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自然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357
颗粒名称: 第七章 自然资源
分类号: P968
页数: 17
页码: 145-164
摘要: 本章记述永昌县自然资源概括了矿产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野生动物资源、特产等情况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自然地理 自然资源

内容

第一节 矿产资源
  一、全县矿产概况
  永昌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有62处,主要有铁、铜、镍、铅、锌、钨、铋、磷、石灰岩、白云岩、石英岩、萤石、石膏、粘土、膨润土、煤、油——地沥清等17种矿产。其中大型矿床6处,中型矿床9处,小型矿床15处,矿点矿化点32处。见表31。
  1981年前属永昌县管辖的宁远堡乡白家咀子的硫化铜镍矿床,除产铜镍外,还产有钴、铂、钯、锇、铱、钌、铑、金、银、硒、碲、硫等多种伴生矿。是世界第二含镍大矿床。矿产具有多种成因,主要有:岩浆矿床、热液矿床、沉积矿床和沉积变质矿床。
  二、矿床分类
  永昌县境内的矿产,可划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和可燃性矿产4类。
  黑色金属矿产铁矿床有中型矿1处,小型矿1处,矿点、矿化点9处。以沉积变质型为主,其次为热液型和沉积型。
  沉积变质型铁矿,以东大山铁矿和芨苓铁矿为代表,矿石为石英岩型、磁铁矿石,可选性良好。热液型铁矿,以铁山咀和赤金子铁矿(化)点为代表,矿石主要为赤铁矿,矿体形态复杂,规模小,难以利用。沉积型铁矿,有红山窑铁化矿点,矿石主要为褐铁矿石、菱铁矿石,矿层厚度小,规模不大,难以开采利用。
  有色金属矿产有铜、镍、铅、锌、钨、铋等6种。其中巨大型铜镍矿床1处,矿点、矿化点10处,主要分布在龙首山和馒头山等地。
  铜:有矿点、矿化点7处,属热液型和热液石脉型。矿(化)点规模小,未形成工业矿体。
  镍:有巨大型矿床1处,为白家咀子铜镍矿。该矿产于超基性岩体中,主要成因为岩浆深熔贯入形成,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规模大,含有多种有益成分,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铅锌:只有小石门铅锌矿点1处,属热液型,未形成工业矿体。
  钨铋:只有馒头山钨铋矿化点1处,主要为石英脉型,品位低,规模小,未形成工业矿体。
  非金属矿床有磷、石灰岩、白云岩、石英岩、石膏、粘土、膨润土等矿种。其中大型矿床5处、中型矿床8处、小型矿床6处、矿(化)点10处,主要分布于龙首山区。
  磷:马房子沟中型矿1处,矿点2处,均属沉积变质的微晶质磷矿,主要矿物为微晶质磷灰石,次为胶磷矿。由于品位较低,目前尚未充分利用。
  石灰岩:有大型矿2处,中型矿1处,矿点1处,均属沉积型。目前,小规模开采,作为水泥原料利用。
  白云岩:有大型矿2处,中型矿1处,均属沉积成因,目前均未开采利用。
  石英岩有大型矿1处,中型矿1处,小型矿2处,矿点2处,分布于龙首山区,为沉积变质成因,矿体呈层状产出。
  目前,高石咀大型石英岩矿床,已投入开采,由金川公司作为冶金辅助原料利用。
  萤石:有中型矿3处,小型矿1处,矿点2处,分布于永昌县城南的馒头山,为中——低温热液矿床,矿体多呈脉状产出,矿石质量较好,多为地方群众开采。
  石膏:仅青土井石膏矿点1处,属次生淋滤型,矿层厚度小,难以开采利用。
  粘土:有小型矿床2处,矿点3处,属沉积型,一般矿层厚度较小,厚0.4至2米,质量中等,规模小,可作水泥料,尚未利用。
  膨润土:红泉中型矿床1处,产于红泉二迭纪盆地中,属沉积成因,矿体呈层状,主矿体长3500米,厚3至6米,矿层厚度稳定,矿石质量较好,可用于铸造型砂粘结剂、铁矿球团粘结剂、活性白土、钻井泥浆、有机膨润土、铸钢膜涂料、无机改型增稠剂等,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红泉盆地已进行了普查评价,其中的主要含矿地段的19至28线,已进行了勘探,现在处于开采前期的准备阶段。
  可燃性矿产有煤、油、气——地沥青2种。
  煤:有小型矿8处,矿点1处,成煤时代为石炭纪,次为二迭纪、侏罗纪,均属烟煤类,一般煤层厚度不稳定,规模小,只适宜于乡镇群采。
  油气——地沥青:有矿点2处,石油矿点分布于潮水盆地青土井侏罗系下统地层中。气——地沥青点分布于皇城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白云岩的节理裂隙中。矿产情况详见表32。
  第二节 野生植物资源
  永昌县地域辽阔,海拔差异大,气候类型多,生物垂直分布明显,野生植物种类繁多,其森林、牧草、药用植物等分属有关卷章,这里仅记野菜与野花。
  野菜境内野菜丰富。农民荒年充饥,丰年调味、调饭和炒吃的有沙葱、沙绿、羊胡子、野韭菜;炒菜的有发菜、蘑茹、地卷皮(地软皮);调饭和凉拌的有苣苣菜、羊蹄子、地蔓(甘蔓)、猪耳朵(车前子嫩叶)、苜蓿;调味的有野蒜、野葱(石葱)、牛胡子、地花椒等;和面蒸卜拉子的有野胡萝卜(黄粉)、铁扫帚(地复子嫩叶)、艾叶等;可做米糕配料或健体补品的有蕨麻,可磨面粉的野草籽有沙米、碱菜籽等。
  野花生长在山区的野花有金露梅、紫花杜鹃、山桃花、山刺玫、锦鸡儿、天萱等,生长在川区的野花有马莲、山丹、玫瑰、珍珠、达达蓼、鸽娃花、粉团花、薄公英、蔓陀罗(风茄儿)、黄苦豆花、苦菜花、野胡麻、旋复花、猫儿刺、秦艽花等。
  盆栽与园植花卉据《永昌县志》乾隆五十年本载:“花则迎春、紫荆、石榴、牡丹、芍药、玫瑰、绣球梅、山丹、萱草、珍珠、葵罂粟、虞美人、金盏、凤仙、藏金莲、荷包牡丹、石竹、鸡冠、月菊、九月菊、六月菊、蜀季、黄刺玫、蓼”。
  民国时期池栽花卉增加了榆叶梅、山刺玫、洋玫瑰、翠雀儿、五台莲、金丝莲、八瓣菊、大丽花、老婆花、梅点、百合、牵牛、何首乌等。1920年开始,商人从陕西、河南等地运来桂花、月季、绣球、珊瑚、海棠、板兰、金针、玉簪、绿翠、灯笼花、长寿菊、黄梅、龙爪梅、四季梅、江西腊、夹竹桃、万年青等盆栽花卉。盆花最多的是县城内刘家花园,养花一百多盆,乡村养花最兴盛的是宁远堡,除了园栽,也有少量盆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县委号召住户庭院花池化;1981年后,植树种花,蔚然成风;到1990年,永昌城内几乎家家都有盆花。城里以盆花为主,间有池花;乡村以池花为主,少有盆花。刘家花园主人的后代刘庆丰盖起了育花温室,养花100多种,销售市场。近几年来,从外地引来的花卉种类越来越多,草本花卉类有君子兰、对兰、吊兰、水仙、文竹、石竹、对莲、马蹄莲、一串红、百日红、满天星、紫罗兰、仙客来、美人蕉、十样锦、灯盏花、玻璃翠等,多肉花卉类有仙人掌、仙人柱、仙人球、令箭荷花、生石花、蟹爪兰、龙舌兰、芦荟、景天、山影等,木本花卉类有四季海棠、银杏海棠、牡丹海棠、竹节海棠、牛角海棠、籽石榴、花石榴、一品红、夜来香、米兰、含笑、冬青、金橘、木槿、紫锤、金钟、扶桑、茉莉、杜鹃、虎刺梅等。
  永昌境内,不仅新花频添,老花亦很旺盛,花龄最大的一株牡丹,在城内韩家院内,至少在300年以上,花高约2米多,花冠直径4米多,栽牡丹最多的是陈世诚老人,现有牡丹5株,1红4白,其中1白牡丹花龄约100多年。西门外周世恒老人院子里有2株芍药,从清咸丰年间(1136年)栽种,至今已有150多年。庭院栽花最多的是南街吴兆麟家,现有朱砂牡丹2株,高约1.8米;荆2株,花色1白1紫,榆叶梅、迎春、黄刺梅各2株;樱桃、面蛋子树各1棵。芍药花、百合、石竹、翠雀儿、九月菊、荷包花、大丽花等均有栽种。
  第三节 野生动物资源
  本县野生动物种类纷繁。1957年国家禁猎鹿、麝、熊等珍稀动物,此后,虽偷猎时有发生,但保护动物人人有责,已渐成风气。至今属国家二类保护的有雪豹、淡腹雪鸡、蓝马鸡3种,属国家三类保护的有马鹿、麝、猞猁、石貂、黄羊、鹅喉羚、水獭和大天鹅8种。现将县境内的动物分兽类、禽类、虫鱼类记述。
  兽类老虎,祁连山林中曾有,现不见;豹(豹子、金钱豹),大黄山、西大河曾见;黑熊(黑瞎子),花脖子熊(狗熊),分布于南部的山区平羌口、鸾鸟口、脑儿墩等地;雪豹(艾叶豹),栖息于2000至4843米的祁连山石质山及森林中裸岩区,数量很少;豺(豺狗、豺狼),多在荒山、野滩、草原、林区活动;狐狸(赤狐),草原多,乡间少;紫貂(黑貂、赤貂),分布于西大河一带;石貂(扫雪、臭狗子)、分布于西大河、平羌口;黄鼬(黄鼠狼),西大河较多,各乡少见;艾虎(地狗),常见于西大河、河沟草原;旱獭(哈拉),广布于南部和西部草原;水獭(水狗),分布于西大河,极少;猞猁(猞猁狲、土豹),分布于西大河密林中;小灵猫(香狸、香猫),分布于西大河、河沟林区;野猪(山猪),分布于西大河林区和南部草原;豪猪(刺猪),分布于河沟、西大河、平羌口林区和草原边缘地区;马鹿(白臀鹿、青鹿),分布于祁连山森林;麝(香獐子、獐鹿),分布于祁连山林区;小鹿(黄猄、黄鹿、跑鹿子),西大河较多见;鹅喉羚(黄羊),广布于县境北部和西部荒漠和半荒漠草原区;滩黄羊,遍布全县荒漠和半荒漠地区;青羊(岩羊、斑羚),广布于祁连山、大黄山、龙首山等多石的山岩地带;野兔,广布全县;刺猬,广布于半荒漠地区;蝙蝠,喜群居于崖洞或旧墙缝中;长爪沙鼠、大林姬鼠、中华鼢鼠、山鼠、黄鼠、跳鼠、鼹鼠、(瞎老鼠)、鼯鼠(寒号虫),是草原和森林的害鼠;家鼠、仓鼠,较多;石鼠,多在山野石缝中;短尾鼠常在田野里活动。
  禽类据张掖地区野生动物资源管理站1987年编写的《甘肃西部鸟类资源调查报告》中的武威、山丹、民勤等永昌邻县的鸟类情况推断,永昌鸟类至多有114种,其中留鸟约45种,旅鸟约20种,夏候鸟约40种,冬候鸟约6种,过路鸟约3种。
  猛禽类:大型的有大黑鹰(黑皂鹰、秃鹫)、大黄鹰、白头鹰(雕、骨叉),较小的有羊羔鹰、兔鹰(隼)、鸡鹰、鸽鹰(牙虎)、雀鹰(鹞子)、老鹰(窝老鹰、鸢)、苍鹰、白鹰(胡兀鹫)、燕隼等。猫头鹰有鸱鸮(鸱鸺、鸱叫子、鸱冠子、红嘴鸮)、长耳鸮、雕鸮(鸻?、恨虎、短耳鸮),均为农林益鸟,鼠类天敌,多在山林和乡间。
  鸣禽类:麻雀、小沙百灵、风头百灵、角百灵、长腿、驴粪蛋、金翅雀、云雀(黑麻)、石腊嘴、土腊嘴、芨芨鸰、铁鸰、迭屁股、挈镢头、毫绪子、雀儿狼等多在田间、草滩、柳丛;水扎拉、水雀儿常在水边捕虫;黄鹂、画眉、山鹡鸰、灰山■鸟、黄眉柳莺(树串儿)、大柳雀、大红雀、大偏麻雀、大松雀、滚绣球、花冠山雀、小石雀、大山雀、山麻雀、红交嘴雀,常见于祁连山林区或靠近林区的乡村。
  鸦鹊类:老哇(狼帮子)、乌鸦(老鸹)、松鸦(山和尚)、红嘴鸦、寒鸦(白颈鸦、黑老哇)、喜鹊、灰喜鹊(山喜鹊),遍布乡村,农林益鸟。
  鹑鸡类:蓝马鸡,栖息于祁连山林间空地;松鸡、淡腹雪鸡,分布于祁连山石质山及裸岩区;雉鸡(环颈雉、野鸡、溜鸡)、草鸡、石鸡多见于灌木、草丛;斑翅山鹑、高原山鹑,多栖于祁连山崖间和农田间。
  涉禽、游禽类:灰鹤(长脖雁),农历3月向西北飞,9月向东南飞,春季迁徙,偶落田间觅食;白鹳(白桩)、青鹳(青桩)、黄鸭(赤麻鸭)、绿头鸭(野鸭、青边)、马鸭、水鸭、小鸊鸊(水胡芦、油胡芦)、黑尾塍鹬、大天鹅(白天鹅),常在水库、湖泊、河边觅食嬉游,大天鹅不多见;家燕、楼燕、雨燕、石燕,夏天在农田上空盘旋,巢居屋檐或墙洞。
  鸠鸽类:家鸽、原鸽(野鸽)、岩鸽(山鸽)、灰斑鸠、山斑鸠、全县广布;斑鸡(沙鸡子、鵽鸠),常本于荒漠草原。
  攀禽类:杜鹃(布谷鸟)、戴胜(波波吃),夏来秋归,遍布全县;啄木鸟(剟木虫),各乡时有,黑啄木鸟多在祁连山林区。
  虫、鱼类昆虫是动物界最大的一个类群,与植物、动物及人类有复杂而密切的关系,多数昆虫取食于植物、动物,并传布病害。
  另有一些动物,并非昆虫,亦非鱼类,也记载于此,不再分类陈述。
  农作物害虫:地老虎、金针虫、蛴螬、麦穗夜蛾、麦蚜、豌豆夜蛾、豌豆潜叶蝇、草地螟、芜青叶蜂、蚂蝗等。
  林木害虫:小卷蛾、多露象甲、黑大蚜、杨树潜叶蛾、大青叶蝉、十斑吉丁虫、柳蛎蚧、二尾舟蛾、木蠹蛾、沙枣木虱、沙枣尺蠖等。
  粮食害虫:米象、麦蛾、谷蠹、豆象等。
  卫生害虫:苍蝇、蚊子、跳蚤、臭虫、牛皮蝇、狗蝇、羊草必(螨、蚧)、鸡辫子、马瘦虫(马胃蝇)等。
  药用虫:蝎子、蝼蛄、蚂蝗、蜈蚣等。
  捕食性益虫:瓢虫、蜻蜒、蚂蚁、蜘蛛等。
  其它虫类:蜜蜂、黄蜂、蝴蝶、蟋蟀、蚱蜢、蜗牛、〓蝛(麻鞋底)、蚰蜒、蜣螂(琵琶虫、屎爬牛)、屎克郎等。
  蛙蛇类:青蛙、癞蛤蟆、蚯蚓、壁虎、蜥蜴,广布全县;毒蛇、无毒蛇多见于山间荒滩。
  鱼类:池塘、水库人工引养的有虹鳟鱼等,家庭内养的有几种金鱼,大、小河流生长的有鳇、鲤、鲢、鲫、箭、青泥鳅等。
  第四节特产
  永昌县特产较多,如甜菜、西瓜、葵花籽、黑瓜籽、白瓜籽、发菜、蘑菇、亚麻、皮毛、胡麻精炼油以及野生药材秦芄、羌活、甘草、大黄、麻黄等,这里仅记几种如下:
  甜菜又叫“糖萝卜”,是一种以收获块根,榨取糖分为主的经济作物,本县主要由朱王堡镇、水源乡种植,这里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甜菜含糖最高量可达22%。1978年以来,为全省甜菜种植主要产区之一,亩产3666斤,平均含糖量为16.57%,高于西德、法国、意大利和英国而饮誉国内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至1990年,少数人家亩产量高达万斤。
  发菜发菜古名“龙须菜”,俗名“头发菜”。是一种野生的陆生藻类植物。主要分布于红山窑、焦家庄、北海子、河西堡、宁远堡乡的低山荒漠地带。一般在冬季枯草季节采集。永昌发菜是甘肃著名的特产之一,它鲜美可口,回味隽永,营养价值很高,是筵席上的珍品,早在明清时期就有人采集食用。1950年以来,全县平均每年可收购2000多斤,丰年可收4000多斤。1980年多达10900斤。大部分由外贸部门调集,远销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各国。
  蘑菇又名“洋蘑菇”,担子菌纲,伞菌科,食用菌。其中以油鸡腿、青把子、黄蘑菇3类为上品,黑蘑菇为下品。主要产于新城子、焦家庄、南坝等乡的祁连山浅山草原地带,多生于立秋前后,羊粪多的地方尤其旺盛。民国时期,四川等地商贩常来采集和收购。1951年后,县供销社每年可收购2.3万斤。1961年后每年收购2万斤左右,以后渐少。还有的蘑菇村民自己食用或买卖。
  甘草主要产地是朱王堡乡郑家堡滩、喇叭泉滩,水源乡羊圈沙沟、北地、乱墩子滩,双湾乡陈家沟、东三沟、赵家沟地埂或草滩等地。在1956年后的10年间,每年约产甘草7.6万斤。1968年后,每年采集不到4万斤。由于多年的平田整地,开荒办农、林场和大量的采挖,甘草资源逐年大量减少。
  麻黄一名草麻黄,主要产地是宁远堡乡的草大坂、三叉河、麻黄沟、青土井、红洼、玉泉和河西堡乡的平口峡、玉石、东大山等荒山地区。雨水多的年份,每年约产70至120万斤,一般年份每年约产60万斤。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