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畜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420
颗粒名称: 卷八 畜牧业
分类号: F326.3
页数: 28
页码: 321-348
摘要: 本卷记述永昌县畜牧业历史悠久,概括了畜牧业机构、草原及饲草料、家畜饲料、疫病防治、畜种改良。
关键词: 永昌县 畜牧业 畜牧业经济

内容

永昌县畜牧业历史悠久,4000多年前,人类就在这里饲养家畜家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畜牧业生产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至1990年,经过40年的建设,畜牧业专业技术队伍不断壮大,畜牧业工作者发展至232名,从业人员发展到140多人;成立了县畜牧兽医工作站、草原站、双井子绵羊繁育场和各乡镇畜牧兽医站等机构;制订出比较完备的疫病防治和管理等项制度;在改良本地家畜品种的同时,先后引进兽医新技术30多项,畜禽优良品种10多种;消灭和控制了牛瘟、炭疽、马鼻疽等多种疾病的危害;建立饲草基地,改进饲料加工技术和设施,为全面发展畜牧业生产奠定了物质基础。1985年畜牧业总产值在农业经济中占15%左右。1990年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9.6%。
  第一章机构
  历史上关于专门管理畜牧业的机构无记载。民国二十七年(1938),县政府设建设科,兼管农牧业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林、牧由县建设科(后改农业局,详见卷六·农业)主管。1990年农业局下属的单位有畜牧兽医工作站、草原站等单位。
  畜牧兽医工作站:始建于1956年元月,是畜牧兽医科学技术事业单位,开展家畜繁育、品种改良等科学技术推广业务。初建时有职工19人,其中技术干部11人,种羊190只。1961年3月,虽宣布撤销,但机构仍在。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和农、林、水系统合并,成立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站。1970年农、林、水、牧分设,恢复县畜牧兽医工作站,隶属县农业局,至1985年全站工作人员37人。其中,畜牧兽医师1人,助理畜牧兽医师5人,大中专毕业生17人。下设种羊队1个,养羊1030只,在南部草原独山子滩长沟一带放牧;有大家畜配种站1处,种马3匹,种牛2头,种驴1头;人工孵化室1处,拥有万枚电热孵化机1台;药房1处;化验室1处,有供黄牛冻精授配用的液氮罐11个,大小汽车3辆。
  1990年干部职工38人,其中工人17人,干部中大中专学历的23人,畜牧兽医师5人。种羊队迁北部草原西龙口,改称绵羊育种场。养牦牛76头,在南部草原放牧,猪80头。增设瘦肉型猪统一供精站(有种公猪3头,种母猪10头),药械批发部。草原围栏1万亩。
  草原工作站:1964年,成立县草原办公室,职工6人,住北部尖山(亦名尖山草原站)。隶属县农业局,开展草原管理工作。1974年撤销,业务与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合并,1981年4月分设草原工作站,开展草原管理、使用,防虫灭鼠、草原建设和饲草料加工配制等工作。下设2个草原分站:南部分站设于独山子滩长沟门,北部分站设花草滩青羊口地区。1985年实有职工18人,其中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6人,大中专毕业生12人,拥有大小汽车2辆,铁牛55拖拉机1台,管辖草原围栏面积2.76万亩,养羊1770只,马10匹,驴6头,分别放牧于南、北部草原。1990年职工25人,其中工人12人,大中专学历的7人,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7人,养羊增至2000只以上。
  双井子绵羊育种场:因牧地位于县境西部双井子而得名,草场总面积15万亩,可利用面积12万亩。1952年土地改革时,县政府没收了红山窑源泉涌(商号)的羊1000多只,交永昌县供销社经营。1957年正式建立双井子牧场,由县政府直接管辖,后交农业局,主要任务是开展绵羊改良示范工作,至1985年,有草原围栏2350亩,改造退化草场1000亩。实有职工34人(其中临时职工13人),存栏羊2200只,马38匹,骆驼29峰,驴25头,场房、宿舍建筑面积1074平方米,畜舍1620平方米,机井1眼,人工井3眼,东风牌汽车1辆,中型拖拉机1台,毛帐篷5顶,配种和防疫器械具备。1990年职工29人,行政人员2人,技术干部1人(助理工程师)。马已出售,养骆驼40峰,驴19头。
  乡镇畜牧兽医站:1956年县畜牧兽医工作站成立后,即在民间36名中兽医中选拔了23人。县农业局分别投资500元,在西河(柴家庄)、东河(六坝)、清河(朱王堡)、宁远堡建立了保畜防治所,在城关设立了兽医联合诊所。1958年西河保畜防治所分设新城子、红山窑两个门诊,城关联合诊所分设了焦家庄门诊。1959年增设河西堡保畜防治所;1962年,将保畜防治所更名为公社兽医院,城关联合诊所更名为城关家畜病院。1965年,县农业局将省畜牧学校培训的36名学生分配到各乡兽医院。1966至1967年增设双湾、水源和东寨3个兽医院。1969年将各兽医院下放给公社管理。1970年3月设南坝兽医院;同年将全县基层兽医院均改称公社畜牧兽医站。1976至1977年全县各公社站均实行畜病合作医疗,参加合作医疗的牲畜占69%。1978年,城关家畜病院与县畜牧站合并;同年成立北海子公社畜牧兽医站,至此全县共有12个公社畜牧兽医站。1982年双湾、宁远堡两站划属金川区管理,到1985年,全县有新城子、红山窑、焦家庄、北海子、东寨、六坝、南坝、水源、朱王堡、河西堡10个乡镇畜牧兽医站,辖23个门诊,职工61名(其中相当于中专毕业文化程度的41人),中西兽医38名,资金总额(含固定资产)达57.24万元。各站均设有药房和相应的医疗设备,除水源站外均拥有五千枚或万枚人工孵化器,部分站拥有饲料加工机。1990年10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共职工65人,全民所有制干部2人,集体干部29入。42名定编人员60%的工资由县财政拨发。朱王堡站设商店一处,红山窑站设榨油厂一处。
  临时机构:1957至1984年,永昌县曾先后设立口蹄疫防治指挥部,中兽医协会,绵羊育种指挥部,地方病防治办公室。至1985年,除地方病防治办公室仍设于县卫生局外,其它机构,设立不久即行撤消。
  省市科研单位:①、河西种羊场。民国二十九年(1940),西北羊毛改进处在永昌设立河西推广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西推广站由西北军政委员会畜牧部接管,更名为河西种羊场。1952年,河西种羊场在皇城滩筹备建设,1954年迁于皇城滩,改称皇城羊场。②、金昌市永昌羊场。原为绵羊改良繁殖场,民国三十三年(1944),山西阎进文经营的裕文公司(商号)在永昌兴办。1949年西北军政委员会畜牧部没收了裕文公司的绵羊改良繁殖场,成立了永昌县绵羊改良繁殖场。建场时共有山绵羊413只,绵羊中蒙古羊占97%,属西北军政委员会畜牧部管理,同年与河西(皇城)种羊场合并。1951年11月与河西种羊场分设经营,恢复原名,归甘肃省农林厅畜牧处管理,1957年更名为永昌绵羊育种试验场,1971年划属武威地区。1983年交金昌市农业局。1985年全场共有257人(其中固定职工74人),房屋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畜舍2300平方米),固定资产39.8万元,汽车3辆,大中型拖拉机3台,手扶拖拉机7台,耕地面积2400亩。现有各类牲畜3521头(只),其中细毛羊3312只。马6匹,牛133头,驴48头,骡子2头。主要牧地在祁连山北麓照面山一带。1990年有固定职工66人,内有技术干部5人。共有羊2877只,其中高山细毛羊2788只。
  第二章 草原及饲草料
  第一节 草原
  永昌县原有草场1039.16万亩。其中天然草场1038.05万亩,分为7个类,13个类组,20个型。从实际利用的部分草场看,面积最大的是荒漠类草场,占40.67%;其次是山地草原类草场,占31.30%,面积最小的是高寒沼泽类草场,占0.04%。
  1981年成立金昌市,划出了部分地区,据1985年调查,永昌县有草场总面积695.8万亩,可利用面积518.6万亩,其中,除邻县及军马场利用部分外,永昌实际利用面积342.4万亩。从利用结构看,山地草原类草场面积最大,占34.85%;荒漠类草场和荒漠化草原草场次之,分别占25.54%和21.72%;面积最小的是高寒沼泽类草场,仅占0.06%;改良草场为2178亩,人工草场为8959亩。其中,南部(包括西部)草原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山地和大马营滩,属草甸草场类。植物种类丰富,覆盖度平均64.7%,年亩产鲜草311.4斤,草群重量结构中,品质优良的禾本科、莎草科牧草占主要地位。北部草原主要分布在大黄山、龙首山、花草滩一带,由山地荒漠、半荒漠类构成,植物种类较少,植被稀疏,草本植物少,旱生、超旱生及半灌木较多,草群重量,以品质低劣的杂类草为主,禾本科、莎草科、豆科牧草极少。
  一、草场分类
  天然草场是永昌县的主要草场,根据其特点又分为7个类型:
  荒漠类:总面积234.44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87.46万亩,主要分布在北部草原海拔1340至2360米的沙漠边缘及砂砾滩坡上,以旱生、超旱生、半灌木为主。
  山地草原类:分布在海拔2200至3050米的祁连山、大黄山、龙首山、栒子山等地带,面积为174.74万亩,可利用面积166万亩,永昌县利用面积119.34万亩,以旱生植物为主。
  荒漠化草原类:主要分布在海拔2100至2700米的花草滩、孤山子、栒子山一带。面积为87.5万亩,可利用面积74.4万亩,以旱生植物为主。
  山地草甸类:分布于祁连山及大黄山海拔2800至3100米的向阳坡地及沟谷阶地,面积89.1万亩,可利用面积86.46万亩,永昌县利用35.06万亩,属亚高山草甸,以禾本科,莎草科牧草为主。
  高山草甸类:分布于祁连山乌龙沟、平羌口、脑儿墩、盖掌大坂等海拔3500至3900米的高山山地。面积为54.64万亩,可利用面积52.45万亩,永昌县利用面积2.71万亩,以高山草甸中生和湿生耐寒植物为主。
  高寒沼泽类:分布于祁连山黑林掌,天涝坝掌海拔3200至3900米的高山盆地,面积为0.54万亩,可利用面积0.18万亩,以高寒沼泽湿生和水生耐寒植物为主。
  灌丛类:分布于祁连山横梁沟,西大河、柴沟、盖掌大板、龙首山的黄胡拉沟以及大黄山一带海拔2800至3500米之间的山地阴坡,面积为53.73万亩,可利用面积50.5万亩,永昌县利用面积22.76万亩,以亚高山草甸冷中生植物为主。
  改良草场分布于海拔2100米的花草滩,面积2178亩,可利用面积2178亩,采用季节封育改良,生长季禁牧,非生长季放牧,使之不断繁衍更新。
  人工草场分布于海拔2100至3000米的尖山滩、独山子滩、头群门、大河坝滩等地,面积8959亩,可全部利用,其中永昌县利用3120亩,以山地栗钙土为主,主要种植老芒麦、披碱草等优良牧草,平均年亩产鲜草1000至3000斤。
  二、天然草场等级及栽畜量
  永昌天然草场按全国统一分类,只占Ⅱ、Ⅲ、Ⅳ、Ⅴ四个等和5、6、7、8、四个级。其中Ⅱ等5级面积为89.13万亩,Ⅲ等6、7级面积283.64万亩,Ⅳ等6、7级87.5万亩。V等7、8级面积为234.4万亩。
  按以上各类各级草场所产的牧草种类及其数量推算,永昌县实际利用草场的理论载畜量为22.18万羊单位,但目前实际放牧牲畜,超载22%左右。
  三、草场水源
  永昌县草场不论天然或人工种植牧草生长需水,均靠自然降水供给。南部草甸草场山间有泉水溢出,且常可汇成小溪或河流,因水源充足,平均3.9平方公里有1个饮水点,为牧畜饮水提供了方便,其中泉水占58.7%,井水占24.2%河水占17.1%;山地草原和半荒漠草原平均15.2平方公里内有1个饮水点,其中,泉水占13.2%,水量较小,常在1处挖几个井口汲水饮畜;北部荒漠类草场平均73.1平方公里内有1个饮水点,水位较深,水量不足,饮畜时牧工用桶提打,劳动强度大。草场水源情况参见表77。
  四、草原虫、鼠害及防治
  虫害主要有蝗虫(俗称蚂蚱)、草地螟等,以蝗害为重,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其害,从1956年开始,在南部80万亩草原上,每年组织人力进行诱杀。1964年以来,曾先后用飞机喷药,开展了大面积灭蝗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1990年3月北部半荒漠草场发生甲虫类害虫,危害面积达10万多亩。县草原站选用甲基异柳磷、马拉硫磷等农药,用机动逆雾式喷粉机喷洒杀灭,防治面积3.4万亩,控制面积11万多亩,防治效果达93%以上。
  鼠害草原鼠害主要有长爪沙鼠、中华鼢鼠(俗称瞎佬佬)、黄鼠、旱獭、跳鼠等。中华鼢鼠分布在海拔2800至3500米左右的南部草甸草场的平缓坡地及山坡下缘,受害面积约30万亩以上,严重区每亩有鼠洞土丘173个,年损失鲜草53斤。长爪沙鼠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地草场和花草滩等地,严重危害面积60多万亩。据县草原站在露泉滩铁路附近测定,每亩草场有鼠洞285个;在尖山东站测定,每亩有鼠洞28个。
  1980年以来,在北部草原先后使用了烟雾炮薰杀、毒饵诱杀等办法,南部草原,用挖洞截杀、射杀等办法,平均每年灭鼠面积约在20万亩左右。1987年县草原站进行生物灭鼠试验,在北部半荒漠草场上用水泥杆217根,连片树立鹰架,并设立鹰窝21处,招引和保护老鹰,让其扑食鼠类,而达到保护草场的目的。
  五、草原管理与建设
  管理历史上,草原由放牧者自行护理,绝大部分为富户占用,由政府颁发照贴,受法律保证。这种形式一直沿至中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草原归国家所有。1956年成立草原办公室开展草原管理工作,同年县政府划分了各乡草原放牧界线,基本维持原习惯界线。1978年部分公社(乡)又将草原划分给大队(村),由各村安排四季牧场。1981年,成立草原工作站,并在南部草原独山子滩和北部草原花草滩分别设立了草原分站。为加强草原管理,县政府颁布了《永昌县草原管理暂行规定》。
  1979年12月8日,甘肃省政府下发了甘政发(1979)10号文件,将永昌南部的大部分草原划给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但永昌牲畜无处退缩,至1985年仍在就地放牧。1989年省政府又将独山子滩5万亩草场划给永昌县放牧使用。
  建设永昌县群众历来有在草原上修筑冬圈的习惯(包括畜圈和牧工宿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南部草原的沙坝滩、枪杆岭等地修建了绵羊人工授精站。1962至1964年国家投资在北部草原尖山疙瘩、大石峰山、小青羊口、露泉、南泥沟、青豁险等地新建牧业点12处,每处都修有宿舍、畜圈、畜棚。建筑总面积2600平方米。1964年,在南部草原独山子滩长沟门建种羊队1处,垒圈3个,建宿舍、库房、羊舍共20多间。1979年又在此处建立南部草原分站,建房7间,磊圈1处,1200平方米,围栏牧草种籽基地700亩,实种406亩,打机井2眼,相继在北泉沟、半截沟、臭门泉子、黑土槽、独山子、老冬圈等6处新建了放牧点。双井子牧场在花草滩新建放牧点5处,场部1处,共计2300平方米。1977至1980年,在北部草原打人工井30眼,1981年以来先后在西部八个墩滩、南泥塘子、大干沟建起了草原管理点,并在花草滩新建北部草原分站、尖山羊舍、种子基地,建筑面积共1268平方米。1980至1985年,共建牧草种籽基地715亩,草原种草1.14万亩,草原围栏2.76万亩,飞播模拟种草8254亩,灭鼠118.2万亩,防蝗3万亩。在花草滩埋设输水管道3公里,架设草原输电线路10公里,造林60亩,共植树10万多株。1986年,县畜牧站种羊队由皇城滩,迁北部草原西龙口改称绵羊育种场,进行了场房及棚圈建设。
  1990年,全县草原围栏面积8万亩,配套机井7眼,引水渠5.1公里,人工井44眼,架设输电线路4条,全长15公里,输水管道2条,6公里,牧草种子基地3614亩。
  第二节 饲草饲料
  一、饲草
  历来主要用农作物秕壳、秸杆喂养家畜家禽。县城以西地区,群众割贮马莲,冬季喂羊。清河及城郊地区种紫花苜蓿、马莲喂骡马、喂羊,其他地区专种饲草者不多。1958年始提倡种植草木樨。1963年在东河地区推行套种,但未成功。以后在双湾地区套种成功。1974年武威地区农林局和永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在水源公社北地大队进行小麦套种草木樨肥田为主的试验并加以推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力提倡“种草种树,发展畜牧”,农村各地种草木樨、箭舌豌豆、紫花苜蓿、毛笤子,山区草原种披碱草、老芒麦、合穗冰草等形成风气,种草养畜有了发展。1983年县畜牧站在水源乡胜利村设种草养畜试验点,当年套种草木樨380亩,1984年达1586亩。1985年达1727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4.1%,两年共产鲜草976万斤。完成了种草、养畜、畜种改良、疾病防治、土壤改良5个项目的试验课题。经金昌市验收合格,现逐步向其它乡村推广。1984年,全县农区种草面积7.79万亩,1985年9.05万亩。1990年7.89万亩。
  二、饲料
  家畜家禽饲料,以农作物籽实秸杆及其农副产品为主,分以下9类。
  1.精饲料:有大麦、豌豆、禾禾、蚕豆、青稞、玉米;2.糠麸类饲料:有麸皮、谷糠、糜糠等;3.油饼饲料有:胡麻饼、菜籽饼。4.农作物秸杆秕壳饲料:5.青绿饲料:有草木樨、苜蓿、箭舌豌豆、燕麦等;6.多汁饲料:有甜菜、洋芋、胡萝卜、青贮饲料及各种蔬菜;7.糟粕饲料:有粉渣、醋糟、酒糟、豆腐渣等;8.藤蔓类饲料:有山药秧、瓜秧、各类树叶;9.动物性饲料:有各类畜禽血、内脏、骨骼。
  三、草料加工
  各种农作物桔杆加工,用铡刀铡碎即可。豌豆、大麦、青稞、玉米则磨成颗粒或细面,农副产品中的麸皮、糜谷糠、醋渣、油渣、酒渣等均属成品,不再加工。
  1960年开始,先后引进了碱化、盐化、糖化、发酵、青贮等饲料加工制作新技术。1970年后,农村各生产队购买粉碎机,粉碎胡麻衣等喂猪。1980年县草原站,先后购进配合饲料加工机14台,投放到部分公社(镇)的畜牧兽医站和个人,搞配合饲料(即根据所饲养畜禽实际需要的营养成分而调剂加工的饲料)加工。1982年河西堡面粉厂,永昌榨油厂相继建成配合饲料加工生产线,生产配合饲料。1985年除县草原站和北海子畜牧兽医站合办的加工厂生产配合饲料外,绝大部分饲料加工机,因原料紧缺,只进行来料加工和单一饲料加工。1990年全县有饲料加工点32个,加工各类饲料454万斤。
  第三章 家畜家禽
  第一节 发展概况
  永昌境内发现的鸳鸯池等二十多处马家窑时期半山和马厂类型的文化遗址表明,早在公元前二千三百多年前,永昌地区已出现了牲畜饲养业。后期的沙井文化,更与游牧民族密切相关。
  春秋、战国至西汉前期,今永昌县一带畜牧业得以长足发展。据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越焉支”击败匈奴贵族,匈奴远遁大夏时的谚语“失我焉支山(今大黄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无藩息”推测,当时少数民族在焉支山经营的畜牧业生产已有相当规模。
  从晋朝以来,大黄山以南的大马营滩,祁连山北麓的大河坝滩,一直为官马牧场。隋炀帝在此置官营牧,育官马10万余匹;唐太宗贞观到高宗麟德、玄宗天宝年间,永昌一带是其官马饲养的重要地区之一。西夏和元朝时,永昌的畜牧业也有很大发展。
  明洪武三十年(1397)在甘肃设行太仆寺,管辖十二个卫和三所的骑操马匹。永昌境内的马营沟、大马营滩、骟马墩等地皆是官方牧马的重要场所。
  清代前期,永昌县除部分草场为官马饲养地而外,境内民间畜牧业亦很发达。据《永昌县志》乾隆五十年(1785)本所记,当时民食“三餐率以为面,米间用之,牛、羊、豕肉甚贱,故贫家也得常食”,便是明证。清朝末,县境内沿祁连山一带仍为半农半牧区,以牧为主。
  中华民国时期,据《甘肃统计年鉴》记载:民国三十三年(1944)有马8000匹,骡子700匹,驴3000头,牛7300头,绵羊6.5万只,山羊4.5万只;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有马6850匹,骡子1560匹,牛1.77万头,骆驼3800峰,羊6.25万只,猪4200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据年底统计全县牲畜存栏总数为13.4万头(匹只)其中:牛1.6万头,马2915匹,驴1.14万头,骡子504匹,骆驼2697峰,羊6.39万只(其中山羊3.43万只),猪2311头。后经减租反霸、土地改革,牲畜分给了贫雇农,到1956年全县各类牲畜总头数达到了22.46万头(匹、只)。其中大家畜发展到5.8万(头、匹),生猪发展到1.44万口,羊发展到15.22万只,畜牧业总产值由1950年的176.59万元,增加到了431.36万元。1956年在农业合作化中,农民私有牲畜全部作价归农业合作社所有,农民家中只许养一头驴和少量的自留羊、猪、鸡等小家畜、禽。1958年“大跃进”中,牲畜数量有所减少,至1961年,全县牲畜总头数下降到17.93万头(匹、只),比1956年大家畜减少4.53万头(匹),羊只减少9475只,生猪减少9756口,畜牧业总产值下降到了257.58万元。1962年畜牧业生产逐步回升,到1966年底,全县各类牲畜总头数达32.78万头(匹、只),其中大家畜发展到了5.2万头,生猪发展到了1.88万口,羊发展到了25.7万多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了523.13万元。“文化大革命”中,在农村中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割私有制尾巴,限制养自留畜,畜牧业生产发展缓慢,至1976年各类家畜总头数36.32万头(匹)。羊比1966年减少3万只。1976年,贯彻中央“以养猪为中心,全面发展畜牧业”的政策。队队大办猪场,出现了百口千口猪场,养猪存栏达到了7.92万口,比1966年净增6.04万口。但由于饲养管理上不去,商品率低,1976年生猪出栏仅1.5万口。1978年以后,畜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出现了养殖专业户,增强了畜牧业的活力。1985年,全县共有养殖专业户1321户,其中养牛专业户80户,养奶牛12头,牦牛2383头。养羊50只以上的专业户221户,养羊2.2万只。养猪5口以上的专业户98户,养猪567口,养鸡100只以上的专业户129户,50只以上的508户,养鸡6.36万只。同时还相继出现了人工孵化户,种畜民桩户,饲料加工等专业户。
  全县各类家畜总头数达到了32.15万头(匹、只),其中牛3.11万头(牦牛5900头),马1.46万匹,驴9400头,骡子2400匹,骆驼200峰,羊2.1万只(其中山羊1.6万只),猪5.29万口。鸡23.5万只,兔500只,蜂36箱。1989年畜禽规模养殖户达914户。1990年全县各类家畜总头数达392501头(匹、只),其中大家畜总头数67301头(匹),内有牛42016头;羊267800只,其中绵羊241100只;猪57400头。全县养鸡42.64万只、兔2200只、蜂100箱。
  山丹军马场,历史上为官办马场,地处山丹、永昌两县交接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由国家经营,在今永昌境内设有一、四两个场,以养马为主,兼养牛羊及其他牲畜。(详见《农业卷》第七章)。
  关于永昌县畜禽发展情况参见表78。
  第二节 品种资源分布及经济地位
  一、资源及分布:
  清代以前,县境内畜禽品种难究其详。至清代,据《永昌县志》乾隆五十年本载:清代前期,县境内共有畜禽品种12种。清末至民国时期,县境内畜、禽品种语焉不详,阙如。1984年8月县政府组织人力对畜禽品种资源作了详细调查,县境内现有的畜禽品种主要有牛、马、驴、骡、骆驼、绵羊、山羊、猪、鹿、兔、狗、猫、鸡、鸭、鹅、鸽等。其分布及数量详见表79。
  牛:全县共有2.57万头。其中黄牛1.89万头,黄牛中改良牛709头,奶牛25头,牦牛4624头,牛2158头。总牛数中,繁殖母牛7717头,公牛162头,其中良种公牛16头,土种公牛146头。良种公牛有西门塔尔、秦川牛、科斯特罗姆、海福特等。
  黄牛:为本地牛,属蒙古牛种,系永昌地方品种,具有使役、产肉、产奶、繁殖等生产性能。
  牦牛:又叫马尾牛、猪声牛。具有耐寒、耐粗饲的习性和产肉、毛、乳及役用等多种用途和特点,主要分布在新城子、焦家庄和红山窑的部分地区,均在祁连山海拔3000米以上高山草原放牧。
  说明:本表内不包括军马场、金昌农垦分公司的数字。
  犏牛:系黄牛和牦牛种间杂交后代。黄母牛与牦公牛交配产的后代为黄犏牛,牦母牛与黄公牛交配产的后代为牦犏牛,其体格和生产性能均优于双亲,挽力大,持久力强,耐粗放,抗寒力强。铁路以南沿山地区的乡镇均有饲养。
  马:全县共有马1.32万匹,其中有良种公马10匹,杂种公马291匹,在杂种公马中有阿尔登、莫尔干和本国的河曲马、岔口驿马、门源马(皇城马)和土种马、蒙古马等。在总马匹中有繁殖力的母马3403匹。公母马均有骑乘,使役性能。全县各地均有分布,尤以西河地区饲养为多。
  驴:凉州驴是永昌古老的地方驴品种。具有使役灵活、消耗饲料少、耐粗饲、粗放管理、适应性强等特点,有凉州毛驴甲天下的美誉,全县共有驴7920头。其中繁殖母驴2719头,种公驴284头,良种公驴8头,杂种公驴276头,全县各地均有分布。
  骡子:公驴与母马杂交的后代称马骡。公马与母驴杂交的后代称驴骡(古称■騠),属种间杂交。具有体质结实、性情温顺、力速兼备、持久力强、适应性强、抗病力强、寿命长、耐粗饲、食量小等特点。但无繁殖能力。全县共有骡子2009匹。其中马骡847匹,驴骡1162匹。
  骆驼:双峰驼,体格高大,产毛多,驮运能力强。为明、清时期远途驮运的主要动力。西赴新疆、东达包头、绥远等地。被喻为“沙漠之舟”,耐粗饲、管理粗放。有“几天不吃也能过,几天不喝也不渴”的赞语。全县共有557峰,其中繁殖母驼179峰,分布在城郊、河西堡、红山窑一带。
  羊:分为绵羊、山羊。全县共有羊18.37万只,其中绵羊16.77万只,山羊1.6万只。土种羊多为蒙古羊(俗叫伏羊),有少量藏羊(俗叫洮羊,学名叫欧拉羊)。在绵羊中有适龄母羊6.25万只,种公羊5200只。
  绵羊有肉质细嫩,肥瘦相宜,膻味少,产毛量高,繁殖能力强,耐粗饲,管理粗放等特点。全县各地均有,但以新城子、红山窑尤多。藏羊,则主要分布在新城子镇。
  山羊(俗叫〓〓),多为河西山羊,适应性强,抗病力强,保姆性能好,一般一年可产两胎,产肉、产乳、产毛、产绒。分布在红山窑、新城子、焦家庄一带,清河地区较少。
  猪:历来饲养武威猪和少量民乐猪。全县共有猪4.32万口,其中有种公猪128口。适龄母猪2750口。1954年以后,引进猪种较多。有约克夏、巴克夏、苏大白、长白等进行杂交。原土种猪已基本绝迹,现有的猪均为混血杂种。以产肉为主。产仔多,保姆性好,全县各地均饲养。
  鸡:原养蛋肉兼用型地方鸡种。1982年开始逐步引进了新杂二八八、来航、京白、洛斯等优良鸡种,全县养鸡34万只,其中土种鸡15.32万只,杂种鸡18.68万只,具有产蛋产肉的性能。全县各地均有饲养。
  鸭:原有少量的土种鸭,1958年曾办鸡鸭场,在北海子、焦家庄养殖,1960年停办。1982年从张掖引进麻鸭960只,投放到焦家庄、北海子等地饲养,1986年北海子群众引进亢贝尔鸭,进行人工孵化,自繁自养。养鹅的较少,多为零星饲养。
  兔:共有兔1286只,多为本地品种,亦有引进的西德长毛兔、獭兔、法国公羊兔等优良品种。
  狗:以土种狗为主,狼狗较少,亦有细狗,金丝狗(又叫哈巴狗),历来为群众所饲养。主要用来防盗,牧群上养的狗兼有防狼的作用。全县养狗4万多只,农村绝大多数农户均养。
  猫:历为土种猫,有黄、白、黑,黧各色。主要用来防鼠。全县养猫约3万多只。
  鹿:本为野生动物,其鹿茸为珍贵药材。1978年以后,南坝乡永安堡村购进鹿5只喂养,玉皇地农场也饲养近10只。1982年,新城子南湾村大队王永喜从皇城购进鹿5只,进行舍饲。
  鸽:城市有个别人养观赏鸽、信鸽;农村有少数人养野鸽,以取鸽粪作肥料。
  二、经济地位
  畜牧业生产历来是人类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机械虽有了很大发展,骑乘和运输基本被自行车、大、小拖拉机、汽车所代替。但农业生产中仍以大牲畜为主负担耕地。畜产品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重要位置。主要有肉、蛋、奶、皮、毛。1956年全县出栏生猪564口,出栏菜羊1306只,出栏菜牛20头,向国家交售绵羊毛21.14万斤,山羊毛0.65万斤。1983年出栏生猪达3.92万口(包括出售、自食),出栏菜羊2.72万只,出栏菜牛500头,每口猪平均产肉82.31斤,每只羊28.45斤,每头牛171.2斤。总计产肉408.58万斤,给国家交售绵羊毛62.44万斤,山羊毛1.79万斤。在绵羊毛中,细毛及改良毛9.08万斤,山羊绒46000斤,驼毛5100斤。禽蛋51.85万斤,牛奶2.93万斤,蜂蜜2300斤。1985年出栏生猪4.48万口,牛900头,羊1.98万只。共产肉500.62万斤,山羊毛1.39万斤,绵羊毛70万斤,驼毛1100斤,山羊绒300斤,牛奶3.21万斤,禽蛋13.31万斤,蜂蜜1400斤。畜牧业总值达1104.57万元。1990年出售和自宰肉牛3100头,出栏猪5.59万头,出栏羊4.79万只,牛羊猪肉总产量为934.5万斤,羊毛总产量81万斤,禽蛋总产量170万斤,奶类总产量9.8万斤,蜂蜜5000斤,畜牧业总产值1725.21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例参见表80。
  第三节 饲养管理
  一、饲养
  畜禽的饲养基本采用放牧和舍饲半舍饲三种方式。县境内有比较广阔的草原,牲畜大部分采用放牧的形式,大家畜则采用冬春季舍饲,夏秋季放牧。1956年,农业合作化以后,大家畜基本做到了分圈、分槽饲养,逐步建立了饲料基地,增加了青绿饲料,应用了碱化、糖化、青贮饲料等先进技术,牲畜饲养进一步科学化。饲养形式大体分为两部分:即一部分非役用家畜由生产队抽调放牧员,提供帐篷,水桶等设备,终年在草原上放牧;役用家畜多在生产队住地舍饲,备饲养场院、畜圈、畜棚,固定专人饲养,到夏季则进山和本队非役畜合群放牧,待秋耕时出山。半饲、半牧的方式多用于东河、西河、城郊、河西堡、双湾、宁远堡一带;清河地区以舍饲为主。
  羊以放牧为主,冬春季补饲。民国时期,富户人家养羊,雇工放牧,牧主提供帐篷等牧具,牧工则长年驻牧草原,所住地点并不固定,一般是立夏后有了青草“放滚圈”,即每天驮着帐房等牧具,跟随羊群徙走,随处搭帐篷过夜,夏至以后则到较凉的祁连山,大黄山放牧;秋季收庄稼时,将羊群驱赶到农区牧放叫“抢茬子”;冬季在较温暖的地方住牧,羊圈和牧工房舍多用石头垒成。
  猪以舍饲为主。私人养猪均备有简单的猪圈,饲料多用胡麻衣加麸皮等。饲喂方法多为先吊架子后育肥。1969年以来,推广了“一步育肥法”、“发酵饲料”等先进技术,但多为生产队集体猪场和国营农牧场猪场所采用,民间用传统方法喂猪的较多。
  鸡的饲养多沿用圈养的旧方法,饲料以麸皮及小麦为主。1980年以来,一些个人办的鸡场和少部分国营单位办的鸡场采用笼养,多喂配合饲料。
  兔子数量不多,主要采用圈养,笼养者极少。
  二、管理
  明、清和民国时期,在饲养管理上仍沿用传统方式,有的有圈无棚,大小公母混群放牧,混群管理。
  农业合作化以后,牲畜由集体经营,基本做到了分群管理,制定了各种饲养管理制度,推广了疫病防治、人工授精、畜种改良等先进技术。1958年,除农业生产使用的役畜由生产队自己管理外,其余家畜均由人民公社以公社为单位统一管理。1962年牲畜下放到生产队管理,饲养管理制度重新恢复。1974年,全县部分公社,实行了羊只联合组群,由生产队变为大队管理。1978年仍放归生产队管理。1982年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现,牲畜分到各户喂养。饲养管理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第四章 疫病防治
  第一节 疫病及分布
  畜禽疾病,主要有传染病、寄生虫病、中毒性疾病和普通疾病。
  一、传染病
  (一)类种普查
  1979年甘肃省兽医总站,在永昌进行传染病普查,永昌的家畜传染病主要有以下类种:
  1.各类畜禽共患传染病:炭疽、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破伤风、口蹄疫、恶性水肿。
  2.马属动物传染病:流行性感冒、腺疫、鼻疽、马流行性淋巴管炎。
  3.羊、牛、驼传染病:羊快疫类疾病(快疫、瘁疽、肠毒血)、牛、羊口疮、牛副结核、牛、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羊痘、羔羊痢疾、牛气肿疽、牛、羊放线菌病、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出血性败血症(牛出败)、骆驼流行性感冒。
  4.猪传染病:猪瘟、肺疫、丹毒、喘气病、仔猪白痢、链球菌病、李氏杆菌病、仔猪副伤寒、流行性感冒。
  5.鸡传染病:鸡瘟、白痢、霍乱、结核病等。1982年随着良种鸡的引进,传进了传染性喉气管炎、马立克氏病。
  6.原虫病:疑似鸡黑头病。
  7.尚未定性的传染病有疑似马传染性脑脊髓炎、猪抖抖病、疑似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疑似猪传染性水泡病等。1989年,县畜牧站对全县畜禽疫病又进行了一次普查,除原查出的病外,又查出了猪萎缩性鼻炎,猪巴氏杆菌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慢性呼吸道病,鸡结核,鸡淋■性白血症,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巴氏杆菌病,犊牛副伤寒、牛羊腐蹄病、羊依原体病、羊传染性脓疮、羊肺腺瘤样病,马类家畜拉稀病、马类动物喘气病、狂犬病、犬温热、骆驼传染性角膜炎、兔瘟、兔巴氏杆菌病等。
  (二)流行及危害
  牛瘟:为牛的急性传染病。清朝末年及民国时期,曾在城郊及西河一带发病两次。1950年到1958年进行防疫注射,自1951年以后未见发生,属永昌县消灭的传染病。
  马鼻疽:为马属动物共患的传染病。民国十九年(1930),发病于南泉(今焦家庄乡杏树庄、梅家寺等村),死亡骡子4匹,驴6头。1949年水源乡农民从武威购进病马一匹,引起全乡50多匹(头)马、驴发病、死亡38匹,从此马鼻疽一直在永昌境内流行。1956年永昌县因鼻疽病死亡马类牲畜143头(匹)。1976至1978年,死亡894匹。
  布鲁氏杆菌病:乃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畜间的易感动物为牛、羊、猪,在全县范围内均有流行。1959年抽检牛558头,感染率5.7%,抽检绵羊1.67万只,感染率1.8%,山羊2201只,感染率1.8%。
  马流行性感冒:为马属家畜传染病。1974年11月17日,首先发病于河西堡公社河东堡七队,不及半月时间,传至全县,马、骡、驴发病总数1.18万头(匹),最严重的朱王堡马类家畜全部发病,死亡19匹。
  口蹄疫:1956年12月,分别从武威、山丹、民勤等地传入永昌。至1957年6月蔓延16个乡镇,发病牛7906头,死亡328头,死亡羊134只。1962至1965年曾在清河地区散点发生。
  气肿疽:1957至1959年新城子20头牛发病死亡,1967至1977年曾先后在红山窑、东寨、水源、河西堡散见发生。
  炭疽:1952年在全县零散发生,1963年新城子公社西湾大队41匹马发病,死亡6匹,1959年8月18日,东河公社7头牛发病,均死亡,其肉人食后,造成3人感染。1990年7月朱王堡镇陈仓、新堡子等村牲畜发病89头(只),死亡87头(只)。
  羊快疫类疾病(快疫、瘁疽、肠毒血):全县每年均有发生,多为散见性流行。1957至1978年死于此病的羊只有4266只。
  猪三大传染病(猪瘟、猪肺疫、猪丹毒):全县各地匀有流行,有单独发生,亦有混合发生。猪瘟多次流行,1957年3月,三堡乡(河西堡)共发病1074口,死亡451口;同年12月土佛寺农场(红光园艺场)发病237口,死亡123口;1963年金川,城郊发病,死亡803口;1964年在全县范围内爆发猪瘟,死亡2000口,为最大的一次猪瘟流行。1974年新城子公社爆发猪瘟,死亡1277口,以后各年均有零星发生。猪丹毒多和肺疫,猪瘟合并发生,1978年水源北地村发病,死亡20口。猪肺疫,多为散发和地方流行。1963年在金川和县城郊流行,在调查的130口猪中,发病54口,死亡38口。1967年3至7月,河西堡地区发病203口,六坝、新城子、红山窑等地也均有发生,同年8月,新城子公社猪发病,死亡126口。
  鸡新城疫(鸡瘟):为鸡的地方流行或大流行性传染病,1972年双湾公社九个井,小沟等地700多只鸡发病死亡。1976年新城子公社毛家庄大队鸡发病死亡500多只。1984年全县(包括金川区的两个乡)鸡瘟大流行,据统计这次死鸡6万多只。
  狂犬病:为狗的传染病。1989年2月,新城子、红窑暴发狂犬病,病犬咬伤48人,其中死亡4人,咬伤畜禽74头(只)。
  二、寄生虫病
  经1954、1959、1976、1984年4次普查,寄生虫病主要有:
  猪寄生虫病:蛔虫、胃线虫,全县各地均有发病;棘球蚴主要发生于清河、东河地区;细项囊尾蚴,多发生于双湾、南坝等地;毛首线虫,多发生于县城郊,东、清河等地。
  羊寄生虫病:外寄生虫有蜱螨、虱、疥癣、全县各地均发病;内寄生虫有:羊鼻蝇蚴虫病、美丽简线虫、综色胃虫、曲子官绦虫、中点无卵黄腺绦虫、莫尼茨绦虫、毛首线虫、仰口线虫、细项囊尾蚴、棘球蚴、多头蚴(脑包虫)全县范围内均有发生。其中以棕色胃虫、羊鼻蝇蚴虫、棘球蚴和卵项囊尾蚴感染率高,是危害羊较严重的寄生虫。
  大家畜的寄生虫病:马类家畜寄生虫病,有马胃蝇、蛔虫、蛲虫。在全县各地均有,其中马胃蝇危害较大。
  牛寄生虫病:有牛皮蝇、疥癣、肝片吸虫、肝胞虫、肺胞虫,全县均有。
  禽寄生虫病:有球虫病、细项囊尾蚴,全县均有。1989年疫病普查时又查出了猪弓形虫病,鸡球虫病、兔球虫病,全县均有。
  三、中毒性疾病
  亚硝酸盐中毒:即甜菜、白菜、萝卜、包菜等叶,腐烂或调剂不当,食后中毒。曾发病于焦家庄、东寨、水源、宁远的4个生产队,中毒猪59口,死亡36口。
  食盐中毒:金川公司发病2次,死猪29口。
  毒草中毒:是误食醉马草、甘肃棘豆草(马板肠)、乌药(铁棒锤)中毒的疾病。1963年,杏树庄三队毛驴吃醉马草中毒,死亡6头。1965年南坝永安大队毛驴食醉马草中毒,死亡12头。1982年双井子牧场毛驴在大黄山误食乌药中毒,死亡2头。红山窑、东寨等地的羊、马误食毒草中毒死亡者间有发生。
  白芥子中毒:1970年红山窑山头七队的7头牛中毒,死亡2头。
  六六六粉中毒:1979年8月26日,新城子一队给牦牛治癣时,因用药量大,引起中毒,死亡8头。
  赛力散中毒:1983年5月7日,南坝公社永安二队44头大牲畜误食混有赛力散的麸皮,中毒4匹,死亡2匹。
  硝酸铵中毒:1974宁远堡公社西坡大队4头耕牛误食混有硝酸铵的粮食中毒,死亡2头。
  氰化物中毒:1973年3月5日,河西堡沙窝三队,10头耕牛误食东方红铁厂污水中毒,死亡5头,后经化验属氰化物中毒。
  四、普通病
  分内科病、外科病两大类。内科病又按其生理解剖学分为消化系统病,约占普通病发病总数的63.3%,呼吸系统病占15.1%,泌尿生殖系统病约占6%,血液循环系统病占2.6%,以及神经系统病,内分泌系统病,产科病等。外科病以外伤,四肢病,眼科病等为主。
  第二节 防治
  队伍建设民国时期,全县有中兽医30多人。1952年永昌县开始训练畜牧兽医技术人员,1959年县办技术学校,设畜牧兽医班,学员30多人。1964年全县选送120名青年到甘肃省畜牧学校培训,毕业后36名分配到各乡镇畜牧兽医站,余员大多都从事畜牧改良、防疫工作。1973至1980年先后送204人到省畜牧学校和甘肃农业大学培训。至1985年底,全县从事畜牧兽医工作的人员共232名,其中行政干部3名,技术干部88名,工人14名,防疫员114名,民间兽医13名(包括已退休职工5名)。在技术人员中畜牧、兽医师4人,助理畜牧、兽医师9人,技术员2人;大学毕业8人,中专毕业10人,相当于中专水平的44人。
  防疫1950年开始牛瘟防疫。1955年,设防的有羊快疫类疾病,猪三大传染病,鸡瘟、炭疽、牛瘟、羊痘、牛气肿疽。全年防疫总数为10.99万头(匹、只)。1956至1967年在全县展开扑灭口蹄疫(五号病)的防疫注射工作。1956至1960年全县设防的疫病有炭疽、羊快疫类病、羊痘、猪三大传染病等。1960年底全县防疫总头数为50.11万头(匹、只)。1961至1970年设防的疾病基本与1956至1960年相同,1971年全年完成防疫总头数112万头(匹、只)。1971至1985年,全县设防的疫病有炭疽、羊快疫类疾病、猪三大传染病、鸡瘟、马鼻疽、气肿疽、口蹄疫等。1981年炭疽停防。1985年全县防疫注射总头数72.59万头(匹、只)。
  1956年开始马鼻疽检疫工作。1963至1971年,分别在红山窑的王信堡、毛卜喇和东寨的下四坝设马鼻疽控制试治点,前后共集中病马173匹,经用土霉素注射、中草药灌服,虽消除了症状,但用变状和血清诊断仍为阳性,表明无有疗效后停止试治。后采取检疫、隔离、杀埋的综合根治措施。至1984年的20多年中,全县累计检马类家畜22.18万头(匹)。检出病畜1319匹,由县上统一决定杀埋的304匹,动员群众自己杀埋的978匹。1985年经甘肃省动物防疫站抽检验收后,由省畜牧厅将永昌县列为马鼻疽消灭标准县,并给金昌市颁发了证书。
  布鲁氏杆菌病检疫始于1959年。首先在西河地区抽检,检出牛的感染率为5.7%,羊的感染率为1.8%。1971至1984年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11次抽检和菌检工作,受检牛998头,羊2.26万只,流产胎儿474只,检出菌株一份。1971年对畜间布鲁氏杆病展开全面防疫,采用饮水、喷雾、注射等方法,共预防牛11.63万头。羊156.28万只,经省畜牧厅1984年验收,为布病控制县,并颁发了证书。截止1985年,全县已消灭的传染病即牛瘟。基本控制病即马鼻疽、畜间布病、马流行性感冒、口蹄疫、牛气肿疽、炭疽6种。1989年新城子、红山窑暴发狂犬病,县政府动员全县各方力量采取了扑杀病犬,野犬、疫区家犬,限养警犬、牧犬等措施,共杀犬1.7万只。仅在一月内扑灭了狂犬病。
  1990年7月朱王堡镇陈仓等村复发炭疽,县畜牧站及时组织人力进行防治,控制蔓延。1990年设防的疫病增加了炭疽,狂犬病,牛出血型败血病等。
  驱虫畜禽驱虫工作始于1955年。用四氯化碳驱治牛羊肝片吸虫,用来苏儿驱治羊鼻蝇,均取得了一定效果。1955年推广六六六粉驱治外寄生虫,分别在新城子的南仰沟,红山窑的水沟,河西堡的露泉,焦家庄的者撒寨,六坝的七坝,东寨的永丰等地,修建大型绵羊药浴池7处,每年剪毛后进行药浴,浴治羊皮蝇、疥癣、蜱螨、羊虱等,年平均药浴羊10万只左右。1959年共驱治内外寄生虫牲畜9.65万头(匹),其中驱治内寄生虫牲畜6.1万头(匹)。1963年,推广敌百虫药物驱虫。采用内服方法,驱治各类家畜的内寄生虫,主要有马胃蝇、马蛲虫、猪蛔虫、狗绦虫等。1966年全县共驱治内外寄生虫病牲畜9.86万头(匹),其中外寄生虫病家畜9.24万头(匹)。1976年共驱治内外寄生虫病家畜7.73万头(匹只)。1979年共驱虫家畜13.97万头(匹、只)。1968至1969年,发生羊消化道线虫,推广四咪唑,1981年改用左咪(驱虫净)驱虫,年驱羊10只以上。1983年以后,国家停止制造六六六粉,羊只药浴使用淋丹乳油,溴氰菊脂等药。1985年驱虫药浴牲畜16.5万头(匹、只)。1990年驱治内外寄生虫的牲畜34.5万头(匹、只)。
  治疗永昌县共有10个乡镇畜牧兽医站,下设23个门诊部,兽医技术人员38人,承担全县畜禽疾病的治疗任务。
  1956年,各乡镇保畜防治所均系民间兽医,沿用中兽医治疗法则,诊疗上使用望、闻、问、切,治疗以中药和针灸为主。1965年,开始使用西医诊断治疗技术,如使用听诊器,体温表等,治疗使用胃管,灌肠器、导尿管、穿刺术、静脉输液以及普遍使用西药,实行中西医结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县畜牧工作站为中心建立了化验室,诊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并不断引进电针疗法、捶结术、盲肠穿刺,牛瘤胃穿刺等各种先进诊疗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只能治疗部分普通病,对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无法治疗。1956年以来随着防疫工作的开展,兽医生物治疗药品也相应发展,有了各种“血清”、“抗菌素”等治疗药物和驱虫药品,对部分传染病、寄生虫病进行治疗。1965年以后,随着基层兽医队伍的加强,医疗技术的提高和西医药的使用,普通病治疗范围也逐步扩大,过去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疾病变成了易于治疗的疾病。治疗畜种也从大家畜发展到猪、羊、鸡、狗、兔等小家畜。到1970年全县治疗水平普遍提高,治疗范围逐步扩大,治疗数量逐年增多,年均治疗约在6至10万头次。1976年以后,由于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大家畜减轻了使役,发病率相应降低,治疗数量相应减少。截止1990年全县各基层兽医站,基本能治疗各类家畜的内科、外科、四肢、传染病、寄生虫等各类疾病。全年共治疗各类病畜3.1万头,保证了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卫生检疫:兽医卫生检疫工作始于1981年,在金川、河西堡、永昌等城镇区开展市场检疫工作,由畜牧站主管,责成宁远堡、河西堡、北海子3个公社畜牧兽医站履行工作。检疫对象是上市交易的各类畜禽的胴体和各类活畜及其畜产品。1985年,共检疫猪胴体1.3万具,检出病体118具,检疫羊胴体2261具,检出病体36具,检疫牛胴体358具,检出病体42具,检疫马胴体50具,检出病体15具。共检活畜1513头,检疫鸡11.84万只,蜂1833箱,兔子5只,其它畜产品1278件。1990年检疫各类畜禽胴体10638具,其中猪胴体8656具,羊胴体1050具,牛胴体138具。鱼6000斤,检出病体33具。市场检疫各类活畜禽23.6万头(匹、只)。产地检疫活畜禽18.16万头(匹、只),运输检疫活畜禽2638头(匹、只)。
  第五章 畜种改良
  第一节 绵、山羊改良
  绵羊永昌历史以蒙古羊(俗叫伏羊)为主,南部草原有少量藏羊(俗叫洮羊)。民国三十三年(1944)河西推广站引进兰哈(尚未育成的新疆细毛羊)母羊80只,公羊30只,与本地蒙古羊杂交改良。在者撒寨子设点,第一次使用人工授精技术获得成功。民国三十五年(1946),又从新西兰引进考利代公羊40只,母羊80只,与本地土种羊进行杂交改良,截止1949年改良杂种羊300多只。1951至1958年,甘肃省永昌绵羊改良繁殖场,管辖永昌、武威、山丹、民乐等县的绵羊,改良工作,是河西绵羊改良的重点科研和业务指导单位,并为河西各地、县绵羊改良培训了大量的工作人员。1951至1953年购入当地蒙古羊,藏蒙混血羊及杂种一代成幼母羊210只与本地羊进行杂交繁殖。1954至1956年调入新疆细毛公羊50只,母羊150只,高加索公羊160只,母羊40只。绵羊总头数达到了4656只。永昌羊场1953至1958年,从新疆巩乃斯种羊场引进新疆细毛公羊726只,母羊85只,从天祝羊场引进甘肃高山细毛公羊450只,母羊36只,和本地蒙古羊进行杂交改良。1960年该场总羊数发展到了6864只。同年将2984只杂种基础母羊和3个品种的公、母羊共4115只,调给皇城绵羊育种实验场。永昌羊场在育成甘肃细毛羊基础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6年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在全县成立绵羊人工授精队,开展绵羊改良工作,各高级农业合作社均建立一个人工授精队,培训技术员2至3人,配备设备,绵羊改良经费均由国家承担(1960年以后,由社队自负)。每年6月,由农业社畜牧主任组织带领牧工,在羊群中挑选适龄母羊和试情公羊(公母比例为1∶20),县畜牧站种羊队提供种公羊,配种历时三个月。1964年,红山窑乡土沟大队以“羊权不变,联合经营,开支自负,按羊分红”的形式以大队组织绵羊育种群。共集中母羊360只,以人工授精和本交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改良。历时18年,共杂交育成细毛杂种羊1360只,向生产队提供杂种公羊420只。在“文化大革命”中,全县绵羊改良工作一度停止。
  1972年,甘肃省又将永昌列为绵羊改良重点县之一,绵羊改良逐步恢复。1973年,全县共有纯种新疆细毛种公羊478只,母羊230只,杂种羊3.23万只,占全县绵羊总数的20%,1979至1982年在双湾进行三北羊改良工作,取得显著成绩。1983年,大包干后,将绵羊全部分给社员私人饲养,绵羊人工授精工作只在新城子塔儿湾、水源的北地等地进行,其它地区由群众自己购买公羊进行本交改良,或直接从青海、肃南等地购来细毛羊饲养。据1985年统计,全县共有杂种羊4.47万只。杂种羊平均体重由土种羊的0斤提高到100斤,剪毛量每只由3斤增长到7斤。1985年产细毛、半细毛21.31万斤。1985年7月甘肃省畜牧厅责成甘肃省养羊协会和甘肃细毛羊课题组共同主持,联合14个科技单位,组成永昌羊场甘肃高山细毛羊归属鉴定技术组,来永昌羊场,现场抽查鉴定育成羊2400只,并一致同意:永昌羊场培育的细毛羊已达到甘肃高山细毛羊品种要求,并作为甘肃高山细毛羊的一个类群。1986年至1990年全县共引进细毛种羊1925只,每年授配母羊均在2万只以上,1989年最高授配44943只,1990年授配37746只。
  山羊1959和1976年先后从中卫、阿拉善右旗、山西等地引进沙毛山羊,绒用白山羊75只,母羊45只,和本地土种母羊进行杂交改良未成功。
  第二节 大家畜改良
  黄牛明、清朝和民国期间,民间就用黄牛与牦牛进行种间杂交,繁殖牦、黄犏牛。1956年,永昌引进陕西秦川牛。1962年从玉门蘑菇台农场引进荷兰黑白花公牛5头,科斯特洛姆公牛2头,与本地母牛杂交改良。1966至1976年黄牛改良基本处于停顿状态,但民间黄牦牛交配,秦川牛和本地母牛的杂交改良仍继续进行。1978至1979年,先后又从国营农场引进荷兰黑白花公牛3头,科斯特罗姆公牛2头,秦川牛28头(其中公牛23头,母牛5头),进行纯种繁育。这批公牛,县畜牧站留3头,其余全部下放到农村和本地母牛杂交改良。1980年,武威地区畜牧站从岔口驿家畜改良站给永昌调进西门塔尔公牛1头,在红山窑水泉子农牧场与本地母牛本交改良,当年配母牛12头,次年产活犊牛8头。1981年,在红山窑开始黄牛冻精配种,分别在大黄山南、北的西大口子、骗马墩设黄牛冻精授配点各1处,当年授配母牛204头,次年产杂种牛犊75头。1982年以后,全县普遍展开黄牛冻精授配改良工作,1985年,在红山窑、朱王堡、水源、六坝、南坝、等乡镇设点5处,每年授配母牛约800至1000头左右。秦川、西门塔尔两个品种与本地母牛杂交所产的成年杂种阉牛与当地黄牛比较,秦川牛后代体格提高2.25厘米,体重增加59.8斤,一对牛每天可耕地4亩;西门塔尔牛后代体格提高7.05厘米,体重增加105.62斤,一对牛每天可耕地5.1亩,使役能力和产奶、产肉量均有提高,1990年全县黄牛冻精授配点增加到11处。当年共授配母牛2023头,其中冻精授配1113头。
  骡子有马、驴骡两种,繁殖马骡子较容易,繁殖驴骡子比较困难。民众中有“马下骡子泥里栽葱,驴下骡子沙里澄金”的说法。永昌历来就有繁殖骡子的习惯,但因马骡子饲料消耗大,耐受能力没驴骡子强,因而人们多不愿繁殖马骡。从1958至1965年,全县很多大队成立了驴骡子场。繁殖驴骡子380多头。1966年以后,骡子繁殖不多,1982年以后,又开始了大量繁殖骡子,农村多有私人饲养种公马,种公驴进行本交,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引进公驴1头,进行人工授精,1985年,全县共有骡子1919头。1990年达2714头。
  马1957年,县畜牧站引进甘南河曲马和天祝岔口驿马与本地母马进行本交改良,同年又从天祝岔口驿引进莫尔干公马两匹,分别在城郊、新城子和下二坝设立马匹人工授精站,第一次开始马的常温人工授精。1960年;新城子、下二坝两个人工授精站相继撤销,城郊授精点由县畜牧站经办,一直延续到1985年。县畜牧站先后引进莫尔干公马1匹,顿河公马6匹,河曲公马13匹,苏维埃公马2匹,阿尔登公马5匹。农村各队则从附近的山丹军马场、八一农场引进公马30多匹,进行本交改良。1980年以后,群众中的公马民桩户逐步发展起来,1985年公马民桩户共45户,养良种公马46匹,除县畜牧站人工授精站外,军马场、八一农场均设立人工授精点,当地群众到这两个场授配母马较多。全县历年授配母马在600至1100匹之间。
  驴永昌历来饲养的凉州驴虽有耐粗饲、抗病力强等特点,但体格较小。1971至1983年,先后从陕西关中和甘肃庆阳引进了关中公驴7头,佳米公驴3头,和当地母驴进行本交改良。1990年授配母驴653头。
  第三节 猪、禽、兔改良
  猪永昌历来饲养武威猪和民乐黑猪,虽有耐粗饲、抗病力强、保姆性能好的特点。但生长较慢,产肉性能差。1954年开始引进巴克夏、约克夏、苏大白、长白猪、内江猪等良种公猪。经过多年的杂交繁殖,全部呈混血杂交品种,1985年全县养猪存栏3.58万口,均系杂种。较土种猪具生长快、出栏率高、产肉多等特点。1985年,南坝乡群众从武威黄羊农场引进杜勒克瘦肉型公母猪各1口。进行纯种繁育。1987年县畜牧站开展瘦肉型猪杂交技术推广,选用杜洛克、汉普夏等瘦肉型良种公猪与本地猪进行杂交,当年授配母猪874头,而后各年授配均在3000头以上,1990年授配3100头。
  鸡永昌历来饲养土种鸡。1957年以后曾引进来航、九斤黄、澳州黑等良种鸡饲养。1980年以后,由于县、乡镇孵化室的建立。先后从外地引进了新杂二八八、京白、狼山、洛斯等良种蛋进行孵化,在全县推广。至1985年,全县饲养鸡24.75万只,90%以上为良种鸡,其中以来航、京白鸡最多。1990年全县共孵出小鸡20万只,并推广了伊沙褐蛋鸡、明星内鸡等优良品种。
  永昌雏鸡历来靠母鸡孵化。1979年县食品公司办起了鸡厂,开始平箱孵化。1980年宁远堡兽医站办起了孵化室进行平箱孵化,1982年北海子兽医站购置了万枚电热孵化器1台。1983年东寨、新城子、焦家庄、朱王堡畜牧兽医站购置了万枚电热地温孵化器,红山窑、六坝、南坝、河西堡购置了五千蛋容的电热水暖孵化器,基本形成了人工孵化体系,与此同时外地人来永昌采用火炕、小温室、土炉炕、水缸、煤油灯等搞人工孵化的较多。1982年以来,清河地区采用土法孵化的农户也逐步发展起来。1985年,全县共有孵化器12台,年上蛋26.87万枚,孵出小鸡11.48万只。
  鸭永昌历来均养土种鸭。1982年引进麻鸭960只,在焦家庄等地饲养。1984年,北海子引进亢贝尔鸭(旱鸭)100只。进行饲养,并自行办起了孵化室,孵化出售雏鸭。1985年养鸭总数达300只。
  兔永昌历来饲养土种兔。1960年以后,先后引进长毛兔进行繁殖。1980年以后,由于兔毛价格上涨,引进了西德长毛兔和肉兔、獭兔。1985年引进了法国公羊兔等优良品种。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