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耕作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39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耕作技术
分类号: F327.42
页数: 14
页码: 270-283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昌县耕作技术,包括了施肥、改土、植物保护、病虫害防治。
关键词: 永昌县 耕作技术 种植业

内容

一、施肥
  全县农家肥料主要以人粪、尿和牛、马、羊、猪牲畜粪为主,其次是古墙土、煨窑、挖淤泥作肥。清河地区有用苦豆子、臭蒿子、马板长等沤制绿肥。施用农家肥料的传统延续至今,亩施有机肥料0.5至1.0万斤。1953年宁远乡龙景村互助组的小麦地里首次试用硝酸铵,数量较少,亩施10至15斤,并进行追肥,增产效果显著。1954年县供销社调入硫酸铵16吨供应。1962年县供销社调入硫酸铵36.2吨。1963年销售硝酸铵297吨,主要供应铁路以北地区,亩施20至30斤,个别施40斤以上,当年施肥面积2.61万亩。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在朱王堡大队五队试验对比,未施化肥的小麦亩产241斤,亩施10斤化肥,亩产278斤;亩施20斤化肥,亩产312斤;亩施30斤化肥,亩产358斤。1973年又在铁路以南冷凉灌区的东寨、下二坝二队试验,其效果和铁路以北相同。1975年全县销售化肥20816吨,其中尿素480吨,硝酸铵2590吨,过磷酸钙11695吨,硫酸铵1202吨。1981年销售各种化肥20239吨,其中氮肥9550吨,磷肥727吨,磷酸二铵复合肥2607吨。当年总播种面积43.01万亩,施肥率为100%,亩平均施肥60斤。但由于化肥连年大量使用,有机肥量少质差,使土壤有机质难以积累,氮磷比例严重失调。据1983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氮磷比例为1∶0.15。截止1985年底,全县农用化肥施用量,按实物量计算为21781吨,其中,氮肥11517吨,磷肥6812吨,复合肥3243吨。此后农用化肥逐年增加,至1990年达22280.04吨,其中:氮肥8821.4吨,磷肥13365.92吨,复合肥692.72吨。经过科技培训的农民,已能按当地情况,氮、磷、钾合理搭配,施用化肥。
  叶面喷肥技术始于1985年,主要使用磷酸二氢钾、三十烷醇、矮状素。对防止倒伏,促进灌浆和增重有一定作用。1985年,赵定庄等村喷磷酸二氢钾1100多亩,三十烷醇、矮壮素180多亩,效果较好。1990年粮作喷肥面积达27.8万亩。
  二、改土
  永昌县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山前冲积洪积扇倾斜平原和双湾、清河地区
  的洪积、淤积、风积沙壤质平原是主要的耕作区。山前洪积扇,表面覆0.5至2.0米厚的沙壤质土层,其下为砾石层,多年来对耕地采取加高仰头地埂,镶出水溢口,聚水澄土,耕地内低处筑土坝堵水或用对耙开沟等灌水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使耕地逐步平坦。1958年,西河、清河等4个公社组织“大兵团作战”,进行人工深翻,加厚活土层,但数量较少,效果不明显。1964年,提倡平田整地,改良土壤,全县以各生产队为单位,在自己土地上挖沙窟窿,平疙瘩,加地埂。铁路以北的双湾、清河地区则重点进行铺沙压碱。1968年,清河地区继续进行人工深翻,对加厚活土层,保水肥田起一定的作用。1970年以后,部分社、队开始以平整条田,渠路林田配套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至1972年全县相继展开。1973年在东寨公社召开了全县农田基本建设现场会议,部署了平田整地工作。会后,新城子以公社为单位组织起了530人的平田整地专业队。根据新城子公社的经验,各公社也相继成立了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从而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大规模的平田整地高潮。1976年,成立永昌县民兵“愚公移山”专业队,集中全县劳力4665人,各种车500多辆,拖拉机18台,组织技术力量,进行统一规划,集中在东河、金川、西河大搞渠道建设,实行渠路林田综合治理,至1985年全县共平整条田25.63万亩。清河地区人工深翻土地已取得了明显增产效果,并在东、西河地区推广,但东西河地区地多人少,以拖拉机深翻为主。1980年以后,全县继续开展平田整地工作。新整条田初步改变了灌水方法,显示了保土、保水、保肥等优越性,并继续发挥抗旱增产的经济实效。
  三、植物保护
  永昌县历来对农作物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有:“气候性自然灾害,虫害,病害,各类杂草、燕麦草以及田鼠侵害等。(详见自然地理卷),历史上,对防止病虫害,消灭杂草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在田苗上撒施草木灰以防止胡麻蚜虫病;用轮作倒茬,防止小麦全蚀病,根腐病;用灌水、选择抗锈品种防止小麦锈病;用晚播种提高地温,防止小麦黑穗病;用歇地、深耕、人工拔除等方法消灭田间杂草,燕麦草;用水灌、捕捉和熏杀等方法消灭鼠害。这些方法均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种植业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展植物保护工作,除继续沿用传统的倒茬轮作、歇地、深翻等有效措施外,并引用了大量的化学药品及有效的先进措施:
  (一)病虫害防治
  1952年,试用“赛力散”拌种,防止小麦黑穗病,次年检查效果良好。
  1954年继续推广,1957年发病率降低到1.4%至0.25%。1960年由于放松了药剂播种,发病率有所回升。1974年始用六氯化苯拌种,1975年以后,小麦发病率一直控制在0.097%。用温水浸种,防止了糜谷黑穗病。1982年以后,防治小麦病虫害采取选用抗病抗虫优良品种,温水浸种,药剂拌种,土壤使用1.5%的乐果粉,40%的乐果乳油1斤掺水1000至2000斤喷雾杀灭等方法,均收到良好的效果。以乐果最佳。(虫害及防治见自然地理卷虫灾节)
  (二)田鼠防治
  田鼠危害农作物以东、西河山水灌区为严重。1962年以来,用磷化锌毒饵诱杀。由于长期使用,田鼠产生了忌避性,毒杀率逐年降低。1976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研制出烟雾防霜剂杀鼠,效果良好。加之近十多年平田整地,削细地埂,灌水时捕捉,结合磷化锌毒饵诱杀,田鼠逐年减少,危害率下降。
  (三)杂草防治
  燕麦草防治全县每年野燕麦危害面积均在30万亩以上。年减产粮食二千万斤左右。1979年县农技站对7个公社、42个生产队进行了重点调查,受燕麦草危害面积占小麦播种面积的81.4%,其中每亩有燕麦草1至5万株的占受害面积的25.6%(下同),5至10万株占25%,10至20万株的占41.8%,20至30万株的占3.9%,30万株以上的占3.7%。新城子公社赵定庄四队种植小麦受燕麦草危害最严重的60亩,每亩有燕麦草217万多株,是小麦播种密度的五倍多。1980年春播前对0至20公分耕层中燕麦籽调查,70亩上年人工倒挖地,平均每亩有燕麦15.6万粒,其余地块平均每亩燕麦籽都在100万粒以上,最严重的25亩,每亩达426万粒,全队因燕麦草危害,仅小麦一项减产31.3%。1979年,在全县进行了燕麦敌1号,燕麦敌2号不同药剂,不同剂量、不同方法、不同时间、不同作物的多点试验,小麦田中平均除草效果为60.35%,达70%以上的占总数的51.7%,平均增产幅度为62.66%,亩增粮食135斤。效果最好的北海子中庄子二队,平均灭草效果达到78.35%至86.7%,增产率达94.45%至127.78%。1980年决定每灭草一亩补助1元,县政府拨款3万元,购药4万斤,使用面积1.69万亩。据调查,焦家庄公社平均灭草效果达82%,南坝公社平均灭草效果达78.4%,北海子公社中庄子大队灭草效果达75.6%。1981年,全县施药面积达7.96万亩,灭草效果平均达72.16%,最高的达91.6%。平均每亩增产92.5斤,增产率25.27%,总增产736.3万斤。1982年推广面积达到9.95万亩,平均灭草效果达
  82.4%。最高的达90.4%,最低为61.3%。通过三年的试验示范,总结了施药方法即:用药1公斤施5亩地,用喷雾法或毒土法进行播前土壤处理,做到准、匀、及时。此项技术不仅受群众欢迎,经鉴定为甘肃省1981年重要农业科技推广成果,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
  阔叶草防治1975年开始用二甲四氯和24D——丁酯灭除蒲公英、败浆草、小蓟、野油菜等田间阔叶杂草,但只限于小麦等禾本科作物田内施用,胡麻田禁用,因此胡麻田内的野油菜长期用人工拔除。1983年,在新城子赵定庄村胡麻地里试验,1亩地用二甲四氯1.5至2两,加水35斤喷雾,结果对胡麻无损害,灭草率达90%以上,继而在全县大面积推广使用。1985年全县施药面积6000亩。药剂除草,增产效果明显,后继续推广,1990年药剂除草面积达44.59万亩。
  四、栽培管理
  在农作物栽培之前,要做好翻地、秋冬灌、整地保墒、施基肥等工作。铁路以北清河、金川地区播种开始于惊蛰,即每年阳历3月5日左右;而后依次向西南推移,西河地区则始于清明节,即每年4月5日前后;最晚的马营沟、毛家庄则在清明后五六日播种。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拌种,温水浸泡,防止病害。玉米进行催芽而后播种,播种时先将成水地翻犁。清河地区小麦亩播种量60斤,东西河地区仅在30斤至40斤左右。到1980年以后增长到40斤至50斤,播种方式原以大撒大扬为主,自1970年以后全部实行条播,清河地区为人工溜撒,东、西河、金川地区则以机播为主。播种力求均匀,稀密适度,清河地区以亩保苗45至50万株为宜,东、西河地区以35至40万株为宜,达到透风、透光等目的。蔬菜播种比较稠密,以备出苗后间拔。胡麻、油菜历史上多为春灌成水地播种,时间约在4至5月。1970年以后,播种时间逐渐提早。到1980年在3至4月播种,播种密度由原来的每亩6至9斤增长到1980年以后的9至12斤,个别地区播15斤。
  粮油作物播种后,对土地进行耙耱,东、西河地区进行镇压保墒,东河地区用对耙开沟(当地叫“对耙沟”),西河、城郊地区在地里打起土坝以利灌水。瓜类蔬菜,用细砂覆盖地面,以利出苗。1970年后,金川地区种植蔬菜,开始试用地膜覆盖。1985年后,清河、城郊,河西堡种植瓜、菜、玉米等作物,普遍采用地膜覆盖技术。1989年至1990年地膜使用量各为39.09吨和28.29吨,覆盖面积各为5402亩和3877亩。
  粮食作物播种后约在一月以内,苗即出齐,在45至50天开始灌第一轮苗
  水,清河、金川地区约在阳历四月下旬,西河地区约在五月下旬即小满前后。灌水要求快速,不宜浸泡,并在灌水前进行追肥。玉米、瓜类、蔬菜,在灌水前进行间苗、补种或移栽,达到行距、株距稀疏以利生长为宜。第二次苗水在第一次苗水后15至18天内浇灌。1970年以前,油料作物第一次灌溉多和小麦第三次苗水并灌。以后由于油料作物提前播种,多和小麦第二次苗水并灌。在小麦扬花、灌浆期均灌水,清河、金川井灌区,浇苗水5次左右,东、西河地区3至4次,油料作物一般浇3次水,瓜类蔬菜灌水可达7至8次。在苗灌期间,亦为除草阶段,在1970年以前主要用人力拔除,以后由于燕麦敌等农药的推广,燕麦草已危害不大,农田阔叶杂草主要用农药喷洒杀灭。并进行瓜类蔬菜的打卡、压蔓等工作。
  在第一次灌水前后,全部禾苗均进行一次追肥,在此后的各次苗灌中,视禾苗的长势,对生长较差的再行追肥,追肥方法,可在田间扬撒,亦可叶面喷洒。玉米结合追肥进行中耕与深中耕,瓜类蔬菜进行追肥培土等。禾苗拔节后,禁止人畜进地,以免踩踏。小麦播种后历100至110天时间,基本成熟。清河、金川地区成熟较早,“有小暑大麦黄,大暑小麦紧跟上”的农谚,时间约在阳历7月上旬。西河地区成熟期约在立秋以后,即阳历八月初旬,最晚的马营沟、毛家庄在处暑(八月下旬)以后方能成熟。1970年以前油料成熟期,清河地区在立秋以后,西河地区在白露(九月上旬)以后,后因播种季节提早,西河地区胡麻成熟提早到了处暑以前。小油菜子生长期较短,多在小麦成熟前收割。大油菜子同胡麻相仿。玉米的成熟期则延至九月中旬。瓜类在1970年以前均在七月份成熟。因用地膜覆盖技术后,成熟期提早1月,可在六月中旬上市。蔬菜因各自的生长期不同,而成熟期各有差异。各类作物成熟后即进入收割。1957年以前粮食作物主要依靠人力收割,1957年引进了马拉收割机,以后陆续引进了收割机具推广使用。但收割仍以人力为主。一般在一个月以内完成粮食(不括包玉米)油料的收割任务。1985年后,东、西河地区农民使用手扶拖拉机带割晒机的渐多。清河、金川、东河地区在粮油作物收割后,即进行打碾入库,西河地区则将收割后的作物垛集场上,待秋翻、秋灌这些来年的准备工作结束后,约在霜降即阳历十月下旬打碾入库,1980年以后,打碾入库时间有所提前。
  五、引种推广
  (详见本卷第四章)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