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集体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45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集体工业
分类号: F421.32
页数: 8
页码: 388-3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二轻工业、乡镇工业、商办工业、城镇集体工业的经济效益及发展情况。
关键词: 集体 手工业 永昌县

内容

一、二轻工业
  1956年,县城集体手工业由县供销联社管理。1958年,铁器社、木器社合并为永昌县地方国营农具制造厂,被服社转为地方国营红旗被服厂,制鞋社转为地方国营红星制鞋厂,造纸社、煤炭社均转为地方国营企业,部分生产合作小组、加工部和国营企业合并。1961年,制鞋厂、造纸社和被服社仍恢复为集体所有制的生产合作社,重新组织建立了油漆裱糊、修表刻字、木器加工、补鞋4个合作小组。1963年建立了铁器、木器、建筑3个生产合作社,职工198人。1965年;全县有合作工厂1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6个,手工业联社经理部1个,生产合作小组2个,共有职工269人,工业总产值58万元,固定资产总值15万元,年利润2.9万元。1972年,新办了针织厂、地毯厂、金属厂,共有职工423人,工业总产值达150.39万元,固定资产总值35.83万元,定额流动资金36.46万元,年利润总额10.99万元。1976年以来,先后建成了棉纱手套半自动生产线和毛织品、地毯、注塑布鞋、真空镀铝制镜等生产线,并将皮毛、缝纫、木器、铁器、金属等改造为半机械化生产。1985年底全系统共有12个企业,职工532人,工业总产值341.4万元,实现利润21.2万元,上交税金15.6万元。固定资产总值达135万元。新建厂房5600平方米,设备350台(件)。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到6770元。产品在1965年服装、皮毛、布鞋、农具、镔铁等6大类的基础上,新增了注塑布鞋、棉纱手套、晴纶针织品、地毯、铁锅、播种机、木制家具、民用镜等8个
  种类,而且数量不断增长。布鞋产量达20万双,棉纱手套达70万双,产品销往河西各地,仿古地毯远销亚洲、欧洲各地。1990年职工人数711人,工业总产值达475.4万元,固定资产总值245.8万元,实现利润56.4万元。关于二轻工业的详情见表102。
  二、乡镇工业
  1956年,朱王堡、水磨关、宁远堡等乡组织建立了铁木器加工厂。1958年10月,贯彻中央大办地方五小工业的方针,各人民公社举办各种类型的小型企业319个,其中煤炭生产占7.1%,农具修造占1.5%,建材生产占12.4%,食品加工占31%,土化肥生产占24.9%,炼铁采矿占3.5%,缝纫占8%,皮革生产占4%,其它占7.6%。较大的厂矿有各公社的农具加工厂、砖瓦厂、煤矿以及西河公社、焦家庄公社的萤石矿,东大山、赤金山铁矿、宁远堡公社的石灰厂等。1960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除少数能维持生产的厂子以外,绝大多数停办。1962年全部停办。1966年宁远堡公社和西坡大队联合开办了曹大坂煤矿。1967年焦家庄、新城子萤石矿恢复生产,生产能力各千吨左右。1969年,各公社恢复和组织建立了农具修造厂。1970年,新城子公社成立了小煤窑管理站,对境内小煤窑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运输,
  统一销售。同年,新城子公社兆田大队在西石门办起了萤石矿。1973年,红山窑大队办起了陶瓷厂,生产民用陶瓷。同年,北海子公社在火烧沟办起了萤石矿。1975年,东寨公社在东井儿沟办起了萤石矿。1974至1978年,双湾公社在老窑坡,新城子公社在火松林、上泉沟,焦家庄公社在头沟、夹道、五沟,红山窑公社在骟马墩、红山,分别办起了煤矿。1975、1977年河西堡、双湾两公社砖厂投产。北海子、河西堡、双湾等公社先后有20多个大队相继建起了马蹄型砖窑30多座。1981至1983年,红山窑、六坝、东寨分别建起了年产100万斤食油的榨油厂,同时各乡镇有小型榨油机130多台进行小型榨油。1984年河西堡村6户社员联合办起水泥厂1座。同年水源、北海子、朱王堡先后成立了建筑公司。1985年朱王堡、东寨、北海子乡分别建成亚麻厂,单厂生产能力为年产亚麻200吨。水源乡建起240锭毛纺厂,西沟村建起年产40吨的塑料厂,河西堡建起粉笔厂,北海子乡建起花炮厂,永宁堡村建起了造纸厂,河西堡镇建立了砂石管理站和沙石料厂。河西堡镇、焦家庄乡组织2个采矿队,分别在东大山、芨岭开采铁矿。全县萤石采矿点发展到55个,其中乡办7个,村办3个,个体联办20个,个体的25个,从业1080人。年产量2.56万吨,产值192万元。全县小煤窑发展到75个,从业人数1100多人,年生产原煤14.5万吨,产值约340万元。全县乡镇共有榨油厂3个,榨油机130多台,加工油籽120万斤,出油品185.45吨。全县共有建筑队20个,从业人数达1464人,年建筑工程量能力达4.784万平方米,总收入达528.24万元。1986年以来,乡镇工业发展较快,原来的部分工厂扩大了生产规模,新办工厂逐年增多,到1990年全县各乡镇共办工厂306个,其中乡镇办工厂34个,村办工厂52个,联办工厂10个,县乡镇企业局办工厂8个,增加了造纸、化工、、绽粉、硅铁、火柴等10多项内容,职工8065人,全部工业总产值4119万元,产品达50多种,其中,村及村以上的企业104个,职工2713人,固定资产总值896万元,1989年利润总额达181万元,1990年由于市场疲软的影响,利润45万元。乡镇工业产品产量情况见表103、表104。
  三、商办工业
  1953年2月,县供销社成立了农具加工厂,生产铁木制农具,年总产值3.88万元。1954年1月,成立了铁器生产合作社;4月建立了棉花加工厂;12月成立木器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商办企业共有115人,资金9.06万元。1957年7月,商办工业分别交给了县农具厂、油脂公司等单位。1958年商业部门新开办工厂10个,小矿业3处。共计有化肥厂、亚麻厂、造纸厂、鸡
  鸭厂、糖厂、制鞋厂、被服厂、铁厂、芒硝厂、石膏厂及铁矿、铅矿、煤矿。原酿造生产合作社更名为食品加工厂,后在河西堡分设食品加工厂1处。年底县食品加工厂过渡为国营企业,河西堡食品加工厂仍保持集体性质至今。县供销社开办亚麻厂。1959年,商办工业除保留食品加工厂、棉花加工厂外,其余部分撤销,部分移交有关部门管理。1964年县工交局新开办亚麻厂,1965年交商业局管理,至1972年亚麻厂因失火而停办。1986年,县供销社开办了农副产品加工厂进行饮料、副食品加工。
  四、城镇集体工业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城镇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城关镇、河西堡镇,县属各企事业单位和省、市驻永昌的企业单位相继办起了各种类型的集体所有制工厂,1985年共办工厂4个,1986年发展到11个,(其中城关镇、河西堡镇及县属企业办工厂5个)。职工408人,工业总产值达97.9万元,固定资产总值50万元,实现利税2.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497元/人.年。1990年,工厂发展到17个,其中县属工厂9个,省、市驻永昌企业办工厂8个,职工827人,其中县属351人;工业总产值418.8万元,其中县属工厂168.9万元;固定资产总值443.3万元,其中县属工厂149.4万元;实现利税66.7万元,其中县属工厂8.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721元/人.年,其中县属工厂4812元/人.年。所办工厂有皮革、采矿、铸造、化工、食品加工、塑料编织、木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印刷、火柴、制氧、制箱等。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