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品种资源分布及经济地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42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品种资源分布及经济地位
分类号: F326.3
页数: 7
页码: 331-337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品种资源分布及经济地位概括了资源及分布、经济地位。
关键词: 家畜 畜牧业 品种资源

内容

一、资源及分布:清代以前,县境内畜禽品种难究其详。至清代,据《永昌县志》乾隆五十年本载:清代前期,县境内共有畜禽品种12种。清末至民国时期,县境内畜、禽品种语焉不详,阙如。1984年8月县政府组织人力对畜禽品种资源作了详细调查,县境内现有的畜禽品种主要有牛、马、驴、骡、骆驼、绵羊、山羊、猪、鹿、兔、狗、猫、鸡、鸭、鹅、鸽等。其分布及数量详见表79。
  牛:全县共有2.57万头。其中黄牛1.89万头,黄牛中改良牛709头,奶牛25头,牦牛4624头,牛2158头。总牛数中,繁殖母牛7717头,公牛162头,其中良种公牛16头,土种公牛146头。良种公牛有西门塔尔、秦川牛、科斯特罗姆、海福特等。
  黄牛:为本地牛,属蒙古牛种,系永昌地方品种,具有使役、产肉、产奶、繁殖等生产性能。
  牦牛:又叫马尾牛、猪声牛。具有耐寒、耐粗饲的习性和产肉、毛、乳及役用等多种用途和特点,主要分布在新城子、焦家庄和红山窑的部分地区,均在祁连山海拔3000米以上高山草原放牧。
  犏牛:系黄牛和牦牛种间杂交后代。黄母牛与牦公牛交配产的后代为黄犏牛,牦母牛与黄公牛交配产的后代为牦犏牛,其体格和生产性能均优于双亲,挽力大,持久力强,耐粗放,抗寒力强。铁路以南沿山地区的乡镇均有饲养。
  马:全县共有马1.32万匹,其中有良种公马10匹,杂种公马291匹,在杂种公马中有阿尔登、莫尔干和本国的河曲马、岔口驿马、门源马(皇城马)和土种马、蒙古马等。在总马匹中有繁殖力的母马3403匹。公母马均有骑乘,使役性能。全县各地均有分布,尤以西河地区饲养为多。
  驴:凉州驴是永昌古老的地方驴品种。具有使役灵活、消耗饲料少、耐粗饲、粗放管理、适应性强等特点,有凉州毛驴甲天下的美誉,全县共有驴7920头。其中繁殖母驴2719头,种公驴284头,良种公驴8头,杂种公驴276头,全县各地均有分布。
  骡子:公驴与母马杂交的后代称马骡。公马与母驴杂交的后代称驴骡(古称〓騠),属种间杂交。具有体质结实、性情温顺、力速兼备、持久力强、适应性强、抗病力强、寿命长、耐粗饲、食量小等特点。但无繁殖能力。全县共有骡子2009匹。其中马骡847匹,驴骡1162匹。
  骆驼:双峰驼,体格高大,产毛多,驮运能力强。为明、清时期远途驮运的主要动力。西赴新疆、东达包头、绥远等地。被喻为“沙漠之舟”,耐粗饲、管理粗放。有“几天不吃也能过,几天不喝也不渴”的赞语。全县共有557峰,其中繁殖母驼179峰,分布在城郊、河西堡、红山窑一带。
  羊:分为绵羊、山羊。全县共有羊18.37万只,其中绵羊16.77万只,山羊1.6万只。土种羊多为蒙古羊(俗叫伏羊),有少量藏羊(俗叫洮羊,学名叫欧拉羊)。在绵羊中有适龄母羊6.25万只,种公羊5200只。
  绵羊有肉质细嫩,肥瘦相宜,膻味少,产毛量高,繁殖能力强,耐粗饲,管理粗放等特点。全县各地均有,但以新城子、红山窑尤多。藏羊,则主要分布在新城子镇。
  山羊(俗叫〓〓),多为河西山羊,适应性强,抗病力强,保姆性能好,一般一年可产两胎,产肉、产乳、产毛、产绒。分布在红山窑、新城子、焦家庄一带,清河地区较少。
  猪:历来饲养武威猪和少量民乐猪。全县共有猪4.32万口,其中有种公猪128口。适龄母猪2750口。1954年以后,引进猪种较多。有约克夏、巴克夏、苏大白、长白等进行杂交。原土种猪已基本绝迹,现有的猪均为混血杂种。以产肉为主。产仔多,保姆性好,全县各地均饲养。
  鸡:原养蛋肉兼用型地方鸡种。1982年开始逐步引进了新杂二八八、来航、京白、洛斯等优良鸡种,全县养鸡34万只,其中土种鸡15.32万只,杂种鸡18.68万只,具有产蛋产肉的性能。全县各地均有饲养。
  鸭:原有少量的土种鸭,1958年曾办鸡鸭场,在北海子、焦家庄养殖,1960年停办。1982年从张掖引进麻鸭960只,投放到焦家庄、北海子等地饲养,1986年北海子群众引进亢贝尔鸭,进行人工孵化,自繁自养。养鹅的较少,多为零星饲养。
  兔:共有兔1286只,多为本地品种,亦有引进的西德长毛兔、獭兔、法国公羊兔等优良品种。
  狗:以土种狗为主,狼狗较少,亦有细狗,金丝狗(又叫哈巴狗),历来为群众所饲养。主要用来防盗,牧群上养的狗兼有防狼的作用。全县养狗4万多只,农村绝大多数农户均养。
  猫:历为土种猫,有黄、白、黑,黧各色。主要用来防鼠。全县养猫约3万多只。
  鹿:本为野生动物,其鹿茸为珍贵药材。1978年以后,南坝乡永安堡村购进鹿5只喂养,玉皇地农场也饲养近10只。1982年,新城子南湾村大队王永喜从皇城购进鹿5只,进行舍饲。
  鸽:城市有个别人养观赏鸽、信鸽;农村有少数人养野鸽,以取鸽粪作肥料。
  二、经济地位畜牧业生产历来是人类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机械虽有了很大发展,骑乘和运输基本被自行车、大、小拖拉机、汽车所代替。但农业生产中仍以大牲畜为主负担耕地。畜产品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重要位置。主要有肉、蛋、奶、皮、毛。1956年全县出栏生猪564口,出栏菜羊1306只,出栏菜牛20头,向国家交售绵羊毛21.14万斤,山羊毛0.65万斤。1983年出栏生猪达3.92万口(包括出售、自食),出栏菜羊2.72万只,出栏菜牛500头,每口猪平均产肉82.31斤,每只羊28.45斤,每头牛171.2斤。总计产肉408.58万斤,给国家交售绵羊毛62.44万斤,山羊毛1.79万斤。在绵羊毛中,细毛及改良毛9.08万斤,山羊绒46000斤,驼毛5100斤。禽蛋51.85万斤,牛奶2.93万斤,蜂蜜2300斤。1985年出栏生猪4.48万口,牛900头,羊1.98万只。共产肉500.62万斤,山羊毛1.39万斤,绵羊毛70万斤,驼毛1100斤,山羊绒300斤,牛奶3.21万斤,禽蛋13.31万斤,蜂蜜1400斤。畜牧业总值达1104.57万元。1990年出售和自宰肉牛3100头,出栏猪5.59万头,出栏羊4.79万只,牛羊猪肉总产量为934.5万斤,羊毛总产量81万斤,禽蛋总产量170万斤,奶类总产量9.8万斤,蜂蜜5000斤,畜牧业总产值1725.21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例参见表80。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