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44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农电
分类号: TM92
页数: 6
页码: 376-3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农电工程建设、供电、用电、管理的情况。
关键词: 农电 永昌县 建设

内容

第一节 农电工程建设
  永昌农电事业是伴随着机井建设,由点到面逐步发展起来的。1963年省、地机械打井队在下四分打井时,由河西堡七公司(原河西堡电厂)承担农电施工任务,于4月20日动工到5月底结束,架设农用高压线路2公里、低压线路1.65公里,包括打井共用资金8.04万元。通电后,使下四分大队当年打成的6眼机井发挥效益。到1965年,先后打成机井21眼,电灌面积发展到2279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67年始建永昌送变电工程(河西堡铁厂——永昌)。9月20日,正式成立了永昌供电工程五人领导小组(下设供电工程筹建处)进行施工准备。工程预算投资20.7万元,由各用电单位集资解决,其中永昌县10.8万元(含气象站0.8万元)、红光园艺场4万元、农二师十三团3万元、永昌羊场2.2万元、永昌公路段0.5万元、汽车站0.2万元,于1967年冬开始施工,至1969年建成35千伏永昌变电所,所址设县城东门外500米处(属北海子乡区域范围),装机容量1800千伏安,架设35千伏线路18.8公里、低压线路5.7公里,10月通电运行。1971年拆除县城内6千伏线,改架10千伏线1.76公里,安装变压器10台,容量960千伏安;架设八红线(变电所——八一农场——红光园艺场)10.4公里,安装变压器3台,容量250千伏安。该所隶属永昌电厂供电所管理。1970年春,县上成立了农电建设指挥部,分别动工架设双湾、宁远公社农电线路,至1971年5月8日,双湾公社赵家沟、岳家沟、黑沙窝三个大队的15个生产队通电提灌。截止1972年,除群众自筹资金和义务劳动外,国家投资110万元,架设该地区农用高压输电线路94.8公里、低压线路89.31公里,双湾、宁远公社全部通电,基本实行电力提灌。
  1974年8月至次年4月,建成了35千伏天生坑中心变电所,装机容量6400千伏安,架设35千伏线路21公里,35千伏出线三回,10千伏出线五回,用资金31.9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5.2万元)。同年,架设清河地区农用高压线路31.29公里。1976年3月27日,永昌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了清河送变电工程指挥部,于5月正式动工,次年7月建成了35千伏水源变电所,所址设八坝至朱王堡公路30公里处(乌牛坝干渠左边,与清河水电处为邻),装机容量9500千伏安,架设35千伏线路47公里,10千伏出线五回,用资金50万元。同时在河西堡至雅布赖公路34公里处(宁远乡的油籽洼村境内),建成35千伏下四分变电所,装机容量为6400千伏安,架设35千伏线路14公里,10千伏出线四回,用资金30万元。至此,金川、清河井灌区农电建设,基本配网,为全面实行电力提灌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生产的发展,改善农村照明和农副产品加工用电的要求日益迫切。1975年,焦家庄、北海子、东寨、河西堡等公社,相继架设农用输电线路64.24公里。1977至1978年,又建成了35千伏新城子变电所,所址设赵———马公路19公里处(新城子镇政府北侧约1公里),架设35千伏输电线路36公里,装机容量2800千伏安,10千伏出线四回,用资金120万元。截止1979年,全县共建成35千伏变电所4座,总装机容量25100千伏安,架设6—10千伏农用高压输电线路849.68公里,低压线路469.23公里,年平均建设速度为131公里。1980年以后,在完善、巩固、保证农业排灌用电的前提下,除在井灌区整改现有农电设施外,以农村照明、发展乡镇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用电为重点,全面进行农村配网建设。1982年5月至次年10月建成35千伏朱王堡变电所,所址设朱王堡镇政府东侧300米处,装机容量6300千伏安、架设35千伏线路9.5公里,使用资金31.5万元。在县城南15公里处(东寨乡头坝村境内),建成35千伏头坝变电所,装机容量630千伏安,使用资金30.24万元。1986年5月至次年10月建成35千伏六坝变电所,所址设六坝乡政府东侧300米处,装机容量630千伏安,架设35千伏线路15.7公里,使用资金57.6万元。根据农电建设整体规划和小水电并网供电所需,将原头坝变电所于1990年搬迁至东大河渠首,装机容量由630千伏安增至4150千伏安,架设35千伏线路18.61公里,使用资金88万元。1988年5月至次年9月又建成35千伏焦家庄变电所,所址设焦家庄乡南沿沟村二队境内,装机容量1630千伏安,架设35千伏线路14公里,使用资金90万元。1990年4月动工兴建35千伏红山窑变电所,所址设红山窑乡政府西南侧一公里处。上述送变电工程的建成,全县供电半径基本趋于合理。随着小水电建设的发展,从1986年开始,至1990年完成了皇城水库电站,金川峡水库电站,东大河头坝三号电站的并网工程,计安装主变压器4台,总容量8750千伏安。
  截止1990年底,全县拥有35千伏变电所7座,36560千伏安(含并网8750千伏安),架设35千伏线路164.18公里(含并网58.37公里),架设10千伏线路934.56公里,低压线路695.49公里,安装配电变压器1038台45750千伏安、各类用电设备达3095台31082.8千瓦,其中:农业排灌设备757台13435.5千瓦。全县10个乡镇所属110个行政村888个自然村全部通了电。(工业用电城镇用电见工业卷和城乡建设卷)。全县送变电工程建设和用电设备情况详见表95、表96。
  第二节 供电
  永昌县用电,均由金昌供电局(原永昌供电所)供给。1963年下四分大队打井电灌,由金川公司20号线路供电。永昌送变电工程建成后,1969年由35千伏河西堡铁厂至永昌线给县城、八一农场和红光园艺场等单位供电。1971年和1974年双湾、清河地区部分生产队开始电灌,分别由八一和武威双城变电所供电,但电源无保证。1975年后,永昌县送变电工程相继建成,供电设施陆续配网,基本形成区域性供电体系。截止1990年全县供电形式:铁路以北的清河井灌区,由11万伏清河变电分别以35千伏线路供水源、朱王堡供电所,继续实行趸售电价;铁路以南为大电网和小水电互供区,实行互抵电价;河西堡地区属直供区、即河西堡镇所属机关、农村及县属驻河西堡地区的机关、厂矿由氮肥厂变电所直供,金川峡水库、三道湾、韩家峡、金川西村由铁厂变电所直供。具体供电情况参见表97。
  第三节 用电
  永昌县用电以农灌为主,其次是五小工业、农副产品加工及城乡生活照明。自1971年双湾电灌开始,至1975年农灌用电达679万度,每亩耗电133度。1975年以后,清河地区相继实行电力提灌,到1977年总用电量2228万度,用于农灌1960万度;1978年总用电量3047万度,其中,用于农灌2712万度。1980年以后,由于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提水设备功率加大,亩耗电量相应提高。清河地区亩耗电量由1975年的120度增加到1990年的259.67度。清河地区农灌总用电量达2579.58万度。
  为提高用户的功率因数和经济效益,各级农电管理单位,采取各种不同形式,向广大用户广泛深入地进行计划用电、节约用电的宣传教育,协助用户合理选配机电设备,发挥设备最大效益,对因10千伏线路供电距离较远,末端电压过低,既影响农业生产又损坏设备的问题,采取了人工补偿办法。1984年以来,分别在水源乡的西沟村,胜利村和朱王堡镇的梅北沟村,下汤村安装电力电容器4处,共2520千瓦。使线路电压升高11.1%,达到了安全用电,提高了供电质量。各行业用电情况详见表98。
  第四节 管理
  永昌县在进行农电建设的同时,按照国家农电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管理组织,配备管理人员,边建边管,建管并举。采取请进来、派出去或专业代培,边干边学。现场练兵及以老代新等多种形式培训管理人员,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组织管理:县设供电所,全所共有职工173人,其中国家固定职工104人,隶属县水电局,负责全县农电建设和管理工作。供电所机关内部,分设调度、营业、财务、检试、材料、生产技术、交通运输等班组,共有管理人员46人。所下设新城子、焦家庄。城郊、头坝、水源、朱王堡、六坝7个供电站,共有管理人员118人其中国家固定职工55人。
  农电工程设施管理形式: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送变电工程及6至10千伏以上线路及所属设备,由专业机构负责组织管理;低压线路及所属用电设备由用户自用自管。不论哪一级管理的工程设施及设备,都按国家和上级业务部门有关规定的内容、标准要求实施管理。到1990年随着水电管理体制的改革,农电工程设施的管理,全面实行经济承包和岗位责任制,责权利结合,按企业化管理的办法层层分解任务,指标到站,责任到人,常年包干,定期考核,按有关制度和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规定进行奖罚。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