继建成投产。到1978年底全县年生产能力达600万块左右。1980年以后,全县各乡镇相继办起了18、20、24孔轮窑10多座,平均每窑容砖10万块,生产周期由原来20多天缩短为7天,全部用机械化生产,产品质量、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1985年全县有轮窑19座,共生产砖5000多万块。1990年全县有砖厂12个,均生产机制砖,年产砖6720万块。
  1967年以来,军马场一、四分场,八一农场各分场,均先后建起了马蹄型砖窑,生产红砖,每窑平均年产约10至20万块左右。产品大部分供厂内的基本建设使用,极少销售。
  二、石灰
  明、清、民国时期,永昌宁远堡在九墩湾烧石灰。但当时石灰用量很少,从业人数每年不过10多人,年产不过百吨。产品除供永昌使用外,也销往山丹、民勤等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九墩湾石灰生产一直由宁远乡的宁远、龙景两个大队经营。1980年,产量达1万吨左右。1983年先后将九墩湾石灰石拉到工矿区和城镇附近办石灰厂的有6家,均属个体经营,年产量达4000多吨,1989年产8500吨。1983年国营八一农场办起了石灰厂,年产石灰约2000吨左右。
  三、水泥生产和水泥制品
  永昌历史上不生产水泥。1960年3月,县工交局在河西堡办起了国营水泥厂1处,职工53人,全部资金为1204元。当年投入生产,用72—80%高炉矿渣,15—18%的石膏和5%石灰石混合而成。因生产工艺落后,于1961年停办。1972年,武威地区给永昌县调7000吨小水泥生产设备1套,于1974年12月建成永昌县水泥厂。用普通立窑煅烧熟料,原设计能力为年产3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7000吨。历年来经过多次技术改造,到1984年,年产量已突破2万吨,产品以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为主,除满足永昌县需求和供应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外,还远销新疆等地。1985年底,水泥厂共有职工239人,球磨机等各种设备62台,工业总产值114万元。1990年职工人数317人,生产水泥4.3万吨,工业总产值240.96万元,固定资产总值583.32万元,实现利润56.44万元,上交利税29.5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9957元/人.年。
  1984年,河西堡大队6户农民合资,联合办起了水泥厂,年产3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7000吨,产品销往永昌、金川、新疆等地。1987年,河西堡西庄子村办起了水泥厂,年产水泥5千吨左右。
  1969年,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办起年产8000吨矿渣水泥厂1处,产品主要供本公司使用。1977年,国营八一农场建起年产7000吨水泥厂,于1979年建成投产,主要生产325号和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1983年进行了扩建,于1985年投产,年生产能力为4万吨。1990年共有职工606人,生产水泥7.8万吨,工业总产值437.04万元,固定资产总值307.63万元,上交利税59.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211元/人.年。
  水泥预制:最早始于1958年,永昌县邮电局预制电杆帮桩,1962年以来,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开始使用预制砖和桥板。1970年以后,永昌县建筑队预制水泥檩条,除本单位使用外,少量向外地销售。1983年,县水电局在金川设水泥预制厂生产空心楼板,因销路不畅,1984年撤销。1985年,水泥预制品生产主要在各建筑单位进行。1990年全县有村办水泥制品厂2个,生产水泥预制品2920立方米,水泥地面花砖1000平方米。
  四、石料
  明、清,民国时期,永昌建筑业就使用石料,主要有柱基石和基石条、石磨扇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筑规模扩大,铁路、公路、桥梁、楼房等各项建筑均需石料。1955年,武威铁路局在山丹设采石场,采集铁路基石,于1962年迁永昌境内的平口峡。1965年迁至河西堡营山坡,现由兰州铁路局武南铁路分局管理,有工人80人。1977年前基本采用手工生产。1978年引进碎石机,进行破碎筛选。1985年拥有碎石机3台,运输机5台,筛选机1台,汽车3辆,滑坡站台4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73万元,年均生产道渣10万立方米,片石5000立方米。工业总产值118.5万元,年平均利润3至4万元。
  1974年宁远堡公社在龙首山北侧建成水石厂,年产水刷石1400吨,水磨石5000吨。同年,宁远堡、河西堡公社建立了砂石管理站、砂石场等企业,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向建筑单位销售。1990年全县共有村办采石矿7处,全年共采石灰石3万吨,水涮石1000吨,铁路基石6万立方米。
  五、耐火材料
  永昌县耐火材料的原料高铝土分布于红山窑,毛卜喇和马家湾子等地,历来为民众所采用,历史上的炉院家炼铁炉多使用红山窑陶土。
  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开始后,永昌县在红山窑陶瓷厂的基础上办起了耐火材料厂。先后建起工房21间,宿舍、食堂40间,容5600件陶瓷的大窑4座,除生产耐火砖外,同时生产陶瓷。1962年停办。1971年红山窑耐火材料厂恢复,共有职工88人,由县财政投资15.5万元,先后修建容积15吨、50吨的倒烟窑各1座,容积60吨的直烟窑1座,购置60马力的柴油发电机组、干碾机、破碎机、台钻、夹板垫、电焊机等小型机械设备14台(件),胶轮大车2辆、大牲畜6头。当年完成耐火砖1300吨。经化验陶土含二氧化铝23%至37%,三氧化铁0.65%至2.37%,耐火度1600至1770度,常温耐压强度为422至536斤,所含化学成分达不到国家标准,属一般性耐火材料。故此,该厂在1973年转产,生产陶瓷,更名为红山窑陶瓷厂。1989年县城及河西堡镇部分个体户,联办了河西堡耐火材料厂,1990年生产耐火土210吨。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