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营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39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经营管理
分类号: F327.42
页数: 9
页码: 239-247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昌县经营管理,包括了私有制经济时期、互助组时期、初级社时期、高级社时期等。
关键词: 永昌县 经济体制 经营管理

内容

私有制经济时期:永昌历史上,农业均为私有经济,基本上由地主、部分商人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农民进行生产。如民国时期,地主雇佣长工,供给吃粮要求每年参加劳动330天左右。日劳动约10小时,每劳每年耕作30亩土地,牧工每人放羊100至150只左右,工资以粮为主,长工头儿略高于其它长工。除长工工资外,所有收入均为地主所有。农忙季节雇短工。日平均报酬较长工略高。也有做包工的,多用于割田等突击性农活。
  互助组时期(1952至1954年):常年互助组一般有年度计划或季度计划:临时、季节性互助组,农忙互助,农闲散伙。均实行自愿结合,民主管理,产品归己,并制定劳动纪律,服从组长调配,按时出工,积极劳动,讲求质量。互助组均有记工员,认真记载人员劳动工日和牲畜出勤日,常年互助组建立购买农具等生产开支帐目,年底互相找补,等价交换。记工采用10分制,每个男全劳出勤一天10分工,其它劳力民主评定,逐日记工,每季度结算一次,以工顶工。顶过后出现长余工分,则由欠工者付给报酬,其标准春季每10分工付小麦1.5升(合6斤),夏冬两季1升,秋收2升;骡马出勤1天,记工11至12分,牛4分,驴磨面(小麦)1斗或碾糜谷3斗记工10分,畜力走远路适当加工付酬同人工。
  初级社时期(1954至1955年):生产资料私有制不变,实行计划、劳动、财务、生产和“收益分配”统一管理。群众的土地、牲畜、大农具(大车、犁、耙)均入股分红。牲畜私养公用评记工分,骡马使役1天记工18分,牛14分,驴10分。男全劳出勤1天记工10分,妇女、半劳动均有底分标准,采取小包工,按件记工,死分活评。“收益分配”在全年总收入中除去当年生产费用(包括耕畜报酬),提取公积金、公益金,下余按土地占25、30、40%,劳动日占75%、70%、60%进行分配。永昌多执行三、七开。农业税由社员从土地报酬中缴纳。
  高级社时期(1956至1958年6月):农民的土地牲畜等生产资料全部折价入社,归集体所有。全年的农业总收入(包括农、林、牧、副)除国家税金、集体积累、当年生产费用外,全部实行按劳分配。高级社之下设若干生产队,生产队的土地、劳力、耕畜,财产实行“四固定”。又在“四固定”的基础上实行“三定一奖”。即定产、定工、定投资、超产奖励。定产部分全部归社统一分配,超产部分归生产队多劳多得,生产收入扣除当年生产费用和农业税、公积金、公益金以及扩大再生产费用外,剩余部分按劳分配。初、高级社都配备专职会计、出纳、保管等财务管理人员。规定会计管帐不管钱物,出纳、保管管钱物不管帐。财务管理人员均由县会计辅导站进行培训,并建立比较完整的财务帐目和管理制度。农业社均制订年度管理计划,也制订三年或五年的长远计划。
  人民公社时期(1958年7月至1978年):人民公社初期推行“一大二公”向“共产主义过渡”,违背了客观实际,致使浮夸、虚报、瞎指挥、高指标、高征购和“共产风”严重泛滥。群众吃饭“食堂化”,组织“军事化”,集体劳动,县、公社随意无偿平调大队、大队随意无偿平调生产队和社员的劳力、资金和财产。取消自留地,禁止农村集市贸易,实行供给制和半供给制,给全县农村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195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为10049万斤,但征购任务高达4950万斤,占总产量的48.8%,除种籽饲料外,人均口粮只有250斤,加之自然灾害的侵袭,至196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下降为4933万斤,1961年又降到4571万斤,人口大量外流,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年馑。
  1959年3月,贯彻郑州会议精神,整顿农村人民公社,实行“统一领导,队为基础;分级管理,权利下放;三级核算,各计盈亏;物资劳动,等价交换;分配计划,由社决定;适当积累,合理调剂;按劳分配,承认差别”的方针及《关于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规定(草案)的执行细则》。开始纠正和清查处理“共产风”带来的经济问题。在全县范围开展全民大算帐。截至5月30日,全县各公社把集中起来的羊只6.63万只,下放给生产队,银行信用社退还不应收的贷款8.46万元;公社、生产大队退给生产队现金15.66万元;退回粮食、蔬菜、猪、鸡折价款6.2万元,全县下放各类工厂15个,水磨41盘。骆驼42峰,胶轮马车20辆,合计退还平调款129.08万元。县运输公司退还平调骡马160匹。1961年全县又退平调各类财物总值949万元。1961年至1962年,全县6个公社划为25个,将原来的110个核算单位,下放给817个生产队。实行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61年4月,放宽小自由,允许社员种自留地,栽自留树,养1至2头大牲畜和3至5只羊,以及猪、鸡、兔等;允许集市贸易。调整了生产关系,农业生产逐步走上了恢复和发展的轨道。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极左思潮影响,否定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以“阶级斗争”为纲,搞“穷过渡”。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推行大寨的“标兵工”,破坏按劳分配制度。在此期间,首先由北海子公社北海子大队,实行大队核算,全大队集中劳动,继而全县有部分大队实行了大队核算,重演了过去已纠正了的无偿平调和平均主义的错误。同时限制社队经营工、副业生产和多种经营。1976年在路线教育中,为“堵资本主义的路”,将全县集体出外搞副业的劳力672人,胶轮马车161辆全部撤回,大搞劳力归田。把社员自营的家庭副业,如养猪、养羊、编制、挖药材等视为“资本主义的尾巴”统统“割”掉。但由于始终坚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强了农业的后劲,农业生产仍有所发展。
  公社的经营管理是以下列方式展开的:
  计划管理。人民公社实行计划管理,包括长远规划,年度计划、阶段性计划。1958年全县进行了苦战三年,基本改变永昌面貌的规划。各公社、大队、小队均按要求制定了年度计划或阶段性计划。1962至1979年,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各公社、大队、生产队曾多次制定“粮食上纲要”,“过黄河”,“建成大寨县”,“大寨公社”以及“高标准大寨县”等规划。这些不同形式的规划、计划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假大空”,因而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各生产队均按照具体情况安排生产,并不完全执行计划。1983年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县、社、大队只制定指导性计划,农户的生产计划按实际进行。
  劳动管理。1958年人民公社化初期,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但又实行组织军事化、劳动战斗化,组织“大兵团作战”,造成了严重的窝工浪费。1962年核算单位下放后,由生产队组织和安排劳动,实行小组作业,小段包工,小段验收,生产队对作业组实行定劳力、定任务、定时间、定工分。不分组作业的农活对社员采取按件记工,或死分活评,记工到人的方法,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推行大寨的标兵工分,社员劳动不记工分,部分社队只记出勤天。到年底自报公议,按思想评记工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恢复小组作业,小段包工等劳动管理方式,继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劳动由社员家庭支配,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财务管理。1958至1961年人民公社化初期实行公社核算。但由于大搞一平二调,财务管理制度遭到破坏,1959年全民大算帐时得以纠正。1962年核算单位下放,各生产队均恢复了农业合作社时期的财务管理制度。各大队文书兼会计,对生产队财务管理进行监查指导。各公社设经营管理站,专门负责全公社财务管理工作。1963年以后,公社、大队每年以生产队进行一次小四清(即清帐目、清物资、清现金、清工分),以解决生产队财务管理上的问题。1966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后,将生产队财务小四清制度化,经常坚持。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各生产队的机械等设备均承包给了社员支配使用,生产队的公共积累,集中到村民委员会(原大队)由一名专业会计管理。1985年以后,各村先后成立了合作基金会,将集体积累资金折股到户,入会分红,由合作基金会以信用形式向群众借贷。
  收益分配。根据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的原则和“按劳分配”的政策,收益分配主要分夏季预分,年终决算和分配兑现三个阶段。
  夏季预分:在每年六、七月份进行,其内容有“估产”即预计全年社员劳动日、粮食总产量、经济总收入及生产开支。编制分配方案,根据预估的粮食产量、经济收入和劳动日计算分配到户。
  年终决算:在作好核实产量,清理生产队帐目、物资、现金、工分的基础上编制分配方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即:必须完成国家农业税收和征购任务,约占粮食收入的25%至27%;保证集体提留:(包括生产费用、籽种、饲料)储备粮和生产基金,约占总收入的17%至22%,公共积累(包括储备粮基金,生产基金),公积金占当年分配总数的5%至10%,公益金占2%至3%;剩余部分全部按社员劳动工日分配到户,约占总收入的51%至55%。
  分配兑现:决算方案经人民公社审查批准后,按方案将粮食、现金和其它物资分到群众手中,1955到1966年前,所分的钱粮、尚能兑现,“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高产穷队,粮食分配尚可兑现,现金分配多不能兑现。
  粮食分配:1955年初级农业合作社时期,粮食基本按劳分配,到1957年后,因征购任务增大,规定人均标准口粮最高不得超过420斤,如超过的农业社扣除集体提留外,超额部份全部上交国家。口粮标准过低,无法交售征购任务者,可适当减免,有的队在完成任务后,口粮不足由国家返销供应。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进行查产斗争,出现虚报产量,国家进行高数额征购,粮食不给社员分配,社员集中到集体食堂吃饭,年人均口粮250斤,不足部份,靠国家返销解决。1962年核算单位下放以后,规定社员口粮标准最高不得超过500斤,社员口粮满500斤的生产队,扣除集体提留外,超额部份全部交售国家,不满500斤者,在完成国家征购任务以后,下余的进行分配。在这一时期,口粮按人劳比例分配,多采用“二、八开”,“三、七开”即70%至80%按人分配,20%至30%按劳动日分配,实行“四、六开”的极少。1965至1976年,在按人分配的部分中又实行了以人分等定量,即将人口按年龄分为(1至5岁,6至8岁,9至12岁,12岁以上等)若干台阶,年龄小的少分配,年龄大的多分配。但人均口粮一直控制在500斤以内。部分收入较低的生产队,实行按劳分配加照顾,即社员应分配粮食全部按劳动日分配,对于口粮标准过低的,给以照顾,略低于生产队的平均线。1978年以后,粮食分配中扩大了劳动分配比例,多实行“四、六开”、“对半开”或“倒四六开”。人均口粮已不封顶,全县平均在500至700斤之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完成国家的定购任务外,粮食全部由自己支配,口粮由自己提留,标准更高。
  现金分配:1954年,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现金以劳动日和入社土地按比例分配,执行“二、八开”、“三、七开”和“四、六开”,劳动日占多数。1958到1962年人民公社初期,由于“共产风”的影响,分配陷入混乱状态,实物和现金均不兑现,全部留在公共食堂,在社员吃饭数中扣除。1963至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全县年平均农业总收入为1196万元左右,年均生产费用为373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1.37%,上交国家税金68万元,占5.7%,集体提留100万元(不包括提留的储备基金和社员生活费用基金)占8.5%,社员分配610万元,占51.32%,平均每人44.66元,每劳日值0.42元。1966至1976年,由于农业单一经营,社员分配指数增长较慢。其中1969至1975年部分社队曾实行人劳比例的分配方法,即在社员分配数中80%至90%按劳分配,10%至20%按人分配,实行不久即停止。到1976年,全县农业总收入3819.64万元,比1965年增加2629.64万元,其中生产费用1492.38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9.1%;国家税金89万元,占2.3%;集体提留451.42万元,占11.8%;社员分配1786.84万元,占46.8%,平均每人分配93.3元,比1965年增加48.65元,每劳动日值0.608元,比1965年增加0.188元。1977到1980年,由于实行开放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社员分配指数亦有较大提高。1980年,全县农业总收入5159.52万元,比1976年增加1339.88万元,其中生产费用1715.12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3.24%;上交国家税金86.5万元,占1.67%;集体提留464.93万元,占9%;社员分配2892.97万元,占56.1%,平均每人分配148元,比1976年增54.7元,每劳日值0.93元,比1976年增0.322元。至1985,全县农业总收入达8775.27万元,比1980年增加3615.75万元,其中生产费用2651.73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0.2%;上交国家税金222.74万元,占2.5%;集体提留358.92万元,占4.1%;社员分配5541.88万元,占63.2%,平均每人分配340元,比1980年增加192元。
  实行责任制以前,由于历年来在生产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形成了分配上的吃“大锅饭”弊端,出现了超支、分空现象。据1978年统计,全县参加分配的339万户,历年累计超支的1.62万户,占参加分配总户的47.93%,累计超支款362.43万元,其中,当年超支的1.15万户,超支127.58万元,累计分空5522户,分空款113.3万元,当年分空4652户,分空55.08万元。超支分空给生产队造成“三欠”(集体欠国家、欠个人和个人欠集体)。至1981年,超支户下降为3681户,收回款35.69万元,1985年收回36.88万元(见表57、表58),1987年成立农村合作基金会时再收回一部分,其余的部分,以呆账处理。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