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降水要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33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降水要素
分类号: P426
页数: 6
页码: 99-104
摘要: 本节记述永永昌县自1958年开始迄今三十多年观测表明,自然降水有明显的非均一性。生长季降水量及其保证率生长季降水量表明作物需要水量的自然供给。
关键词: 永昌县 自然地理 降水要素

内容

永昌县自1958年开始迄今三十多年观测表明,自然降水有明显的非均一性。
  降水量年降水量川区为140毫米,浅山区为185毫米,山区为280至350毫米。各区各月降水差异明显。全县降水量相对集中在7至9月间,其他月份甚少。7至9月川区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58%至60%,浅山区占61%,山区占55%。
  永昌县降水量自东北向西南随地势增高而递增。据祁连山北麓同一坡向北纬38°38′至38°04′,东经101°22′至103°05′范围内8个气象站收集的年降水量与海拔高度分析,呈幂函数关系,相关系数达0.9876。经检验,为极显著相关,可信度极高。计算方程为:R=3.6561×10﹣4H1.7449,式中R为年降水量,H为海拔高度。用上述方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比较,平均误差仅为±6.9%。按海拔高度1500米、2000米、2500米、2900米计算,年降水量分别为:127毫米、210毫米、311毫米、402毫米。海拔每增高100米,年降水量在海拔1500至2000米间约按17毫米递增,2000至2500米间约按20毫米递增,2500至2900米之间约按18毫米递增。该方程仅供海拔1400至2900米间使用,出此范围准确性较差。但在县境范围内可获得任意耕地高度的年降水量。全县各地月平均降水量详见表4。图4。
  降水相对变率永昌县年、月降水相对变率大。川区年降水量相对变率为26%,月最大降水相对变率出现在11月份,为117%,最小降水相对变率出现在6月份为40%;浅山区年降水量相对变率为15%,月最大降水相对变率出现在12月份为118%,最小降水相对变率出现在7月份为40%;山区年降水相对变率为11%,月最大降水相对变率出现在1月份为73%,最小相对变率出现在7月份为20%。年际降水变化山区、浅山区较稳定,夏季比冬季稳定。但周年月际间变化相当不稳定,特别是月降水量多年平均较小的月份变化是相当大的。详见图5。
  降水日数以永昌县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水日数为66.8天,占全年日数的18.2%。每间隔5.5天就有1次大于等于0.1毫米的降水日出现。大于25毫米的降水日很少出现,约平均五年一遇。总的降水日数变化趋势,川区比浅山区降水日数有所减少,山区比浅山区有所增多。其变化曲线与年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变化曲线相似,即由东北向西南随海拔高度增高而降水日数也随之增多。
  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据永昌气象站观测记载: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出现在9月份,连续长达12天;最短连续降水日数出现在4月份和12月份,均为3天。详见表5。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最长连续降水日数,相应的最大降水量也出现在9月份,最小出现在1月份。
  若降水强度以一日最大降水量表示,三十多年观测的历年各月一日最大降水量见表6。
  以0.1至5.0毫米为小雨,5.1至15.0毫米为中雨,15.1至30.0毫米为大雨,30.1毫米或以上为暴雨。永昌县12月份至次年2月份为无中雨、大雨、暴雨时段,以小雨为主;3至4月份及11月份为无大雨、暴雨时段,以小到中雨为主;5至10月份为无暴雨、可发生大雨时段。但1987年6月11日出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日降水量达65.4毫米,过程由10日16时开始至13日结束,总降水量计93毫米,降水中心在白家咀子,其量达160毫米左右。
  生长季降水量及其保证率生长季降水量表明作物需要水量的自然供给。多年生长季平均降水量见表7。
  据近年生产水平,自然降水是远不能满足作物生长所需。以春小麦为例,只能满足全生育期耗水量的20%。因此“非灌不植”。各种保证率下的降水量见表8、表9。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