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乡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36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乡镇
分类号: K928.642
页数: 7
页码: 173-179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各乡镇的行政区划,向以地形和河流灌溉区域划分,在各个历史时期,虽乡镇区域大小和建置多少各异,但一直沿此习惯划分。 民国后期,永昌县辖1镇,4乡,56保,523甲。
关键词: 永昌县 乡镇 行政区划

内容

永昌县各乡镇的行政区划,向以地形和河流灌溉区域划分,在各个历史时期,虽乡镇区域大小和建置多少各异,但一直沿此习惯划分。
  民国后期,永昌县辖1镇,4乡,56保,523甲。民国三十八年永昌县乡(镇)保甲情况详见表3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县分5区,30乡(街),117行政村,428自然村。1952年划为8区,50乡(街)。1956年撤区并乡,将小乡合并为19个大乡(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代替行政村。1958年建立农村人民公社,又将17个公社合并为6个公社,代替乡政府,实行政社合一。1961年,将6个公社划分为25个公社,1964年,调整为12个公社(镇),1966年调整为14个公社(镇),至此,公社(镇)行政区划基本固定。各公社政府所在地,陆续建起的邮电所、银行营业所、信用社、基层供销合作社、粮管所、卫生院、畜牧兽医站、文化站、电影队;中、小学等单位也随之固定。1983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立乡人民政府,实行政社分设,乡政府为一级政府,公社为全乡生产和企业管理机构。1985年10月,撤销人民公社建置。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已形成全乡(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1990年乡镇建置没有变动。
  城关镇:设在永昌县城,四周为北海子乡的农田、村庄。武当山、校场山在城北隆起,山下一片沼泽,草木葱茏,景色优美。金川河由西向东环绕镇北。因而永昌城关镇是一座优美的田园城镇。清代诗人胡釴在《早发永昌县》一诗中描写道:“水曲青山脚,村深碧树梢,行游正荒塞,景物忽芳郊。欲驻飞鸿迹,堪营乳燕巢。一枝如可借,三径自诛茅”。清末民初,战乱连年,尤遭民国十八年“二月初一”兵祸后,致城镇一度冷落。民国后期属第一区,后改为云川镇,辖8保76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城关区或第一区,辖4街3乡。1956年撤区改设城关街,同年改称城关镇,辖4街和1个沙园蔬菜队。1958年成立城关人民公社,并辖金川东、西两大队与原蔬菜队。1961年,金川东、西仍划归北海子公社。城关公社于1964年改称城关镇,至1990年未变,辖街道办事处2个,居民委员会5个。
  新城子镇,红山窑乡:位于县西部,民国时期均属五龙乡,辖6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属第三区或新城子区。历史上称为西乡或西五坝,今叫西河地区。
  新城子镇,位于西南部祁连山北麓。东直距县城35公里,西南至冷龙岭甘、青省界,西至永昌县西部草原,南至永昌县南部草原与皇城区接壤。北隔西大河老河床,与红山窑乡相邻,东邻焦家庄乡。民国时期为五龙乡和鸾鸟乡的一、二、三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三区或新城子区的一、二乡。1956年分为新城子乡、河南坝乡。1958年与红山窑合并成立西河人民公社。1959年划入肃南县。同年复归永昌。1961年分为新城子人民公社、河南坝人民公社。1964年合为新城子人民公社。1983年成立新城子乡人民政府。1985年改乡为镇至今,镇政府设新城子村所在地。
  红山窑乡,地处县境西部,因红山窑出陶土、煤炭烧制陶瓷而得名。乡政府驻红山窑村。东直距县城35公里,西以大黄山、绣花庙、羊圣庙为界与山丹县相邻,南临西大河古河道与新城子乡毗邻,东与东南连接焦家庄和北海子乡,北与河西堡乡接壤,西南连西部草原,以白石崖与山丹县连界。境内有山丹军马一、四场,国营八一农场黑土洼分场。红山窑乡民国时期属五龙乡四,五、六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三区或新城子区三、四、五乡。1956年改设为红山窑、水泉子乡。1958年,合建成红山窑人民公社。同年与新城子、河南坝公社合并成立西河人民公社。1959年三月西河公社划入肃南县,同年9月复归永昌县。1961年西河人民公社恢复原建制,红山窑仍划为红山窑、水泉子两个人民公社。1964年合并为红山窑人民公社;1983年成立红山窑乡人民政府至今。
  焦家庄乡、北海子乡:位于县城周围,民国时均属云川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一区或城关区。历史上称“西城七”,现称城郊地区。
  焦家庄乡,位于县城西直距十二公里的水磨关村。因1952年建成甘肃省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焦家庄农业生产合作社而得名。东与东北靠北海子乡,北和西北接红山窑乡,西连新城子镇,南到祁连山支脉冰沟大坂、四沟大坂南坡与皇城区接壤。民国时期为云川镇十、十一、十二、十三保。中华人民共和成立初为城关区六、七乡。1951年12月9日,水磨关、焦家庄和陈家寨村一、二队合并设焦家庄直属乡。1952年全县设八区,将梅家寺、杏树庄、中庄子三乡划为二区的二、四、五乡,区政府驻河滩村。1954年10月划归一区。1956年,二区二、四、五乡和水磨关、焦家庄、陈家寨合并成立水磨关乡。1958年与四坝人民公社合并成立焦家庄人民公社。1961年又分为焦家庄、南泉、北海子、三坝四个人民公社。毛卜喇划入水泉子人民公社。1964年再次与北海子、三坝、南泉人民公社合并为焦家庄人民公社。1966年分为焦家庄,北海子两个公社。1983年成立焦家庄乡人民政府,乡政府驻水磨关村。
  北海子乡,位于县城四郊。南至祁连山盖掌大坂南坡接皇城区,西邻焦家庄、红山窑乡、北以金川峡与河西堡镇为界,东于东寨乡接连。因县城北郊有人工湖北海子而得名。民国时属云川镇第九、十四、十五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城关区第四、五乡。1952年为三坝、金川、小坝三乡。1956年三坝、金川、小坝三乡合并为四坝乡,乡政府驻北海子村。1958年成立四坝人民公社,同年并入焦家庄人民公社,另将金川东、西两大队划入城关镇。1961年,北海子和三坝从焦家庄公社划出,成立三坝、北海子两个人民公社。1964年三坝、北海子人民公社再次与焦家庄人民公社合并;1966年,两公社又从焦家庄公社分出,合并为北海子人民公社。1967年社址迁县城东关。1983年成立北海子乡人民政府。北海子乡域系四坝灌区下游段,并有北郊一带泉水。
  东寨乡、六坝乡、南坝乡:民国时期同为永安乡,辖7保。中华人民共和成立后设永安区。后改称第二区。西接城郊,东邻武威。历史上称东乡或东十条坝,今叫东河地区。
  东寨乡,位于县城东系东大河灌区上游。南邻皇城区泱翔乡,西靠北海子和焦家庄乡,北与河西堡乡毗连,东与六坝乡连接。境内有八一农场所属的玉皇地、东寨分场和省劳改局所属的红光园艺场(土佛寺)。乡政府驻东寨村,原名真景堡,因地处县城东,俗称“东寨”。民国时为永安乡上三个保,另包括沙沟寺一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永安区或第二区一、二、三、四乡,改设沙沟寺为直属乡。1952年第二区改为第四区,辖头坝、二坝、东寨三乡,1956年合并为东寨乡。1958年改为东寨人民公社,旋即与六坝,八坝、南坝人民公社合并为东河人民公社。1961年划分为东寨,永丰两个人民公社。1964年重新合并为东寨人民公社。1983年成立东寨乡人民政府至今。
  六坝乡,以东大河十条坝,自上而下的位次命名。乡政府驻星海村刘庄,古称通津堡或称四十里堡。西直距县城18公里,东与水源乡接壤,东南与武威县相邻,西与东寨乡连界,西南以东大河故道与南坝乡为界,北以风门山与河西堡镇接连。境内有国营八一农场青山分场。民国时属永安乡第五、六、七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永安区或二区六、七、八乡。1952年为四区的上五坝、下六坝、八坝三乡。1956年改设为六坝乡和八坝乡。1958年成立六坝人民公社、八坝人民公社,同年与东寨、南坝公社合并为东河人民公社。1961年划分为六坝、八坝人民公社,1964年再与南坝人民公社、八坝人民公社合并为六坝人民公社。1966年划分为六坝、南坝二公社。1983年,成立六坝乡人民政府至今。
  六坝乡政府所在地古称通津堡,也叫通津寨。清朝前期,人口密集,与八坝堡、乐丰堡均为丝绸古道旅居集镇。后因同治战乱直到民国近百年间土地荒芜,村寨废墟,人烟稀少,又因地处东大河下游,干旱缺水,土质板结瘠贫,是全县比较贫困的地区。1976年,永昌县组织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集中全县部分劳力、水利投资,进行渠路、林、田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粮油产量逐年有所提高,人民生活初步达到温饱水平。
  南坝乡:位于县境东南祁连山北麓。南与皇城区泱翔乡为界,北濒东大河南岸与六坝乡、东寨乡为界,东靠武威县金山乡,西接南部草原。地势由南而北倾斜,坡度约二十五分之一,在全县中地势最陡最窄,面积最小;原称“河南三”或河南坝,以渠系方位而得名。民国时期,属永安乡第四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第二区或永安区五乡。1952年为第二区(后改第四区)的南坝乡。1956年仍称南坝乡。同年秋,武威县西校村划属南坝乡。1958年改称南坝人民公社,同年与东寨、六坝、八坝三个人民公社合并为东河人民公社。1961年划出,为南坝人民公社。1964年与六坝、八坝公社合并为六坝人民公社,1966年再次划出,仍为南坝人民公社。1983年成立南坝乡人民政府,乡政府驻永安堡,西北直距县城19.4公里。
  水源乡、朱王堡镇:民国时期同为永宁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永宁区或第五区。俗称“下十堡”,今叫清河地区,位于县城东部。
  水源乡,位于县境东部。东接朱王堡镇,南以北沙河与武威分界,西以九坝滩与六坝乡接壤,以昝家庄滩与河西堡镇毗邻,北以西山口与宁远堡乡和朱王堡镇北沙滩相接。明、清两朝设永宁营,并设仓廒经收“十堡”公粮。民国时期设乡公所,为永宁乡一、二、三、四、八、九、十保。中华人民共和成立后为永宁区或第五区的五、六、七、八乡。1952年划为第七区,辖中暖泉、杜家寨、龚家堡、梅家寨4个乡,1956年四乡并为水源乡。1958年建立水源人民公社。同年与新宁、流泉人民公社合并为清河人民公社。1961年分为水源、龚家堡二公社,1964年合并为水源人民公社。1983年,成立水源乡人民政府。乡政府驻永宁堡,西直距县城48.7公里。
  朱王堡镇,位于县境东部。东靠民勤县蔡旗堡乡,南接武威县的双城、四坝乡,西与水源乡为界,北以馒头山与金川区双湾乡毗邻。镇政府驻朱王堡,西直距县城56公里。民国时期为永宁乡五、六、七、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永宁区或第五区的一、二、三、四乡。1952年划为第八区,辖董郑、流泉、刘正、陈仓、汤宁五个乡。1956年并为流泉、新宁二乡。1958年成立流泉、新宁人民公社。同年与水源公社合并成立清河人民公社。社驻朱王堡。1961年清河人民公社划分为陈仓、流泉、朱王堡三个人民公社。1964年合并为朱王堡人民公社。1983年成立朱王堡乡人民政府。1985年改乡为镇。现已成为初具规模的乡村集镇。
  金川镇、河西堡镇、宁远堡乡、双湾乡:民国时同为宁远堡乡,辖九个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宁远区或第四区。位于县境北部,金川河中、下游,俗称北乡,今称金川地区。
  金川镇,位于县北。镇政府驻地直距县城32.4公里,在宁远堡乡龙首山下。因地处金川河下游而得名。民国时,为宁远乡第八保,因干旱缺水,土地大部是戈壁荒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宁远区西坡乡。1959年,国家探明龙首山大型硫化铜镍矿床后,即筹建807矿,属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后成立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形成新兴的工矿集镇,矿区居民来自全国各地。1962年成立金川镇人民政府,辖金川、河西堡两个工业区。1981年成立金昌市,永昌县将双湾、宁远堡两个人民公社和金川镇金川工业区的4个街道办事处,划入金昌市管辖。
  河西堡镇,位于县北,因古堡地处金川河西岸而得名。镇区南靠北海子、东寨、六坝乡,西与红山窑乡和北部草原为界,北与宁远堡乡相邻,东以青山堡滩和水源乡分界。民国时为宁远堡乡一、二、三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第四区一、二、三乡。1952年第四区改为第五区,河西堡为第五区的河西堡、河东堡、青山堡、宗家庄四乡。1956年合并为三堡乡。1958年成立三堡人民公社,同年与宁远堡、西坡、双湾三个人民公社合并为金川人民公社。1961年划分为河西堡、宗家庄二公社。1964年合并为河西堡人民公社。1983年成立河西堡乡人民政府和河西堡镇人民政府,1985年乡和镇合并称河西堡镇。镇政府驻河西堡村,直距县城15.8公里。
  宁远堡乡,位于县境北部。南靠河西堡镇,北、西北与北部草原毗邻,东北接双湾乡,东南以西山口与水源乡接壤。乡政府驻宁远堡,直距县城27.5公里,是永昌北部重镇。清代设宁远营。民国三年绿营裁撤,唯宁远营、水泉营保留到民国十五年。民国时为宁远乡四至八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宁远区或四区。1952年改为五区。时宁远堡乡为五区所辖的龙景、宁远、中牌、寿国、东湾五乡。1956年,五个乡合并为宁远堡乡;高岸子、西坡两乡合并为西坡乡。1958年成立宁远堡人民公社和西坡人民公社。同年将三堡、西坡、双湾、宁远堡四个人民公社合并,称金川人民公社,1961年划为宁远堡、西坡两个人民公社,1964年合并为宁远堡人民公社,1981年划属金昌市金川区。
  双湾乡,位于县境北部。乡政府驻天生坑,直距县城51.8公里。西、西南靠宁远堡乡,北接北部草原,东与民勤县为界,南以龙口山、馒头山与朱王堡镇相邻。境内有国营八一农场天生坑和小井子两分场。民国时为宁远堡乡第九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宁远区或第四区六、七乡。1952年,设为第六区,区政府驻陈家沟,辖陈尚沟、天生坑、东四沟、高岸子、西坡五乡,不久高岸子、西坡二乡划入五区,六区增设新小沟乡。1956年并陈尚沟、天生坑、东四沟、新小沟四乡为双湾乡。1958年分双湾乡为陈家沟人民公社和东四沟人民公社,同年两公社与三堡、宁远、西坡公社合并为金川人民公社。1961年将陈家沟、东四沟划出,成立西湾、东湾两公社。1964年合并为双湾人民公社。1981年划属金川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建置沿革详见表38。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