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39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作物
分类号: F327.42
页数: 14
页码: 257-27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昌县农作物,包括了粮食作物、品种、品种更换、结构及分布。
关键词: 永昌县 农作物 经营管理

内容

一、粮食作物
  永昌粮食作物生产在种植业内部占绝对优势,多年来比例一直在76.12%到89.16%之间。
  (一)品种
  据清乾隆五十年本《永昌县志》载,有谷、黍、糜、大麦、小麦、豌豆、扁豆、黑豆、黄豆、荞麦、青稞等。历经人工选育与自然淘汰,形成了具有永昌地方特点的在家品种共81种:
  春小麦(18种):即红光头、白光头、白见口、大白麦、火穗子、兰州麦、小白麦、佛手麦、白老来变、红老来变、红火穗子、红毛麦子、白大头、冰麦、白疙瘩、红疙瘩、白东乐麦、红矮麦子等。
  冬小麦(1种):即民乐冬麦。
  青稞(10种):即黑青稞、六棱白青稞、土葫芦紫青稞、土葫芦白青稞、紫眼窝青稞、紫青稞、弯脖子白青稞、白藏青稞、四棱白青稞、大同青稞。
  大麦(5种):即黑大麦、白大麦、长穗大麦、六棱长芒黑大麦、六棱白大麦。
  谷子(11种):即红毛谷子、白毛谷子、黄毛谷子、老来变、金香谷子、黄茄头谷子、小白谷、大黄谷、红谷子、小白米、虎尾鞭。
  糜子(10种):即小黄糜子、小黑糜子、小红糜子、大黄糜子、大红糜子、大黑糜子、笊篱头、六十黄糜子、六十黄黑糜子、毛糜子。
  玉米(3种):即红玉米、黄玉米、五花玉米。
  莜麦(1种):即莜麦子。
  荞麦(2种):即大棱荞麦、小棱荞麦。
  洋芋(4种):即伏山药、洋白山药、洋紫山药、黑山药。
  扁豆(2种):即红扁豆、白扁豆。
  豌豆(6种):即黑豌豆、白豌豆、小黑豌豆、上川大豌豆、大同豌豆、野豌豆。
  鹰嘴豆(1种):即脑核豆。
  大豆(2种):即红大豆、白大豆。
  黄豆(4种):即黄豆、黑黄豆、绿黄豆、牛眼窝黄豆。
  (二)品种更换
  春小麦:1952年普遍开展小麦良种评选活动,对原有的地方品种进行田间评比,从中选出兰州麦子(紫杆子)、白老来变、红老来变、白疙瘩、红疙瘩、红光头、红火穗、白见口等为当地良种。1953到1985年有四次较大的更换。
  1953年,引进甘肃96号,武功774,碧玉麦(又叫玉皮麦)等春小麦优良品种,试种结果有耐水肥、抗倒伏和抗锈病、腥黑穗病等性能,较地方品种增产10%左右,逐步代替了一部分地方品种。其中甘肃96号推广面积较大,约占小麦面积的5%,适合全县种植,武功774适合铁路以北种植。1959年以后,引进阿勃、欧柔、杨家山红齐头、59~196等。阿勃抗锈力尤强,增产效果明显。1970年推广甘肃省农科院育成的甘麦8号及其姊妹系甘麦11。12。13。24、41。42号和系选的39号等一批优良品种,甘麦8号和42号增产幅度较高。据1978年统计,全县小麦播种面积32.64万亩,其中甘麦系小麦播种面积23.14万亩,占春小麦播种面积的70.9%。另外还引进墨西哥春小麦品种(墨叶、墨赛、墨钮、墨纹、墨波、墨巴65、墨巴66等),这批矮杆品种,适合带田种植,但生育后期,有干尖、叶枯、青干等现象,种植面积少。到1976年优良品种普及化,古老的地方品种,除六坝、东寨乡尚有少量种植外,其他地区都已停种。1980年开始引进陇春8号、9号,在不同类型地区试种对比,比甘麦8号增产1.7%至17%,大田种植增产24%,既适应井灌区,也适应沿山冷凉河灌区种植。武春1号、2号等半矮杆春小麦品种由于茎杆粗壮,抗倒伏,口紧不落粒,品质、丰产性能好,虽然晚熟,铁路以南也开始种植,可弥补甘麦系统和陇春小麦品种口松落粒,不抗风灾的缺点。1985年引进青海省高原338春小麦良种推广,经初步测定,性能良好。
  冬小麦:民国时期西乡(即焦家庄乡)杏树庄村有几户农民种民乐冬小麦。1954年开始扩大冬小麦播种面积,至1959年播种面积发展到2.7万亩,品种有太原冬麦、乌克兰0246,晋农52.27。45713、鹅杂186号、农大代78、太原89、艾15、东方红1。2。3号等。但经过数年试验比较,春小麦亩产高于冬小麦,加之冬小麦越冬能力差,播种季节过于敏感等原因,1978年播种面积下降到6832亩。1980年后不再种植。
  玉米:仅限于铁路以北的清河灌区种植。1965年前,农民仅在菜园地边零星种植,以后试种白马牙、英粒子等品种。1970年引进维尔42、维尔156、军双一号、张单488、中单2号、7号等良种。到1975年播种面积达
  1.6万亩,并间种黄豆,但因经济效益低于春小麦,1985年种植面积下降到2085亩。1990年扩大到1.23万亩。
  洋芋:向为农民所种植。1956年种植面积3.92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8.3%,折成主粮(下同)单产366斤。使用洋白、深眼窝二个品种。1968年后,由于多种病毒和细菌性病害侵染,造成严重腐烂退化,产量低而不稳,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1973年全县洋芋播种面积2370亩,亩产下降为243斤。1978年永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展洋芋茎尖晚毒无病毒种薯生产,从引进的十多个品种中,筛选出高产、抗病、味好的高原1号、4号、米拉、渭薯1号4个品种,在者撒寨子建立基地,繁殖推广,并在河沟三岔建立原种场进行原种生产。1981年载种面积回升到9500亩,亩产495斤。到1985年,种植较为普遍。1990年种植面积达1.5万亩。
  (三)结构及分布
  结构1983年前对品种的结构未作分析。1983年,农业区划办公室种植业区划组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查。调查结果,各种品种种植面积占作物总面积的百分比为:
  春小麦:甘麦占40.29%,陇春8号占16.17%,张春9号占11.49%,墨巴66占3.75%,郑引1号占3.18%,晋2148号占3.10%,甘麦42号占2.96%,武春1号占2.20%,7020(3)占1.78%,黄羊2号占1.32%,陇春9号占1.31%,甘麦12号占0.93%,甘麦23号占0.93%,甘麦38号占0.58%,赛落斯占0.09%,其他品种占9.91%。直至1985年,此种结构基本无大变化。至1990年清河、东河、河西堡及城郊地区武春121,占小麦播种面积40%,陇春8号占30%,武春红占20%。西河地区,小麦良种以陇春8号为主,其次是7020(3)号和甘麦8号。
  玉米:张单488占80.51%,中单2号占15.68%,白马牙占2.94%,京早7号占0.13%,酒单2号占0.74%。到1985年底以张单488占主导地位。至1990年,仍以中单2号为主,其次是酒单3号,鲁玉1号等。
  谷子:毛谷2号占8.26%,陇谷3号占1.94%,竹叶青占0.24%,张北大黄谷占3.18%,蝎子咀占14.37%,小红谷占54.35%,大红谷占2.3%,黄谷子占3.85%,大白谷占0.31%,白毛谷占5.78%,压塌车占5.33%。到1985年,小红谷为主要品种。
  洋芋:洋白占60.17%,深眼窝占23.74%,胜利1号占5.41%,适应广占8.55%,552占2.63%,到1985年,洋白约占主要地位。至1990年推广的新品种有脱毒种薯552号、中心24号等。
  分布春小麦中,1953年前的兰州麦、白老来变、红老来变、白疙瘩、红光头、红火穗等,适应全县种植。1953年后甘肃96号,武功774。碧玉麦等新品种特别是甘肃96号适应铁路以南种植;武功774适应于铁路以北。1957年后阿勃、欧柔、杨家山红齐头、59—196,在井、泉、山水灌区均可适应。1970年以后,甘麦8号及其姊妹系甘麦11。12。13。24。42号和系选的甘麦39号优良品种,尤其是甘麦8号和42号,为早熟良种,适应全县广泛种植。1980年以后,示范品种陇春8号、陇春9号,既适应清河等井灌区,也适应沿山冷凉灌区种植,武春1号,黄羊2号等品种仅能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平川灌区种植。冬小麦在全县已不种植。
  玉米仅限于海拔1600米以下水源、朱王堡、宁远堡、双湾地区种植。1965年以前一般零星种植土种玉米。1965年开始试种白马牙、黄粒子良种,1970年种植维尔42、维尔156等杂交品种。1975年大量推广。1978年种张单488,1981年种中单2号,京早7号等。
  洋芋的洋白、深眼窝全县各地均有种植。1978年筛选出高原1号、4号,米粒、渭薯1号4个品种,作为发展品种繁殖推广。到1990年全县普遍种植。
  (四)面积及产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无记载,1950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6.75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3.94万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1.77万亩,夏杂粮播种面积7.82万亩,秋杂粮播种面积3.10万亩,粮食总产量3663.6万斤。1957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2.36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7万亩,粮食总产量9259.8万斤。1962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2.03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9.28万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20.71万亩,夏杂粮播种面积11.50万亩,秋杂粮播种面积5.91万亩,粮食总产量4526.4万斤。到1970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9.65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3.79万亩,粮食总产量12402万斤。由于春小麦优良品种大量推广,到1978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5.93万亩,粮食总产量19509.5万斤。1985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43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6.2%,其中小麦播种面积27.9万亩,夏杂粮播种面积4.04万亩,秋杂粮播种面积2.49万亩,粮食总产量22543.4万斤,平均亩产655斤。1990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5.36万亩,总产量达25532.8万斤,平均亩产722斤,其中小麦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81.28%。见表62、表63。
  二、经济作物
  永昌县经济作物生产在种植业内部占第二位,多年比例在10.84%到23.88%之间,平均为12.01%。
  (一)油料作物
  品种据《永昌县志》清乾隆五十年(1785)本载:有胡麻、菜子、麻子等三种,历经人工选育与自然淘汰,形成具有永昌地方特色的品种10个:
  胡麻2种:即小红胡麻、白胡麻;
  菜子3种:即大菜子、小菜子、春油菜子。
  葵花3种:即黑葵花子、白葵花子、花葵花子。
  麻子2种:即大麻子、小麻子。
  胡麻是主要的油料作物,其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1960年前主要是当地品种小红胡麻。从1963年开始种植雁农一号,匈牙利B、甘亚12号。经比较,雁农一号和匈牙利B两个品种要比小红胡麻增产20%至30%,并早熟4至5天,群众称雁农一号和匈牙利B的混杂种为大头胡麻。1974年以后种植陇亚1号、2号、25号。1980年普遍种植天亚2号,及张亚1号白胡麻,1983年种植面积达1.16万亩。到1985年以后,主要以天亚2号、张亚1号白胡麻、大头胡麻为主。1983年对主要油料作物胡麻的品种结构进行了调查,其中:天亚2号占11.72%,张亚1号占5.61%,陇亚5号占5.9%,陇亚2号占8.95%,7228之1之2占0.02%,小红胡麻占48.9%,大头胡麻占16.31%,匈牙利B占2.21%,甘亚2号占0.05%,定亚15号占0.32%。到1985年,品种结构以天亚2号、张亚1号和大头胡麻为主。到一九九〇年,天亚2号约占胡麻播种面积的80%,其次有宁亚6号、7号、陇亚7号等。
  分布胡麻全县普遍种植,各品种各地区均适应。但雁农1号、匈牙利B、大头胡麻多分布于红山窑、新城子沿山冷凉区一带。张亚1号多分布于朱王堡、水源等地。
  油菜1972年后开始种植,主要分布于海拔2100米以上地区,并以小油菜为主。朱王堡、水源很少种植。
  葵花,1975年以后,开始大田种植,仅限于清河地区和六坝乡的八、九坝村,品种以花葵花子为主,多以点、带、套种,1985年全县种植面积1200亩。
  面积及产量1950年,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为2.78万亩,油料总产量为208.9万斤;1952年油料播种面积为4.93万亩,油料总产量为263万斤;
  1957年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为4.85万亩,油料总产量为291.2万斤;1962年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下降为1.83万亩,油料总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仅有47.1万斤,经过三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到1970年,油料播种面积又上升为4.64万亩,油料总产量上升到592.12万斤;到1981年油料作物播种面积达到5.77万亩,油料总产量猛增到1477.42万斤;1985年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为8.4万亩,比1950年播种面积增加5.62万亩,增长2.02倍,油料总产量达2539.95万斤,比1950年油料总产量增加2331.05万斤,增长11.16倍。1990年油料播种面积11.49万亩,总产量达2811.4万斤,平均亩产246斤。
  (二)蔬菜、瓜类
  据《永昌县志》乾隆五十年本载:菜有芹、葱、韭、蒜、波菜、白菜、芥菜、葫芦、萝卜、胡萝卜、薤、苦苣等。瓜有黄瓜、西瓜、甜瓜、菜瓜、窝瓜等。
  永昌历来有种菜习惯,水源、朱王堡、宁远、双湾、河西堡和西乡、城郊泉灌、井灌地区的农民,家家均种菜,自食自用,商品蔬菜较少。山水灌区,由于灌水轮期长,气候较凉,只种葫萝卜、白萝卜、葱、芹菜、韭菜等耐旱蔬菜以自食。
  1950年前后,永昌县城内外共有菜农40多户,种菜200多亩。1955年城关镇将50多户菜农组织成立沙园蔬菜大队,集体经营500多亩,蔬菜品种增加了包包菜等,年产各种蔬菜234万多斤。到1975年后,蔬菜种植渐少。到1980年后,因城市建设占地,沙园蔬菜队逐步转为其他行业。1972年,在宁远堡公社建立蔬菜基地,选定中牌、东湾、西湾3个大队耕地1.02万亩,1748户参加种菜,当年种菜面积为总耕地面积的30%。1973年种菜3003亩,并从外地调购各种名菜品种试种,从兰州请来6名种菜能手作技术指导。1978年各种蔬菜播种面积3350亩,总产1185万斤,品种有西红柿、茄子、辣子等20余种。后因配水周期较长,约15至18天一轮水,部分蔬菜受干旱威胁,播种面积逐年下降,1981年播种面积下降到1974亩。
  清河地区种植各种蔬菜由来已久。但因出售不便,种植数量不大,只是自种自食。1985年朱王堡镇梅南沟村进行小麦复种包心大白菜试验示范,效果显著,包心率达71%,种植面积50多亩,亩产1.45万斤。亩增加收入500元左右。并采用电热线阳畦育苗,小拱棚双复盖、地膜复盖等先进技术,种植西红柿、茄子、辣子、黄瓜等蔬菜,促其早熟上市,平均亩产6227斤。黄瓜提早到6月1日上市,茄子、辣子6月20日上市,西红柿6月27日上市,均比往年提早一月。同年,在北海子乡的中庄子、黄家学、北海子、金川东等村
  种植大白菜、芹菜、大蒜、蒜苗、小葱、窝笋、芫荽等,白菜亩产在8000至1.2万斤。
  1985年永昌县种植的主要蔬菜品种有:大、小葱、芹菜、小白菜、包心大白菜、莲花白、菠菜、菜豆角、各种茄子、各种大小辣子、笋子、菜花、韭菜、四季红、白小萝卜、各种绿、白冬萝卜、胡萝卜、大蒜、蒜苗、芥菜、西红柿、芫荽等。1990年种植各种蔬菜0.25万亩,共产蔬菜865.2万斤。
  永昌种瓜主要在清河、金川地区和东河地区的八、九坝一带,种植少、品种老化,产量低。多以自种自食。1981年县农技站先后从新疆、兰州等地引进“红优2号”、“苏3号”、“3301”、“74—5—1”、“郑州3号”、“中育6号”、“87—1“嘉优”、“伊选”等优良西瓜种,在新堡子村5个生产队和郑家堡村5队引用地膜复盖新技术试验种植。平均亩产8500至9800斤。增产63.3%,于7月14日上市,提早上市20天左右。1982年,朱王堡、水源种植314亩,平均亩产7296斤。1985年发展到2230亩,产量最高达到9000多斤。至1984年共引进了十多个优良瓜种,并试验成功了窝子种瓜的技术,一面坡单垄栽培和“双苗”地膜双覆盖栽培技术,比单覆盖早成熟20天(6月16日上市)。1990年种植西瓜0.17万亩,共产瓜507.6万斤。
  除种西瓜外,尚有甜瓜、白兰瓜、香瓜、金蛋子瓜、哈密瓜等。
  (三)棉花
  永昌种棉花,始于清代,由清河、宁远堡、双湾种植。民国三十五年(1946),县长李兆瑞从高台购棉子35石,分配给云川镇、永安乡各5石,永宁、宁远乡各10石,扩大种植面积,因受气候条件制约,产量不高。双湾、宁远、清河地区每年种植约300亩左右。1953年播种约400亩,1960至1962年停种。1963年恢复种植,1972年种790亩,平均亩产24斤。1975年后,停止种植。
  (四)其他
  甜菜:1958年,全县种甜菜1500亩,1959年种4500亩,1960年种6600亩。后很少种植。1970年栽种面积扩大为950亩,并集中在双湾公社和宁远公社的下四分、夹沟、西坡、马家崖、新华等大队栽种。到1981年,种植面积扩大为7800亩,亩产3666斤,平均含糖率为16.57%,高于西德、法国、意大利和英国而驰名国内外。1981年至1985年仅清河两个乡镇,每年种植面积800亩左右,亩产4000多斤。1985年种植600亩,亩产4068斤,含
  糖率为15.8%,部分亩产达到万斤。1990年种植0.28万亩,亩产8820斤,共产2514万斤。经济作物情况见表64、表65。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