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种植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394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种植业
分类号: F327.42
页数: 32
页码: 252-283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昌县种植业,历史悠久、据金川峡马家湾子齐家文化遗物推断商朝中期已有种植业。汉唐以来,采取移民屯垦、兴修水利等措施,改善了生产条件,促进了种植业的发展。到晚清,种植业已在农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
关键词: 永昌县 农业经济 种植业

内容

永昌县种植业历史悠久。据金川峡马家湾子齐家文化遗物推断商朝中期已有种植业。汉唐以来,采取移民屯垦、兴修水利等措施,改善了生产条件,促进了种植业的发展。到晚清,种植业已在农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85年,种植业经历了发展、下降、回升、缓慢发展和快速发展五个阶段。
  1950至1956年,由于路线正确、政策稳定,生产力得到解放,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种植业发展较快,农业产值由805万元增加到2297万
  元,6年增加了1492万元,年均递增率为19.1%。
  1957至1962年,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加之自然灾害,1962年种植业产值仅有1039万元,6年下降了1090万元,年均递减率12.39%。
  1963至1965年,由于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60条),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很快恢复和发展,种植业产值上升到2604万元,年均递增率35.83%。
  1966至1976年,推广科学种田,坚持以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扩大良种面积,增加化肥用量,使种植业条件得以改善,但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发展缓慢。到1976年种植业产值为5486万元,11年增加3037万元,年均递增率为7.01%。
  1977至1985年,贯彻执行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在全县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种植业出现了快速发展的新局面。1981到1984年种植业产值增加了2033万元,年均递增率为18.49%。1984年产值7210万元。1985年产值7310万元。
  1983年,对全县农业结构进行了调查,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2.51%,表明农业结构不合理。经过调整,到1985年,种植业比重下降到71.27%,开始逐渐趋于合理,但在整个农业生产中,仍占绝对优势。
  第一节 种植区划
  1983年永昌县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求大同、存小异作出种植业区划,将全县划为三个种植区。
  沿山粮、油、草轮作区本区海拔1700至2600米之间,包括红山窑、新城子、焦家庄、北海子、东寨、六坝、南坝7个乡镇全部农区及国营八一农场的黑土洼、玉皇地、东寨、青山4个分场和红光园艺场、永昌种羊场、小坝良种场,净种植土地面积35.58万亩,人均7.23亩,其中红山窑、新城子乡人均7.97亩,焦家庄、北海子乡人均3.06亩,六坝、东寨、南坝乡人均10.92亩。
  主要种植作物有春小麦、胡麻、油菜、洋芋、蚕豆、豌豆,海拔较低地区也有少量谷子等。光照资源丰富。小麦生长时期,气温呈两头低中间高的趋势,与春小麦生物学特性需求相协调。干热风、蚜虫、各种叶病危害轻微,小麦成熟落黄正常,化肥投资效果高,有利于春小麦丰产。但耕作粗放,水、肥、土基本建设较差,产量不高,属低产区。
  河西堡粮菜区本区海拔1700至1800米之间,包括河西堡乡全部农区,净种植土地面积4.37万亩,人均2.38亩。
  主要种植作物有春小麦、蚕豆、胡麻、洋芋、谷子等。青山堡上三庄可种植早熟玉米,粮食作物占91.57%,而经济作物仅占8.43%。在经济作物中,油料占92.3%,蔬菜占7.7%,耕作粗放属中产区。
  清河粮、瓜、果、菜区本区海拔1700米以下,包括朱王堡、水源两乡的农作区和喇叭泉林场,县级机关农场。净种植土地面积16.28万亩,人均3.84亩。
  主要种植作物有春小麦、玉米、洋芋、胡麻、向日葵、糜谷、甜菜、瓜类、蔬菜等。其热量条件,一季有余,两季不足,适于间种、套种、复种。粮食作物占89.86%,经济作物只占8.04%,耕作较细,属高产区。
  第二节 耕作制度
  数千年来永昌耕作一直粗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大力推广七寸步犁,双轮双铧犁,但不能满足深耕熟化土壤的要求。1956年开始实行机械作业,代替部分地区用铁锨深翻,耕深达7至9寸,增产显著,到1958年机械作业深耕已成为主要的土壤耕作形式,多以秋季机械深耕,春季再用“二牛抬杠”进行春翻,然后下种,一年一熟。
  一、轮作
  系一年一熟周而复始的倒茬轮作制。即春小麦→禾禾(指豌豆扁豆青稞等混种的杂粮)→胡麻→秋杂粮→休歇→春小麦。但由于全县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土地人均分布的不同,形成多种大同小异的倒茬方式,可归纳如下五类。
  (一)、小麦——禾禾——胡麻——轮歇——小麦;
  (二)、小麦——禾禾——胡麻——轮歇——洋芋糜子、留部分轮歇——小麦;
  (三)、小麦——禾禾——胡麻、洋芋、糜子、留部分轮歇——小麦;
  (四)、小麦、洋芋——禾禾———胡麻——小麦;
  (五)、小麦、青稞、大麦、洋芋———禾禾——豌豆、扁豆、糜子、谷子——胡麻——轮歇——小麦、青稞、大麦。
  按地域而论:(一)、(二)、(五)类多于东西河,(三)、(四)类多于北海子、焦家庄、河西堡一带。清河地区大致为(三)、(四)类,但无轮歇。各地严禁重茬的作物有糜谷、胡麻、西瓜、洋芋等。
  二、种植方式
  单种历史上种植方式主要是撒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7年推行条播,截止1975年条播已成为粮食作物、胡麻的主要播种方式。1960至1970年每亩(标准亩)下种量为:小麦26至30斤,胡麻6至7斤,豌豆30至35斤。1970年后下种量为:小麦32至36斤,胡麻8至9斤,豌豆40至45斤。1978至1985年每亩下种量为小麦40至50斤,胡麻10至12斤,由于密植合理获得高产。
  套种1975年在朱王堡头沟三队,试种“三比一点五”的小麦、玉米小带田22亩,当年亩产1006斤;二队试种“二点四比一”小带田,亩产1241斤。由此而推动了多种形式的带种、间种、套种。至1983年扩大到3000多亩、得出“小带”最能高产,“沟带”次之,“大带”较差的结论。1985年后,带状种植在气候适宜的清河灌区广泛推广,多以小麦带玉米,小麦带甜菜、葵花、洋芋;胡麻带葵花等。
  复种有复种条件的只有清河灌区和河西堡的部分村队,多年来均以当年大麦、青稞、扁豆茬夏收后复种小日月糜子、荞麦等,但复种面积极小。1985年在朱王堡梅南沟六队第一次试验,当年春小麦茬复种包心大白菜5亩,田间鉴定包心率为70.7%,平均亩产包心大白菜1.45万斤,获得复种大白菜成功,并进行了推广。1990年在清河地区种植1200多亩,亩产量最高达1.5万斤,平均为1万斤。
  草田轮作永昌历来就有草田轮作种草肥田的习惯,但多年来种草面积数量较少,效果不十分明显。1971年首先在朱王堡梅南六队试验,当年套种草木樨,第二年种谷子,亩产405斤,比对照田多收201斤,增产98%。1973年全公社套种草木樨2896亩,1975年武威地区农林局派干部驻水源公社北地大队,指导农民种植草木樨,逐年推广。至1977年铁路以北地区套种草木樨2.78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3.48%。1979年在东寨公社头坝大队试种草木樨,到1983共套种4800亩。通过大力推广种植绿肥,改善了土壤的结构性能、理化性状,提高了有机质含量,增加了熟化层,降低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通透性能。
  第三节 农作物
  一、粮食作物
  永昌粮食作物生产在种植业内部占绝对优势,多年来比例一直在76.12%到89.16%之间。
  (一)品种
  据清乾隆五十年本《永昌县志》载,有谷、黍、糜、大麦、小麦、豌豆、扁豆、黑豆、黄豆、荞麦、青稞等。历经人工选育与自然淘汰,形成了具有永昌地方特点的在家品种共81种:
  春小麦(18种):即红光头、白光头、白见口、大白麦、火穗子、兰州麦、小白麦、佛手麦、白老来变、红老来变、红火穗子、红毛麦子、白大头、冰麦、白疙瘩、红疙瘩、白东乐麦、红矮麦子等。
  冬小麦(1种):即民乐冬麦。
  青稞(10种):即黑青稞、六棱白青稞、土葫芦紫青稞、土葫芦白青稞、紫眼窝青稞、紫青稞、弯脖子白青稞、白藏青稞、四棱白青稞、大同青稞。
  大麦(5种):即黑大麦、白大麦、长穗大麦、六棱长芒黑大麦、六棱白大麦。
  谷子(11种):即红毛谷子、白毛谷子、黄毛谷子、老来变、金香谷子、黄茄头谷子、小白谷、大黄谷、红谷子、小白米、虎尾鞭。
  糜子(10种):即小黄糜子、小黑糜子、小红糜子、大黄糜子、大红糜子、大黑糜子、笊篱头、六十黄糜子、六十黄黑糜子、毛糜子。
  玉米(3种):即红玉米、黄玉米、五花玉米。
  莜麦(1种):即莜麦子。
  荞麦(2种):即大棱荞麦、小棱荞麦。
  洋芋(4种):即伏山药、洋白山药、洋紫山药、黑山药。
  扁豆(2种):即红扁豆、白扁豆。
  豌豆(6种):即黑豌豆、白豌豆、小黑豌豆、上川大豌豆、大同豌豆、野豌豆。
  鹰嘴豆(1种):即脑核豆。
  大豆(2种):即红大豆、白大豆。
  黄豆(4种):即黄豆、黑黄豆、绿黄豆、牛眼窝黄豆。
  (二)品种更换
  春小麦:1952年普遍开展小麦良种评选活动,对原有的地方品种进行田间评比,从中选出兰州麦子(紫杆子)、白老来变、红老来变、白疙瘩、红疙瘩、红光头、红火穗、白见口等为当地良种。1953到1985年有四次较大的更换。
  1953年,引进甘肃96号,武功774,碧玉麦(又叫玉皮麦)等春小麦优良品种,试种结果有耐水肥、抗倒伏和抗锈病、腥黑穗病等性能,较地方品种增产10%左右,逐步代替了一部分地方品种。其中甘肃96号推广面积较大,约占小麦面积的5%,适合全县种植,武功774适合铁路以北种植。1959年以后,引进阿勃、欧柔、杨家山红齐头、59~196等。阿勃抗锈力尤强,增产效果明显。1970年推广甘肃省农科院育成的甘麦8号及其姊妹系甘麦11。12。13。24、41。42号和系选的39号等一批优良品种,甘麦8号和42号增产幅度较高。据1978年统计,全县小麦播种面积32.64万亩,其中甘麦系小麦播种面积23.14万亩,占春小麦播种面积的70.9%。另外还引进墨西哥春小麦品种(墨叶、墨赛、墨钮、墨纹、墨波、墨巴65、墨巴66等),这批矮杆品种,适合带田种植,但生育后期,有干尖、叶枯、青干等现象,种植面积少。到1976年优良品种普及化,古老的地方品种,除六坝、东寨乡尚有少量种植外,其他地区都已停种。1980年开始引进陇春8号、9号,在不同类型地区试种对比,比甘麦8号增产1.7%至17%,大田种植增产24%,既适应井灌区,也适应沿山冷凉河灌区种植。武春1号、2号等半矮杆春小麦品种由于茎杆粗壮,抗倒伏,口紧不落粒,品质、丰产性能好,虽然晚熟,铁路以南也开始种植,可弥补甘麦系统和陇春小麦品种口松落粒,不抗风灾的缺点。1985年引进青海省高原338春小麦良种推广,经初步测定,性能良好。
  冬小麦:民国时期西乡(即焦家庄乡)杏树庄村有几户农民种民乐冬小麦。1954年开始扩大冬小麦播种面积,至1959年播种面积发展到2.7万亩,品种有太原冬麦、乌克兰0246,晋农52.27。45713、鹅杂186号、农大代78、太原89、艾15、东方红1。2。3号等。但经过数年试验比较,春小麦亩产高于冬小麦,加之冬小麦越冬能力差,播种季节过于敏感等原因,1978年播种面积下降到6832亩。1980年后不再种植。
  玉米:仅限于铁路以北的清河灌区种植。1965年前,农民仅在菜园地边零星种植,以后试种白马牙、英粒子等品种。1970年引进维尔42、维尔156、军双一号、张单488、中单2号、7号等良种。到1975年播种面积达
  1.6万亩,并间种黄豆,但因经济效益低于春小麦,1985年种植面积下降到2085亩。1990年扩大到1.23万亩。
  洋芋:向为农民所种植。1956年种植面积3.92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8.3%,折成主粮(下同)单产366斤。使用洋白、深眼窝二个品种。1968年后,由于多种病毒和细菌性病害侵染,造成严重腐烂退化,产量低而不稳,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1973年全县洋芋播种面积2370亩,亩产下降为243斤。1978年永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展洋芋茎尖晚毒无病毒种薯生产,从引进的十多个品种中,筛选出高产、抗病、味好的高原1号、4号、米拉、渭薯1号4个品种,在者撒寨子建立基地,繁殖推广,并在河沟三岔建立原种场进行原种生产。1981年载种面积回升到9500亩,亩产495斤。到1985年,种植较为普遍。1990年种植面积达1.5万亩。
  (三)结构及分布
  结构1983年前对品种的结构未作分析。1983年,农业区划办公室种植业区划组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查。调查结果,各种品种种植面积占作物总面积的百分比为:
  春小麦:甘麦占40.29%,陇春8号占16.17%,张春9号占11.49%,墨巴66占3.75%,郑引1号占3.18%,晋2148号占3.10%,甘麦42号占2.96%,武春1号占2.20%,7020(3)占1.78%,黄羊2号占1.32%,陇春9号占1.31%,甘麦12号占0.93%,甘麦23号占0.93%,甘麦38号占0.58%,赛落斯占0.09%,其他品种占9.91%。直至1985年,此种结构基本无大变化。至1990年清河、东河、河西堡及城郊地区武春121,占小麦播种面积40%,陇春8号占30%,武春红占20%。西河地区,小麦良种以陇春8号为主,其次是7020(3)号和甘麦8号。
  玉米:张单488占80.51%,中单2号占15.68%,白马牙占2.94%,京早7号占0.13%,酒单2号占0.74%。到1985年底以张单488占主导地位。至1990年,仍以中单2号为主,其次是酒单3号,鲁玉1号等。
  谷子:毛谷2号占8.26%,陇谷3号占1.94%,竹叶青占0.24%,张北大黄谷占3.18%,蝎子咀占14.37%,小红谷占54.35%,大红谷占2.3%,黄谷子占3.85%,大白谷占0.31%,白毛谷占5.78%,压塌车占5.33%。到1985年,小红谷为主要品种。
  洋芋:洋白占60.17%,深眼窝占23.74%,胜利1号占5.41%,适应广占8.55%,552占2.63%,到1985年,洋白约占主要地位。至1990年推广的新品种有脱毒种薯552号、中心24号等。
  分布春小麦中,1953年前的兰州麦、白老来变、红老来变、白疙瘩、红光头、红火穗等,适应全县种植。1953年后甘肃96号,武功774。碧玉麦等新品种特别是甘肃96号适应铁路以南种植;武功774适应于铁路以北。1957年后阿勃、欧柔、杨家山红齐头、59—196,在井、泉、山水灌区均可适应。1970年以后,甘麦8号及其姊妹系甘麦11。12。13。24。42号和系选的甘麦39号优良品种,尤其是甘麦8号和42号,为早熟良种,适应全县广泛种植。1980年以后,示范品种陇春8号、陇春9号,既适应清河等井灌区,也适应沿山冷凉灌区种植,武春1号,黄羊2号等品种仅能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平川灌区种植。冬小麦在全县已不种植。
  玉米仅限于海拔1600米以下水源、朱王堡、宁远堡、双湾地区种植。1965年以前一般零星种植土种玉米。1965年开始试种白马牙、黄粒子良种,1970年种植维尔42、维尔156等杂交品种。1975年大量推广。1978年种张单488,1981年种中单2号,京早7号等。
  洋芋的洋白、深眼窝全县各地均有种植。1978年筛选出高原1号、4号,米粒、渭薯1号4个品种,作为发展品种繁殖推广。到1990年全县普遍种植。
  (四)面积及产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无记载,1950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6.75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3.94万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1.77万亩,夏杂粮播种面积7.82万亩,秋杂粮播种面积3.10万亩,粮食总产量3663.6万斤。1957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2.36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7万亩,粮食总产量9259.8万斤。1962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2.03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9.28万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20.71万亩,夏杂粮播种面积11.50万亩,秋杂粮播种面积5.91万亩,粮食总产量4526.4万斤。到1970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9.65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3.79万亩,粮食总产量12402万斤。由于春小麦优良品种大量推广,到1978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5.93万亩,粮食总产量19509.5万斤。1985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43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6.2%,其中小麦播种面积27.9万亩,夏杂粮播种面积4.04万亩,秋杂粮播种面积2.49万亩,粮食总产量22543.4万斤,平均亩产655斤。1990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5.36万亩,总产量达25532.8万斤,平均亩产722斤,其中小麦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81.28%。见表62、表63。
  二、经济作物
  永昌县经济作物生产在种植业内部占第二位,多年比例在10.84%到23.88%之间,平均为12.01%。
  (一)油料作物
  品种据《永昌县志》清乾隆五十年(1785)本载:有胡麻、菜子、麻子等三种,历经人工选育与自然淘汰,形成具有永昌地方特色的品种10个:
  胡麻2种:即小红胡麻、白胡麻;
  菜子3种:即大菜子、小菜子、春油菜子。
  葵花3种:即黑葵花子、白葵花子、花葵花子。
  麻子2种:即大麻子、小麻子。
  胡麻是主要的油料作物,其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1960年前主要是当地品种小红胡麻。从1963年开始种植雁农一号,匈牙利B、甘亚12号。经比较,雁农一号和匈牙利B两个品种要比小红胡麻增产20%至30%,并早熟4至5天,群众称雁农一号和匈牙利B的混杂种为大头胡麻。1974年以后种植陇亚1号、2号、25号。1980年普遍种植天亚2号,及张亚1号白胡麻,1983年种植面积达1.16万亩。到1985年以后,主要以天亚2号、张亚1号白胡麻、大头胡麻为主。1983年对主要油料作物胡麻的品种结构进行了调查,其中:天亚2号占11.72%,张亚1号占5.61%,陇亚5号占5.9%,陇亚2号占8.95%,7228之1之2占0.02%,小红胡麻占48.9%,大头胡麻占16.31%,匈牙利B占2.21%,甘亚2号占0.05%,定亚15号占0.32%。到1985年,品种结构以天亚2号、张亚1号和大头胡麻为主。到一九九〇年,天亚2号约占胡麻播种面积的80%,其次有宁亚6号、7号、陇亚7号等。
  分布胡麻全县普遍种植,各品种各地区均适应。但雁农1号、匈牙利B、大头胡麻多分布于红山窑、新城子沿山冷凉区一带。张亚1号多分布于朱王堡、水源等地。
  油菜1972年后开始种植,主要分布于海拔2100米以上地区,并以小油菜为主。朱王堡、水源很少种植。
  葵花,1975年以后,开始大田种植,仅限于清河地区和六坝乡的八、九坝村,品种以花葵花子为主,多以点、带、套种,1985年全县种植面积1200亩。
  面积及产量1950年,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为2.78万亩,油料总产量为208.9万斤;1952年油料播种面积为4.93万亩,油料总产量为263万斤;
  1957年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为4.85万亩,油料总产量为291.2万斤;1962年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下降为1.83万亩,油料总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仅有47.1万斤,经过三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到1970年,油料播种面积又上升为4.64万亩,油料总产量上升到592.12万斤;到1981年油料作物播种面积达到5.77万亩,油料总产量猛增到1477.42万斤;1985年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为8.4万亩,比1950年播种面积增加5.62万亩,增长2.02倍,油料总产量达2539.95万斤,比1950年油料总产量增加2331.05万斤,增长11.16倍。1990年油料播种面积11.49万亩,总产量达2811.4万斤,平均亩产246斤。
  (二)蔬菜、瓜类
  据《永昌县志》乾隆五十年本载:菜有芹、葱、韭、蒜、波菜、白菜、芥菜、葫芦、萝卜、胡萝卜、薤、苦苣等。瓜有黄瓜、西瓜、甜瓜、菜瓜、窝瓜等。
  永昌历来有种菜习惯,水源、朱王堡、宁远、双湾、河西堡和西乡、城郊泉灌、井灌地区的农民,家家均种菜,自食自用,商品蔬菜较少。山水灌区,由于灌水轮期长,气候较凉,只种葫萝卜、白萝卜、葱、芹菜、韭菜等耐旱蔬菜以自食。
  1950年前后,永昌县城内外共有菜农40多户,种菜200多亩。1955年城关镇将50多户菜农组织成立沙园蔬菜大队,集体经营500多亩,蔬菜品种增加了包包菜等,年产各种蔬菜234万多斤。到1975年后,蔬菜种植渐少。到1980年后,因城市建设占地,沙园蔬菜队逐步转为其他行业。1972年,在宁远堡公社建立蔬菜基地,选定中牌、东湾、西湾3个大队耕地1.02万亩,1748户参加种菜,当年种菜面积为总耕地面积的30%。1973年种菜3003亩,并从外地调购各种名菜品种试种,从兰州请来6名种菜能手作技术指导。1978年各种蔬菜播种面积3350亩,总产1185万斤,品种有西红柿、茄子、辣子等20余种。后因配水周期较长,约15至18天一轮水,部分蔬菜受干旱威胁,播种面积逐年下降,1981年播种面积下降到1974亩。
  清河地区种植各种蔬菜由来已久。但因出售不便,种植数量不大,只是自种自食。1985年朱王堡镇梅南沟村进行小麦复种包心大白菜试验示范,效果显著,包心率达71%,种植面积50多亩,亩产1.45万斤。亩增加收入500元左右。并采用电热线阳畦育苗,小拱棚双复盖、地膜复盖等先进技术,种植西红柿、茄子、辣子、黄瓜等蔬菜,促其早熟上市,平均亩产6227斤。黄瓜提早到6月1日上市,茄子、辣子6月20日上市,西红柿6月27日上市,均比往年提早一月。同年,在北海子乡的中庄子、黄家学、北海子、金川东等村
  种植大白菜、芹菜、大蒜、蒜苗、小葱、窝笋、芫荽等,白菜亩产在8000至1.2万斤。
  1985年永昌县种植的主要蔬菜品种有:大、小葱、芹菜、小白菜、包心大白菜、莲花白、菠菜、菜豆角、各种茄子、各种大小辣子、笋子、菜花、韭菜、四季红、白小萝卜、各种绿、白冬萝卜、胡萝卜、大蒜、蒜苗、芥菜、西红柿、芫荽等。1990年种植各种蔬菜0.25万亩,共产蔬菜865.2万斤。
  永昌种瓜主要在清河、金川地区和东河地区的八、九坝一带,种植少、品种老化,产量低。多以自种自食。1981年县农技站先后从新疆、兰州等地引进“红优2号”、“苏3号”、“3301”、“74—5—1”、“郑州3号”、“中育6号”、“87—1“嘉优”、“伊选”等优良西瓜种,在新堡子村5个生产队和郑家堡村5队引用地膜复盖新技术试验种植。平均亩产8500至9800斤。增产63.3%,于7月14日上市,提早上市20天左右。1982年,朱王堡、水源种植314亩,平均亩产7296斤。1985年发展到2230亩,产量最高达到9000多斤。至1984年共引进了十多个优良瓜种,并试验成功了窝子种瓜的技术,一面坡单垄栽培和“双苗”地膜双覆盖栽培技术,比单覆盖早成熟20天(6月16日上市)。1990年种植西瓜0.17万亩,共产瓜507.6万斤。
  除种西瓜外,尚有甜瓜、白兰瓜、香瓜、金蛋子瓜、哈密瓜等。
  (三)棉花
  永昌种棉花,始于清代,由清河、宁远堡、双湾种植。民国三十五年(1946),县长李兆瑞从高台购棉子35石,分配给云川镇、永安乡各5石,永宁、宁远乡各10石,扩大种植面积,因受气候条件制约,产量不高。双湾、宁远、清河地区每年种植约300亩左右。1953年播种约400亩,1960至1962年停种。1963年恢复种植,1972年种790亩,平均亩产24斤。1975年后,停止种植。
  (四)其他
  甜菜:1958年,全县种甜菜1500亩,1959年种4500亩,1960年种6600亩。后很少种植。1970年栽种面积扩大为950亩,并集中在双湾公社和宁远公社的下四分、夹沟、西坡、马家崖、新华等大队栽种。到1981年,种植面积扩大为7800亩,亩产3666斤,平均含糖率为16.57%,高于西德、法国、意大利和英国而驰名国内外。1981年至1985年仅清河两个乡镇,每年种植面积800亩左右,亩产4000多斤。1985年种植600亩,亩产4068斤,含
  糖率为15.8%,部分亩产达到万斤。1990年种植0.28万亩,亩产8820斤,共产2514万斤。经济作物情况见表64、表65。
  第四节 耕作技术
  一、施肥
  全县农家肥料主要以人粪、尿和牛、马、羊、猪牲畜粪为主,其次是古墙土、煨窑、挖淤泥作肥。清河地区有用苦豆子、臭蒿子、马板长等沤制绿肥。施用农家肥料的传统延续至今,亩施有机肥料0.5至1.0万斤。1953年宁远乡龙景村互助组的小麦地里首次试用硝酸铵,数量较少,亩施10至15斤,并进行追肥,增产效果显著。1954年县供销社调入硫酸铵16吨供应。1962年县供销社调入硫酸铵36.2吨。1963年销售硝酸铵297吨,主要供应铁路以北地区,亩施20至30斤,个别施40斤以上,当年施肥面积2.61万亩。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在朱王堡大队五队试验对比,未施化肥的小麦亩产241斤,亩施10斤化肥,亩产278斤;亩施20斤化肥,亩产312斤;亩施30斤化肥,亩产358斤。1973年又在铁路以南冷凉灌区的东寨、下二坝二队试验,其效果和铁路以北相同。1975年全县销售化肥20816吨,其中尿素480吨,硝酸铵2590吨,过磷酸钙11695吨,硫酸铵1202吨。1981年销售各种化肥20239吨,其中氮肥9550吨,磷肥727吨,磷酸二铵复合肥2607吨。当年总播种面积43.01万亩,施肥率为100%,亩平均施肥60斤。但由于化肥连年大量使用,有机肥量少质差,使土壤有机质难以积累,氮磷比例严重失调。据1983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氮磷比例为1∶0.15。截止1985年底,全县农用化肥施用量,按实物量计算为21781吨,其中,氮肥11517吨,磷肥6812吨,复合肥3243吨。此后农用化肥逐年增加,至1990年达22280.04吨,其中:氮肥8821.4吨,磷肥13365.92吨,复合肥692.72吨。经过科技培训的农民,已能按当地情况,氮、磷、钾合理搭配,施用化肥。
  叶面喷肥技术始于1985年,主要使用磷酸二氢钾、三十烷醇、矮状素。对防止倒伏,促进灌浆和增重有一定作用。1985年,赵定庄等村喷磷酸二氢钾1100多亩,三十烷醇、矮壮素180多亩,效果较好。1990年粮作喷肥面积达27.8万亩。
  二、改土
  永昌县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山前冲积洪积扇倾斜平原和双湾、清河地区
  的洪积、淤积、风积沙壤质平原是主要的耕作区。山前洪积扇,表面覆0.5至2.0米厚的沙壤质土层,其下为砾石层,多年来对耕地采取加高仰头地埂,镶出水溢口,聚水澄土,耕地内低处筑土坝堵水或用对耙开沟等灌水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使耕地逐步平坦。1958年,西河、清河等4个公社组织“大兵团作战”,进行人工深翻,加厚活土层,但数量较少,效果不明显。1964年,提倡平田整地,改良土壤,全县以各生产队为单位,在自己土地上挖沙窟窿,平疙瘩,加地埂。铁路以北的双湾、清河地区则重点进行铺沙压碱。1968年,清河地区继续进行人工深翻,对加厚活土层,保水肥田起一定的作用。1970年以后,部分社、队开始以平整条田,渠路林田配套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至1972年全县相继展开。1973年在东寨公社召开了全县农田基本建设现场会议,部署了平田整地工作。会后,新城子以公社为单位组织起了530人的平田整地专业队。根据新城子公社的经验,各公社也相继成立了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从而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大规模的平田整地高潮。1976年,成立永昌县民兵“愚公移山”专业队,集中全县劳力4665人,各种车500多辆,拖拉机18台,组织技术力量,进行统一规划,集中在东河、金川、西河大搞渠道建设,实行渠路林田综合治理,至1985年全县共平整条田25.63万亩。清河地区人工深翻土地已取得了明显增产效果,并在东、西河地区推广,但东西河地区地多人少,以拖拉机深翻为主。1980年以后,全县继续开展平田整地工作。新整条田初步改变了灌水方法,显示了保土、保水、保肥等优越性,并继续发挥抗旱增产的经济实效。
  三、植物保护
  永昌县历来对农作物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有:“气候性自然灾害,虫害,病害,各类杂草、燕麦草以及田鼠侵害等。(详见自然地理卷),历史上,对防止病虫害,消灭杂草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在田苗上撒施草木灰以防止胡麻蚜虫病;用轮作倒茬,防止小麦全蚀病,根腐病;用灌水、选择抗锈品种防止小麦锈病;用晚播种提高地温,防止小麦黑穗病;用歇地、深耕、人工拔除等方法消灭田间杂草,燕麦草;用水灌、捕捉和熏杀等方法消灭鼠害。这些方法均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种植业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展植物保护工作,除继续沿用传统的倒茬轮作、歇地、深翻等有效措施外,并引用了大量的化学药品及有效的先进措施:
  (一)病虫害防治
  1952年,试用“赛力散”拌种,防止小麦黑穗病,次年检查效果良好。
  1954年继续推广,1957年发病率降低到1.4%至0.25%。1960年由于放松了药剂播种,发病率有所回升。1974年始用六氯化苯拌种,1975年以后,小麦发病率一直控制在0.097%。用温水浸种,防止了糜谷黑穗病。1982年以后,防治小麦病虫害采取选用抗病抗虫优良品种,温水浸种,药剂拌种,土壤使用1.5%的乐果粉,40%的乐果乳油1斤掺水1000至2000斤喷雾杀灭等方法,均收到良好的效果。以乐果最佳。(虫害及防治见自然地理卷虫灾节)
  (二)田鼠防治
  田鼠危害农作物以东、西河山水灌区为严重。1962年以来,用磷化锌毒饵诱杀。由于长期使用,田鼠产生了忌避性,毒杀率逐年降低。1976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研制出烟雾防霜剂杀鼠,效果良好。加之近十多年平田整地,削细地埂,灌水时捕捉,结合磷化锌毒饵诱杀,田鼠逐年减少,危害率下降。
  (三)杂草防治
  燕麦草防治全县每年野燕麦危害面积均在30万亩以上。年减产粮食二千万斤左右。1979年县农技站对7个公社、42个生产队进行了重点调查,受燕麦草危害面积占小麦播种面积的81.4%,其中每亩有燕麦草1至5万株的占受害面积的25.6%(下同),5至10万株占25%,10至20万株的占41.8%,20至30万株的占3.9%,30万株以上的占3.7%。新城子公社赵定庄四队种植小麦受燕麦草危害最严重的60亩,每亩有燕麦草217万多株,是小麦播种密度的五倍多。1980年春播前对0至20公分耕层中燕麦籽调查,70亩上年人工倒挖地,平均每亩有燕麦15.6万粒,其余地块平均每亩燕麦籽都在100万粒以上,最严重的25亩,每亩达426万粒,全队因燕麦草危害,仅小麦一项减产31.3%。1979年,在全县进行了燕麦敌1号,燕麦敌2号不同药剂,不同剂量、不同方法、不同时间、不同作物的多点试验,小麦田中平均除草效果为60.35%,达70%以上的占总数的51.7%,平均增产幅度为62.66%,亩增粮食135斤。效果最好的北海子中庄子二队,平均灭草效果达到78.35%至86.7%,增产率达94.45%至127.78%。1980年决定每灭草一亩补助1元,县政府拨款3万元,购药4万斤,使用面积1.69万亩。据调查,焦家庄公社平均灭草效果达82%,南坝公社平均灭草效果达78.4%,北海子公社中庄子大队灭草效果达75.6%。1981年,全县施药面积达7.96万亩,灭草效果平均达72.16%,最高的达91.6%。平均每亩增产92.5斤,增产率25.27%,总增产736.3万斤。1982年推广面积达到9.95万亩,平均灭草效果达
  82.4%。最高的达90.4%,最低为61.3%。通过三年的试验示范,总结了施药方法即:用药1公斤施5亩地,用喷雾法或毒土法进行播前土壤处理,做到准、匀、及时。此项技术不仅受群众欢迎,经鉴定为甘肃省1981年重要农业科技推广成果,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
  阔叶草防治1975年开始用二甲四氯和24D——丁酯灭除蒲公英、败浆草、小蓟、野油菜等田间阔叶杂草,但只限于小麦等禾本科作物田内施用,胡麻田禁用,因此胡麻田内的野油菜长期用人工拔除。1983年,在新城子赵定庄村胡麻地里试验,1亩地用二甲四氯1.5至2两,加水35斤喷雾,结果对胡麻无损害,灭草率达90%以上,继而在全县大面积推广使用。1985年全县施药面积6000亩。药剂除草,增产效果明显,后继续推广,1990年药剂除草面积达44.59万亩。
  四、栽培管理
  在农作物栽培之前,要做好翻地、秋冬灌、整地保墒、施基肥等工作。铁路以北清河、金川地区播种开始于惊蛰,即每年阳历3月5日左右;而后依次向西南推移,西河地区则始于清明节,即每年4月5日前后;最晚的马营沟、毛家庄则在清明后五六日播种。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拌种,温水浸泡,防止病害。玉米进行催芽而后播种,播种时先将成水地翻犁。清河地区小麦亩播种量60斤,东西河地区仅在30斤至40斤左右。到1980年以后增长到40斤至50斤,播种方式原以大撒大扬为主,自1970年以后全部实行条播,清河地区为人工溜撒,东、西河、金川地区则以机播为主。播种力求均匀,稀密适度,清河地区以亩保苗45至50万株为宜,东、西河地区以35至40万株为宜,达到透风、透光等目的。蔬菜播种比较稠密,以备出苗后间拔。胡麻、油菜历史上多为春灌成水地播种,时间约在4至5月。1970年以后,播种时间逐渐提早。到1980年在3至4月播种,播种密度由原来的每亩6至9斤增长到1980年以后的9至12斤,个别地区播15斤。
  粮油作物播种后,对土地进行耙耱,东、西河地区进行镇压保墒,东河地区用对耙开沟(当地叫“对耙沟”),西河、城郊地区在地里打起土坝以利灌水。瓜类蔬菜,用细砂覆盖地面,以利出苗。1970年后,金川地区种植蔬菜,开始试用地膜覆盖。1985年后,清河、城郊,河西堡种植瓜、菜、玉米等作物,普遍采用地膜覆盖技术。1989年至1990年地膜使用量各为39.09吨和28.29吨,覆盖面积各为5402亩和3877亩。
  粮食作物播种后约在一月以内,苗即出齐,在45至50天开始灌第一轮苗
  水,清河、金川地区约在阳历四月下旬,西河地区约在五月下旬即小满前后。灌水要求快速,不宜浸泡,并在灌水前进行追肥。玉米、瓜类、蔬菜,在灌水前进行间苗、补种或移栽,达到行距、株距稀疏以利生长为宜。第二次苗水在第一次苗水后15至18天内浇灌。1970年以前,油料作物第一次灌溉多和小麦第三次苗水并灌。以后由于油料作物提前播种,多和小麦第二次苗水并灌。在小麦扬花、灌浆期均灌水,清河、金川井灌区,浇苗水5次左右,东、西河地区3至4次,油料作物一般浇3次水,瓜类蔬菜灌水可达7至8次。在苗灌期间,亦为除草阶段,在1970年以前主要用人力拔除,以后由于燕麦敌等农药的推广,燕麦草已危害不大,农田阔叶杂草主要用农药喷洒杀灭。并进行瓜类蔬菜的打卡、压蔓等工作。
  在第一次灌水前后,全部禾苗均进行一次追肥,在此后的各次苗灌中,视禾苗的长势,对生长较差的再行追肥,追肥方法,可在田间扬撒,亦可叶面喷洒。玉米结合追肥进行中耕与深中耕,瓜类蔬菜进行追肥培土等。禾苗拔节后,禁止人畜进地,以免踩踏。小麦播种后历100至110天时间,基本成熟。清河、金川地区成熟较早,“有小暑大麦黄,大暑小麦紧跟上”的农谚,时间约在阳历7月上旬。西河地区成熟期约在立秋以后,即阳历八月初旬,最晚的马营沟、毛家庄在处暑(八月下旬)以后方能成熟。1970年以前油料成熟期,清河地区在立秋以后,西河地区在白露(九月上旬)以后,后因播种季节提早,西河地区胡麻成熟提早到了处暑以前。小油菜子生长期较短,多在小麦成熟前收割。大油菜子同胡麻相仿。玉米的成熟期则延至九月中旬。瓜类在1970年以前均在七月份成熟。因用地膜覆盖技术后,成熟期提早1月,可在六月中旬上市。蔬菜因各自的生长期不同,而成熟期各有差异。各类作物成熟后即进入收割。1957年以前粮食作物主要依靠人力收割,1957年引进了马拉收割机,以后陆续引进了收割机具推广使用。但收割仍以人力为主。一般在一个月以内完成粮食(不括包玉米)油料的收割任务。1985年后,东、西河地区农民使用手扶拖拉机带割晒机的渐多。清河、金川、东河地区在粮油作物收割后,即进行打碾入库,西河地区则将收割后的作物垛集场上,待秋翻、秋灌这些来年的准备工作结束后,约在霜降即阳历十月下旬打碾入库,1980年以后,打碾入库时间有所提前。
  五、引种推广
  (详见本卷第四章)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