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冶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45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冶金
分类号: F427.42
页数: 5
页码: 413-4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民国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色金属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矿山企业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冶金 发展 永昌县

内容

一、黑色金属工业
  永昌县者来坝山河沟里有一个“炒铁台”冶炼炉的古炉址尚存,证明在历史上,永昌就曾炼铁。
  民国时期,红山窑李积富曾集结工人20多名,在红山上采矿炼铁,由于矿石品位低,冶炼技术不过关,而未能冶炼出合格的铁,历时数月,自行停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9月7日,永昌县委根据中央《关于全党全民大炼钢铁的决定》作出了“家家建炉、户户炼铁”的决定,动员全民大炼钢铁。9月14日,在河西堡成立了大炼钢铁指挥部。全县共建各种炼铁炉2149座。其中土平炉1056座,小高炉37座,但未炼出好铁来。指挥部为了完成任务,将群众家中的所有铁器用具;商店的铁器商品;古庙宇的钟、罄、香炉,具有珍贵文物价值的北海子玲珑铁塔,钟鼓楼的大铁钟,一律砸碎收去,投入了炼铁炉,炼成了烧结铁。12月11日假报大炼钢铁“放卫星”,炼钢3.93万吨。同月27日,除留县办的永昌炼铁厂外,其余均撤销,所有参加大炼钢铁的民工一律撤回,全民大炼钢铁告终。永昌县炼铁厂继续生产。1960年生产生铁166吨。1961年炼铁厂交张掖地区经办。
  1966年6月,甘肃省在河西堡营山坡建铁厂、称河西堡铁厂。全部工程分为两期进行;第一期为年产7万吨生铁,配有84立方米高炉两座,18平方米烧结机1台,以及相应的配套工程,于1970年7月1日建成投产。第二期为扩建工程,增建100立方米高炉1座,将原有的18平方米烧结机扩建为24平方米烧结机1台。同时将18平方米烧结机尾进行了改造,将热矿改为冷矿,振动流槽改为小结拉链运输机。1983年,全厂共有3座炼铁高炉,容积为268立方米。年产生铁12万吨;产烧结矿14.04万吨。配套工程有:原燃料加工系统、动力机械加工铸造、铁路专运线等。累计投资2846.98万元。固定资产3004.9万元。河西堡铁厂自1969年投产至1972年,产量逐步上升,分别为0.33万吨、2.66万吨、3.85万吨、4.51万吨。但1973至1974年曾一度下降,产量分别为4.21万吨、3.52万吨。
  1975年生铁产量达到5.30万吨。1976年,一号高炉停产大修,铁产量降至4.75万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河西堡铁厂的最高生产水平也未达到原设计能力的75.7%,一直处于亏损状态。1977年生铁产量回升为4.66万吨,1978年增长到5.87万吨。1980年,三号高炉建成投产,但一、二号高炉相继停产检修,1979至1980年,生铁产量分别为4.71万吨,4.11万吨。1981年7月31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河西堡铁厂停止生产,等待转产。1984年6月,河西堡铁厂与东大山铁矿合并,改称甘肃省铁合金厂。
  东大山铁矿是1958年在全民大炼钢铁时成立的,当时在矿人员曾达3万多人,主要露天开采,矿石运往张掖、河西堡铁厂等地。1962年停办。1969年9月重新建设矿山。1971年成立东大山铁矿。1974年正式建成投产。形成了采矿、选矿综合型生产能力。年采矿40万吨,选矿12万吨。截止1980年底,共生产铁矿石223万吨,平均年产31.86万吨;共产铁精粉53.9万吨。累计工业总产值1864万元,累计亏损3016万元。1980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停止铁矿石生产,于1981年转为萤石选矿。1981年,河西堡铁厂和东大山铁矿分别停产以后,先后从河西堡铁厂调出1200多人,东大山铁矿调出1600多人,两个厂仅剩留守人员960多人,调出人员中80%是科技人员和生产中的骨干力量。1984年和河西堡铁厂合并成立的甘肃省铁合金厂,其规模为年产硅铁1万吨,列为技措改造项目。投资在400万元以内。要求在两年内建成。但因人力、电力、原料不足而未能实现。1985年3月28日,该厂改称河西堡铁厂,恢复生铁生产。在恢复期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00多万元,使生产走上了正规。同年9月,生产合格生铁3006吨,合格率为96.17%。截止年底,全厂共产铁精矿2.37万吨,生铁4.83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448.76万元,实现利润4000元,第一次脱掉了长期亏损的帽子。1986年建成年产5000吨铸铁管生产线,1987年建成年产1000吨的硅铁生产车间,1989年建成年产3万吨硅酸盐水泥车间。1990年河西堡铁厂拥有职工1734人,下设高炉、原料、选矿、机动、机运队等车间和20个职能科室,拥有100立方米高炉2座,15平方米烧结机一台,选矿一个系列和大、中、小型设备1544台件,固定资产总值6333万元,生产生铁4.15万吨,烧结铁4.68万吨,工业总产值969.63万元。
  1970年,武威地区在河西堡筹建铁厂,称武威地区铁厂,于1971年建成投产,共招收职工466人。主要有铸铁、炼钢铁、等外铁等产品。当年生产210吨。到1972年产量增加到2195吨。1978年工人增加到564人,产品达到了6530吨。固定资产总值647万元。8年共生产各类铁2.83万吨。累计企业总产值94万元,累计亏损367.6万元。平均每年亏损29.7万元。每生产1吨铁,亏损363元。由于该厂连年亏损,于1979年撤销,将厂区交河西堡氮肥厂。
  二、有色金属工业
  永昌历史上无有色金属冶炼工业,但有采矿业。据《永昌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境内因淘金、挖银而命名的地名就有:大黄山北坡的金湾、金沟,龙首山北麓的金沟子、矿子沟、银洞沟等。龙首山北侧的双井子牧场以东有东金场、西金场,祁连山皇城金洞沟、大黄山南侧的银洞沟均有采矿痕迹。祁连山北麓,通信堡村以东的银洞沟,则产钨矿石。
  民国时期,采挖金银者绝迹。但红山窑、新城子等地居民去祁连山大梁马步芳经营的金场(属青海省管辖)淘金的有100多人。主要从洞中往外背沙(俗称沙娃),沙娃薪金菲薄,多数人只管口粮、不发工资。金场看管严密,劳动十分艰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梁背沙的工人陆续回到原籍。
  1960年初金川镍矿的开发和建设,为永昌县境内有色冶金工业开端。1959年中央冶金部在永昌县境内开始筹建有色金属工业,始称807矿,1960年更名为甘肃有色金属公司,1961年改称金川有色金属公司。1965年主要生产厂矿相继投产,职工增加到7774人。1976年职工增加到1.67万人。1980年井巷工程公司由八冶建设公司移交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管辖,职工人数达2.11万人。下设23个基层单位,其中主体生产单位5个,即露天矿、龙首矿、二矿区、选矿厂、冶炼厂,辅助单位7个,即:机修厂、动力厂、运输部、汽车运输公司、化工厂、计量仪表厂、水泥厂筹备处;建设单位2个,即:井巷工程公司、修建工程处;科研单位2个,即:镍钴研究所、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文教卫生单位4个,即:职工医院、培训中心、中小学总校、技工学校;服务单位2个,即:生活服务公司、劳动服务公司;物资供销公司1个。公司机关设有行政职能处室22个,党群系统的部门7个。从1959年筹建至1980年,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已发展成集科研、生产为一体,拥有职工二万多人的大型工业企业,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的有色金属生产单位。1981年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地方行政、划归金昌市管理。
  三、矿山企业
  永昌县境内的主要矿山企业有国营796矿。是核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所属中型铀矿企业。
  1966年10月,二机部西北一八二队七分队对矿床进行了勘探,1967年筹建组进入矿山,选调干部、工人进行筹建工作。1968年6月开始建设。截止1972年基本完成了主井、通风斜井和长39.5公里供水主管线工程。1972年12月进入采矿准备阶段,在调整机构、组织采矿和地表施工力量,安排生产管理和技术准备的同时,安排了701矿床采场的开采程序和主井采暖工程收尾工作。并对电源、供水等辅助工程进行了准备。1973年7月,各采场的采场切割、假底假巷、充填、打砂浆垫板、铺设管线工作普遍展开。到1975年12月,108、102、105、106、202、204等采场相继达到备采水平,具备了投产条件,并作了矿石外运等准备工作。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307.16万元,工业建筑面积达1.82万平方米,民用建筑3.85万平方米,形成固定资产1782.67万元。1976年1月16日,一工区投产,而后各采场相继投产,产量逐步提高。1977至1979年三年中工效提高近5倍。其中,1978年达到最好水平,年实现利润65.89万元。
  1980年1月,796矿停产,进行生产工程维修及各系统填平补齐工作。共维护了两个工区的17个采场生产巷道5612.3米,水管76.8公里,供电线路110.44公里,通讯线路125.4公里,检修保养各种设备541台件。1983年开展对外汽车运输和建筑安装等劳务工作,到1985年底,创劳务产值225.71万元。盈利133.87万元。建矿以来,国家总投资4623.15万元,有固定资产总值4280.95万元,各种设备1473台件,各类建筑面积9155万平方米,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697.32万元。1986年至1990年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