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畜种改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432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畜种改良
分类号: F326.3
页数: 5
页码: 344-348
摘要: 本章记述永昌县畜种改良概括了绵、山羊改良、大家畜改良、猪、禽、兔改良。
关键词: 永昌县 畜牧业 畜种改良

内容

第一节 绵、山羊改良
  绵羊永昌历史以蒙古羊(俗叫伏羊)为主,南部草原有少量藏羊(俗叫洮羊)。民国三十三年(1944)河西推广站引进兰哈(尚未育成的新疆细毛羊)母羊80只,公羊30只,与本地蒙古羊杂交改良。在者撒寨子设点,第一次使用人工授精技术获得成功。民国三十五年(1946),又从新西兰引进考利代公羊40只,母羊80只,与本地土种羊进行杂交改良,截止1949年改良杂种羊300多只。1951至1958年,甘肃省永昌绵羊改良繁殖场,管辖永昌、武威、山丹、民乐等县的绵羊,改良工作,是河西绵羊改良的重点科研和业务指导单位,并为河西各地、县绵羊改良培训了大量的工作人员。1951至1953年购入当地蒙古羊,藏蒙混血羊及杂种一代成幼母羊210只与本地羊进行杂交繁殖。1954至1956年调入新疆细毛公羊50只,母羊150只,高加索公羊160只,母羊40只。绵羊总头数达到了4656只。永昌羊场1953至1958年,从新疆巩乃斯种羊场引进新疆细毛公羊726只,母羊85只,从天祝羊场引进甘肃高山细毛公羊450只,母羊36只,和本地蒙古羊进行杂交改良。1960年该场总羊数发展到了6864只。同年将2984只杂种基础母羊和3个品种的公、母羊共4115只,调给皇城绵羊育种实验场。永昌羊场在育成甘肃细毛羊基础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6年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在全县成立绵羊人工授精队,开展绵羊改良工作,各高级农业合作社均建立一个人工授精队,培训技术员2至3人,配备设备,绵羊改良经费均由国家承担(1960年以后,由社队自负)。每年6月,由农业社畜牧主任组织带领牧工,在羊群中挑选适龄母羊和试情公羊(公母比例为1∶20),县畜牧站种羊队提供种公羊,配种历时三个月。1964年,红山窑乡土沟大队以“羊权不变,联合经营,开支自负,按羊分红”的形式以大队组织绵羊育种群。共集中母羊360只,以人工授精和本交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改良。历时18年,共杂交育成细毛杂种羊1360只,向生产队提供杂种公羊420只。在“文化大革命”中,全县绵羊改良工作一度停止。
  1972年,甘肃省又将永昌列为绵羊改良重点县之一,绵羊改良逐步恢复。1973年,全县共有纯种新疆细毛种公羊478只,母羊230只,杂种羊3.23万只,占全县绵羊总数的20%,1979至1982年在双湾进行三北羊改良工作,取得显著成绩。1983年,大包干后,将绵羊全部分给社员私人饲养,绵羊人工授精工作只在新城子塔儿湾、水源的北地等地进行,其它地区由群众自己购买公羊进行本交改良,或直接从青海、肃南等地购来细毛羊饲养。据1985年统计,全县共有杂种羊4.47万只。杂种羊平均体重由土种羊的0斤提高到100斤,剪毛量每只由3斤增长到7斤。1985年产细毛、半细毛21.31万斤。1985年7月甘肃省畜牧厅责成甘肃省养羊协会和甘肃细毛羊课题组共同主持,联合14个科技单位,组成永昌羊场甘肃高山细毛羊归属鉴定技术组,来永昌羊场,现场抽查鉴定育成羊2400只,并一致同意:永昌羊场培育的细毛羊已达到甘肃高山细毛羊品种要求,并作为甘肃高山细毛羊的一个类群。1986年至1990年全县共引进细毛种羊1925只,每年授配母羊均在2万只以上,1989年最高授配44943只,1990年授配37746只。
  山羊1959和1976年先后从中卫、阿拉善右旗、山西等地引进沙毛山羊,绒用白山羊75只,母羊45只,和本地土种母羊进行杂交改良未成功。
  第二节 大家畜改良
  黄牛明、清朝和民国期间,民间就用黄牛与牦牛进行种间杂交,繁殖牦、黄犏牛。1956年,永昌引进陕西秦川牛。1962年从玉门蘑菇台农场引进荷兰黑白花公牛5头,科斯特洛姆公牛2头,与本地母牛杂交改良。1966至1976年黄牛改良基本处于停顿状态,但民间黄牦牛交配,秦川牛和本地母牛的杂交改良仍继续进行。1978至1979年,先后又从国营农场引进荷兰黑白花公牛3头,科斯特罗姆公牛2头,秦川牛28头(其中公牛23头,母牛5头),进行纯种繁育。这批公牛,县畜牧站留3头,其余全部下放到农村和本地母牛杂交改良。1980年,武威地区畜牧站从岔口驿家畜改良站给永昌调进西门塔尔公牛1头,在红山窑水泉子农牧场与本地母牛本交改良,当年配母牛12头,次年产活犊牛8头。1981年,在红山窑开始黄牛冻精配种,分别在大黄山南、北的西大口子、骗马墩设黄牛冻精授配点各1处,当年授配母牛204头,次年产杂种牛犊75头。1982年以后,全县普遍展开黄牛冻精授配改良工作,1985年,在红山窑、朱王堡、水源、六坝、南坝、等乡镇设点5处,每年授配母牛约800至1000头左右。秦川、西门塔尔两个品种与本地母牛杂交所产的成年杂种阉牛与当地黄牛比较,秦川牛后代体格提高2.25厘米,体重增加59.8斤,一对牛每天可耕地4亩;西门塔尔牛后代体格提高7.05厘米,体重增加105.62斤,一对牛每天可耕地5.1亩,使役能力和产奶、产肉量均有提高,1990年全县黄牛冻精授配点增加到11处。当年共授配母牛2023头,其中冻精授配1113头。
  骡子有马、驴骡两种,繁殖马骡子较容易,繁殖驴骡子比较困难。民众中有“马下骡子泥里栽葱,驴下骡子沙里澄金”的说法。永昌历来就有繁殖骡子的习惯,但因马骡子饲料消耗大,耐受能力没驴骡子强,因而人们多不愿繁殖马骡。从1958至1965年,全县很多大队成立了驴骡子场。繁殖驴骡子380多头。1966年以后,骡子繁殖不多,1982年以后,又开始了大量繁殖骡子,农村多有私人饲养种公马,种公驴进行本交,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引进公驴1头,进行人工授精,1985年,全县共有骡子1919头。1990年达2714头。
  马1957年,县畜牧站引进甘南河曲马和天祝岔口驿马与本地母马进行本交改良,同年又从天祝岔口驿引进莫尔干公马两匹,分别在城郊、新城子和下二坝设立马匹人工授精站,第一次开始马的常温人工授精。1960年;新城子、下二坝两个人工授精站相继撤销,城郊授精点由县畜牧站经办,一直延续到1985年。县畜牧站先后引进莫尔干公马1匹,顿河公马6匹,河曲公马13匹,苏维埃公马2匹,阿尔登公马5匹。农村各队则从附近的山丹军马场、八一农场引进公马30多匹,进行本交改良。1980年以后,群众中的公马民桩户逐步发展起来,1985年公马民桩户共45户,养良种公马46匹,除县畜牧站人工授精站外,军马场、八一农场均设立人工授精点,当地群众到这两个场授配母马较多。全县历年授配母马在600至1100匹之间。
  驴永昌历来饲养的凉州驴虽有耐粗饲、抗病力强等特点,但体格较小。1971至1983年,先后从陕西关中和甘肃庆阳引进了关中公驴7头,佳米公驴3头,和当地母驴进行本交改良。1990年授配母驴653头。
  第三节 猪、禽、兔改良
  猪永昌历来饲养武威猪和民乐黑猪,虽有耐粗饲、抗病力强、保姆性能好的特点。但生长较慢,产肉性能差。1954年开始引进巴克夏、约克夏、苏大白、长白猪、内江猪等良种公猪。经过多年的杂交繁殖,全部呈混血杂交品种,1985年全县养猪存栏3.58万口,均系杂种。较土种猪具生长快、出栏率高、产肉多等特点。1985年,南坝乡群众从武威黄羊农场引进杜勒克瘦肉型公母猪各1口。进行纯种繁育。1987年县畜牧站开展瘦肉型猪杂交技术推广,选用杜洛克、汉普夏等瘦肉型良种公猪与本地猪进行杂交,当年授配母猪874头,而后各年授配均在3000头以上,1990年授配3100头。
  鸡永昌历来饲养土种鸡。1957年以后曾引进来航、九斤黄、澳州黑等良种鸡饲养。1980年以后,由于县、乡镇孵化室的建立。先后从外地引进了新杂二八八、京白、狼山、洛斯等良种蛋进行孵化,在全县推广。至1985年,全县饲养鸡24.75万只,90%以上为良种鸡,其中以来航、京白鸡最多。1990年全县共孵出小鸡20万只,并推广了伊沙褐蛋鸡、明星内鸡等优良品种。
  永昌雏鸡历来靠母鸡孵化。1979年县食品公司办起了鸡厂,开始平箱孵化。1980年宁远堡兽医站办起了孵化室进行平箱孵化,1982年北海子兽医站购置了万枚电热孵化器1台。1983年东寨、新城子、焦家庄、朱王堡畜牧兽医站购置了万枚电热地温孵化器,红山窑、六坝、南坝、河西堡购置了五千蛋容的电热水暖孵化器,基本形成了人工孵化体系,与此同时外地人来永昌采用火炕、小温室、土炉炕、水缸、煤油灯等搞人工孵化的较多。1982年以来,清河地区采用土法孵化的农户也逐步发展起来。1985年,全县共有孵化器12台,年上蛋26.87万枚,孵出小鸡11.48万只。
  鸭永昌历来均养土种鸭。1982年引进麻鸭960只,在焦家庄等地饲养。1984年,北海子引进亢贝尔鸭(旱鸭)100只。进行饲养,并自行办起了孵化室,孵化出售雏鸭。1985年养鸭总数达300只。
  兔永昌历来饲养土种兔。1960年以后,先后引进长毛兔进行繁殖。1980年以后,由于兔毛价格上涨,引进了西德长毛兔和肉兔、獭兔。1985年引进了法国公羊兔等优良品种。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