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气候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340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气候变迁
分类号: P468
页数: 3
页码: 141-116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气候变迁概括了地质时期的气候变迁、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近代的气候变迁。
关键词: 永昌县 自然地理 气候变迁

内容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迁地质时期的气候变迁中(距今22亿到1万年)曾经历过3次大冰期,期间又经历了2次大间冰期。
  震旦纪大冰期气候(距今6亿年前):考查这一气候的地质特征,前震旦系呈北西向带状,分布于龙首山的草大坂至白家咀子一带。震旦系分布于龙首山区,走向北北西至北西向。从墩子沟和孩母山的地质剖面看出,墩子沟为下震旦统,孩母山为上震旦统。
  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气候(距今3至6亿年):据考证,河西走廊的大黄山和新城子至莲花山一带有寒武系地质分布,而泥盆系主要分布于西山至红泉、孩母山群之上,说明那时永昌是于燥而少雨的温暖气候,在干燥带的外围地带则较湿润。
  石炭纪为古代气候中典型的温和湿润气候。这一气候特征在县境内的大泉、炭窑沟、红山窑、五沟、毛家圈至石门沟一带分布的石炭系地层可得到证明。
  石炭纪——二迭纪大冰期气候(距今2至3亿年)。据零星分布于县境内大泉、红山窑、甘渣子、者来寨、毛家圈至石门沟一带的地层看,当时永昌县处于干燥带的西南侧温暖湿润的过渡带中。
  三迭纪——第三纪大间冰期气候(距今2亿至200万年):中生代,即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都是温暖气候。白垩纪是干燥气候带发展时期,永昌县花石口井、马营沟、菜草台、赤金子、青土井、尖山等地都有干燥气候的石膏层。第三纪末期气温有普遍下降的趋势,接着第四纪大冰期气候就来临了。
  第四纪大冰期气候(距今约200万年前开始):由于第四纪冰期气候有多次变动,冰川多次进退,形成五个亚冰期,期间又有亚间冰期。永昌县地处中纬度,在亚冰期内,因行星锋带南移,多气旋活动,因而雨量丰沛。反之,在亚间冰期雨量减少。有些地方出现干燥气候。这一气候变迁,从赤金子、龙首山南北坡、大泉等地的地质考查中可得到证实。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历史时期的气候,通常指距今10000±300年以来,第四纪大冰期消融后的所谓“冰后期”气候。这一万年中,后五千年开始有文字记载,前五千年地气候仍需通过地质,古生物等资料去考察。
  前五千年:据一些学者用孢粉分析法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前五千年可分为两个凉期和一个暖期。第一凉期,距今10300至9500年,气候冷凉干燥,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至2℃;第二凉期,距今9500至7500年,气候温凉略干,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至2℃;第一暖期,距今7500至5000年,气候热暖潮湿,平均气候比现在高2至3℃。
  后五千年:气候学家竺可桢广泛应用考古资料和历史记载进行研究,对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根据历史气候研究宏观性,也概括了永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根据他的研究,将后五千年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和四个寒冷时期,即交替出现。
  永昌县有关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记载几乎近于空白。然而1976年至1978年间,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和兰州大学在祁连山区进行气候和冰雪资源考查时,曾先后在本地区采集了一批树木标本。其中有3棵圆柏(sabindprezewalsilkom),树龄最短的718年,最长的达935年,早先曾对其中一棵进行了分析,发现它能较好地反映近千年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研究了这三棵园柏的平均年轮指数与气候冰川进退的关系,发现它也能很好地反映祁连山现代冰川前端三道高大的终砖垄的形成年代与气候冷暖交替变化的关系。特别是轮宽指数,清晰地反映出近千年中最冷期是公元1650至1738年间。这与竺可桢指出近五千年中出现最低温度时期为公元1700年左右的结论完全相符。说明竺可桢的近五千年气候变迁论,在我县依然成立。
  近五千年中,前二千年大部分时间年平均气温要比现在高出2℃左右,冬季1月份气温大约比现在高3至5℃;后三千年,气温有一系列的上下摆动,出现最低温度时期,分别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公元1200年和1700年摆动范围为1——2℃。在每400至800年的期间里,可分出50至100年为周期的小循环,温度变化范围为0.5至1℃。总的特点是,温暖时期越来越短,温暖程度越来越低,而寒冷时期越来越长,寒冷程度越来越强。
  近代的气候变迁十九世纪末开始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世界性气候增暖时期,北半球平均气温上升0.6℃。而1941至1950年气温变化发生了世界性转折,气温越来越低。1961年至1970年气候变冷趋于明显,到1971年至1980年气温开始回暖。同样永昌县气候冷暖变化也是如此。以永昌县城测站气温为例。1961年至1970年年平均气温为4.77℃,1971年至1980年为4.84℃,显然有变暖趋势。特别是冬季平均气温,1961至1970年为﹣7.1℃,1971年至1980年为﹣6.3℃,偏高0.8℃。1981年后,气温趋势仍是增温状态。
  年平均气温,就1961至1970年与1981年后比较,升高0.12℃。同时,年降水量也明显增多。1961年至1970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87.4毫米,1971年至1980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91.4毫米,1981年后年平均降水量为199.2毫米,分别增多4毫米和7.8毫米。而且近几年雨季也明显提前约一旬左右。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