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水能水面利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44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水能水面利用
分类号: TV7
页数: 3
页码: 375-3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东大河五坝水电站、西大河水库一号电站和西大河总干渠二号电站等水能、水面利用的情况。
关键词: 水能 永昌县 利用

内容

一、水能利用
  民国时期,有水源条件的地区共有水磨125盘,加工粮食、油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磨继续使用,但有所减少,至1965年全县有水磨112盘。至1970年后,随着柴油机的大量使用及大电网通电,普遍用机械加工粮、油,水磨全被磨粉机所代替。
  水利发电始于1958年。先在北海子修建水力发电站,设计发电水头20米,流量2.6米3/秒。1958年5月动工,由县城机关职工和市民参加义务劳动,12月24日完成。安装机组一台,容量100千瓦,使用资金10.87万元。电站投产后,水源实际流量只有0.75米3/秒,为设计流量的29%,实发电60千瓦左右,年发电量42万度,只供县委、县政府机关照明和县农具厂部分生产使用。因水量逐年减少,又受农业灌溉季节性用水的限制,发电水量无保证,时停时发。大电网给县城通电后,1969年10月,北海子水电站随之停产报废。
  梅家寺和杏树庄水电站 于1958至1959年建成。其中,梅家寺水电站:落差4米,流量1米3/秒,装机容量12千瓦,1969年改建了木质水轮机,装机容量增为35千瓦,年发电量6万度,总计使用资金12万元;杏树庄水电站:落差2.5米,流量1米3/秒,装机容量12千瓦,1976年在修建大坝总干渠时,利用原设备又重新修建,总计使用资金5万元,年发电量0.75万度。以上两站因管理不善,不能正常发挥效益,大电网通电后,于1983年相继停止发电。
  东大河五坝水电站 1971年建成。发电水头4米,装机容量50千瓦,使用资金8万元,年发电量5.6万度。因受灌溉用水影响,停止时间长,发电时间短,效益不高,于1984年停止发电。
  大泉水库一、二号水电站 于1984至1985年建成。其中一号电站位于水库以上1公里处,落差21米,流量0.112米3/秒,装机容量26千瓦;二号电站位于水库坝下120米处,落差11米,流量0.2米3/秒,装机容量22.5千瓦。两站共使用资金10.8万元。
  皇城水库电站 座落在水库大坝左端,属坝后式电站。1984年开始施工,次年完成。安装发电机组3台,总容量3750千瓦,设计年发电量1720万度,发电水头33米,最大43米,最小21.3米,发电利用流量14.58米3/秒。使用投资310万元。
  西大河水库一号电站和西大河总干渠二号电站 分别于1974年和1976年建成,各安装发电机组2台,每台630千瓦,装机总容量为2520千瓦,均由山丹军马场投资修建并经营。
  金川峡水库水电站 位于水库大坝后右岸,利用第一输水洞引水发电。电站由甘肃省勘测设计院设计,省计划委员会,省水利厅批准,永昌县水电机械化施工队全面承包工程建设施工任务。于1987年6月30日动工修建,至1989年6月竣工,7月12日正式投产。安装发电机组2台,各为800千瓦,总装机容量1600千瓦,设计发电水头30米,利用流量6.84米3/秒、年发电量710万度。设资428.41万元。
  头坝三号水电站位于县城南15公里的东大河头坝,上距皇城水库30公里,下距东大河渠首200米。电站由金昌市水利电力局勘测设计队设计,金昌市计划委员会,金昌市水利电力局批准,永昌县小水电开发处承担工程建设任务,于1988年6月破土动工,至1990年7月竣工,12月4日并网发电。安装发电机组3台,各为500千瓦,总装机量1500千瓦。设计发电水头14.5米,发电流量14.1米3/秒(单机引用流量4.7米3/秒),年发电量850万度。投资506万元。
  二、水面利用
  永昌县现有中小型水库6座,可利用养殖面积共1.2万亩,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因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水产养殖事业发展迟缓。永昌县最先养鱼只有金川峡水库。1965年以来,先后共投放鱼苗297.8万尾,使用资金9.47万元。1974至1975年修建鱼池10个,养鱼面积10亩。从1972年开始捕捞,到1985年共捕鱼10.12万斤(捕捞的鱼基本上是土生鱼),收入资金3.4万元,占总投资的36%,1986年按照饲养虹鳟鱼设施的要求,对原有的5亩鱼池进行了改建,当年投放鱼苗8.7万尾,至1990年共投放鱼苗15.5万尾。1987至1990年总计提供商品鱼11万斤。
  1984年6月,根据外地冷水养殖虹鳟鱼的经验,结合永昌县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选择北海子泉水为试养虹鱼基地,当年建成鱼池27个,养殖面积4.18亩,从12月开始至次年11月,先后购进鱼苗35.8万尾,购鱼卵孵化60万尾,经两年试养初见成效,1985年底,总产达1万多斤,提供商品鱼5040斤。1987年开始,停止外购鱼苗,自己进行鱼卵孵化。截止1990年,建成鱼池35个,养殖面积6亩(孵化室8间,面积307平方米,),投资46万元。1987至1990年,鱼卵孵化2225万尾,出苗1305.65万尾,给全县提供鱼苗79.35万尾,外省、县10万尾。1985至1990年提供商品鱼6.954万斤,总计毛收入达37.26万元,1990年纯收入2.5万元。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