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口普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37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人口普查
分类号: C924.25
页数: 2
页码: 188-189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昌县人口普查,按人登记的有13项,包括姓名、与户主关系、性别、年龄、民族、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文化程度、行业、职业、不在业人口状况等。
关键词: 永昌县 人口普查 管理

内容

永昌县从1949年至1990年四十一年间,在国家统一部署下进行过四次人口普查:
  1953年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调查登记的标准时间是7月1日零时,登记项目有姓名、性别、民族、年龄。这次普查与选民登记同时进行。普查结果,全县总户22561户,总人口125578人,其中男64877人,女60701人。
  1964年进行第二次人口普查,登记的标准时间是7月1日零时,项目有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本户住址、非农业人口等7项。普查结果,总户为33092户,总人口为174221人,其中男96141人,女78080人;非农业人口37895人,占总人口21.8%;具有大学文化程度919人,高中文化程度2610人,初中文化程度7078人,小学文化程度38206人;少数民族10个共443人占总人口的0.34%。其中:回族361人,藏族11人,满族52人,朝鲜族1人,彝族1人,壮族6人,蒙古族5人,苗族1人,土族3人,撒拉族2人。
  1982年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登记的标准时间是7月1日零时,调查项目共19个。按人登记的有13项,包括姓名、与户主关系、性别、年龄、民族、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文化程度、行业、职业、不在业人口状况(如上学、搞家务、退休)、婚姻状况、妇女生育总数和存活子女总数、1981年育龄妇女生育状况。按户登记的有6项:户的类别(家庭户和集体户)、本户住址、本户人数、本户1981年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常住户、外出一年以上的人数。7月10日完成,普查办公室汇总的6种数字分别上报县、市、省、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汇总结果:总户为39213户,总人口为200963人,其中男性为103806人,女性为97157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27人;有12个少数民族,共计852人,占总人口的0.42%;具有小学文化程度以上的人口110619人,占总人口的55.04%,文盲和半文盲人数71672人,(不包括0—5周岁的18672人),占总人口的35.7%。
  1990进行第四次人口普查,登记的标准时间是7月1日零时。普查项目共21项。其中,按户填报的6项,包括本户编号、户别、本户人数、本户出生人数、本户死亡人数、本户户籍人口中离开本县(市)一年以上的人数;按人填报的15项,包括姓名、与户主关系、性别、年龄、民族、户口状况和性质、1985年7月1日常住地状况、迁来本地的原因、文化程度、在业人口的行业、在业人口的职业、不在业人口状况、婚姻状况、妇女生育及存活子女数、1989年1月1日以来妇女的生育状况。普查汇总分6级进行。普查结果:全县总户为53352户;总人口为227574人,其中男性118008人、女性109566人;共有15个民族,少数民族981人;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135730人;人口密度为30.6人/平方公里。详见表41—表50。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