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工业体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44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工业体制
分类号: F421
页数: 24
页码: 384-4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个体手工业、集体工业、国营工业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工业 体制 永昌县

内容

第一节 个体手工业
  据永昌县境内鸳鸯池出土的大量遗物表明: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就有手工业生产雏型。双湾乡三角城沙井文化遗址采集的文物证明:在2600年前已有金属铸造业。
  明、清时期,作坊兴起,工艺提高,产品增加。
  中华民国时期,手工业种类有:木、铁(锻工)、翻砂(铸工)、泥水(泥工)、土工、牛皮、羊皮、石器、毡、粗褐、细褐、纺线、织布、榨油、酿酒、制醋、制糖、豆腐、锅盔、粉面、粉条、酱菜、面酱、酱油、糕点、挂面、银、铜、锢露(小炉匠)、钉碗、裁缝、修鞋、油(油漆)、裱糊、画、刻字、磨面(包括小磨、水磨)、炼铁、淘金、挖银、烧石灰、烧砖、挖煤、陶瓷、制胶、雕塑、雕刻、造纸、木刻、印刷等。(各业生产情况详见本卷第三章各节)。这一时期永昌县有手工业作坊271个,其中县城内作坊114个。全县手工业从业人员3146人,其中农村2309人。关于手工业具体情况参见表9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手工业采取保护扶持的方针。1953年2月,永昌县供销社招收铁木工39人,成立了农具加工厂,主要生产铁木制小农具,年总产值达3.88万元。1954年1月,加工厂分出锻、铸工24名,成立了独立核算经营的铁器合作社,原加工厂只留木工。同年12月又将木工、油漆合并为独立核算企业。2月县城9名个体手工业者入股集资1200元,成立了铁器生产合作小组,到年底发展到29人,产值达5.2万元。年底县城相继成立了木器、被服、制鞋、造纸、油漆、煤炭七个手工业合作小组,工人287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6.15万元,占全县手工业总产值的32.3%;农村手工业者均加入了农村互助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县城在原合作小组的基基础上成立了铁器、木器、制鞋、被服、造纸、煤炭5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软皮、皮革、砂锅、修理、印染、缝纫、补鞋7个生产小组及木器、铁器、油房3个加工部。同年朱王堡、水磨关、宁远等乡相继成立了铁、木器加工厂、从业人数150多人。农村手工业工人均加入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原由供销社管理的农具加工厂、铁器和木器生产合作社以及油房等手工企业共有115人,拥有资金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4.7万元,年均利润4570元。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供销社所辖手工业,分别交给了永昌县农具厂、食品加工厂、油脂公司等企业。至此,永昌县全面完成了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直接过渡为国营企业的3户,共5人;参加生产合作社的100户,240人;参加生产小组的53户,63人;实行公私合营的4户,4人;参加农业合作社的808户,共1047人;转入其它行业的5户,8人;个人经营的11户,13人。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9.6万元,公共积累达4.58万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工业品占领了市场,县城部分手工业者,如纺棉、织布、金银首饰等放弃了生产。土地改革以后,农村部分手工业者分到了土地,也放弃了手工业生产。因而1956年全县从事手工业人数比民国后期减少了近三分之二。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前后的手工业情况见表100,表101。
  1956年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基本没有个体手工业生产。1983年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手工业工匠个体生产经营者遍及全县各个村队,其中较普遍的有从事农机具、生产工具修造的;有开设小煤窑的(新城子、红山窑、焦家庄等地,个人开设小煤窑143个);有承包生产队磨面机加工面粉的(共有磨面机1013台);有经营榨油的(共有榨油机267台)。除此,尚有私人和联合办的木器加工厂、榨油厂、小煤窑等。在县城也有单独开业的铁匠、木匠、裁缝等。1985年,全县个体企业458个,从业2651人,个体手工业者联合经营企业27个,784人,共计有手工业从业人员3399人。工业总产值912.5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684元/人.年。
  1990年村以下个体及联办企业220个,实现工业总产值1169.3万元。
  第二节 集体工业
  一、二轻工业
  1956年,县城集体手工业由县供销联社管理。1958年,铁器社、木器社合并为永昌县地方国营农具制造厂,被服社转为地方国营红旗被服厂,制鞋社转为地方国营红星制鞋厂,造纸社、煤炭社均转为地方国营企业,部分生产合作小组、加工部和国营企业合并。1961年,制鞋厂、造纸社和被服社仍恢复为集体所有制的生产合作社,重新组织建立了油漆裱糊、修表刻字、木器加工、补鞋4个合作小组。1963年建立了铁器、木器、建筑3个生产合作社,职工198人。1965年;全县有合作工厂1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6个,手工业联社经理部1个,生产合作小组2个,共有职工269人,工业总产值58万元,固定资产总值15万元,年利润2.9万元。1972年,新办了针织厂、地毯厂、金属厂,共有职工423人,工业总产值达150.39万元,固定资产总值35.83万元,定额流动资金36.46万元,年利润总额10.99万元。1976年以来,先后建成了棉纱手套半自动生产线和毛织品、地毯、注塑布鞋、真空镀铝制镜等生产线,并将皮毛、缝纫、木器、铁器、金属等改造为半机械化生产。1985年底全系统共有12个企业,职工532人,工业总产值341.4万元,实现利润21.2万元,上交税金15.6万元。固定资产总值达135万元。新建厂房5600平方米,设备350台(件)。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到6770元。产品在1965年服装、皮毛、布鞋、农具、镔铁等6大类的基础上,新增了注塑布鞋、棉纱手套、晴纶针织品、地毯、铁锅、播种机、木制家具、民用镜等8个
  种类,而且数量不断增长。布鞋产量达20万双,棉纱手套达70万双,产品销往河西各地,仿古地毯远销亚洲、欧洲各地。1990年职工人数711人,工业总产值达475.4万元,固定资产总值245.8万元,实现利润56.4万元。关于二轻工业的详情见表102。
  二、乡镇工业
  1956年,朱王堡、水磨关、宁远堡等乡组织建立了铁木器加工厂。1958年10月,贯彻中央大办地方五小工业的方针,各人民公社举办各种类型的小型企业319个,其中煤炭生产占7.1%,农具修造占1.5%,建材生产占12.4%,食品加工占31%,土化肥生产占24.9%,炼铁采矿占3.5%,缝纫占8%,皮革生产占4%,其它占7.6%。较大的厂矿有各公社的农具加工厂、砖瓦厂、煤矿以及西河公社、焦家庄公社的萤石矿,东大山、赤金山铁矿、宁远堡公社的石灰厂等。1960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除少数能维持生产的厂子以外,绝大多数停办。1962年全部停办。1966年宁远堡公社和西坡大队联合开办了曹大坂煤矿。1967年焦家庄、新城子萤石矿恢复生产,生产能力各千吨左右。1969年,各公社恢复和组织建立了农具修造厂。1970年,新城子公社成立了小煤窑管理站,对境内小煤窑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运输,
  统一销售。同年,新城子公社兆田大队在西石门办起了萤石矿。1973年,红山窑大队办起了陶瓷厂,生产民用陶瓷。同年,北海子公社在火烧沟办起了萤石矿。1975年,东寨公社在东井儿沟办起了萤石矿。1974至1978年,双湾公社在老窑坡,新城子公社在火松林、上泉沟,焦家庄公社在头沟、夹道、五沟,红山窑公社在骟马墩、红山,分别办起了煤矿。1975、1977年河西堡、双湾两公社砖厂投产。北海子、河西堡、双湾等公社先后有20多个大队相继建起了马蹄型砖窑30多座。1981至1983年,红山窑、六坝、东寨分别建起了年产100万斤食油的榨油厂,同时各乡镇有小型榨油机130多台进行小型榨油。1984年河西堡村6户社员联合办起水泥厂1座。同年水源、北海子、朱王堡先后成立了建筑公司。1985年朱王堡、东寨、北海子乡分别建成亚麻厂,单厂生产能力为年产亚麻200吨。水源乡建起240锭毛纺厂,西沟村建起年产40吨的塑料厂,河西堡建起粉笔厂,北海子乡建起花炮厂,永宁堡村建起了造纸厂,河西堡镇建立了砂石管理站和沙石料厂。河西堡镇、焦家庄乡组织2个采矿队,分别在东大山、芨岭开采铁矿。全县萤石采矿点发展到55个,其中乡办7个,村办3个,个体联办20个,个体的25个,从业1080人。年产量2.56万吨,产值192万元。全县小煤窑发展到75个,从业人数1100多人,年生产原煤14.5万吨,产值约340万元。全县乡镇共有榨油厂3个,榨油机130多台,加工油籽120万斤,出油品185.45吨。全县共有建筑队20个,从业人数达1464人,年建筑工程量能力达4.784万平方米,总收入达528.24万元。1986年以来,乡镇工业发展较快,原来的部分工厂扩大了生产规模,新办工厂逐年增多,到1990年全县各乡镇共办工厂306个,其中乡镇办工厂34个,村办工厂52个,联办工厂10个,县乡镇企业局办工厂8个,增加了造纸、化工、、绽粉、硅铁、火柴等10多项内容,职工8065人,全部工业总产值4119万元,产品达50多种,其中,村及村以上的企业104个,职工2713人,固定资产总值896万元,1989年利润总额达181万元,1990年由于市场疲软的影响,利润45万元。乡镇工业产品产量情况见表103、表104。
  三、商办工业
  1953年2月,县供销社成立了农具加工厂,生产铁木制农具,年总产值3.88万元。1954年1月,成立了铁器生产合作社;4月建立了棉花加工厂;12月成立木器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商办企业共有115人,资金9.06万元。1957年7月,商办工业分别交给了县农具厂、油脂公司等单位。1958年商业部门新开办工厂10个,小矿业3处。共计有化肥厂、亚麻厂、造纸厂、鸡鸭厂、糖厂、制鞋厂、被服厂、铁厂、芒硝厂、石膏厂及铁矿、铅矿、煤矿。原酿造生产合作社更名为食品加工厂,后在河西堡分设食品加工厂1处。年底县食品加工厂过渡为国营企业,河西堡食品加工厂仍保持集体性质至今。县供销社开办亚麻厂。1959年,商办工业除保留食品加工厂、棉花加工厂外,其余部分撤销,部分移交有关部门管理。1964年县工交局新开办亚麻厂,1965年交商业局管理,至1972年亚麻厂因失火而停办。1986年,县供销社开办了农副产品加工厂进行饮料、副食品加工。
  四、城镇集体工业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城镇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城关镇、河西堡镇,县属各企事业单位和省、市驻永昌的企业单位相继办起了各种类型的集体所有制工厂,1985年共办工厂4个,1986年发展到11个,(其中城关镇、河西堡镇及县属企业办工厂5个)。职工408人,工业总产值达97.9万元,固定资产总值50万元,实现利税2.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497元/人.年。1990年,工厂发展到17个,其中县属工厂9个,省、市驻永昌企业办工厂8个,职工827人,其中县属351人;工业总产值418.8万元,其中县属工厂168.9万元;固定资产总值443.3万元,其中县属工厂149.4万元;实现利税66.7万元,其中县属工厂8.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721元/人.年,其中县属工厂4812元/人.年。所办工厂有皮革、采矿、铸造、化工、食品加工、塑料编织、木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印刷、火柴、制氧、制箱等。
  第三节 国营工业
  一、县办国营工业
  永昌县国营工业始于1958年,全县办起国营厂矿25个,由于原料、技术不能解决,到1960年,许多厂矿停办,合并。年底仅存15个。1961年9月14日,县政府决定撤销萤石矿、铁厂、河西堡砖瓦厂、河西堡炼油厂、糖厂、亚麻厂、红山窑煤矿和陶瓷厂等7个单位。到1964年,国营工业仅保留马营沟煤矿、印刷厂、农具厂3个单位。商业局保留食品加工厂。粮食局保留河西堡面粉厂和榨油厂。1970年开始陆续办起了红山窑耐火材料厂(后改为陶瓷厂)、河西堡磷肥厂、河西堡水泥厂、大黑沟磷矿、河西堡电石厂。截止1977年全县国营工业总产值达498.5万元。1978年以后,先后撤销了红山窑陶瓷厂、河西堡电石厂、大黑沟磷矿。河西堡面粉厂交金昌市管理。
  1985年,全县国营工业企业有6家,即马营沟煤矿、离合器厂、河西堡水泥厂、印刷厂、食品加工厂、榨油厂。职工总数1294人,年工业总产值1380.1万元,固定资产总额达1094.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07万元/人.年。
  1986年9月建成皇城水电站,1989年建成金川峡水电站,1990年全民所有制工厂共8个(包括榨油厂、食品加工厂),工业总产值达1735.9万元,固定资产总值2303万元,利税总额37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780万元/人年。永昌县国营工业生产技术指标和主要产品情况详见表105、表106。
  二、县境内的中央、省、市工业
  中央工业有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第八冶金建设公司、796矿。省办工业有河西堡铁厂、东大山铁矿、永昌电厂、金昌供电局、甘肃省九建公司一队。市(地)办工
  业有金昌化工总厂、澎润土厂和武威地区河西堡铁厂(详见第二章各类工业)。
  三、农垦工业
  金昌市农垦分公司(即国营八一农场)在永昌县共有六个分场,各分场均办有农机修造、面粉加工和酿造生产等工业。分公司在河西堡办有八一食品厂、八一水泥厂、八一磷肥厂、砖瓦厂、电焊条厂等。1985年有职工948人,工业总产值755.5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969元/人.年。
  在永昌县境内的山丹军马一场、四场均办有农机修造厂、面粉加工厂、酿造厂和食品加工厂、地毯厂等。军马总厂在西石门办有萤石矿。
  其他场办工业,主要有红光园艺场,于1957年开办的砖窑和醋、粉条、豆腐等作坊。1958至1959年建砖窑6座,年产砖6.17万块,在马家山湾建煤窑1处,年产煤45757吨,炼焦厂1个,年生产焦炭4.7吨,石膏厂1处,挖石膏1614吨,并办起了缝纫厂和面粉厂。1970年以后,扩建了机械修理、加工铸造、锻工等设施。1973年工业总产值达126.5万元。1976年工副业生产暂处停顿。1982年又重新办起了砖厂、石灰厂、制鞋厂、机务队、基建队队,工业总产值为10133万元,上交利润11万元。1985年建成了汽车修配厂、金昌饮料厂和陶瓷厂等。共有职工222人,工业总产值10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684元/人年。199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1.92万元。关于永昌县历年工业生产情况及主要产品产量详见表107、表108、表109、表110、表111。
  第四节 企业管理
  民国时期,永昌县仅有个体小手工业,所有作坊、店铺均系私人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境内大工业生产逐步发展起来,业管理也逐步健全。
  组织管理 国营企业是由各级政府部门,按照国民经济计划,对企业的组织、领导、干部配备、基本建设、发展规模以及职工招收等实行统筹管理。产品由国家统一分配,利润上缴国家财政。
  集体企业属合作经济,集体所有,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56年手工业生产合作化以后,实行“集体所有,民主管理,自愿合作,按劳分配,自负盈亏”的管理办法。个体手工业者,由本人自愿申请,联社批准后成为合作社社员,并交纳一定数量的股金和入社费。合作社民主选举出的理事会、监事会,为企业的权力机构,重大事情均由社员代表大会民主讨论决定。“文化大革命”期间,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管理章程遭破坏,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取消。各厂成立革命委员会或革命领导小组。1978年,手工业合作社均更名为厂,采用国营企业管理制度。1983年在全县工业系统推行厂长(经理)责任制,在百名以下工人的工厂建立职工大会,为企业民主管理的组织。部分企业由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会民主选举厂长,由厂长提名副厂长,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任命。
  1986年以来,企业中引入竞争机制,改变了企业领导由上级任命的办法,企业实行租赁承包,承包人进行竞争答辩,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注入了活力,在企业内部建立了承包责任制,实行层层承包和优化劳动组合等,形成了个人保班组,班组保车间,车间保全厂,全厂“一盘棋”的组织管理体系。
  计划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各工矿企业均设有履行计划管理的科室,小型企业则设专人管理。各项经济计划指标一般均由各企业单位制定,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下达执行。也有国家经济计划部门直接下达计划指标的。企业只能按照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进行生产。1978年以后,国家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逐步改变为指导性计划,充分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使企业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自主经营,根据市场需求,调节生产计划。由此,绝大部分企业,认真进行市场调查,掌握经济信息,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除积极做好计划供应外,大力开展自销。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企业主管部门对企业的计划考核过去只考核产值产量,现在增加了考核销售收入、利润、质量、主要原材料消耗以及劳动生产率等多项指标。提高了经济效益。1988年随着企业引入承包机制,各项计划指标,均写进合同中,逐月检查,年终进行全面考核。1990年各企业计划指标,由计划委员会进行宏观管理,年终由县政府进行一次性考核。
  生产管理1956年,手工业合作社成立初期因生产规模小,只按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方式进行管理,勤俭办社,尽量减少管理人员,各社由主任向班组下达生产任务,并检查完成情况。月底按产量收入计发工资。“大跃进”期间,手工业合作社转为国营企业,管理混乱。1963年各工厂、合作社恢复正常秩序,基本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部分工厂实行计件工资,对修理服务的工人,实行分成工资。“文化大革命”中,各种规章制度被视为“管卡压”而废弃,生产秩序混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提倡按经济规律办事,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均按照自己的生产特点,建立健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和完善了各项经济责任制,管理人员责、权、利相结合,职工工资收入和生产相联系。从厂长到工人,从车间到班组层层制定岗位责任制。并对原料消耗、工时定额、质量检验、成本核算、工艺操作、产品销售等主要生产环节均定期按制度进行严格的考核。1986年以来,除继续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制外,狠抓了现场生产管理,加强生产调度,同时大抓安全文明生产,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开发新产品。
  财务管理 1956年手工业合作社各社配会计1人,保管、出纳由工人兼任,合作小组的财务管理员也由工人兼任。1958年以后,国营厂矿始设专职财务人员,部分手工业合作社仍兼职。随着生产的发展和财务工作量的增大,于1975年以后,全县各厂均配备了专职财务管理人员。县工交局、手工业管理局设立财统股,对下属工厂进行财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1985年全县(包括乡镇)45家企业,均配备了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制定了会计、物资保管、现金出纳、生产核算、物资供销等制度,财务管理趋向正常化。1986年以来,开展了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从而加强了企业的财务管理。
  质量管理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始于1980年,工厂建立了质量管理制度,设专人或兼职进行质量管理。有些工艺流程复杂、技术标准要求较高的企业,成立了全面质量管理小组,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工作。通过加强质量管理,全县工业产品质量明显提高,有相当一部分产品被省、市评选为优质产品。(见产品简介)
  1986年以来,在广大职工中进行质量教育的同时,抓了标准化、计量、定额、工序质量衔接等基础工作,建立了质量否绝权制度。将产品质量与职工的经济利益挂起钩来。并成立了群众性的QC小组,对生产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技术攻关。
  劳动管理 1978年以来,各工厂在认真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基础上,制定了各类有关劳动纪律的规章制度,如《劳动管理制度》、《职工考勤制度》、
  《企业职工奖惩条例》、《职工守则》等。企业中普遍推行奖金制度,记件工资、记时工资、分成工资、以及定额承包等工资分配制度,将职工收入和生产效果紧密联系起来,实行多劳多得,调动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职工的技术培训则成为劳动管理的主要任务。因此,永昌各工矿企业除国家每年从大中专毕业生中分配一定数量的学生充实企业的技术力量外,还不断派人员到外地学习。并对厂内职工经常地进行技术训练,提高职工业务素质。在管理上,一是优化劳动组合,严格按定员岗位组织生产,二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定额标准,加强定额管理,三是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挖掘企业内部的潜力。
  第五节 管理机构
  明、清时期,由“六房”中的工房管理手工业。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县政府设建设科,主管工业交通和基本建设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属工业管理机构几经变化,至1990年为工业交通局、二轻工业局、乡镇企业局。
  工业交通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设建设科,主管基本建设、工业交通。1950年成立工商科,组织领导煤炭、建材、造纸、铁工、木工等个体手工业者,并成立了工商联合会。1956年3月成立工业科。1958年工业科和交通科合并,成立工业交通局,主管全县所有工业、交通运输和集体手工业。1961年工交局下设手工业管理组,负责手工业合作社的恢复工作。1963年,将原来的集体手工业企业,划归县手工业联社管理。1966年8月,将工交局、统计局、经济委员会、手工业管理局、物价委员会等部门合并为工业交通办公室,统管全县国营和集体企业。1968年5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在生产指挥部下设工交组,下属厂矿均成立革命委员会或革命领导小组。1970年1月恢复工业交通局,辖全县国营企业。食品加工厂划归商业局管理。1983年10月,撤销工交局成立经济委员会。1989年4月改设工交局,原经委管理的经济综合工作交县计划委员会管理。
  二轻工业局 1956年7月,永昌县成立手工业联社筹备委员会,管理铁器、木器、被服、制鞋、造纸、煤炭5个生产合作社和软皮、皮革、砂锅、修理、印染、补鞋、缝纫等7个生产小组。1958年8月,撤销手工业联社(筹),将集体手工业全部转为地方国营企业,交工业交通局管理。1963年1月,县手工业联社成立,设立联社理事会、监事会。所辖皮毛厂、铁器社、木器社、制鞋社、被服社、建筑社、造纸社、油漆裱糊组、修表刻字组等9个单位均恢复为独立核算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同年县手工业联社成立了供销经理部。1966年,各行政管理机构合并为工交办公室,将企业划归县政府工交办公室管理。1969年4月,手工业社联合成立革命委员会,集体手工业仍归手工业联社管理。1969至1974年,手工业联社下属13个企业,先后办起了针织厂、物资站、马车运输队、河西堡搬运组等企业。1971年将河西堡马车队、搬运组移交县工交局管理。1974年4月,手工业联社更名为手工业管理局,下设人秘、生产、财统三个股。1975年5月将建筑工程队(原建筑社)移交永昌县计划委员会管理。1985年5月,手工业管理局更名为二轻工业局,管理针织厂、地毯厂、皮毛厂、制鞋厂、铁工厂、木器厂、金属厂和永昌、河西堡、金川3个被服厂及工艺美术社、修表刻字社、二轻供销公司等12个企业。
  乡镇企业局 1974年成立矿山管理站,归工交局领导,主要管理社队矿山企业。1978年在矿山管理站的基础上成立社队企业管理局,各公社配备企业专干1人,将矿山管理站业务交社队企业管理局管理。1979年6月,民间运输管理办公室所属的金川办事处、河西堡办事处,分别改称为金川管理站和河西堡管理站,原机关企事业的汽车直接由社队企业局管理,并撤销原运输办公室和城关办事处。1980年,社队企业管理局成立供销经理部。1981年,矿山管理站恢复,归社队企业局管理。1983年6月,社队企业管理局金川公路运输管理站划交金昌市公路运输管理处,原河西堡公路运输管理站及社队企业管理局承担的公路运输管理业务移交县公路运输管理所。1983年9月,社队企业管理局撤销,业务由农业局社队企业管理站承担。1984年4月恢复社队企业管理局,并更名为乡镇企业管理局,7月,农业局社队企业管理站移交乡镇企业管理局。内设办公室、企业规划管理科、技术培训科,定编26人。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