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国营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45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国营工业
分类号: F421.31
页数: 9
页码: 395-4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县办国营工业、县境内的中央、省、市工业、农垦工业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国营 手工业 永昌县

内容

一、县办国营工业
  永昌县国营工业始于1958年,全县办起国营厂矿25个,由于原料、技术不能解决,到1960年,许多厂矿停办,合并。年底仅存15个。1961年9月14日,县政府决定撤销萤石矿、铁厂、河西堡砖瓦厂、河西堡炼油厂、糖厂、亚麻厂、红山窑煤矿和陶瓷厂等7个单位。到1964年,国营工业仅保留马营沟煤矿、印刷厂、农具厂3个单位。商业局保留食品加工厂。粮食局保留河西堡面粉厂和榨油厂。1970年开始陆续办起了红山窑耐火材料厂(后改为陶瓷厂)、河西堡磷肥厂、河西堡水泥厂、大黑沟磷矿、河西堡电石厂。截止1977年全县国营工业总产值达498.5万元。1978年以后,先后撤销了红山窑陶瓷厂、河西堡电石厂、大黑沟磷矿。河西堡面粉厂交金昌市管理。
  1985年,全县国营工业企业有6家,即马营沟煤矿、离合器厂、河西堡水泥厂、印刷厂、食品加工厂、榨油厂。职工总数1294人,年工业总产值1380.1万元,固定资产总额达1094.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07万元/人.年。
  1986年9月建成皇城水电站,1989年建成金川峡水电站,1990年全民所有制工厂共8个(包括榨油厂、食品加工厂),工业总产值达1735.9万元,固定资产总值2303万元,利税总额37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780万元/人年。永昌县国营工业生产技术指标和主要产品情况详见表105、表106。
  二、县境内的中央、省、市工业
  中央工业有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第八冶金建设公司、796矿。省办工业有河西堡铁厂、东大山铁矿、永昌电厂、金昌供电局、甘肃省九建公司一队。市(地)办工
  业有金昌化工总厂、澎润土厂和武威地区河西堡铁厂(详见第二章各类工业)。
  三、农垦工业
  金昌市农垦分公司(即国营八一农场)在永昌县共有六个分场,各分场均办有农机修造、面粉加工和酿造生产等工业。分公司在河西堡办有八一食品厂、八一水泥厂、八一磷肥厂、砖瓦厂、电焊条厂等。1985年有职工948人,工业总产值755.5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969元/人.年。
  在永昌县境内的山丹军马一场、四场均办有农机修造厂、面粉加工厂、酿造厂和食品加工厂、地毯厂等。军马总厂在西石门办有萤石矿。
  其他场办工业,主要有红光园艺场,于1957年开办的砖窑和醋、粉条、豆腐等作坊。1958至1959年建砖窑6座,年产砖6.17万块,在马家山湾建煤窑1处,年产煤45757吨,炼焦厂1个,年生产焦炭4.7吨,石膏厂1处,挖石膏1614吨,并办起了缝纫厂和面粉厂。1970年以后,扩建了机械修理、加工铸造、锻工等设施。1973年工业总产值达126.5万元。1976年工副业生产暂处停顿。1982年又重新办起了砖厂、石灰厂、制鞋厂、机务队、基建队队,工业总产值为10133万元,上交利润11万元。1985年建成了汽车修配厂、金昌饮料厂和陶瓷厂等。共有职工222人,工业总产值10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684元/人年。199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1.92万元。关于永昌县历年工业生产情况及主要产品产量详见表107、表108、表109、表110、表111。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