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饲草饲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42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饲草饲料
分类号: S816
页数: 2
页码: 328-329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饲草饲料历来主要用农作物秕壳、秸杆喂养家畜家禽。县城以西地区,群众割贮马莲,冬季喂羊。家畜家禽饲料,以农作物籽实秸杆及其农副产品为主,分以下9类。各种农作物桔杆加工,用铡刀铡碎即可。
关键词: 永昌县 畜牧业 饲草饲料

内容

一、饲草
  历来主要用农作物秕壳、秸杆喂养家畜家禽。县城以西地区,群众割贮马莲,冬季喂羊。清河及城郊地区种紫花苜蓿、马莲喂骡马、喂羊,其他地区专种饲草者不多。1958年始提倡种植草木樨。1963年在东河地区推行套种,但未成功。以后在双湾地区套种成功。1974年武威地区农林局和永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在水源公社北地大队进行小麦套种草木樨肥田为主的试验并加以推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力提倡“种草种树,发展畜牧”,农村各地种草木樨、箭舌豌豆、紫花苜蓿、毛笤子,山区草原种披碱草、老芒麦、合穗冰草等形成风气,种草养畜有了发展。1983年县畜牧站在水源乡胜利村设种草养畜试验点,当年套种草木樨380亩,1984年达1586亩。1985年达1727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4.1%,两年共产鲜草976万斤。完成了种草、养畜、畜种改良、疾病防治、土壤改良5个项目的试验课题。经金昌市验收合格,现逐步向其它乡村推广。1984年,全县农区种草面积7.79万亩,1985年9.05万亩。1990年7.89万亩。
  二、饲料
  家畜家禽饲料,以农作物籽实秸杆及其农副产品为主,分以下9类。
  1.精饲料:有大麦、豌豆、禾禾、蚕豆、青稞、玉米;2.糠麸类饲料:有麸皮、谷糠、糜糠等;3.油饼饲料有:胡麻饼、菜籽饼。4.农作物秸杆秕壳饲料:5.青绿饲料:有草木樨、苜蓿、箭舌豌豆、燕麦等;6.多汁饲料:有甜菜、洋芋、胡萝卜、青贮饲料及各种蔬菜;7.糟粕饲料:有粉渣、醋糟、酒糟、豆腐渣等;8.藤蔓类饲料:有山药秧、瓜秧、各类树叶;9.动物性饲料:有各类畜禽血、内脏、骨骼。
  三、草料加工
  各种农作物桔杆加工,用铡刀铡碎即可。豌豆、大麦、青稞、玉米则磨成颗粒或细面,农副产品中的麸皮、糜谷糠、醋渣、油渣、酒渣等均属成品,不再加工。
  1960年开始,先后引进了碱化、盐化、糖化、发酵、青贮等饲料加工制作新技术。1970年后,农村各生产队购买粉碎机,粉碎胡麻衣等喂猪。1980年县草原站,先后购进配合饲料加工机14台,投放到部分公社(镇)的畜牧兽医站和个人,搞配合饲料(即根据所饲养畜禽实际需要的营养成分而调剂加工的饲料)加工。1982年河西堡面粉厂,永昌榨油厂相继建成配合饲料加工生产线,生产配合饲料。1985年除县草原站和北海子畜牧兽医站合办的加工厂生产配合饲料外,绝大部分饲料加工机,因原料紧缺,只进行来料加工和单一饲料加工。1990年全县有饲料加工点32个,加工各类饲料454万斤。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