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口源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36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人口源流
分类号: C924.25
页数: 5
页码: 183-187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昌县人口源流,包括了人口编查、人口普查、人口调查管理。
关键词: 永昌县 人口调查 人口

内容

据酒泉博物馆陈列的永昌县境内出土的石犁表明,在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早期,今永昌境内已有人类生息繁衍。
  1973年,在县境内鸳鸯池遗址发掘出土的石器、细石器、骨器、陶器、艺术雕刻等文物(属马家窑文化)证明,在公元前2600至公元前2000年间,永昌境内金川河流域沿岸,不仅人口集居,且逐步脱离了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有了比较发展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1973至1986年分别发现的二坝遗址、毛卜喇新队遗址和水磨关等多处古文化遗址表明,在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期间,人口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活动范围已由金川河中游向南和向祁连山北麓扩展。1985年在金川峡马家湾子发现的齐家文化时期的玉器、石器、陶器证明,居于永昌境内的人口较为稳定,手工业已有了一定的制作能力,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1979年发掘的双湾公社三角城沙井文化遗址和出土的铜刀、彩陶、铜装饰品及货币证明,居于永昌境内的人类,已进入奴隶社会晚期,手工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已开始了商品交换和货币交流。
  商周时期,为西戎地,春秋、战国至秦,居住月氏诸族。西汉初,为匈奴右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两次出师河西,促使匈奴混邪王降汉。汉王朝始在河西设郡置县,移民,屯田。太初三年(前102)益发戍甲卒18万驻河西,这批人有的还带有随从和眷属,因而实际人数不下20万人。以后又陆续从内地向河西移民,分别安置到从武威至敦煌的广大地区屯田,从而促进了河西(包括永昌)人口的迅猛增长。据《汉书·地理志》载,时辖今永昌地区在内的武威、张掖二郡共20个县4.19万户,16.52万人。
  自西汉以后,历朝政府继续对河西地区采取军屯、迁移汉民等措施,以实边强疆,但因经常发生战乱和灾荒等,领属今永昌的州郡人口实际上有增有减。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东汉时武威,张掖二郡所属各县共1.66万户,7.03万人。经三国战乱到西晋时,武威、张掖二郡各县共5900户,约6万人。东晋前秦统治时期,由于减轻徭赋,劝课农桑,招来了中原大量流民,虽苻坚将河西7000余“豪户”迁往关中,但又从江淮、中原一带迁1.7万余户到河西落户,人口又呈上升之势。后凉时,凉州(包括永昌)百姓饥馑,流亡大半。到北魏时,番禾郡所领彰、燕支两县只剩139户,约600余人。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恢复河西农业生产。到隋朝统一后,辖今永昌境界的番和等四县,户数上升到1.17万户,人口增加到5万余人。唐朝天宝年间,番和县改为天宝县,属凉州中都督府,府领天宝等五县,共2.25万户,12.03万人。宋代,西凉府所属的番禾等五县,共2.57万户,12.82万人。西夏至元,无人口记载。《甘肃通志稿》载:(永昌)所剩“土著十之二”境内原有的居民,多为军籍垦民,经过元末明初战争,所剩土著不过十余族而已。明正统年间,朝廷檄召移民,于是各省挈带家眷而来者甚多,并有商贾、屯垦兵丁、世袭和落户官员的从属。部分少数民族经朝庭赐汉姓,改从汉俗,境内汉族人口相应增加。人口又有较大发展。
  从明朝起,永昌县的户口见于记载的有:明洪武中(1382),永昌卫有5675户,1.53万人。至清康熙六十年(1721)有3376户,2.58万人。经康、雍、乾、嘉四代近百年的休养生息,户口剧增,至嘉庆十九年(1814),人口发展到25.1万人,是永昌封建社会历史上人口的高峰期。到同治元年(1862),仍保持22.03万人。后经长达十年之久的回民反清战乱,人口约减80%,据调查,县境内北到宁远堡、崔家庄,南至永安堡校尉营,东起九坝,西至新城堡、高古城,水泉子等,共24个堡、寨、庄均遭受战乱摧残。如永丰堡内原有17户,138人,后仅留三、四户;新城堡内原有78户,234人,后仅留一、二户。多数村庄颠废,农田荒芜,沿大路数十里杳无人迹。至光绪四年(1878),全县仅有2356户,4.28万人。民国时期,差税繁重,经济凋蔽,人民生活极端贫困,人口增长缓慢。民国元年(1912)全县有8914户,4.9万人。十六年(1927)全县有9942户,5.6万人。继而遭十六年的大地震、十八年“二月初一”马仲英的大屠杀及严重旱灾,到二十三年(1934),全县仅有5.53万人,反而比民国十六年少677人。从民国二十四年(1935)后,人口在4.6万左右徘徊。到三十八年(1949)全县有5.046万人,比二十三年少5000多人。明清时期人口情况详见表3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民国时期外流人口陆续返乡,因瞒丁瞒粮少报的人口也得到落实。1950年初,永昌人口9.96万人。经三年恢复,经济日益繁荣,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加之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兰新铁路通车河西堡和金川镍生产基地的开发,使城镇人口成倍增长。至1960年全县人口达18.05万人,较1949年初约增长2.6倍。1959至1962年三年经济困难,人口一度下降。1963年人口开始回升。1964年人口增长到18.23万人,比1960年增长1800余人。1973年以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逐步深入,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1980年全县人口(包括金川、河西堡工矿企业)发展到29.9万人,较1949年初约增长5倍。1981年宁远堡公社、双湾公社和金川镇的金川地区划属金昌市直接领导后,全县人口为20万人。1990年底全县人口增加到22.6799万人。详见表40。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