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建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362
颗粒名称: 卷四 建置
分类号: K928.642
页数: 19
页码: 163-181
摘要: 本卷记述永昌县历史沿革、行政区划、县城、乡镇等情况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建置 沿革

内容

第一章 历史沿革
  永昌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存繁衍。商周战国时期,曾出现过诸多游牧民族。汉文帝时期,北部匈奴西逐月氏,占据整个河西直至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先后派霍去病两出河西,击败匈奴,陆续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从此将河西地区括入汉王朝版图。其时,今之永昌境内有鸾鸟①、番和②、骊靬③、显美④四县,其中鸾鸟属武威郡,其余三县属张掖郡,均属凉州刺史部。并在番和设农都尉,管理屯田事宜。
  东汉,鸾鸟、显美属武威郡,骊杆、番禾属张掖郡。献帝兴平元年(194),分凉州之金城、张掖、酒泉、敦煌为雍州,州治武威。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复置凉州,领武威、张掖等七郡;显美属武威郡,番禾、骊靬属张掖郡。鸾鸟县省。
  西晋,凉州领八郡。番禾、骊靬、显美属武威郡。永嘉中置焉支县⑤永宁中,张轨分武威置武兴郡①,领今永昌境内焉支,新鄣二县。
  东晋十六国时期,今永昌西部边缘地区属西郡。②东晋大兴元年(318),张轨子张寔,另立年号,为前凉。分凉、河、沙三州,领二十三郡。显美、骊靬、番禾属武威郡,焉支、新鄣属武兴郡。太元元年(376),前秦灭前凉。十一年(386),秦将吕光自称凉州牧,定都姑臧,为后凉。于番禾县置番禾郡。隆安元年(397),鲜卑秃发乌孤自称西平王,有甘肃西部,青海一部为南凉。同年,段业称凉州牧,改元神玺,为北凉。元兴二年(403)后凉吕隆为北凉沮渠蒙逊,南凉秃发傉檀所逼,举国降后秦,后凉亡。后秦以郭将为番禾太守。县地属后秦。义熙二年(406)后秦封南凉主秃发傉檀为凉州刺史,迁都姑臧。番禾等地为南凉所有。七年(411)七月北凉沮渠蒙逊入姑臧。八年(412)十月迁都姑臧。以后几经反复,于义熙十四年(418)东晋授沮渠蒙逊为凉州刺史。番禾县属北凉番禾郡。
  南北朝时期,北魏凉州领十郡,其中番禾郡领彰(鄣)、燕支(即焉支)二县。西魏,显美,属凉州,番禾郡领番禾。北周时,力乾(即骊杆)、鄣、燕支属凉州总管府武威郡,废显美县,其地入姑臧。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复置武威郡(原凉州)领姑臧、昌松、允吾、番和四县。并力乾、安宁、广城、障、燕支五县地入番禾。
  唐武德三年(620)于汉鸾鸟古城置神鸟县,与番禾县同属河西道③凉州总管府。贞观元年(627)废神鸟县,咸亨元年(670),于番禾县置雄州。调露元年(679),废州,番禾仍属凉州。神龙二年(706)于汉鸾鸟古城置嘉麟县,景龙元年(707)废。先天二年(713)复置。开元十六年(728),于今永昌塔儿湾一带置大斗军④天宝三年(744)改番禾为天宝县。广德二年(764),河西没入吐蕃。咸通二年(861),张义潮逐吐蕃,克凉州,河西复归唐朝。唐末复没于吐蕃。
  五代十国(907至960),凉州为吐蕃、回鹘、党项诸族占领。梁、唐、晋、汉、周割据政权,曾以灵武节度使兼领河西节度使。散于凉、甘、瓜、沙四州的张义潮及其归义军的后裔,也常“自立守将”,朝廷封以节度使或留后等职务①。
  北宋初,凉州仍为吐蕃占领,宋王朝只羁縻而已。至道二年(996),秋七月,朝廷派丁帷清知西凉府,府治姑臧。领姑臧、番禾、神鸟、昌松、嘉麟五县。三年(997),全国分十五路,西凉府属陕西路。
  明道元年(1032)赵德明攻占凉州。景祐五年(1038),李元吴(赵德明子)在兴庆府(今银川)建立西夏政权。番禾置永州,属西凉府。
  南宋宝庆二年,西夏宝义元年(1226),成吉思汗取西凉府,灭西夏。封窝阔台子阔端为永昌王镇守河西,后由阔端子只必帖木儿继任。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国改国号为元。至元十五年(1278),以永昌王宫殿所在地置永昌路,属甘肃行中书省。永昌之名自此始。顺帝至正三年(1343)改设永昌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宋国公冯胜统兵定河西,在金山之阳永昌王署置永昌卫,隶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卫治今永昌县城东大街,俗称“大卫”。嘉靖二十八年(1549),于永昌卫治置永昌协,设参将一员。统辖卫境内五营及境外八营兵力。
  清初,沿用明制。雍正三年(1725),改卫为县,属凉州府。康熙十三年(1656)改设永昌协参将为副将。
  民国二年(1913),废州改道,永昌县属甘凉道。三年(1914)改县衙为县行政公署。十六年(1927),改称永昌县政府,仍属甘凉道。同年废道,全省设六区,永昌属安肃区,不久撤区,直属甘肃省政府。二十五年(1936),甘肃省分设七个行政督察区,原甘凉道为第六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公署设武威,辖武威、永昌等五县。
  二十五年(1936年)11月8日(农历十月初五日),红西路军西征进驻永昌,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永昌区(县)政府。历时40多天,红军撤走后,苏维埃政权随之消失。
  1949年9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永昌。9月23日,永昌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武威行政专员公署。1955年10月,改称永昌县人民委员会。同年,武威、酒泉二专署合并为张掖专署,永昌县属张掖专署。1961年张掖专署分为武威,张掖,酒泉三专署,永昌县属武威专署。1968年5月7日,成立永昌县革命委员会,代替永昌县人民委员会。1980年,恢复永昌县人民政府,取消革命委员会名称。1981年2月,根据(81)国函字14号《国务院关于甘肃省设立金昌市的批复》文件,在原永昌县宁远乡区域内的白家咀设置金昌市,永昌县由武威地区行政公署划入金昌市。历史沿革参见表33。
  第二章 行政区划
  在四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生存在今永昌县境内的原始氏族部落,基本以东、西大河流域中下游为活动范围。
  从西汉至南北朝,今县境内曾先后建过鸾鸟、番禾、骊靬、显美、焉支、新彰诸县,其具体界线虽无从查考,但除显美位于东大河流域乌牛坝河畔(古谷水湖),余均位于西大河流域中、上游。到后周,显美县废,其地并入姑臧(今武威县),这是一次较大的政区变化。
  至隋朝,境内各县并入番和,基本上形成传统行政区域。至宋朝、西夏,县名虽有变易,政区却无大更改,而且县的治所,开始确定在今县城址。
  元朝设永昌路,治所在今县城,行政区域扩大到当代的武威地区行署所辖各县,这是县政区的第二次大变化。
  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永昌卫。清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重刊凉镇志》载:“永昌卫疆域东抵凉州,西接山丹,北连胡境,南距番族。广一百八十里,袤五百八十里。东至凉州柔远驿七十里。西至山丹石硖口驿一百一十里,南至雪山一百八十里,北至脱欢山四百里。东北至镇番卫(今民勤县)三百二十里,西北至山丹卫一百九十里,东南至土鲁干山口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北(白)石崖一百八十里。”清乾隆五十年(1785)编修的《永昌县志》“疆界”条载:“县境东西广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三百四十里。东至沙河。东南至炭山堡,接武威界七十里,其至武威县则一百六十里。西至古城洼山丹界八十五里。西南至白石崖山丹界一百九十里,其至山丹则二百里。南至酸茨河接大通界一百七十里,其至大通县则四百六十里。北至昌宁湖镇番界一百七十里。东北至蔡旗堡镇番界一百八十里,其至镇番县则二百五十里”。《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圣集》载永昌县与内蒙古阿拉善界:“自堡(指宁远堡)西北六十里,为寺儿沟墩”。“东至潮水墩,西至玉泉墩,沿山以北,系蒙古牧地。沿山以南,系汉民樵采之地”。这条传统的历史县界,经清朝至民国的三百余年,政府多次重申有效,未曾变动。外来游牧民借草放牧者须向永昌县政府纳粮交税。民国初年有几户门源牧民,来皇城滩借草放牧,,照例向甘凉道交纳草头税;民国十七年(1928),“凉州事变”后,皇城滩永昌汉藏牧民的牲畜损失殆尽,牧民流离失所,青海门源牧民来者日多,永昌县政府仍向其征收公荒牧租。二十一年(1932)以后,武威驻军马步青派兵于皇城滩放牧军马,门源牧户始抗交牧税。三十二年(1943)四月,青海门源县越界在皇城滩编查户口,在老虎沟口设卡驻军,甘肃省政府依据行政院民国三十三年(1944)六月十日义壹字第一二八八六号训令中“甘青两省界,应以祁连山各主峰最高峰之分水岭为标准”的规定、及民国十七年《甘青分省划界实施办法》中“甘青划界以甘肃旧西宁道属各县固有区域划归青海省管辖。皇城滩大河坝在民初既由武威征收草头税,足证确属凉州道(即甘凉道),而不属西宁道,其属永昌县固有之区域,更属毫无疑义”等规定为由,电青海省政府迅速制止。旋接青海省府电复:“门源县府在皇城滩,大河坝等处编查户口,系该县流动牧民。至老虎沟口为甘青门户,行旅要道,派队驻防,全为防盗匪,别无他故。”也认为皇城滩和大河坝为永昌固有区域。到民国后期,永昌全县总面积为12123.106平方公里,辖1镇4乡,56保。523甲,8184户,50463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永昌县地域方位为:东经101°22′至102°37′,北纬37°57′至39°。县城至四边极点的最长度:西至白石崖81公里,东至月牙墩64.4公里,南至金洞沟脑75.5公里,北至丁家深井稍北83公里。总面积9600平方公里。辖区5,乡30,行政村117,自然村428。人口户数经重新调查,为17505户,111224人。参见表34。
  1955年3月,武威县丰乐区西校乡划给永昌县,归南坝乡管辖,名西校村。1965年后,北南界线,始有变动。北边与内蒙古段由甘肃、内蒙古两省(区)负责人举行会议,于1965年2月3日达成《关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同甘肃省武威、张掖、酒泉专区有关县旗行政界线问题协议》,确定阿拉善右旗同永昌县以小山子至青羊口一线为新界线。1985年12月,由甘肃省政府召集永、山两县政府协商并划界栽桩,北从大青羊口甘蒙界点起,向西北,再向西南经若干界点至大干沟脑(详见《民政·劳动·人事卷》)为两县界线。南边,1949年9月永昌县政府派工作组接管皇城地区,完成基层建政工作;1951年门源县又接管了皇城滩的原青海牧民。1959年6月15日,甘肃和青海就两省边界达成协议,即按中央批准的具体方案,青海牧民迁出皇城滩。肃南部分裕固族迁入原青海牧民在皇城滩放牧地区。并按省政府指示:永昌县西河人民公社(包括新城子,河南坝、红山窑、水泉子)由肃南县管辖。同年九月复归永昌县。1971年11月至1972年12月,皇城区一度划归永昌县。1979年12月,甘肃省人民政府以甘政发(1979)10号文件指定了一条永昌县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区行政区域新界线。
  成立金昌市前永昌县境总面积9600平方公里。1980年行政区划参见表35。
  1981年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金昌市。将永昌县金川镇所属的金川地区和宁远堡、双湾两个公社划为金昌市行政区域。同年十月,永昌县移交金昌市管辖。县辖城关、河西堡两个城市镇和九个农村人民公社。至此,永昌县县域东至民勤县,西接山丹县和民乐县,南靠武威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西南与青海门源县以祁连山主峰冷龙岭为界,北靠金川区总面积7439。27平方公里。1985年,全县行政区划见表36。(全县土地总面积沿变见“农业卷土地资源”节)
  第三章 县城乡镇
  第一节 县城
  永昌县城位于河西走廊蜂腰地带,金山之阳,建于宋元之间,为走廊咽喉,丝路重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1985年城关镇面积1.62平方公里。居民11821人,1990年为15794人。
  元代,永昌路设于县城。
  明代,永昌卫设于县城。机构有:卫署、卫仓、儒学、协署、守备署、察院分司、布政分司、驿站、递运所、塘所等。
  清代,永昌县署设于县城。机构有:县署、典史署、协署、都司署、布政分司、察院分司、捕厅、北仓、南仓、云川书院、驿馆、驿站、递运所、塘、中营、演武场、校场、山西会馆、陕甘会馆等。
  民国时,永昌县政府设于县城,机构有:县政府、国民党县党部、初级中学、小学、女子小学、甘肃省银行永昌办事处、农贷通信处、电报局、邮政局、酒泉运输公司永昌汽车站、公路段、民众教育馆、粮仓、陕甘会馆、山西会馆、西北羊毛改进处永昌推广站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永昌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等首脑机关均设在县城。城关镇人民政府和多数企事业单位也设在县城。至1990年分布情况是:
  西街和西关有:中共永昌县委、县人大、县政协、人民武装部、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粮食局、工业交通局、总工会、电视广播局、广播站、印刷厂、电影公司、大众会堂、灯光球场、县汽车运输公司、县剧团、二完小、供热公司等。
  东街和东关有:县人民政府(包括部分局、委、办、室)、农业局、林业局、水电局、邮电局、二轻局、县供销社、文化馆、人民银行、工商银行、铁木工厂、制鞋厂、皮毛厂、油脂公司、榨油厂、城关一小、二轻供销公司、县建筑公司、草原站、畜牧兽医工作站、地毯厂、乡镇企业管理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种子公司、鸡场、屠宰场、变电所、北海子乡政府、保险公司等。
  南街和南关有:医药公司、商业局、工商局、新华书店、县政府招待所、城关镇、农机局、农机公司、糖烟酒公司、食品公司、食品加工厂、照相馆、农业银行、法律顾问处、公证处、离合器厂、永昌公路段、武威汽车运输公司永昌县汽车站、金昌石油公司永昌县加油站、自来水厂、气象站、药材仓库、北海子乡中学、永昌一中、城郊供销社商店、供销社加工厂、东大河林场等。
  北街和北关有:建设银行、文化教育局、卫生局、妇幼保建站、卫生防疫站、县医院、老干部局、饮食服务公司、电影院、县幼儿园、县党校、工艺美术社、水电局机械化施工队、计划生育委员会、职业中学、残疾人福利院、农业机学校、电视差转台、革命烈士陵园、北海子公园等。
  第二节 乡镇
  永昌县各乡镇的行政区划,向以地形和河流灌溉区域划分,在各个历史时期,虽乡镇区域大小和建置多少各异,但一直沿此习惯划分。
  民国后期,永昌县辖1镇,4乡,56保,523甲。民国三十八年永昌县乡(镇)保甲情况详见表3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县分5区,30乡(街),117行政村,428自然村。1952年划为8区,50乡(街)。1956年撤区并乡,将小乡合并为19个大乡(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代替行政村。1958年建立农村人民公社,又将17个公社合并为6个公社,代替乡政府,实行政社合一。1961年,将6个公社划分为25个公社,1964年,调整为12个公社(镇),1966年调整为14个公社(镇),至此,公社(镇)行政区划基本固定。各公社政府所在地,陆续建起的邮电所、银行营业所、信用社、基层供销合作社、粮管所、卫生院、畜牧兽医站、文化站、电影队;中、小学等单位也随之固定。1983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立乡人民政府,实行政社分设,乡政府为一级政府,公社为全乡生产和企业管理机构。1985年10月,撤销人民公社建置。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已形成全乡(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1990年乡镇建置没有变动。
  城关镇:设在永昌县城,四周为北海子乡的农田、村庄。武当山、校场山在城北隆起,山下一片沼泽,草木葱茏,景色优美。金川河由西向东环绕镇北。因而永昌城关镇是一座优美的田园城镇。清代诗人胡釴在《早发永昌县》一诗中描写道:“水曲青山脚,村深碧树梢,行游正荒塞,景物忽芳郊。欲驻飞鸿迹,堪营乳燕巢。一枝如可借,三径自诛茅”。清末民初,战乱连年,尤遭民国十八年“二月初一”兵祸后,致城镇一度冷落。民国后期属第一区,后改为云川镇,辖8保76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城关区或第一区,辖4街3乡。1956年撤区改设城关街,同年改称城关镇,辖4街和1个沙园蔬菜队。1958年成立城关人民公社,并辖金川东、西两大队与原蔬菜队。1961年,金川东、西仍划归北海子公社。城关公社于1964年改称城关镇,至1990年未变,辖街道办事处2个,居民委员会5个。
  新城子镇,红山窑乡:位于县西部,民国时期均属五龙乡,辖6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属第三区或新城子区。历史上称为西乡或西五坝,今叫西河地区。
  新城子镇,位于西南部祁连山北麓。东直距县城35公里,西南至冷龙岭甘、青省界,西至永昌县西部草原,南至永昌县南部草原与皇城区接壤。北隔西大河老河床,与红山窑乡相邻,东邻焦家庄乡。民国时期为五龙乡和鸾鸟乡的一、二、三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三区或新城子区的一、二乡。1956年分为新城子乡、河南坝乡。1958年与红山窑合并成立西河人民公社。1959年划入肃南县。同年复归永昌。1961年分为新城子人民公社、河南坝人民公社。1964年合为新城子人民公社。1983年成立新城子乡人民政府。1985年改乡为镇至今,镇政府设新城子村所在地。
  红山窑乡,地处县境西部,因红山窑出陶土、煤炭烧制陶瓷而得名。乡政府驻红山窑村。东直距县城35公里,西以大黄山、绣花庙、羊圣庙为界与山丹县相邻,南临西大河古河道与新城子乡毗邻,东与东南连接焦家庄和北海子乡,北与河西堡乡接壤,西南连西部草原,以白石崖与山丹县连界。境内有山丹军马一、四场,国营八一农场黑土洼分场。红山窑乡民国时期属五龙乡四,五、六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三区或新城子区三、四、五乡。1956年改设为红山窑、水泉子乡。1958年,合建成红山窑人民公社。同年与新城子、河南坝公社合并成立西河人民公社。1959年三月西河公社划入肃南县,同年9月复归永昌县。1961年西河人民公社恢复原建制,红山窑仍划为红山窑、水泉子两个人民公社。1964年合并为红山窑人民公社;1983年成立红山窑乡人民政府至今。
  焦家庄乡、北海子乡:位于县城周围,民国时均属云川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一区或城关区。历史上称“西城七”,现称城郊地区。
  焦家庄乡,位于县城西直距十二公里的水磨关村。因1952年建成甘肃省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焦家庄农业生产合作社而得名。东与东北靠北海子乡,北和西北接红山窑乡,西连新城子镇,南到祁连山支脉冰沟大坂、四沟大坂南坡与皇城区接壤。民国时期为云川镇十、十一、十二、十三保。中华人民共和成立初为城关区六、七乡。1951年12月9日,水磨关、焦家庄和陈家寨村一、二队合并设焦家庄直属乡。1952年全县设八区,将梅家寺、杏树庄、中庄子三乡划为二区的二、四、五乡,区政府驻河滩村。1954年10月划归一区。1956年,二区二、四、五乡和水磨关、焦家庄、陈家寨合并成立水磨关乡。1958年与四坝人民公社合并成立焦家庄人民公社。1961年又分为焦家庄、南泉、北海子、三坝四个人民公社。毛卜喇划入水泉子人民公社。1964年再次与北海子、三坝、南泉人民公社合并为焦家庄人民公社。1966年分为焦家庄,北海子两个公社。1983年成立焦家庄乡人民政府,乡政府驻水磨关村。
  北海子乡,位于县城四郊。南至祁连山盖掌大坂南坡接皇城区,西邻焦家庄、红山窑乡、北以金川峡与河西堡镇为界,东于东寨乡接连。因县城北郊有人工湖北海子而得名。民国时属云川镇第九、十四、十五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城关区第四、五乡。1952年为三坝、金川、小坝三乡。1956年三坝、金川、小坝三乡合并为四坝乡,乡政府驻北海子村。1958年成立四坝人民公社,同年并入焦家庄人民公社,另将金川东、西两大队划入城关镇。1961年,北海子和三坝从焦家庄公社划出,成立三坝、北海子两个人民公社。1964年三坝、北海子人民公社再次与焦家庄人民公社合并;1966年,两公社又从焦家庄公社分出,合并为北海子人民公社。1967年社址迁县城东关。1983年成立北海子乡人民政府。北海子乡域系四坝灌区下游段,并有北郊一带泉水。
  东寨乡、六坝乡、南坝乡:民国时期同为永安乡,辖7保。中华人民共和成立后设永安区。后改称第二区。西接城郊,东邻武威。历史上称东乡或东十条坝,今叫东河地区。
  东寨乡,位于县城东系东大河灌区上游。南邻皇城区泱翔乡,西靠北海子和焦家庄乡,北与河西堡乡毗连,东与六坝乡连接。境内有八一农场所属的玉皇地、东寨分场和省劳改局所属的红光园艺场(土佛寺)。乡政府驻东寨村,原名真景堡,因地处县城东,俗称“东寨”。民国时为永安乡上三个保,另包括沙沟寺一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永安区或第二区一、二、三、四乡,改设沙沟寺为直属乡。1952年第二区改为第四区,辖头坝、二坝、东寨三乡,1956年合并为东寨乡。1958年改为东寨人民公社,旋即与六坝,八坝、南坝人民公社合并为东河人民公社。1961年划分为东寨,永丰两个人民公社。1964年重新合并为东寨人民公社。1983年成立东寨乡人民政府至今。
  六坝乡,以东大河十条坝,自上而下的位次命名。乡政府驻星海村刘庄,古称通津堡或称四十里堡。西直距县城18公里,东与水源乡接壤,东南与武威县相邻,西与东寨乡连界,西南以东大河故道与南坝乡为界,北以风门山与河西堡镇接连。境内有国营八一农场青山分场。民国时属永安乡第五、六、七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永安区或二区六、七、八乡。1952年为四区的上五坝、下六坝、八坝三乡。1956年改设为六坝乡和八坝乡。1958年成立六坝人民公社、八坝人民公社,同年与东寨、南坝公社合并为东河人民公社。1961年划分为六坝、八坝人民公社,1964年再与南坝人民公社、八坝人民公社合并为六坝人民公社。1966年划分为六坝、南坝二公社。1983年,成立六坝乡人民政府至今。
  六坝乡政府所在地古称通津堡,也叫通津寨。清朝前期,人口密集,与八坝堡、乐丰堡均为丝绸古道旅居集镇。后因同治战乱直到民国近百年间土地荒芜,村寨废墟,人烟稀少,又因地处东大河下游,干旱缺水,土质板结瘠贫,是全县比较贫困的地区。1976年,永昌县组织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集中全县部分劳力、水利投资,进行渠路、林、田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粮油产量逐年有所提高,人民生活初步达到温饱水平。
  南坝乡:位于县境东南祁连山北麓。南与皇城区泱翔乡为界,北濒东大河南岸与六坝乡、东寨乡为界,东靠武威县金山乡,西接南部草原。地势由南而北倾斜,坡度约二十五分之一,在全县中地势最陡最窄,面积最小;原称“河南三”或河南坝,以渠系方位而得名。民国时期,属永安乡第四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第二区或永安区五乡。1952年为第二区(后改第四区)的南坝乡。1956年仍称南坝乡。同年秋,武威县西校村划属南坝乡。1958年改称南坝人民公社,同年与东寨、六坝、八坝三个人民公社合并为东河人民公社。1961年划出,为南坝人民公社。1964年与六坝、八坝公社合并为六坝人民公社,1966年再次划出,仍为南坝人民公社。1983年成立南坝乡人民政府,乡政府驻永安堡,西北直距县城19.4公里。
  水源乡、朱王堡镇:民国时期同为永宁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永宁区或第五区。俗称“下十堡”,今叫清河地区,位于县城东部。
  水源乡,位于县境东部。东接朱王堡镇,南以北沙河与武威分界,西以九坝滩与六坝乡接壤,以昝家庄滩与河西堡镇毗邻,北以西山口与宁远堡乡和朱王堡镇北沙滩相接。明、清两朝设永宁营,并设仓廒经收“十堡”公粮。民国时期设乡公所,为永宁乡一、二、三、四、八、九、十保。中华人民共和成立后为永宁区或第五区的五、六、七、八乡。1952年划为第七区,辖中暖泉、杜家寨、龚家堡、梅家寨4个乡,1956年四乡并为水源乡。1958年建立水源人民公社。同年与新宁、流泉人民公社合并为清河人民公社。1961年分为水源、龚家堡二公社,1964年合并为水源人民公社。1983年,成立水源乡人民政府。乡政府驻永宁堡,西直距县城48.7公里。
  朱王堡镇,位于县境东部。东靠民勤县蔡旗堡乡,南接武威县的双城、四坝乡,西与水源乡为界,北以馒头山与金川区双湾乡毗邻。镇政府驻朱王堡,西直距县城56公里。民国时期为永宁乡五、六、七、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永宁区或第五区的一、二、三、四乡。1952年划为第八区,辖董郑、流泉、刘正、陈仓、汤宁五个乡。1956年并为流泉、新宁二乡。1958年成立流泉、新宁人民公社。同年与水源公社合并成立清河人民公社。社驻朱王堡。1961年清河人民公社划分为陈仓、流泉、朱王堡三个人民公社。1964年合并为朱王堡人民公社。1983年成立朱王堡乡人民政府。1985年改乡为镇。现已成为初具规模的乡村集镇。
  金川镇、河西堡镇、宁远堡乡、双湾乡:民国时同为宁远堡乡,辖九个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宁远区或第四区。位于县境北部,金川河中、下游,俗称北乡,今称金川地区。
  金川镇,位于县北。镇政府驻地直距县城32.4公里,在宁远堡乡龙首山下。因地处金川河下游而得名。民国时,为宁远乡第八保,因干旱缺水,土地大部是戈壁荒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宁远区西坡乡。1959年,国家探明龙首山大型硫化铜镍矿床后,即筹建807矿,属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后成立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形成新兴的工矿集镇,矿区居民来自全国各地。1962年成立金川镇人民政府,辖金川、河西堡两个工业区。1981年成立金昌市,永昌县将双湾、宁远堡两个人民公社和金川镇金川工业区的4个街道办事处,划入金昌市管辖。
  河西堡镇,位于县北,因古堡地处金川河西岸而得名。镇区南靠北海子、东寨、六坝乡,西与红山窑乡和北部草原为界,北与宁远堡乡相邻,东以青山堡滩和水源乡分界。民国时为宁远堡乡一、二、三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第四区一、二、三乡。1952年第四区改为第五区,河西堡为第五区的河西堡、河东堡、青山堡、宗家庄四乡。1956年合并为三堡乡。1958年成立三堡人民公社,同年与宁远堡、西坡、双湾三个人民公社合并为金川人民公社。1961年划分为河西堡、宗家庄二公社。1964年合并为河西堡人民公社。1983年成立河西堡乡人民政府和河西堡镇人民政府,1985年乡和镇合并称河西堡镇。镇政府驻河西堡村,直距县城15.8公里。
  宁远堡乡,位于县境北部。南靠河西堡镇,北、西北与北部草原毗邻,东北接双湾乡,东南以西山口与水源乡接壤。乡政府驻宁远堡,直距县城27.5公里,是永昌北部重镇。清代设宁远营。民国三年绿营裁撤,唯宁远营、水泉营保留到民国十五年。民国时为宁远乡四至八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宁远区或四区。1952年改为五区。时宁远堡乡为五区所辖的龙景、宁远、中牌、寿国、东湾五乡。1956年,五个乡合并为宁远堡乡;高岸子、西坡两乡合并为西坡乡。1958年成立宁远堡人民公社和西坡人民公社。同年将三堡、西坡、双湾、宁远堡四个人民公社合并,称金川人民公社,1961年划为宁远堡、西坡两个人民公社,1964年合并为宁远堡人民公社,1981年划属金昌市金川区。
  双湾乡,位于县境北部。乡政府驻天生坑,直距县城51.8公里。西、西南靠宁远堡乡,北接北部草原,东与民勤县为界,南以龙口山、馒头山与朱王堡镇相邻。境内有国营八一农场天生坑和小井子两分场。民国时为宁远堡乡第九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宁远区或第四区六、七乡。1952年,设为第六区,区政府驻陈家沟,辖陈尚沟、天生坑、东四沟、高岸子、西坡五乡,不久高岸子、西坡二乡划入五区,六区增设新小沟乡。1956年并陈尚沟、天生坑、东四沟、新小沟四乡为双湾乡。1958年分双湾乡为陈家沟人民公社和东四沟人民公社,同年两公社与三堡、宁远、西坡公社合并为金川人民公社。1961年将陈家沟、东四沟划出,成立西湾、东湾两公社。1964年合并为双湾人民公社。1981年划属金川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建置沿革详见表38。

附注

①鸾鸟《读史方舆纪要》载:“鸾鸟城在永昌卫西南,因以鸾鸟山得名”。《永昌县志》载:“鸾鸟山距平羌口十里”。又载“鸾鸟城在县西南百二十里上房寨子”(即今西大河水库附近。1969年修水库时,出土五铢钱、铁器、铁钟残片等古遗物)。 ②显美《读史方舆纪要》载:“显美城在今凉州卫西北”。《大清一统志》载:“显美城在今凉州府永昌县东”。《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地图集)西汉22至23凉州刺史部图所载地名方位,显美县治当在今县东约四十五公里处乱墩子汉墓群附近。 ③番禾(一作番和)《元和郡县图志》载:“东至州(指凉州)一百八十里”。《太平寰宇记》载:“番和县在今凉州西一百八十里,汉旧县也”。《大清一统志》载:“番和故城在今凉州府水昌县西”。《地图集》西汉凉州刺史部图标注的地名方位,其故址当在今县西12公里水磨关南约1公里的西寨城,俗称“白虎城”,与“番禾”谐音。 ④骊杆《二十五史补编·新斠注地理志集释》载:“在今凉州府永昌县南,本以骊杆降人置县”,与《大清一统志》记载同。按《地图集》西汉凉州刺史部图标注的地名方位,其故址当在今县南约11公里处的者来寨,又叫者撒寨子。 ⑤焉支县(一作燕支县)依焉支山(即今县西大黄山)置。按《地图集》北朝魏凉州图标注的地名方位。其故址当在今县西约37公里处的高古城。 ①武兴郡:《晋书·地理志》载:“西晋惠帝永宁中,凉州刺史张轨上表,请合秦雍流移人于姑臧西北(约在显美境内)置武兴郡。” ②西郡《后汉书·郡国志》:东汉献帝时置。《读史方舆纪要》载:“前凉张骏以武威等郡为凉州,统十一郡。日武威,张掖,酒泉,西郡皆故郡也”。按《地图集》西晋凉州图标注的地名方位。其治所当在今县城西北48公里处永、山两县交界处绣花庙(定羌庙)附近。 ③《旧唐书·地理志》:贞观元年(627),分陇坻以西为陇右道。景云二年,自黄河以西分为河西道,从陇右道分出,不在十道之内。 ④大斗军《新唐书·地理志》载:“凉州西二百里有大斗军,本赤水守捉。开元十六年改为大斗军,因大斗拔谷为名”。按《地图集》唐陇右道东部图标注的地名方位,大斗拔谷和大斗军,不在一处,本为两地。《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载:“大斗军,县西南三十里,故址当今县城西17公里的塔儿湾”。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