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利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44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水利建设
分类号: TV49
页数: 12
页码: 353-3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蓄水工程、渠道工程、机井建设、人畜饮水工程的水利建设情况。
关键词: 水利 建设 永昌县

内容

永昌县灌溉工程建设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特别是明、清两代,已发展到相当规模。如西大河五坝一沟,东大河九坝三沟。金川河、清河等地区的30余条泉水渠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水利建设都发挥了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
  民国三十四年(1945),甘肃省政府设金龙坝(今东河头坝)工程处,组织整修金龙坝旧渠7.85公里,开挖新渠2.45公里,凿通输水石洞10.89米,修建引水闸1座、斗门5座、车桥和便桥各1座,完成工程量2.55万立方米,投资法币1200万元,工程效益面积7000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5年开始蓄、引、提并举,大规模地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一、蓄水工程
  金川峡水库 位于县城北12公里金川峡口,是以金川、河西堡地区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为主,结合防洪、养殖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其水源除拦蓄金川河泉水及西大河部分洪水外,主要从东大河调水补充。
  水库分两期施工建成。第一期(1958年3月至1959年6月),由张掖专署水利局与永昌县联合组成工程委员会负责施工。投入全县17个乡(镇)和国营八一农场等单位的劳力6785人,中国人民解放军7299部队工兵连的95名指战员协助施工。完成高21米的大坝1条、输水洞一条及临时溢洪道等工程,总库容3000万立方米。第二期扩建加固工程(1965年10月至1968年10月),由金川峡水利工程处负责施工。除水利厅基建队600人参加外,永昌、武威两县抽调民工参加。对原大坝培厚加固,坝顶加高8米;妥善处理了坝基沙卵石层及基岩渗水间题;翻修了一部分质量较差的大坝粘土心墙顶部和部分碎石坝壳;改建原输水隧洞进出口建筑物,并对洞身进行了充填灌浆;新增开输水隧洞一条,完成了临时溢洪道改建等工程。
  水库大坝为土石混合坝型,按二级水工建筑物设计施工。地震设防裂度为9度,前后坝坡干砌块石砌护,大坝最高29米、长260米,底宽200米,顶宽8米,坝顶以上设高1.2米的防浪墙一道。总库容为6500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6050万立方米,淤积库容450万立方米。
  输水隧洞2条:第一隧洞(旧洞)位于大坝右侧,全长218.3米,洞直径2米,为圆形断面。进口设拦鱼棚和事故检修闸各一道;出口设工作闸3孔,最大泄水40.5米3/秒。第二隧洞位于大坝左侧,与非常溢洪道平行,相距230米,洞身长166米,洞直径4米,为圆形断面。进口设高19米的钢筋混凝土矩形封闭式竖井,井内设检修闸、工作闸二道,竖井外设拦鱼棚三扇,最大泄水127.5米3/秒。
  非常溢洪道位于大坝左端,全长135米,宽14米,最大泄洪330米3/秒。坝址以上控制集雨面积1987平方公里。
  两期施工共计工程量129.55万立方米,投入工日205.64万个,用水泥7077吨,钢材470.08吨,木村2605立方米,投资1228.2万元。除供工业用水外,效益面积13万亩。
  西大河水库 位于西南部祁连山区西大河两半个峡口处(古鸾鸟县城遗址位于大坝左端),距县城77公里。属以农业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由水电部西北勘测设计院河西队设计,经甘肃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批准,武威地区联合永昌、山丹军马场、八一农场组成水库工程委员会负责施工。劳力由永昌、军马场、八一农场抽调。自1969年3月筹建施工,经五年零七个月,于1974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
  大坝结构为粘土心墙沙砾壳型的土石混合坝。按国定三级水工建筑物设计施工。地震设防裂度7度;坝基沙卵石层和坝肩基岩渗水分别采用混凝土防渗墙及帷幕灌浆处理;前后坝坡干砌卵石砌护;最大坝高37米,底宽184米,坝顶长294米,顶宽5米;坝顶以上设高1米的防浪墙一道。总库容6800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5430万立方米,防汛库容1070万立方米,死库容300万立方米,设计效益近期为31.5万亩,远期为40万亩,实灌22万亩。
  输水隧洞一条,位于大坝左端,全长235米,洞直径3米,为圆形断面,进口设事故检修闸一扇,出口设工作闸一扇,最大泄水122米3/秒。
  溢洪道设在坝右侧,为敝开式明槽,全长165.8米,底宽12米;进口建泄洪闸12孔,各宽2米。最大泄洪285米3/秒。坝址以上控制集雨面积788平方公里。共计工程量59.64万立方米,投入工日149.75万个、马车工3.89万台班,用水泥4085.7吨,钢材362.9吨,木材2545立方米,炸药92.8吨,总投资575.42万元。
  皇城水库 原名皇城滩水库,地处南部祁连山区,大坝座落在东大河皇城滩盆地下缘峡谷进口(骆驼脖子)处,上距肃南皇城区3公里,下距永昌县城47公里。是以调节工农业用水为主,结合防洪、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
  该水库于1959年筹建,由张掖地区水利工程建设总队承担施工。1960年冬因国民经济困难停工(实际只修建了一些民工住房),施工人员于次年全部撤离工地。1971年,甘肃省水电勘测设计院第二总队承担设计,1973年10月,中央冶金部正式批准设计,从水库筹建开始至竣工,前后更换了三个施工单位,历时近15年。
  1971年由武威地区组织筹建。1974年改由金川八冶建筑公司组织皇城滩水库建设指挥部负责施工,至1980年底国民经济调整时,水库工程下马,施工人员于1981年8月撤离工地。前后10年中,只完成总工程量的40%。1981年8月在金川资源综合利用会议期间,与会的国家计委、冶金部、甘肃
  省计委、金昌市政府和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等单位的负责人共同研究决定,皇城水库继续修建。将水库剩余全部工程(不含电站和东大河渠首上移工程),承包给永昌县。金川有色金属公司为甲方,永昌县人民政府为乙方,签订合同。要求至1985年完成投资为2600万元的全部剩余工程。永昌县于1981年11月成立了皇城水库建设指挥部组织施工,至1985年8月底历时3年零8个月竣工。至此,水库前后修建合计工程量374.3万立方米,投入工日336万个,用水泥1.22万吨,钢材1515吨,木料6720立方米,投资6208.32万元。
  水库大坝按国定二级水工建筑物标准设计。地震设防裂度8.5度;其结构为带有短覆盖壤土斜墙坝,前后沙砾坝体保护;最大坝高45米,长501米,底宽283.79米,顶宽7.5米;坝顶以上设高1.2米的防浪墙一道,前后坝坡干砌块卵石砌护,总库容8000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640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1900万立方米。(与兴利库容重迭1100万立方米),淤积库容800万立方米。坝址以上控制集雨面积1030平方公里。
  设输水隧洞2条,位于大坝左侧,分别为输水发电洞(简称1号)、输水泄洪洞(简称2号),均为深式进口压力隧洞。洞身长分别为256.3米和288米,径均为4米,为圆形断面。各洞进口设事故检修闸1道,出口设工作闸1道,最大泄水均为202米3/秒。
  清河坝小(二)型水库 由清河灌区受益群众为拦蓄冬春泉水,缓和苗灌用水矛盾,未经正式勘测设计,于1957年秋动工建成。1958、1964年先后对输水洞、溢洪道进行增建和加固,完成工程量33.26万立方米,投入工日18.8万个,用资金35.35万元。拦河土坝高8米,主坝长540米,南北副坝长820米,无防浪设施。输水洞为坝底深式进口压力涵洞,设在大坝左端400米处,长50米,为1.5×1.2米的矩形断面,进口建有塔架式工作台,设闸1孔宽1米,最大放水9米3/秒,溢洪道建于输水洞左侧140米处,系敞开式明渠,长16.5米,底宽4.5米,进口设泄洪闸2孔,各宽1.85米,最大泄洪17米3/秒。坝址以上控制集雨面积78平方公里。总库容90万立方米,其中调节库容70万立方米。年蓄水一次,蓄水量50至60万立方米,浇灌6500至7500亩一次苗水。水库对洪水毫无承受能力,且易造成灾害,所以失去使用价值,属待报废工程。该库自建成后因工程质量差,风浪洪水袭击,曾先后垮坝3次。1978年以后,清河坝泉水逐年减少,再未蓄水。
  老人头小(一)型水库 位于焦家庄乡杏树庄村老人头山下。1959年动工修建。因输水洞施工质量差,不能发挥效益。直至1964年重新设计扩建加固后才正式蓄水。完成工程量41.58万立方米,投放工日38.32万个,用资
  金40.62万元。大坝高12米,长180米,底宽87米,顶宽3米。前坝坡用块石干砌保护。设输水洞2条,其中第一输水洞设于大坝左端,长69.8米,为1.5×1.0米的矩形断面,进口建有塔架式工作台,设检修闸1孔,孔宽1米,出口设工作闸1孔,孔宽1米,最大泄洪13.8米3/秒。第二输水洞设于大坝右端,长56.5米,为1×1的矩形断面,进口设塔架式工作台,设闸1孔,孔宽1米,最大放水8米3/秒。溢洪道设于大坝左侧,为敞开式明槽,长175米,进口设泄洪闸2孔,各宽2米,最大泄洪30米3/秒。坝址以上控制集雨面积80平方公里。总库容109万立方米,其中调节库容86万立方米。效益面积2100亩。
  大泉小(一)型水库 位于毛卜喇三磨河沟。1970年6月动工至1974年元月完成。完成工程量37.2万立方米,投入工日24.9万个,用资金38.72万元。大坝高16.2米,长270米,底宽114米,顶宽6.5米,迎水面干砌卵石砌护。设输水洞一条,长120米,为1×1米的矩形断面。出口设工作闸2孔,各宽1米,最大放水8米3/秒。溢洪道设于大坝右侧,为敞开式明槽,全长110米,底宽4米,进口设泄洪闸二孔,各宽2米,最大泄洪25米3/秒。坝址以上控制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总库容120万立方米,其中调节库容110万立方米。效益面积4000亩。建库时因受施工条件等限制,基础处理不善,坝后漏水严重,虽于1979年进行了处理,但坝后照常漏水。
  二、渠道工程
  干砌卵石渠道 永昌县干砌卵石渠道始于东大河、西大河山水灌区修建(具有就地取材的条件),相继发展到四坝、金川灌区。从1955年开始至1959年形成高潮,以民办公助的形式,全县先后建成干砌卵石干支渠355.7公里。
  西大河北干渠 从毛家圈引水,渠线沿西大河老河道北岸平行8.65公里后,向北经高古城、土沟、山头衬至红山窑街,全长23公里。渠道设计断面3公里以上为底宽4米、深1.5米,3公里以下为底宽3米、深1.2米,纵坡均为1/100,最大引水9米3/秒。控制分支4条,各条引水2至3米3/秒,控灌面积1至1.5万亩。该渠道分两期施工完成。第一期于1955年5月动工,完成8.5公里,并建成木石结构的西大河临时渠首;第二期工程于1957年开始,完成14.5公里。全部工程量13.33万立方米,投入工日9.95万个,用资金8.76万元。后因自然破坏严重,列为重点整修项目。从1963年9月至1964年8月,整修8.45公里,新增配套建筑物10座,完成工程量7.36万立方米,投入工日14.32万个,用水泥117吨,钢材10.24吨,木料25.87立方米,投资15.10万元,补助粮食11.12万斤。
  东河北干渠原名永丰渠,现为东河总干渠。渠首设在旧三坝引水口,渠线沿东大河老河道北岸平行经永丰、上三坝、上五坝、七坝至八坝沙沟口。设计渠道断面;2公里以上为底宽9米、纵坡1/800。2公里以下为底宽5米、纵坡1/80。最大引水20米3/秒。控制分支8条,每条引水3至4米3/秒,控灌面积1.5至2万亩。1956年3月,县上动员东河、金川灌区的劳力1200人,大车212辆施工,至6月底建成简易渠首和干砌卵石渠道16.3公里,工程量22.06万立方米,投入工日20.6万个,用水泥83吨、白灰95.53吨、钢材0.9吨、木料17.2立方米,使用资金4.75万元。1960年由于超引洪水造成大部分渠段毁坏,采取临时措施维持放水。1962年对二坝口至六坝口长5.4公里的渠道进行了整修;六坝口至沙沟口长7.85公里的渠道经甘肃省水利厅批准列为基建项目重新设计修建,渠道断面由宽浅式改为窄深式,底宽1米,边坡1∶1.15,纵坡1/60,最大引水8米3/秒,投资25.15万元。分别于1963年9至11月、1964年5至7月两期完成工程长度7.98公里,新增配套建筑物9座,完成工程量13.39万立方米,投入工日13.96万个,用水泥152.2吨,钢材13.3吨,木料21.8立方米,使用投资19.03万元,补助工程粮10.62万斤。
  工农联盟渠 即宁双渠,从宁远堡渠首引水至下高岸子,分南北两条干渠。北至陈家沟,南至东四沟。全长31.5公里,全部工程分三期施工完成:第一期1956年10月至1957年元月;第二期1957年4月至7月;第三期1957年9月至1958年4月,共施工427天。三期施工建成长65米、高1.3米的堆石拦河大坝一条,渠首进水闸2孔,冲沙闸2孔,干砌卵石渠道27.1公里,配套建筑物23座,工程量28.8万立方米,投入工日26.78万个,用水泥85吨,钢材2.1吨,木料6.2立方米,炸药1.34吨。投资9.78万元,其中群众贷款5.22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53.9%。
  浆砌渠道 1962年从修建二坝引洪渠开始至1969年,全县相继建成浆砌渠道5条,长95.11公里。二坝引洪渠,从东大河总干渠1十103处开口,渠线向北沿旧二坝东岸平行经永丰、上二坝、下二坝、穿越甘新公路经北海子四队入金川河。是永昌最早建成的第一条高标准渠道。
  从1962年9月至1965年10月竣工,建成东大河渠首1座(含泄洪闸6孔,各宽5米,最大泄洪460米3/秒。南北进水闸4孔,各宽4米,最大引水48米3/秒),改建总干渠1.13公里,浆砌二坝引洪渠14.025公里,干砌块石2.361公里,配套建筑物43座。最大引水20米3/秒,最大流速3.25米3/秒。全部工程量:计土石方50.84万立方米,浆砌石3.17万立方米,干砌石1.71万立方米,混凝土0.9577万立方米,钢筋混凝土0.1490立方米,投资为417.73万元。
  金川工农总干渠(上段) 从营山坡工农渠首引水,沿金川河老河道东南岸平行至隘门。渠道断面:底宽1.2米,边坡1∶1.25,纵坡1/150。最大引水13米3/秒。控灌面积13万亩。1965年5月组织施工,当年10月竣工。完成浆砌渠道7.05公里,配套建筑物31座。共完成土石方12.94万立方米,浆砌石1.32万立方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353立方米,投入工日18.63万个,用水泥1280吨,木料140.3立方米,钢材35.6吨,使用投资58.17万元。
  从1970年开始,浆砌渠道建设全面开展,采取专业队与群众运动结合的办法,集中连片,综合治理。至1979年建成高标准干支渠665.64公里。关于高标准渠道的建设情况和浆砌的主要干渠详见表81、表82。
  三、机井建设
  民国时期,双湾地区农户挖水井浇灌瓜菜和少量粮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开始在双湾人工打砖筒井、井架井、锅锥井。1963年甘肃省水利厅和武威专署水利局机械打井队在宁远公社的下四分和双湾公社的旧沟,陈尚沟等地打机井。至1965年先后在上述地区打成机井43眼,其中下四分21眼。1966年,双湾开始用150型丰收号冲机打机井。1959年以后,清河地区地下水逐年下降,特别是水源公社的宋家沟、胜利、杜家寨等地的泉水,先后干涸断流,农田无水灌溉。1967年5月16日,永昌县人民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决定成立打井工程委员会,由水利局打井队承担施工任务,集中力量在宋家沟、胜利、杜家寨人工开挖大口井、锅锥井。从1968年起,县、社先后组建起机械打井队5个,在水源、朱王堡、双湾、宁远堡等公社全面开展机井建设。当时全县拥有150、250型丰收号小冲机12台,乌卡斯20—2大冲机6台,300型钻机2台,锅锥39副。进入八十年代,除上述四个重点乡、镇外、相继在东寨、北海子、焦家庄、红山窑、新城子的部分地方打机井55眼,配套45眼,但大部分未发挥效益,至1990年利用的机井30眼,只作为间断性人畜饮水井。北部草原打机井5眼,浇人工草地1500亩。在机井建设中,(主要是1974年和1975年),由于没有结合当地不同地质和水层实际开挖的大口井成井甚少,给国家和人民群众造成了人力、物力、资金方面的浪费。历年来永昌县打井情况参见表83。随着大自然的变化和上游灌区修渠建库控制自然径流,渗漏和弃水减少。据1983年地下水调查资料表明:各井灌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详见表84)。1990年全县机井中,除大冲机井和绝大部分丰收号冲机井外,原打的锅锥井全部报废。
  1966年前,提水工具以辘轳、握杆漏斗为主,辅有木质和解放式铁制畜力水车及少量的锅驼机、煤汽机抽水。1966年后,以柴油机提灌为主,辅有电力提灌。1970年以来,随着农电建设的发展,逐步改为电力提灌。因水位下降,提水设备多次更换,由8至15米扬程的离心泵更换为20米、33米扬程的离心泵。清河地区虽更换为6B33的离心泵,但仍不适应需要。从1985年开始陆续更换深井潜水泵,电灌费用逐步加大。具体情况见85。
  四、人畜饮水工程
  永昌历来人畜饮水水源大体有三种:南北泉、北海子等地直接饮用河泉水,永昌县城、双湾、清河地区常年吃井水,东河、西河地区(占全县75%以上的村庄)人畜常年饮用涝池水。据调查,东、西河、城郊地区共有大小涝池591个,人畜共饮,极不卫生,特别是冬季,涝池干涸,只能靠打冰消融吃水,人畜饮水非常困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曾多次对饮水设施进行改善。1966至1976年改建过滤式、管道式、井式涝池261个。1979年以来,先后在六坝、南坝、东寨、红山窑等地修建蓄水池11个,饮水条件有所改观。1983年西河水电处在新城子乡的兆田村试建水窖26个,经过实践,这种办法就地取材简便易行,效果显著,深受群众欢迎。1984年,将改善群众饮水工程设施正式纳入水利建设计划,当年在六坝乡集中试点,每个水窖国家补助材料费200元,所需劳力及不足资金由受益者自负,从而调动了农民兴修水窖的积极性。至1985年该乡基本实现水窖化,彻底解决了冬季吃水难问题,结束了人畜共饮涝池水的历史。而后相继发展到南坝、东寨、新城子、红山窑、河西堡等乡镇。截止1990年全县改建各种饮水工程设施6170座,其中建成水窖6055个,打吃水井56眼,改建涝池33个,新建水池26个,埋设吃水管道33.86公里,改善了11.65万人和16.2万头牲畜饮水条件。1973年河西堡镇的河西堡、沙窝村从厂矿用水管道接口饮用自来水,至1990年底,河西堡村的11个生产队、沙窝村的7个生产队、鸳鸯池的5个生产队、河东堡村的2个生产队用上了自来水。北海子乡黄家学村的个别队也用上了自来水。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