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气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33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气候
分类号: P46
页数: 27
页码: 91-117
摘要: 本章记述永昌县气候概括了气候特征、气温要素、降水要素、其它气象要素、物候、气候变迁、天气预报。
关键词: 永昌县 自然地理 气候

内容

第一节 气候特征
  四季气候永昌县地处中纬度,深居内陆,高山环绕,为大陆性气候。由于太阳辐射周年变化和大气环流的交替,形成四季特征。
  春季(3至5月):极峰开始北退,太阳辐射渐强,蒙古气团减弱,副热带高压缓慢北上,加之西风带短波槽脊活跃,形成冷暖交替频繁,空气干燥、大风偏多的特点。5月份若遇冷空气南下,便出现春霜冻害。
  夏季(6至8月):6月,副热带高压出现第一次北跳,西风带迅速北移,西南季风已北上到达印度,虽受到青藏高原阻挡,但势力强盛时仍可沿高原西南侧北上。永昌随之进入相对高温多雨季节,“汛期”也即将开始。当太平洋副高继续北抬西伸,又遇西北冷槽东南下,而形成500百帕东高西低,再有明显的西南暖湿气流东北上或西北冷槽东移过程中与西南低涡配合,构成500百帕北槽南涡时,永昌县将出现大到暴雨,易成洪灾。此外,由于系统的进退结束早晚有别,强弱不同,多数年份雨季前常发生春末夏初干旱。
  秋季(9至11月):9月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后退,蒙古冷高压逐渐增强南压,雨量开始减少。但多数年份低纬副热带高压位于湖广交界,青藏高原西部又为平均状态,二者之间盛行西南气流,为永昌县输送了较充沛的水汽而形成多阴雨。10月份以后,蒙古高压迅速增强,凶猛南下,常伴寒潮出现,易造成秋霜冻害,寒潮过后,秋高气爽。
  冬季(12至2月):太平洋副热带急流南移到青藏高原以南地区,高原北侧的新疆脊和南侧的印缅槽与地形高度的形状位置十分一致因此地处新疆脊前西北气流中的永昌县几乎11月至次年2月份,大部分时间盛吹西北风且晴天或高云居多。只有在形势发生转换或调整时才出现寒潮和降雪大风天气。
  分区气候永昌县境内分三个气候区:川区温和极干旱及温凉干旱气候区,浅山区温寒干旱及寒冷半干旱气候区,山区寒冷湿润及高寒很湿润气候区。惯称川区气候,浅山区气候,山区气候。
  川区:包括朱王堡镇、水源乡和河西堡乡的上三庄、青山堡以及六坝乡的团庄等地,其海拔在1400至1700米。
  区内年平均气温6.5至7.4℃。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19.2至23.6℃,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10.6至﹣10.4℃。气温大于等于0℃积温平均值为3200℃至3500℃,气温大于等于10℃积温平均值为2600℃至3000℃。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为3月19日至3月29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终日为9月17日至10月1日。无霜期136至144天。年总降水量为135至158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884至2933小时,日照百分率为1.5至66%,年总辐射为137至138千卡/平方厘米。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干热风、霜冻、大风、大雨或暴雨等。本区按候平均气温划分,夏季仅有55天。
  浅山区:包括河西堡乡(除上三庄、青山堡外)、北海子乡、焦家庄乡、东寨乡、六坝乡(除团庄)和新城子镇、红山窑乡的农业种植区。海拔高度1700米至2500米。
  区内年平均气温为1.2至6.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14.3至19.2℃,最冷月(1月)为﹣13.1至﹣10.4℃。气温大于等于0℃积温平均值为1900至3200℃,气温大于等于10℃积温平均值为1200至2600℃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为3月29日至4月14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终日为8月31日至9月17日。无霜期为108至136天。年降水量为158至311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210至2884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1%至65%,年总辐射为114至137千卡/平方厘米。主要自然灾害有霜冻、连阴雨、干旱、冰雹、山洪等。
  本区按平均气温划分,无明显夏季,冬季漫长达214天,春秋两季达151天左右。
  山区:包括十五里大坂、鄂博大坂、蒿滩坡、马营沟、西大坂、小顶子、绣花庙、南部草原、西水滩、西沟口、大干沟、大黄山、盖掌大坂、火松林、铁山头、石羊洞等地,海拔高度2500至4000米。
  区内年平均气温为小于等于0至1.2℃。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小于等于13.7至14.3℃,最冷月(1月)小于-14.7至﹣13.1℃。气温大于等于0℃积温平均值为小于等于1250至1900,气温大于等于10℃积温平均值为小于等于450至1200℃。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为4月14日至4月19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终日为8月21日至8月31日。无霜期小于108天,年降水量为311至400毫米。年日照时数小于2210小时,日照百分率小于51%,年辐射量小于114千卡/平方厘米。主要自然灾害有霜冻、连阴雨、、等。本区无夏季,冬季约为272,春秋两季相连接,约93天。本区降水量较大,降水日数较多,特别是在夏季(7至9月)内有多阵性降水及雷暴,最大特点是气候湿润,终年气温较低。
  第二节 气温要素
  从1958年开始,迄今三十多年的永昌县城气象观测记录和各地考查分析:上半年气温逐步回升,下半年气温逐渐下降;川区高于浅山区,浅山区高于山区,呈现为由东北向西南递减。
  年平均气温川区多年平均气温为7.4℃,浅山区为4.8℃,山区为0.2℃。年际间冷暖变化较明显。根据县城多年实况观测资料记载分析,最高年平均气温为5.2℃,最低年平均气温为3.2℃,年际相差2.0℃。各区年平均气温的年际相对变率可反映出各区年际冷暖变化的幅度。川区为4.9%,浅山区为8.2%,山区为170.5%。山区这种年际冷暖变化无常的特征在纬度地区是罕见的。
  月平均气温永昌县冷暖交替在季节月份更替中表现明显。各地月平均气温变化如图。冬季浅山区比川区暖,夏季川区要比浅山区热。独特的浅山区气候:冬不冷,夏不热。
  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川区年平均最高气温多年平均为15.2℃,年平均最低气温多年平均为0.5℃,年日较差多年平均为14.7;浅山区年平均最高气温多年平均为12.3℃,年平均最低气温多年平均为﹣1.7℃,年气温日较差多年平均为14.0℃;山区年平均最高气温多年平均为7.4℃,年平均最低气温多年平均为﹣6.4℃,年气温日较差多年平均为13.8℃。
  气温日较差川区最大,浅山区次之,山区最小。但浅山区与山区相差极小。气温日较差月平均最大、最小以及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川区、浅山区、山区三者大致相同,只是气温的高低有所区别。
  永昌县城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份,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份,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份,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份。日较差月平均最大出现在1、4、5月份,最小出现在9月份。具体情况详见表2。
  积温及各种界限温度初终期积温是评定植物所需要热量能否得到满足的主要指标,也是农业气候的主要资源之一。
  各区积温:≥0℃积温:川区为3600℃,浅山区为2648℃,山区为1758℃;≥5℃积温;川区为3459℃,浅山区为2493℃,山区为1522℃;10℃积温:川区为3182℃,浅山区为2011℃,山区为1029℃。
  界限温度初终期:各种界限温度的初终期及间隔日数见表3。
  永昌县川区、浅山区热量可充分满足春小麦生长热量的需求,且浅山区冷凉气候极适宜春小麦生长,并可获得高产。川区是县内喜温作物唯一能生长的地方。从多年情况看,川区≥0℃积温充足年份可达到3847℃,不足年份也有3422℃,由此,不论热量充足与否,麦收后均可复种大白集、小油菜、荞麦、小糜子等短日期作物。浅山区和山区则只能种一季,而且山区由于热量的限制,一些地势较高的地区只能种一季短日期作物,有的年份成熟欠佳。以多年出现的各级界限温度初终日期及积温等求得各级80%保证,并绘制大于等于0℃积温和大于等10℃温分布图。
  第三节 降水要素
  永昌县自1958年开始迄今三十多年观测表明,自然降水有明显的非均一性。
  降水量年降水量川区为140毫米,浅山区为185毫米,山区为280至350毫米。各区各月降水差异明显。全县降水量相对集中在7至9月间,其他月份甚少。7至9月川区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58%至60%,浅山区占61%,山区占55%。
  永昌县降水量自东北向西南随地势增高而递增。据祁连山北麓同一坡向北纬38°38′至38°04′,东经101°22′至103°05′范围内8个气象站收集的年降水量与海拔高度分析,呈幂函数关系,相关系数达0.9876。经检验,为极显著相关,可信度极高。计算方程为:R=3.6561×10﹣4H1.7449,式中R为年降水量,H为海拔高度。用上述方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比较,平均误差仅为±6.9%。按海拔高度1500米、2000米、2500米、2900米计算,年降水量分别为:127毫米、210毫米、311毫米、402毫米。海拔每增高100米,年降水量在海拔1500至2000米间约按17毫米递增,2000至2500米间约按20毫米递增,2500至2900米之间约按18毫米递增。该方程仅供海拔1400至2900米间使用,出此范围准确性较差。但在县境范围内可获得任意耕地高度的年降水量。全县各地月平均降水量详见表4。图4。
  降水相对变率永昌县年、月降水相对变率大。川区年降水量相对变率为26%,月最大降水相对变率出现在11月份,为117%,最小降水相对变率出现在6月份为40%;浅山区年降水量相对变率为15%,月最大降水相对变率出现在12月份为118%,最小降水相对变率出现在7月份为40%;山区年降水相对变率为11%,月最大降水相对变率出现在1月份为73%,最小相对变率出现在7月份为20%。年际降水变化山区、浅山区较稳定,夏季比冬季稳定。但周年月际间变化相当不稳定,特别是月降水量多年平均较小的月份变化是相当大的。详见图5。
  降水日数以永昌县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水日数为66.8天,占全年日数的18.2%。每间隔5.5天就有1次大于等于0.1毫米的降水日出现。大于25毫米的降水日很少出现,约平均五年一遇。总的降水日数变化趋势,川区比浅山区降水日数有所减少,山区比浅山区有所增多。其变化曲线与年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变化曲线相似,即由东北向西南随海拔高度增高而降水日数也随之增多。
  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据永昌气象站观测记载: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出现在9月份,连续长达12天;最短连续降水日数出现在4月份和12月份,均为3天。详见表5。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最长连续降水日数,相应的最大降水量也出现在9月份,最小出现在1月份。
  若降水强度以一日最大降水量表示,三十多年观测的历年各月一日最大降水量见表6。
  以0.1至5.0毫米为小雨,5.1至15.0毫米为中雨,15.1至30.0毫米为大雨,30.1毫米或以上为暴雨。永昌县12月份至次年2月份为无中雨、大雨、暴雨时段,以小雨为主;3至4月份及11月份为无大雨、暴雨时段,以小到中雨为主;5至10月份为无暴雨、可发生大雨时段。但1987年6月11日出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日降水量达65.4毫米,过程由10日16时开始至13日结束,总降水量计93毫米,降水中心在白家咀子,其量达160毫米左右。
  生长季降水量及其保证率生长季降水量表明作物需要水量的自然供给。多年生长季平均降水量见表7。
  据近年生产水平,自然降水是远不能满足作物生长所需。以春小麦为例,只能满足全生育期耗水量的20%。因此“非灌不植”。各种保证率下的降水量见表8、表9。
  第四节 其它气象要素
  一、风向与风速
  风向永昌县所处地理纬度,盛行偏西气流。但由于境内多高山。对盛行风向颇有影响,诸如红山窑、南坝、金川等地的山风风向。然而当强西北气流入侵时削弱了地形影响,仍显示出西北气流的主导方向。因此,我县全年主要风向为偏西风,其次为偏东风。详见图6。
  风向频率:西风(w)为22%,偏西风(NW~SW)为50%。东风(E)为12%,偏东风(NE~SE)为27%。北见(N)为1%,偏北风(NNW~NNE)为3%。南风(S)为2%,偏南风(SSW~SSE)为5%。静风(C)为14%。
  风速川区年平均风速为2.1米/秒,浅山区年平均风速为3.2米/秒,山区年平均风速为3.7米/秒。月平均风速也各有差异。详见表10。
  永昌县春季风多,夏季次之。川区春季平均风速为2.6米/秒,夏季平均风速为2.5米/秒,秋冬两季平均风速均为1.6米/秒;浅山区春季平均风速为3.7米/秒,夏季平均风速为3.1米/秒,秋冬两季平均风速均为3.0米/秒;山区春季平均风速为4.1米/秒,夏季平均风速为3.6米/秒,秋季平均风速为3.5米/秒,冬季平均风速为3.3米/秒。
  川区风能密度为22.2瓦/平方米,浅山区风能密度为78.6瓦/平方米,山区风能密度为121.6瓦/平方米。
  二、日照与太阳辐射
  日照永昌县日照时数为2210至2933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1%至66%,呈现为东北大于西南,平川大于山地。详见表11。
  川区3至7月总日照时数为1261小时,平均每日日照时数为8.2小时;浅山区4至8月总日照时数为1277小时,平均每日日照时数为8.3小时,山区5至9月总日照时数为1034小时,平均每日日照时数为6.8小时。
  太阳辐射永昌县太阳辐射强,辐射量大。年辐射总量为:川区138.41千卡/平方厘米,浅山区137.07千卡/平方厘米,山区114.13千卡/平方厘米。各区各月辐射量见附表12。
  3至9月为各区相对高值时段,由此而决定了永昌县作物的种植、生长、发育、成熟、收获的周年长度。川区年总生理辐射为67.82千卡/平方厘米,浅山区年总生理辐射为67.16千卡/平方厘米,山区年总生理辐射为55.92千卡/平方厘米。
  为了充分利用光能资源,提高单位作物产量,将春季气温大于等于0℃到秋季气温小于等于0℃℃、小于等于10℃和夏作物、秋作物、复种作物生长季的总辐射与生理辐射附表13。
  三、各种日数及初终期
  雷暴永昌县雷暴出现时段为4至10月,主要集中于6至8月,尤以7月最盛。最早出现在4月8日,最晚出现在6月15日。最早终日为8月4日,最晚终日为10月10日。见表14。
  云永昌县晴天占全年总日数的24.2%,云天占全年总日数的53.2%,阴天占全年总日数的22.6%。多云或阴天居多。但由于地处中纬度,海拔较高,在深秋与冬春云状如薄纱或丝缕状,日光尚可透过云层,印象上以晴天为主。附表15。
  雾永昌县雾的种类可分为辐射雾、平流雾、蒸发雾、上坡雾和锋面雾等,而最常见的是辐射雾和平流雾。冬秋两季多辐射雾。通常当气层达到十分潮湿时在夜晚或清晨形成,日出后达到最大强度,8至10时左右完全消散。而平流雾是暖湿的空气经冷的下垫面而逐渐冷却形成,因此任何时候只要条件具备即可存在。
  初冬和深秋雾的发生机率最大,月平均为0.4至0.6天。特别是1980年后,频率明显增大,比累年平均偏多0.1至0.2天。见表16。
  地温永昌县城测站,不同深度的平均地温,分0厘米、5厘米、10厘米、15厘米、20厘米四个层次进行观测。经1958年以来30多年地温观测资料统计,发现不同深度地温的年变化与气温有着同样的正态变化。1至12月份,以7月为峰值,1和12月为低值。地温随时间和空间的年变化其地表振幅最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振幅逐渐减小,到一定深度后温度就几乎随时间而无变化。见表17。
  3至8月份地温的垂直变化是由地面向下逐渐降低,9至次年2月份是由地面向下逐渐增高。年平均0至20厘米几乎无变化。
  冻土永昌县10厘米和30厘米两处的冻结和解冻多年平均、最早、最晚日期以及冻土最大深度见附表18。
  1至3月份为最大冻土时段,冻土深度平均在150厘米以上。年最大冻土出现在2月份,为159厘米。若以土中30厘米冻结为封冻期,则平均封冻期为11月29日,最早为11月15日,最晚为12月14日;平均解冻期为3月16日,最早为3月3日,最晚为3月30日
  积雪永昌积雪始于10月,终于次年5月。最长连续积雪时段为11月到次年2月,最长积雪日数出现在1974年12月,长达21天。积雪深度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加厚。祁连山冬季长期积雪,大黄山顶背阴处积雪终年不消。各月积雪日数见附表19。
  蒸发永昌县川区多年平均蒸发量为2674.9毫米,浅山区为2000.6毫米,山区为1695.3毫米。山区、浅山区、川区都是夏季蒸发量最大,冬季蒸发量最小。蒸发与气温的年度变化是同步趋势。但由于6月份开始逐渐进入雨季,因此月最大蒸发出现于干晴的5月,加剧了全县春小麦生长关键期缺水的状况。见表20。
  第五节 物候
  古地方志书中,间有物候的记述。如《凉镇志》载:明刑部郎中陈棐“水泉驿见燕”诗中有“已过春风四月寒,呢喃双燕未垂帘”句,说明地处高寒的水泉堡一带,农历4月才见到燕子。《永昌县志》中有乾隆四十九年(1784)十月,“东郊民园梨揪杏树遍开花”的奇异物候记载。农民群众中也流传着许多有关物候谚语,以定农时。
  1984年以来,仅以永昌县城近郊为基点以敏感的草、木、虫、鸟、雨、雪、水池结冻、解冻和有代表性的农作物发育期为对象,并与物候有影响的昼夜长短、气温等自然现象同时进行了观测记录。但由于由东北向西南海拔逐渐增高,物候出现差异较大。如杨树发芽,水源朱王堡较县城郊早18至20天,叶黄落晚13至16天新城子、红山窑较县城晚12天,叶黄落早15天,而河西堡和六坝则介于上述各地和城郊之间。详见表21表22。
  第六节 气候变迁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迁地质时期的气候变迁中(距今22亿到1万年)曾经历过3次大冰期,期间又经历了2次大间冰期。
  震旦纪大冰期气候(距今6亿年前):考查这一气候的地质特征,前震旦系呈北西向带状,分布于龙首山的草大坂至白家咀子一带。震旦系分布于龙首山区,走向北北西至北西向。从墩子沟和孩母山的地质剖面看出,墩子沟为下震旦统,孩母山为上震旦统。
  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气候(距今3至6亿年):据考证,河西走廊的大黄山和新城子至莲花山一带有寒武系地质分布,而泥盆系主要分布于西山至红泉、孩母山群之上,说明那时永昌是于燥而少雨的温暖气候,在干燥带的外围地带则较湿润。
  石炭纪为古代气候中典型的温和湿润气候。这一气候特征在县境内的大泉、炭窑沟、红山窑、五沟、毛家圈至石门沟一带分布的石炭系地层可得到证明。
  石炭纪——二迭纪大冰期气候(距今2至3亿年)。据零星分布于县境内大泉、红山窑、甘渣子、者来寨、毛家圈至石门沟一带的地层看,当时永昌县处于干燥带的西南侧温暖湿润的过渡带中。
  三迭纪——第三纪大间冰期气候(距今2亿至200万年):中生代,即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都是温暖气候。白垩纪是干燥气候带发展时期,永昌县花石口井、马营沟、菜草台、赤金子、青土井、尖山等地都有干燥气候的石膏层。第三纪末期气温有普遍下降的趋势,接着第四纪大冰期气候就来临了。
  第四纪大冰期气候(距今约200万年前开始):由于第四纪冰期气候有多次变动,冰川多次进退,形成五个亚冰期,期间又有亚间冰期。永昌县地处中纬度,在亚冰期内,因行星锋带南移,多气旋活动,因而雨量丰沛。反之,在亚间冰期雨量减少。有些地方出现干燥气候。这一气候变迁,从赤金子、龙首山南北坡、大泉等地的地质考查中可得到证实。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历史时期的气候,通常指距今10000±300年以来,第四纪大冰期消融后的所谓“冰后期”气候。这一万年中,后五千年开始有文字记载,前五千年地气候仍需通过地质,古生物等资料去考察。
  前五千年:据一些学者用孢粉分析法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前五千年可分为两个凉期和一个暖期。第一凉期,距今10300至9500年,气候冷凉干燥,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至2℃;第二凉期,距今9500至7500年,气候温凉略干,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至2℃;第一暖期,距今7500至5000年,气候热暖潮湿,平均气候比现在高2至3℃。
  后五千年:气候学家竺可桢广泛应用考古资料和历史记载进行研究,对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根据历史气候研究宏观性,也概括了永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根据他的研究,将后五千年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和四个寒冷时期,即交替出现。
  永昌县有关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记载几乎近于空白。然而1976年至1978年间,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和兰州大学在祁连山区进行气候和冰雪资源考查时,曾先后在本地区采集了一批树木标本。其中有3棵圆柏(sabindprezewalsilkom),树龄最短的718年,最长的达935年,早先曾对其中一棵进行了分析,发现它能较好地反映近千年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研究了这三棵园柏的平均年轮指数与气候冰川进退的关系,发现它也能很好地反映祁连山现代冰川前端三道高大的终砖垄的形成年代与气候冷暖交替变化的关系。特别是轮宽指数,清晰地反映出近千年中最冷期是公元1650至1738年间。这与竺可桢指出近五千年中出现最低温度时期为公元1700年左右的结论完全相符。说明竺可桢的近五千年气候变迁论,在我县依然成立。
  近五千年中,前二千年大部分时间年平均气温要比现在高出2℃左右,冬季1月份气温大约比现在高3至5℃;后三千年,气温有一系列的上下摆动,出现最低温度时期,分别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公元1200年和1700年摆动范围为1——2℃。在每400至800年的期间里,可分出50至100年为周期的小循环,温度变化范围为0.5至1℃。总的特点是,温暖时期越来越短,温暖程度越来越低,而寒冷时期越来越长,寒冷程度越来越强。
  近代的气候变迁十九世纪末开始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世界性气候增暖时期,北半球平均气温上升0.6℃。而1941至1950年气温变化发生了世界性转折,气温越来越低。1961年至1970年气候变冷趋于明显,到1971年至1980年气温开始回暖。同样永昌县气候冷暖变化也是如此。以永昌县城测站气温为例。1961年至1970年年平均气温为4.77℃,1971年至1980年为4.84℃,显然有变暖趋势。特别是冬季平均气温,1961至1970年为﹣7.1℃,1971年至1980年为﹣6.3℃,偏高0.8℃。1981年后,气温趋势仍是增温状态。
  年平均气温,就1961至1970年与1981年后比较,升高0.12℃。同时,年降水量也明显增多。1961年至1970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87.4毫米,1971年至1980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91.4毫米,1981年后年平均降水量为199.2毫米,分别增多4毫米和7.8毫米。而且近几年雨季也明显提前约一旬左右。
  第七节 天气预报
  永昌县开展天气预报业务,特别是灾害性天气预报业务,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即经验预报阶段、统计预报阶段和现代预报阶段。
  经验预报阶段1953年,毛泽东、周恩来亲自签署了气象部门由军队向地方转建制的命令,全国各地气象部门按照“既为国防建设服务,同时又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气象工作方针,开始对社会公开发布天气预报、警报(灾害性)。永昌县于1958年建立气象站,经过一段准备工作后,开始制作本地天气预报、警报(灾害性),并公开发布。但是长期以来停留于收听大台预报,结合天气实况和群众看天经验外推延长的预报方法,对大合预报结论进行订正发布的预报状况。
  统计预报阶段1973年5月,永昌县气象站展开了天气预报与气候预报的统计预报试验与研究工作。在天气预报方面,主要是发挥气象站基本图表的作用,如气象要素时间演变图,单站要素时间剖面图,以及收听大台形势预报电码点绘而成的简易天气形势图。结合永昌县天气谚语和单站主要气象要素的地方特征而采用相关预报、相似预报、天气模式、周期韵律、历史演变、预报指标等方法,为全县天气预报,特别是灾害性天气预报发挥了较大作用,使天气预报的的准确性和适用性,比1961至1970年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气候预报方面,主要是根据气候序列自身的演变和与因子找相关的方法。诸如回归分析,二级判别,平稳随机时间序列分析,方差分析,周期叠加外推,多因子综合,多因子交叉相关综合,编码法等。尤为多元分析和时间序列已成为全县气候预报,特别是灾害性气候预报的有力方法。
  现代预报阶段1984年预报业务,经历了经时期和过渡时期,进入了比较完整的科学时期。1982年215日,国家气象局通过传真发布以北京间20时为起始时刻的36小时700百帕和48小时500百帕北半球形势预报图。自1983年5月15日起又播发了500百帕和700百24小预报变高场,以及700百帕垂直速度,水汽通量,850百帕温度等16张物理量场的36小时和48小时预报。为永昌县预报现代化提供了各种精度。时效以及准确率较高的数值预报产品。随着数值预报产品内容的丰富和质量的提高,现代化预报业务也有了较大的进展。目前永昌县数值产品的统计解释,主要是MOS预报方法。1984年后,气象站逐步建立了1到12月,晴雨MOS预报工具12个。1、5、7、9、11月,最高最低气温MOS预报工具5个。4到9月,大于等于5毫米降水量MOS预报工具6个。7到9月,大于等于10毫米降水量MOS预报工具3个。8月,大于等于10毫米MOS预报工具1个。5到8月,大MOS预报工具4个,共计36套MOS预报工具,基本上对永昌天气预报特别是灾害性天气预报,起到了较为系统的客观定量化,并建立了一整套服务流程系统。不断地修改、订正建立起来的MOS预报方程,日趋完善,成为改革主观预报的有力手段。使之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特别是为防灾抗灾而发展的中小尺度强烈天气的短时警报服务,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应用,从而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