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饲养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42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饲养管理
分类号: F326.3
页数: 2
页码: 337-338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饲养管理畜禽的饲养基本采用放牧和舍饲半舍饲三种方式。农业合作化以后,牲畜由集体经营,基本做到了分群管理,制定了各种饲养管理制度,推广了疫病防治、人工授精、畜种改良等先进技术。
关键词: 家畜 畜牧业 饲养管理

内容

一、饲养
  畜禽的饲养基本采用放牧和舍饲半舍饲三种方式。县境内有比较广阔的草原,牲畜大部分采用放牧的形式,大家畜则采用冬春季舍饲,夏秋季放牧。1956年,农业合作化以后,大家畜基本做到了分圈、分槽饲养,逐步建立了饲料基地,增加了青绿饲料,应用了碱化、糖化、青贮饲料等先进技术,牲畜饲养进一步科学化。饲养形式大体分为两部分:即一部分非役用家畜由生产队抽调放牧员,提供帐篷,水桶等设备,终年在草原上放牧;役用家畜多在生产队住地舍饲,备饲养场院、畜圈、畜棚,固定专人饲养,到夏季则进山和本队非役畜合群放牧,待秋耕时出山。半饲、半牧的方式多用于东河、西河、城郊、河西堡、双湾、宁远堡一带;清河地区以舍饲为主。
  羊以放牧为主,冬春季补饲。民国时期,富户人家养羊,雇工放牧,牧主提供帐篷等牧具,牧工则长年驻牧草原,所住地点并不固定,一般是立夏后有了青草“放滚圈”,即每天驮着帐房等牧具,跟随羊群徙走,随处搭帐篷过夜,夏至以后则到较凉的祁连山,大黄山放牧;秋季收庄稼时,将羊群驱赶到农区牧放叫“抢茬子”;冬季在较温暖的地方住牧,羊圈和牧工房舍多用石头垒成。
  猪以舍饲为主。私人养猪均备有简单的猪圈,饲料多用胡麻衣加麸皮等。饲喂方法多为先吊架子后育肥。1969年以来,推广了“一步育肥法”、“发酵饲料”等先进技术,但多为生产队集体猪场和国营农牧场猪场所采用,民间用传统方法喂猪的较多。
  鸡的饲养多沿用圈养的旧方法,饲料以麸皮及小麦为主。1980年以来,一些个人办的鸡场和少部分国营单位办的鸡场采用笼养,多喂配合饲料。
  兔子数量不多,主要采用圈养,笼养者极少。
  二、管理
  明、清和民国时期,在饲养管理上仍沿用传统方式,有的有圈无棚,大小公母混群放牧,混群管理。
  农业合作化以后,牲畜由集体经营,基本做到了分群管理,制定了各种饲养管理制度,推广了疫病防治、人工授精、畜种改良等先进技术。1958年,除农业生产使用的役畜由生产队自己管理外,其余家畜均由人民公社以公社为单位统一管理。1962年牲畜下放到生产队管理,饲养管理制度重新恢复。1974年,全县部分公社,实行了羊只联合组群,由生产队变为大队管理。1978年仍放归生产队管理。1982年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现,牲畜分到各户喂养。饲养管理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