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能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45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能源
分类号: F407.206
页数: 7
页码: 407-4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石油、煤炭、电力的开采产量及发展情况。
关键词: 能源 开采 永昌县

内容

一、石油
  民国二十九年(1940),双湾陈家沟居民在青土井(在县城北直距70公里处)试挖煤炭,无煤而得石油。1951年,玉门油矿东部地质测量队曾三次在该地勘察钻探,证实为较大油田。1958年,永昌在河西堡建炼油厂,为县办国营企业,设两个生产线,一是下四分青土井,打人工井4眼,用土法开采石油;二是将开采的原油运回炼油厂精炼。主要产品有汽油、煤油、柴油及其他石油产品。并用煤炭炼出煤焦油1266斤,油页岩炼出页岩焦油260斤。由于开采的方式落后,原油数量少,石油产品质量低劣,于1961年7月停办。
  二、煤炭
  永昌煤炭资源丰富,开采始于何年无记载。据传说,明洪武年间(1368—1399)红山上就有平掌窑和高家新巷两个窑口。九墩湾、曹大坂等小煤窑也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永昌县志》乾隆五十年(1785)本记载“金山,城北二十里,产煤炭……”、“红山窑在县城西七十里,其岰多煤炭窑,较东山产尤佳。”《永昌县志》嘉庆二十一年(1816)本记载:“金山,城北二十里,产煤炭,附近居民赖以代薪。”民国十六年(1927)《永昌县矿物调查表》记载:永昌煤窑共有8处,即:五沟、寺儿沟、红山、风门山、曹大坂等,年产约1200至1600吨。《河西志》记载: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永昌风门山、红山窑、曹大坂年产煤4000吨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永昌采煤地区主要有马营沟、五沟、红山窑、曹大坂、九墩湾、沙鲁咀等地,共有窑口19个,均系私人经营。从业人数达91人,平均每人每天采挖500至700斤,全年共产煤9443吨。一部分作为永昌县居民取暖用煤,一部分为炉院锻工烧用。五沟煤和红山炭则销往永昌、武威等地。
  1949年,县供销社在鱼骨梁利用废弃的旧煤窑采煤,为永昌公办煤窑之始。1952年,没收了地主的煤窑,大部分分配给贫雇农经营生产,小部分归县供销社,成立了煤炭生产合作社。1955年建立了五沟煤矿,有职工42人,属集体企业,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同时将群众经营的小煤窑作价入社,由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经营。仍沿用历来单巷掘进,自然通风,油灯照明,镢头挖,小筐背的生产方式。1956年,县手工业联社成立了曹大坂煤矿(公私合营)。拥有固定资产825元,流动资金84元,职工38人。当年生产块煤1638吨。五沟煤矿也进行了技术改造:即改立巷为平巷;改镢头挖为打眼放炮;改小筐背为手推车推运,并在巷内架设支柱,实行有计划的掘进开采,1959年五沟煤矿职工206人,管理干部26人,下设五沟、三沟、马营沟、红山窑和毛卜喇5个采区。当年生产原煤2.3万吨,实现利润2.08万元。在此期间,全县有10个乡的15个农业合作社,抽调劳力200多人,在风门山、曹大坂、沙鲁咀、四沟、六沟、马营沟、红山、骟马墩等地利用旧煤窑进行生产。全县采煤人数达452人,全年社队小煤窑生产原煤2.25万吨。1958年,永昌县先后建立了国营马营沟、红山窑、毛卜喇、曹大坂、马家湾5个煤矿。到1959年底,全县煤矿职工达4140人,原煤产量达25.67万吨,焦炭1.28万吨。西河公社在大黄山骟马墩开办了煤矿,职工120人,年产原煤3600吨。全县各村队小煤窑全年共产原煤5.69万吨。至1970年,全县除朱王堡、六坝,其余各公社均先后办起了煤矿。红山窑公社煤矿年产原煤2000吨;新城子公社马营沟煤矿年产原煤5000吨;焦家庄公社五沟煤矿年产原煤4000吨;北海子公社干渣子煤矿未出煤;东寨公社煤窑子煤矿年产原煤4000吨;南坝公社干石门煤矿年产原煤1500吨;水源公社鱼骨梁煤矿年产原煤1500吨;河西堡公社马家湾煤矿年产原煤5000吨;宁远堡公社曹大坂煤矿(新窑沟)年产原煤2万吨;双湾公社曹大坂煤矿(老窑坂)年产原煤2万吨,在此期间,各大队也创办了小煤窑143个。村队小煤窑开办时间参差不齐,经营单位或大队或生产队,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绝大多数用土法开采,生产量极不稳定,所产出的原煤除红山窑、马营沟、骟马墩少量的销往河西堡、金川工业单位外,大多数均为民用。山丹军马二场在大马营滩长山子(属永昌行政区域)办煤矿1处。从业人数30多人,半机械化生产,年产煤2000吨左右,销于山丹县,永昌县和军马场以内。
  1978年以后,乡村小煤窑进一步巩固发展,并逐步挖潜改造,实行半机械化开采。1983年以来,联户和个体小煤窑有了迅速发展。1985年,全县有国营煤矿1处,即马营沟煤矿;乡镇小煤窑75个,其中乡办4个,村办2个,联户办55个,个体办14个,从业人数达1400多人,生产能力达17.55万吨,实现产值501万元。1986年由国家投资373万元,对马营沟煤矿茨沟井进行了技术改造,形成了年产原煤6万吨的生产系统。各乡镇小煤窑亦有所发展。1990年全县原煤总产量达26.8万吨,实现产值938万元。
  三、电力
  (一)、电力生产
  永昌小水电 先后有北海子水力发电站,梅家寺和杏树庄水力发电站,东大河五坝水力发电站,皇城水库电站、头坝三号水力发电站、金州峡水库水力发电站,西大河水库一号水力发电站和西大河总干渠二号水力发电站(详见水利电力卷)
  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西河、焦家庄、东河、清河、金川等公社先后办起了农具修配厂、均用50马力柴油机,30千瓦发电机发电,供应公社机关的照明。这些厂于1960至1961年陆续停办。1969年先后有新城子、红山窑、焦家庄、北海子、六坝、朱王堡、河西堡、宁远、双湾办起了农机修配厂,均用50马力柴油机30千瓦发电机发电,主要供公社机关照明和农机修配厂的生产用电。这批乡镇发电事业先后在1973至1979年农电线路通电后停办。1985年,金昌市给居住偏僻的红山窑乡毛卜喇村提供12千瓦风力发电机9台,每个生产队安装一台,但发电量小,经济效益不大。1990年毛卜喇输电线路通电后,风力发电停办。
  永昌电厂 1959年省上拟在河西堡镇筹建永昌电厂,1959年开始勘察,1960年1月完成设计。同年9月破土动工。1965年10月全部建成投产,共装5台汽轮发电机组。发电容量为9.9万千瓦,有向外供电的110千伏和35千伏高压线路各4条。占地49万平方米。共投资6835万元,形成了中温、中压、凝气式发电的生产能力,主体设备有:锅炉5台,其中一、二号锅炉为捷克制造,定额蒸发量为75吨/时。三、四、五号为上海电机厂产品,定额蒸发量为130吨/时。5台锅炉合计过热蒸气温度为450度,过热蒸汽压力为39公斤/厘米2,均配有250/390型的钢球磨煤机。5台汽轮发电机。一、二号为捷克制造单缸反动频式,定额功率1.2万瓦。三、四、五号为国产单缸冲动凝气式,定额功率为2.5万瓦,共配3台冷却水塔,高51.25米,最小直径20900毫米,最大直径40558毫米,淋水面积1000平方米。5台发电机,主励磁机均为并激直流发电机,总容量为12.37万千伏安,总功率9.9万千瓦。5台主变电器,一、二号为3圈变压器,容量1.5万千伏安;三、四、五号为双圈变压器,容量为3.15万千伏安,均为户外油浸风冷式。供电输出线路,110千伏线路4条,35千伏线路4条,电厂用电压为6千伏和380伏。共具备辅助设备165台件。自1965至1985年,共发电87.28亿度,总产值5.7亿元,平均耗煤为491.7克/度,平均供电耗煤为570.4克/度。1985年,永昌电厂发电69309万度,工业总产值4588万元,供电耗煤540克/度,厂用电率8.1%,发电成本为41.52元/千度。全厂共有职工996名。其中干部148名,生产工人670名。固定资产总值7152万元。1989年,国家投资2.83亿元,增大生产规模,分别进行扩建工程和改建工程各一项,新建高炉一座,冷却塔一座,150米高的烟囱一座,两项工程设计装机容量各为10万千瓦,生产能力为13.4万千瓦时。1990年,全厂职工总人数1364人,内设职能科室38个,下辖8个分厂,总发电量66501万千瓦时,工业总产值4865万元,固定资产总值8155万元,上交税63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0978元/人年。
  (二)供电
  1.供电机构。1961年,永昌电厂下设供电所,属电厂车间级单位,主要负责发电所内的电源接线任务。1965年,人员增加到10多人,主要担负永昌电厂至白家咀变电站及其两条11万伏线路的维护工作。1971年,内部分设线路班,用户班、调试组,管辖白家咀、东大山、铁厂、氮肥厂4个变电站,维护河西堡至白家咀23.5公里、铁厂至永昌18.8公里和河西堡至东大山8.7公里长的3条线路。并进行河西堡地区工矿企业、家庭用户的装表、收费和检查线路等项工作。1979年2月,永昌电厂供电所从电厂中划出来,正式成立永昌供电局。属省电力局直接管辖,辖变电工区、送电工区、用电工区3个基层单位。1980年10月,永昌供电局和武威地区电力局合并,同时将张掖、武威两供电所划归永昌供电局领导,统管全网的供电用电工作。1983年4月,张掖、武威两地区电力生产及管理体制调整,永昌供电局改为金昌供电局,为省电力工业局的企业单位,金昌市管电的职能部门。
  2.输电线路。35千伏线路有河东线(河西堡至东大山铁矿),全长8.68公里;河红线(河西堡至796矿红旗变电站),全长59.03公里,1971年建成;河、铁、氮线,(即电厂通向河西堡铁厂、氮肥厂),全长6.52公里;铁永线(河西堡铁厂至永昌),全长18.8公里,1968年建成。1982年,永昌供电所辖35千伏输电线路长达252.53公里,东至武威大靖变电站,西至张掖高台变电站,跨越两地一市,遍布河西走廊。
  110千伏的线路有河白线(河西堡至白家咀),于1966年9月建成,全长29.4公里,1968年10月增设线路1条,长23.5公里。1967年,甘肃送变电公司在建设220千伏连(城)永(永昌宁远堡)工程时,将该线路分别改架为河宁线(河西堡至宁远)和宁白线(宁远至白家咀),同时并行架设了220千伏线路。河武线(河西堡至武威),于1973年架设,全长71.53公里,1983年5月划归武威地区电力局管理。宁红线(永昌宁远堡至民勤红柳园)于1979年建成,全长115.32公里,杆塔616基,架设铁塔27基。河山线(河西堡至山丹)于1978年5月建成,全线长105.5公里,于1983年5月交张掖地区电力局管理。山张线(山丹至张掖)于1979年2月建成,全长65.7公里,1980年由张掖供电所管理,1983年交张掖电力局管理。1986年分别建成河西堡至清河变电站线路一条,全长50公里,和河西堡金昌市政变电所线路一条,全长24公里。
  220千伏线路有连永线(兰州连城至永昌宁远堡)是兰州电网与河西电网的大动脉,于1973年筹建,1974年施工,1976年7月建成投入使用,全长254.3公里。330千伏线路(兰州海石湾至永昌河西堡)全长274公里,1987年施工,1990年投入使用,该线路建成后,将220千伏线路在武威境内的部分交武威地区管理,金昌供电局仅管永昌境内的77公里。(永昌各供电所通往各乡镇的线路见水利电力卷)。
  3.变电站。1980年,永昌供电局辖铁厂、氮肥厂、东大山、永昌、武威、大靖、定宁、张掖、临泽、高台10座35千伏变电站;白家咀、红柳园、山丹、张掖、武威5个110千伏变电站和宁远堡220千伏的变电站。1983年金昌供电局成立后,张掖、武威两地区的变电站仍由张掖、武威两地区的电力局管理。1985年,金昌供电局所辖变电站共6座,其中35千伏的有东大山变电站,铁厂变电站、氮肥厂变电站、永昌变电站;110千伏的白家咀变电站;220千伏的宁远堡变电站,总容量为30.84万千伏安。1986年以来,相继建成了110千伏的永昌清河变电站,110千伏的金昌市市政变电站和330千伏的河西堡变电站。1990年供电局共辖变电站9座。共有主变压器17台,总容量为94.64万千伏安。
  4.配电设备。1965至1979年,配电设备基本构成两大网络。6千伏的河西堡配网共3条线分别通往火车站、东大山、芨岭、796矿、铁厂、氮肥厂、白家咀及其各用电单位,全长47.9公里,共安装条型变压器17台,总容量为1140千伏安;10千伏的永昌配网。1968年,永昌变电站辖通往县城和八一农场(玉皇地)、红光园艺场(土佛寺),6千伏的2条线路。1971年永昌变电站改造撤除了6千伏线路,架设了10千伏线路,全长12.16公里,安装变压器13台,总容量达1210千伏安。1980年,永昌供电局配网线路共长211.46公里,配电变压器359台,总容量3.11万千伏安。其中,永昌供电所管辖29.66公里,变压器29台,容量2250千伏安,武威供电所管辖85.12公里,变压器175台,容量2.03万千伏安,张掖供电所管辖96.8公里,变压器155台,容量8555千伏安。1985年,金昌供电局管辖6千伏线路20.35公里,配电变压器28台,容量3095千伏安,辖10千伏线路17.88公里,配电变压器27台,容量2960千伏安。合计配电变压器55台,容量6055千伏安。1990年金昌供电局管辖的永昌县境内的配网线路有:河西堡6千伏配网出线12条,主线网12.9公里。永昌10千伏配网出线一条,长21.9公里和红光园艺场6千伏配网出线一条,长53.81公里。全县线路共长88.61公里,共安装主变压器69台,总容量为8080千伏安。
  5.供电范围。1966年永昌电厂以110千伏直输白家咀变电站以供金川镍矿用电,以6千伏和35千伏供河西堡东方红铁厂、东大山铁矿、796矿、氮肥厂、火车站、机务段等企业。1970年供电范围扩大,东至武威双城公社,南达永昌县城,西至芨岭,北抵金川。东西125公里,南北45公里。1976年220千伏线路建成和武威、张掖并网,其范围又扩大到东至武威大靖,北达民勤红柳园,西到山丹、张掖。1980年永昌供电局所辖范围更扩大到甘肃省两地区(武威、张掖地区)、一市(金昌市)、10个县(古浪、武威、民勤、永昌、山丹、民乐、张掖、临泽、高台、肃南)及内蒙古阿拉善右旗,覆盖10万平方公里。线路全长522公里,提供了178个人民公社1755个大队的照明,农副产品加工和1074眼机井用电。电灌面积达217.8万亩。
  至1985年金昌供电局所辖工业用电大户14个即:金川公司、金昌化工总厂、河西堡铁厂、796矿、山丹东水泉煤矿、雅布赖盐场、阿拉善右旗中泉子化工厂、河西堡火车站、金昌市面粉厂、膨润土厂、永昌磷肥厂、水泥厂、金昌农垦分公司八一水泥厂、河西堡电焊条厂。农业用电大户有9个,即:金川区天生坑、下四分、陈家沟变电站、民勤林场变电站、永昌清河变电站,朱王堡变电站等。320千伏安以下的用户遍布全金昌市。
  6.用电。1965至1979年,永昌供电所用户1300多户。1982年永昌供电局用户发展到1.57万户,其中永昌供电所1512户,张掖供电所9878户,武威供电所4300户。1990年金昌供电局用户2475户。其中农业趸售的100户,农业直供100户,照明1656户,非普工业用户225户,工业581户,其中大工业138户,总售电量12.1亿度,其中农业用电占8.9%,工业用电占89.4%(工业中:有色金属工业82.5%,化工4.6%,黑色金属0.9%,其它工业1.4%),市政生活用电占1.6%,交通运输用电占0.1%。 7.电费。1965至1979年,多以电度表收电费,但有部分小户以灯泡收费。1979年以后逐渐取消灯泡户,全部实行电度表收费,收费执行国家规定的标准。分照明、非工业及普通工业、大工业、农业四类。照明不满1千伏为每度0.20元,1千伏以上为每度0.195元;非普工业不满1千伏每度0.085元,1千伏以上每度0.083元;大工业1千至10千伏每度为0.058元,35千伏以上0.055元;农业、电网直供的不满1千伏每度为0.060元,1千至10千伏0.058元,35千伏以上0.055元。深井提灌51至100米,101至300米,300米以上每度电分别为0.040元、0.030元、0.020元。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