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43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防治
分类号: S851
页数: 3
页码: 342-344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疫病防治概括了队伍建设、防疫、驱虫、治疗、卫生检疫。
关键词: 永昌县 畜牧业 疫病防治

内容

队伍建设民国时期,全县有中兽医30多人。1952年永昌县开始训练畜牧兽医技术人员,1959年县办技术学校,设畜牧兽医班,学员30多人。1964年全县选送120名青年到甘肃省畜牧学校培训,毕业后36名分配到各乡镇畜牧兽医站,余员大多都从事畜牧改良、防疫工作。1973至1980年先后送204人到省畜牧学校和甘肃农业大学培训。至1985年底,全县从事畜牧兽医工作的人员共232名,其中行政干部3名,技术干部88名,工人14名,防疫员114名,民间兽医13名(包括已退休职工5名)。在技术人员中畜牧、兽医师4人,助理畜牧、兽医师9人,技术员2人;大学毕业8人,中专毕业10人,相当于中专水平的44人。
  防疫1950年开始牛瘟防疫。1955年,设防的有羊快疫类疾病,猪三大传染病,鸡瘟、炭疽、牛瘟、羊痘、牛气肿疽。全年防疫总数为10.99万头(匹、只)。1956至1967年在全县展开扑灭口蹄疫(五号病)的防疫注射工作。1956至1960年全县设防的疫病有炭疽、羊快疫类病、羊痘、猪三大传染病等。1960年底全县防疫总头数为50.11万头(匹、只)。1961至1970年设防的疾病基本与1956至1960年相同,1971年全年完成防疫总头数112万头(匹、只)。1971至1985年,全县设防的疫病有炭疽、羊快疫类疾病、猪三大传染病、鸡瘟、马鼻疽、气肿疽、口蹄疫等。1981年炭疽停防。1985年全县防疫注射总头数72.59万头(匹、只)。
  1956年开始马鼻疽检疫工作。1963至1971年,分别在红山窑的王信堡、毛卜喇和东寨的下四坝设马鼻疽控制试治点,前后共集中病马173匹,经用土霉素注射、中草药灌服,虽消除了症状,但用变状和血清诊断仍为阳性,表明无有疗效后停止试治。后采取检疫、隔离、杀埋的综合根治措施。至1984年的20多年中,全县累计检马类家畜22.18万头(匹)。检出病畜1319匹,由县上统一决定杀埋的304匹,动员群众自己杀埋的978匹。1985年经甘肃省动物防疫站抽检验收后,由省畜牧厅将永昌县列为马鼻疽消灭标准县,并给金昌市颁发了证书。
  布鲁氏杆菌病检疫始于1959年。首先在西河地区抽检,检出牛的感染率为5.7%,羊的感染率为1.8%。1971至1984年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11次抽检和菌检工作,受检牛998头,羊2.26万只,流产胎儿474只,检出菌株一份。1971年对畜间布鲁氏杆病展开全面防疫,采用饮水、喷雾、注射等方法,共预防牛11.63万头。羊156.28万只,经省畜牧厅1984年验收,为布病控制县,并颁发了证书。截止1985年,全县已消灭的传染病即牛瘟。基本控制病即马鼻疽、畜间布病、马流行性感冒、口蹄疫、牛气肿疽、炭疽6种。1989年新城子、红山窑暴发狂犬病,县政府动员全县各方力量采取了扑杀病犬,野犬、疫区家犬,限养警犬、牧犬等措施,共杀犬1.7万只。仅在一月内扑灭了狂犬病。
  1990年7月朱王堡镇陈仓等村复发炭疽,县畜牧站及时组织人力进行防治,控制蔓延。1990年设防的疫病增加了炭疽,狂犬病,牛出血型败血病等。
  驱虫畜禽驱虫工作始于1955年。用四氯化碳驱治牛羊肝片吸虫,用来苏儿驱治羊鼻蝇,均取得了一定效果。1955年推广六六六粉驱治外寄生虫,分别在新城子的南仰沟,红山窑的水沟,河西堡的露泉,焦家庄的者撒寨,六坝的七坝,东寨的永丰等地,修建大型绵羊药浴池7处,每年剪毛后进行药浴,浴治羊皮蝇、疥癣、蜱螨、羊虱等,年平均药浴羊10万只左右。1959年共驱治内外寄生虫牲畜9.65万头(匹),其中驱治内寄生虫牲畜6.1万头(匹)。1963年,推广敌百虫药物驱虫。采用内服方法,驱治各类家畜的内寄生虫,主要有马胃蝇、马蛲虫、猪蛔虫、狗绦虫等。1966年全县共驱治内外寄生虫病牲畜9.86万头(匹),其中外寄生虫病家畜9.24万头(匹)。1976年共驱治内外寄生虫病家畜7.73万头(匹只)。1979年共驱虫家畜13.97万头(匹、只)。1968至1969年,发生羊消化道线虫,推广四咪唑,1981年改用左咪(驱虫净)驱虫,年驱羊10只以上。1983年以后,国家停止制造六六六粉,羊只药浴使用淋丹乳油,溴氰菊脂等药。1985年驱虫药浴牲畜16.5万头(匹、只)。1990年驱治内外寄生虫的牲畜34.5万头(匹、只)。
  治疗永昌县共有10个乡镇畜牧兽医站,下设23个门诊部,兽医技术人员38人,承担全县畜禽疾病的治疗任务。
  1956年,各乡镇保畜防治所均系民间兽医,沿用中兽医治疗法则,诊疗上使用望、闻、问、切,治疗以中药和针灸为主。1965年,开始使用西医诊断治疗技术,如使用听诊器,体温表等,治疗使用胃管,灌肠器、导尿管、穿刺术、静脉输液以及普遍使用西药,实行中西医结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县畜牧工作站为中心建立了化验室,诊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并不断引进电针疗法、捶结术、盲肠穿刺,牛瘤胃穿刺等各种先进诊疗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只能治疗部分普通病,对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无法治疗。1956年以来随着防疫工作的开展,兽医生物治疗药品也相应发展,有了各种“血清”、“抗菌素”等治疗药物和驱虫药品,对部分传染病、寄生虫病进行治疗。1965年以后,随着基层兽医队伍的加强,医疗技术的提高和西医药的使用,普通病治疗范围也逐步扩大,过去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疾病变成了易于治疗的疾病。治疗畜种也从大家畜发展到猪、羊、鸡、狗、兔等小家畜。到1970年全县治疗水平普遍提高,治疗范围逐步扩大,治疗数量逐年增多,年均治疗约在6至10万头次。1976年以后,由于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大家畜减轻了使役,发病率相应降低,治疗数量相应减少。截止1990年全县各基层兽医站,基本能治疗各类家畜的内科、外科、四肢、传染病、寄生虫等各类疾病。全年共治疗各类病畜3.1万头,保证了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卫生检疫:兽医卫生检疫工作始于1981年,在金川、河西堡、永昌等城镇区开展市场检疫工作,由畜牧站主管,责成宁远堡、河西堡、北海子3个公社畜牧兽医站履行工作。检疫对象是上市交易的各类畜禽的胴体和各类活畜及其畜产品。1985年,共检疫猪胴体1.3万具,检出病体118具,检疫羊胴体2261具,检出病体36具,检疫牛胴体358具,检出病体42具,检疫马胴体50具,检出病体15具。共检活畜1513头,检疫鸡11.84万只,蜂1833箱,兔子5只,其它畜产品1278件。1990年检疫各类畜禽胴体10638具,其中猪胴体8656具,羊胴体1050具,牛胴体138具。鱼6000斤,检出病体33具。市场检疫各类活畜禽23.6万头(匹、只)。产地检疫活畜禽18.16万头(匹、只),运输检疫活畜禽2638头(匹、只)。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