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42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机构
分类号: F326.3
页数: 4
页码: 321-324
摘要: 本章记述永昌县畜牧业机构民国二十七年至1990年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永昌县 畜牧业 机构

内容

历史上关于专门管理畜牧业的机构无记载。民国二十七年(1938),县政府设建设科,兼管农牧业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林、牧由县建设科(后改农业局,详见卷六·农业)主管。1990年农业局下属的单位有畜牧兽医工作站、草原站等单位。
  畜牧兽医工作站:始建于1956年元月,是畜牧兽医科学技术事业单位,开展家畜繁育、品种改良等科学技术推广业务。初建时有职工19人,其中技术干部11人,种羊190只。1961年3月,虽宣布撤销,但机构仍在。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和农、林、水系统合并,成立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站。1970年农、林、水、牧分设,恢复县畜牧兽医工作站,隶属县农业局,至1985年全站工作人员37人。其中,畜牧兽医师1人,助理畜牧兽医师5人,大中专毕业生17人。下设种羊队1个,养羊1030只,在南部草原独山子滩长沟一带放牧;有大家畜配种站1处,种马3匹,种牛2头,种驴1头;人工孵化室1处,拥有万枚电热孵化机1台;药房1处;化验室1处,有供黄牛冻精授配用的液氮罐11个,大小汽车3辆。
  1990年干部职工38人,其中工人17人,干部中大中专学历的23人,畜牧兽医师5人。种羊队迁北部草原西龙口,改称绵羊育种场。养牦牛76头,在南部草原放牧,猪80头。增设瘦肉型猪统一供精站(有种公猪3头,种母猪10头),药械批发部。草原围栏1万亩。
  草原工作站:1964年,成立县草原办公室,职工6人,住北部尖山(亦名尖山草原站)。隶属县农业局,开展草原管理工作。1974年撤销,业务与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合并,1981年4月分设草原工作站,开展草原管理、使用,防虫灭鼠、草原建设和饲草料加工配制等工作。下设2个草原分站:南部分站设于独山子滩长沟门,北部分站设花草滩青羊口地区。1985年实有职工18人,其中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6人,大中专毕业生12人,拥有大小汽车2辆,铁牛55拖拉机1台,管辖草原围栏面积2.76万亩,养羊1770只,马10匹,驴6头,分别放牧于南、北部草原。1990年职工25人,其中工人12人,大中专学历的7人,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7人,养羊增至2000只以上。
  双井子绵羊育种场:因牧地位于县境西部双井子而得名,草场总面积15万亩,可利用面积12万亩。1952年土地改革时,县政府没收了红山窑源泉涌(商号)的羊1000多只,交永昌县供销社经营。1957年正式建立双井子牧场,由县政府直接管辖,后交农业局,主要任务是开展绵羊改良示范工作,至1985年,有草原围栏2350亩,改造退化草场1000亩。实有职工34人(其中临时职工13人),存栏羊2200只,马38匹,骆驼29峰,驴25头,场房、宿舍建筑面积1074平方米,畜舍1620平方米,机井1眼,人工井3眼,东风牌汽车1辆,中型拖拉机1台,毛帐篷5顶,配种和防疫器械具备。1990年职工29人,行政人员2人,技术干部1人(助理工程师)。马已出售,养骆驼40峰,驴19头。
  乡镇畜牧兽医站:1956年县畜牧兽医工作站成立后,即在民间36名中兽医中选拔了23人。县农业局分别投资500元,在西河(柴家庄)、东河(六坝)、清河(朱王堡)、宁远堡建立了保畜防治所,在城关设立了兽医联合诊所。1958年西河保畜防治所分设新城子、红山窑两个门诊,城关联合诊所分设了焦家庄门诊。1959年增设河西堡保畜防治所;1962年,将保畜防治所更名为公社兽医院,城关联合诊所更名为城关家畜病院。1965年,县农业局将省畜牧学校培训的36名学生分配到各乡兽医院。1966至1967年增设双湾、水源和东寨3个兽医院。1969年将各兽医院下放给公社管理。1970年3月设南坝兽医院;同年将全县基层兽医院均改称公社畜牧兽医站。1976至1977年全县各公社站均实行畜病合作医疗,参加合作医疗的牲畜占69%。1978年,城关家畜病院与县畜牧站合并;同年成立北海子公社畜牧兽医站,至此全县共有12个公社畜牧兽医站。1982年双湾、宁远堡两站划属金川区管理,到1985年,全县有新城子、红山窑、焦家庄、北海子、东寨、六坝、南坝、水源、朱王堡、河西堡10个乡镇畜牧兽医站,辖23个门诊,职工61名(其中相当于中专毕业文化程度的41人),中西兽医38名,资金总额(含固定资产)达57.24万元。各站均设有药房和相应的医疗设备,除水源站外均拥有五千枚或万枚人工孵化器,部分站拥有饲料加工机。1990年10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共职工65人,全民所有制干部2人,集体干部29入。42名定编人员60%的工资由县财政拨发。朱王堡站设商店一处,红山窑站设榨油厂一处。
  临时机构:1957至1984年,永昌县曾先后设立口蹄疫防治指挥部,中兽医协会,绵羊育种指挥部,地方病防治办公室。至1985年,除地方病防治办公室仍设于县卫生局外,其它机构,设立不久即行撤消。
  省市科研单位:①、河西种羊场。民国二十九年(1940),西北羊毛改进处在永昌设立河西推广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西推广站由西北军政委员会畜牧部接管,更名为河西种羊场。1952年,河西种羊场在皇城滩筹备建设,1954年迁于皇城滩,改称皇城羊场。②、金昌市永昌羊场。原为绵羊改良繁殖场,民国三十三年(1944),山西阎进文经营的裕文公司(商号)在永昌兴办。1949年西北军政委员会畜牧部没收了裕文公司的绵羊改良繁殖场,成立了永昌县绵羊改良繁殖场。建场时共有山绵羊413只,绵羊中蒙古羊占97%,属西北军政委员会畜牧部管理,同年与河西(皇城)种羊场合并。1951年11月与河西种羊场分设经营,恢复原名,归甘肃省农林厅畜牧处管理,1957年更名为永昌绵羊育种试验场,1971年划属武威地区。1983年交金昌市农业局。1985年全场共有257人(其中固定职工74人),房屋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畜舍2300平方米),固定资产39.8万元,汽车3辆,大中型拖拉机3台,手扶拖拉机7台,耕地面积2400亩。现有各类牲畜3521头(只),其中细毛羊3312只。马6匹,牛133头,驴48头,骡子2头。主要牧地在祁连山北麓照面山一带。1990年有固定职工66人,内有技术干部5人。共有羊2877只,其中高山细毛羊2788只。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