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育苗造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41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育苗造林
分类号: S722
页数: 3
页码: 314-316
摘要: 本章记述永昌县育苗造林概括了森林苗圃及云杉等针叶树种育苗、山区的云杉造林东大河林场在祁连山造林,树种以针叶乔木青海云杉为主,挖穴接纳雨雪供给水份。
关键词: 永昌县 林业 育苗造林

内容

一、育苗
  森林苗圃及云杉等针叶树种育苗:东大河林场的云杉育苗,始于1957年,西大河森林经营所在毛家圈建森林苗圃,以后又在河沟三岔和西大河插剑门建苗圃。苗圃面积130亩。1957至1969年共完成云杉育苗106.3亩。1970至1980年云杉育苗稳定发展,全场共育苗109.8亩,出圃苗木184.6万株,每亩平均产苗16.37万株。1981至1985年,育苗面积逐年下降。为改变祁连山树种单一的现状,先后引进华北落叶松、华山松、汕松等树种,落叶松培育成功,用于祁连山造林。
  阔叶树种育苗民国时期,县苗圃没有生产出可供植树造林的苗木,植树靠树枝截杆埋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今北海子乡扩建永昌县苗圃,面积30亩,试育沙枣实生苗、杨树插穗育苗、榆树实生苗,而后相继培育出刺槐、紫穗槐、柳树、臭椿、桃、杏、苹果、梨、酸枣、花棒、柠条、梭梭等树种苗木。1976年,国营苗圃发展到四个,育苗面积达千亩。乡村育苗也有了进一步发展,育苗面积在百亩左右的有:双湾公社的岳家沟、东三沟、旧沟、天生坑;宁远公社的西坡;朱王堡公社的郑家堡、汤宁;水源公社的西沟、北地、胜利等十个大队。引育的杨树品种达到41个,成功的有二白杨、小意杨、新疆杨、大灌杨、河北杨、北京杨、青杨、钻天杨等。1983年以来,群众和国营育苗有了更大的发展,全县年育苗2000到3000亩,出现了许多育苗专业户、重点户,至1985年,育苗专业户达213户。全县年产杨树苗400万株。
  二、造林
  山区的云杉造林东大河林场在祁连山造林,树种以针叶乔木青海云杉为主,挖穴接纳雨雪供给水份。1954至1956年西大河林区老林门等地野生苗移植约60亩,现已成林成材,树高5至6米,胸径平均6至8厘米。1957至1974年,试验以人工直播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完成面积9.59万亩,但未成功。1975至1985年,普遍实行人工植苗造林,封造结合,先后建立了老人头、二沟掌、火松林(上泉儿)、金沙窑、石门子等5块封山造林区,造林面积8060亩,成活率达60%至80%,苗木普遍生长良好,树高1.7米。1976年从河北关岭山引种华北落叶松,经育苗试验成功,于1978至1983年分别在南坝石门子沟、夹道三沟、三岔东沟等阳坡造林293亩,成活率50%至60%,树高0.6至1.3米。为了巩固造林成果,本县从1952年起,就开始了封山育林工作。1975年以后,陆续采取架设刺丝、挖壕沟、打墙等办法进行围栏封育,先后,封育了夹道的二沟、大林沟、火松林、石门子沟,河沟的东沟。共计封育面积3.9万亩,修筑围栏总长度达47公里。封育地区森林植被茂密。
  川区造林1958年全县发动城乡数万人,沿古长城营造“绿色长城”,因脱离适地适树的造林方法而失败。后经总结教训,改埋树杆造林为种苗造林,成活率逐步提高。1970年以前成片造林的树种主要为沙枣,靠地下水抗旱造林。1970年以后造林逐渐向用材型、效益型、生态型发展,以杨树为主,实行灌溉造林,营造渠路配套的林带,以防护和绿化相结合,营造农田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成片成带的营造。从1984年起,掀起了栽种果树的热潮,清河地区定为万亩经济果树林基地,现已基本实现,东河地区的栽种果树热潮正在兴起。
  关于永昌县历年造林情况详见表76。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