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家畜改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43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大家畜改良
分类号: F326.3
页数: 2
页码: 346-347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大家畜改良全县普遍展开黄牛冻精授配改良工作,农村多有私人饲养种公马,种公驴进行本交等情况。
关键词: 山羊改良 畜牧业 大家畜改良

内容

黄牛明、清朝和民国期间,民间就用黄牛与牦牛进行种间杂交,繁殖牦、黄犏牛。1956年,永昌引进陕西秦川牛。1962年从玉门蘑菇台农场引进荷兰黑白花公牛5头,科斯特洛姆公牛2头,与本地母牛杂交改良。1966至1976年黄牛改良基本处于停顿状态,但民间黄牦牛交配,秦川牛和本地母牛的杂交改良仍继续进行。1978至1979年,先后又从国营农场引进荷兰黑白花公牛3头,科斯特罗姆公牛2头,秦川牛28头(其中公牛23头,母牛5头),进行纯种繁育。这批公牛,县畜牧站留3头,其余全部下放到农村和本地母牛杂交改良。1980年,武威地区畜牧站从岔口驿家畜改良站给永昌调进西门塔尔公牛1头,在红山窑水泉子农牧场与本地母牛本交改良,当年配母牛12头,次年产活犊牛8头。1981年,在红山窑开始黄牛冻精配种,分别在大黄山南、北的西大口子、骗马墩设黄牛冻精授配点各1处,当年授配母牛204头,次年产杂种牛犊75头。1982年以后,全县普遍展开黄牛冻精授配改良工作,1985年,在红山窑、朱王堡、水源、六坝、南坝、等乡镇设点5处,每年授配母牛约800至1000头左右。秦川、西门塔尔两个品种与本地母牛杂交所产的成年杂种阉牛与当地黄牛比较,秦川牛后代体格提高2.25厘米,体重增加59.8斤,一对牛每天可耕地4亩;西门塔尔牛后代体格提高7.05厘米,体重增加105.62斤,一对牛每天可耕地5.1亩,使役能力和产奶、产肉量均有提高,1990年全县黄牛冻精授配点增加到11处。当年共授配母牛2023头,其中冻精授配1113头。
  骡子有马、驴骡两种,繁殖马骡子较容易,繁殖驴骡子比较困难。民众中有“马下骡子泥里栽葱,驴下骡子沙里澄金”的说法。永昌历来就有繁殖骡子的习惯,但因马骡子饲料消耗大,耐受能力没驴骡子强,因而人们多不愿繁殖马骡。从1958至1965年,全县很多大队成立了驴骡子场。繁殖驴骡子380多头。1966年以后,骡子繁殖不多,1982年以后,又开始了大量繁殖骡子,农村多有私人饲养种公马,种公驴进行本交,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引进公驴1头,进行人工授精,1985年,全县共有骡子1919头。1990年达2714头。
  马1957年,县畜牧站引进甘南河曲马和天祝岔口驿马与本地母马进行本交改良,同年又从天祝岔口驿引进莫尔干公马两匹,分别在城郊、新城子和下二坝设立马匹人工授精站,第一次开始马的常温人工授精。1960年;新城子、下二坝两个人工授精站相继撤销,城郊授精点由县畜牧站经办,一直延续到1985年。县畜牧站先后引进莫尔干公马1匹,顿河公马6匹,河曲公马13匹,苏维埃公马2匹,阿尔登公马5匹。农村各队则从附近的山丹军马场、八一农场引进公马30多匹,进行本交改良。1980年以后,群众中的公马民桩户逐步发展起来,1985年公马民桩户共45户,养良种公马46匹,除县畜牧站人工授精站外,军马场、八一农场均设立人工授精点,当地群众到这两个场授配母马较多。全县历年授配母马在600至1100匹之间。
  驴永昌历来饲养的凉州驴虽有耐粗饲、抗病力强等特点,但体格较小。1971至1983年,先后从陕西关中和甘肃庆阳引进了关中公驴7头,佳米公驴3头,和当地母驴进行本交改良。1990年授配母驴653头。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